内容简介
战略性大宗商品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近年来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党的十九大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确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这既是对当前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精准判断,也为我国未来金融发展确定了总基调、指明了大方向。
大宗商品是实体经济的基石,同时由于其天然的金融属性,已成为影响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的重要因素。大宗商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实体经济成长和金融市场体系安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怎么把它规划好、建设好,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规避风险、价格发现的作用,规避其流动过快、杠杆攀升、投机盛行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成为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走向全世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
经过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的“三步走”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构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中国大陆金融对外开放的前沿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先行区,上海已经成为国际上金融市场体系为完备的城市之一,国内中外资金融机构的重要集聚地以及国内金融发展环境为完善的地区之一。依托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海大宗商品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场外衍生品市场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正在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大宗商品市场体系,日益成为联系金融市场和实际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处在由内向外的开放创新期、由扩大规模到注重质量的结构转型期以及由集聚资源到提升功能的发展升级期。今后几年是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将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放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深刻变革的大趋势下,放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格局中,站高望远,加快推进,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合作,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势必将加速大宗商品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方向的转型,促使大宗商品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交易、结算、违规违约处理、投资者保护等在内的覆盖市场运作所有业务环节的规则和制度体系,以确保市场透明化和规范化。
大宗商品市场要得到持续的良性发展,首先,要符合国家政策对行业的要求和指导方向;其次,要精准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清自身行业的特定属性。通过推动金融市场与大宗商品市场的联动发展,鼓励支持产业企业利用期货等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和管理风险,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开放、推进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建设,也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石油、天然气等交易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扩大规模、拓展功能,促进现货与期货联动,努力实现全要素、全天候交易和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增强价格发现能力,持续提高‘上海价格’和‘上海指数’的国际影响力”。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领导和教授学者们的牵头下,《中国战略性大宗商品发展报告(2018)》出版在即,《中国战略性大宗商品发展报告(2018)》对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并得到了业界和学术界的支持,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
《中国战略性大宗商品发展报告(2018)》市场篇分别就粮食、能源及大宗农产品、基础金属、工业类等大宗商品进行了研究。理论篇分别聚焦中国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建设的新格局、我国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中央对手清算业务及大宗商品套期保值、统计套利展开综述和研究。本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被誉为行业内重要的蓝皮书之一,并已连续出版三年。
《中国战略性大宗商品发展报告(2018)》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创新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参考意义,并为大宗商品金融服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在此,也衷心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能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言献策和贡献力量。
内页插图
目录
市场篇
第一章 粮食及大宗农产品
第一节 稻米
第二节 小麦
第三节 玉米
第四节 大豆
第五节 棉花
第二章 能源类大宗商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原油
第三节 成品油
第四节 天然气
第三章 基础金属类大宗商品
第一节 铜
第二节 铝
第三节 铅
第四节 锌
第五节 镍
第四章 工业类大宗商品
第一节 煤焦
第二节 铁矿石
第三节 钢铁
理论篇
第五章 中国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发展报告
第一节 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宏观发展环境
第二节 2016~2017年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发展回顾
第三节 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的发展机遇与未来趋势
第五节 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发展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欧盟场外衍生品市场的规范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大宗商品套保套利研究
第一节 套期保值
第二节 套利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战略性大宗商品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近年来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党的十九大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确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这既是对当前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精准判断,也为我国未来金融发展确定了总基调、指明了大方向。
大宗商品是实体经济的基石,同时由于其天然的金融属性,已成为影响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的重要因素。大宗商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实体经济成长和金融市场体系安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怎么把它规划好、建设好,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规避风险、价格发现的作用,规避其流动过快、杠杆攀升、投机盛行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成为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走向全世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
经过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的“三步走”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构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中国大陆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先行区,上海已经成为国际上金融市场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国内中外资金融机构的重要集聚地以及国内金融发展环境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依托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海大宗商品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场外衍生品市场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正在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大宗商品市场体系,日益成为联系金融市场和实际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处在由内向外的开放创新期、由扩大规模到注重质量的结构转型期以及由集聚资源到提升功能的发展升级期。今后几年是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将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放在全球经济金融格局深刻变革的大趋势下,放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格局中,站高望远,加快推进,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功能,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合作,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势必将加速大宗商品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方向的转型,促使大宗商品市场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交易、结算、违规违约处理、投资者保护等在内的覆盖市场运作所有业务环节的规则和制度体系,以确保市场透明化和规范化。
大宗商品市场要得到持续的良性发展,首先,要符合国家政策对行业的要求和指导方向;其次,要精准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清自身行业的特定属性。通过推动金融市场与大宗商品市场的联动发展,鼓励支持产业企业利用期货等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和管理风险,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开放、推进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建设,也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石油、天然气等交易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扩大规模、拓展功能,促进现货与期货联动,努力实现全要素、全天候交易和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增强价格发现能力,持续提高‘上海价格’和‘上海指数’的国际影响力”。
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领导和教授学者们的牵头下,《中国战略性大宗商品发展报告(2018)》出版在即,本书对国内大宗商品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并得到了业界和学术界的支持,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本书市场篇分别就粮食、能源及大宗农产品、基础金属、工业类等大宗商品进行了研究。理论篇分别聚焦中国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建设的新格局、我国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中央对手清算业务及大宗商品套期保值、统计套利展开综述和研究。本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被誉为行业内重要的蓝皮书之一,并已连续出版三年。
《中国战略性大宗商品发展报告(2018)》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创新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参考意义,并为大宗商品金融服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在此,也衷心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能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言献策和贡献力量。
《全球能源转型与地缘政治变局:2018-2025年展望》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2018年前后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转型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产生的连锁反应。聚焦于能源技术革新、气候变化政策、主要资源国战略调整以及新兴经济体的能源需求增长,本书旨在描绘一幅复杂且动态的全球能源演进图景,并对未来七年的关键趋势进行前瞻性研判。 第一部分:能源革命的驱动力与结构性变化 (2018年视角) 第一章:可再生能源技术成熟与成本曲线的颠覆 本章首先考察了太阳能光伏(PV)和风能技术在2018年前后的技术成熟度与产业化水平。重点分析了电池储能技术(特别是锂离子电池)的成本下降速度及其对传统电网稳定性的影响。报告指出,技术进步已不再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瓶颈,政策支持和市场激励机制成为关键的加速器。详细对比了不同地区(如欧洲、北美和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和消纳方面的政策工具和实践效果。同时,探讨了绿色氢能作为潜在的长期脱碳解决方案,在2018年所处的研发和初期商业化阶段的挑战与机遇。 第二章:化石燃料的结构性衰退与“需求峰值”的辩论 本书评估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在2018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对于石油市场,重点分析了美国页岩油产量的持续高企如何重塑OPEC的战略空间,以及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的初期增长对远期需求预测产生的微妙压力。在天然气领域,液化天然气(LNG)贸易的全球化趋势被视为地缘政治平衡的重要砝码,深入探讨了亚洲新兴市场的定价机制和合同结构。对于煤炭,报告着重分析了主要消费国(如印度和东南亚)的基载电力需求与脱碳承诺之间的矛盾,并评估了“超前关停”高污染燃煤电厂的可能性与经济代价。 第三章: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巴黎协定下的国家行动 本章聚焦于《巴黎协定》的执行力度及其对各国能源政策的约束力。详细梳理了2018年主要经济体(G20国家)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的实现路径和面临的国内阻力。分析了碳定价机制(如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和中国全国碳市场)的有效性,并评估了国际气候融资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转型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了2018年全球气候变化怀疑论在部分政治决策中的抬头,及其对长期能源投资信心的潜在干扰。 第二部分:能源地缘政治的重塑与竞争焦点 第四章:电网基础设施与能源安全的新前沿 随着能源系统的分散化和电气化加速,电网的韧性与安全成为新的焦点。本书分析了关键能源基础设施(输电线路、数据中心、油气管道)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以及国家层面如何构建“智能电网”以适应分布式发电。探讨了各国在稀土、关键矿物(如钴、镍)供应链上的战略布局,这些矿物是电池和新能源技术制造的核心要素,其供应链的集中度引发了对未来供应安全的担忧。 第五章:能源通道与战略枢纽的博弈 本章审视了传统能源运输路线(如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在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的相对重要性变化。重点分析了天然气管道(如西伯利亚力量)和LNG接收站的建设,如何重塑了欧亚大陆的能源流向和地缘政治联盟。探讨了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如“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能源项目)在提升相关国家能源可及性的同时,所附带的战略影响和债务可持续性风险。 第六章:主要能源强国战略调整与互动 详细分析了美国在页岩革命驱动下,能源出口政策的转变如何影响其与传统盟友及竞争对手的关系。评估了俄罗斯在面对欧洲需求结构变化时,如何平衡其传统油气出口战略与向亚洲市场倾斜的战略再定位。对中国在能源安全保障和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全球领导力方面的双重战略进行了细致梳理,特别是其在关键矿产资源获取和新能源技术标准制定上的努力。 第三部分:新兴市场:需求增长与转型挑战 第七章: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能源需求结构性转变 本章专注于东南亚、印度和非洲部分国家在2018年前后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能源刚性需求。分析了这些地区在保障能源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所面临的权衡。特别研究了印度在“人人通电”目标下对煤炭依赖的现实困境,以及如何通过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进行能源结构优化。 第八章:能源贫困与转型公平性 探讨了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可能加剧的“转型不公”问题。分析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如何利用小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如离网光伏)来跳过传统集中式电网建设,实现能源普及,并评估了这些微电网项目的可持续性。讨论了对化石燃料依赖型经济体(如部分中东和发展中国家)在去碳化进程中,如何寻求经济多元化的战略路径。 结论:2025年前瞻性预判与风险点 总结了2018年奠定的能源转型基础,并对2025年的全球能源版图提出了关键预测:包括电动汽车渗透率的临界点、主要经济体碳中和承诺的首次实质性检验、以及能源安全概念从“供应保障”向“供应链韧性”的彻底转变。强调了技术扩散速度、气候政策的连贯性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对能源市场稳定性的三大核心风险。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能源行业决策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框架,以应对正在发生的全球能源范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