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材料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航天器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焰,王向轲 著
图书标签:
  • 航天材料
  • 材料科学
  • 航空航天
  • 国防科技
  • 工程技术
  • 复合材料
  • 金属材料
  • 特种材料
  • 国之重器
  • 出版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5682561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70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
2.反映“互联网+”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
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
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
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我国航天器材料的体系,重点梳理了材料的工作环境和选用原则,系统介绍了航天器各分系统材料的选用现状,从专业角度对航天器常用材料进行了详细介绍,是一本航天器材料工程应用和材料专业相结合的综合性书籍。本书既可作为从事航天工程科研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

作者简介

邢焰,研究员,航天材料领域专家,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宇航物资保障事业部党委副书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环境断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科技部“973”项目《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基础》(2012CB619600)特聘专家。主要从事航天器材料保证体系建设和保证技术的研究工作。

王向轲,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材料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航天器材料保证体系建设和保证技术研究。编制《航天器材料常见多发问题及风险控制要求》,建立航天器材料耐蚀性评价技术体系,完成多项航天器新材料评价和课题研究。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001
1.1 航天器的发展现状 002
1.1.1 通信广播卫星 002
1.1.2 导航卫星 003
1.1.3 对地观测卫星 003
1.1.4 载人航天器 003
1.1.5 深空探测器 004
1.2 航天器的发展展望 005
1.3 材料在航天器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006
1.4 航天器材料体系 007
第 2 章 航天器材料选用要求 008
2.1 航天器的工作环境 009
2.1.1 发射和返回阶段要经受严酷的过载和动力载荷 009
2.1.2 返回阶段气动热 009
2.1.3 真空 010
2.1.4 太阳紫外辐射和粒子辐射 010
2.1.5 原子氧 010
2.1.6 空间热辐射 010
2.1.7 微流星和空间碎片 011
2.2 航天器材料的选用原则 012
2.2.1 基本性能要求 012
2.2.2 环境适应性要求 013
2.2.3 航天器材料通用要求 016
2.2.4 航天器材料常见多发问题及风险控制要求 019
2.3 材料空间环境适应性评价技术 036
2.3.1 材料太阳紫外辐射效应评价 037
2.3.2 材料电离总剂量效应评价 038
2.3.3 材料原子氧效应评价 038
第3 章 航天器材料应用情况 040
3.1 航天器结构材料 041
3.1.1 概述 041
3.1.2 典型航天器结构材料应用现状 042
3.2 航天器机构材料 046
3.2.1 概述 046
3.2.2 典型航天器机构材料应用现状 047
3.3 航天器热控材料 055
3.3.1 概述 055
3.3.2 典型航天器热控材料应用现状 056
3.4 航天器姿轨控材料 059
3.4.1 概述 059
3.4.2 典型航天器姿轨控材料应用现状 059
3.5 航天器天线材料 062
3.5.1 概述 062
3.5.2 典型航天器天线材料应用现状 063
3.6 航天器光学遥感器材料 066
3.6.1 概述 066
3.6.2 典型航天器光学遥感器材料应用现状 067
3.7 航天器回收着陆材料 070
3.7.1 概述 070
3.7.2 典型降落伞材料应用现状 070
第4 章 航天器常用有色金属 073
4.1 铝合金材料 074
4.1.1 概述 074
4.1.2 2×××系变形铝合金 079
4.1.3 5×××系变形铝合金 083
4.1.4 6×××系变形铝合金 087
4.1.5 7×××系变形铝合金 092
4.1.6 铸造铝合金 096
4.2 钛及钛合金材料 100
4.2.1 概述 100
4.2.2 TC4钛合金 103
4.2.3 TB3钛合金 108
4.2.4 TA1、TA2钛合金 114
4.3 镁合金材料 121
4.3.1 概述 121
4.3.2 MB2镁合金 125
4.3.3 MB8镁合金 129
4.3.4 MB15镁合金 135
4.3.5 镁锂合金 137
4.4 铜及铜合金材料 143
4.4.1 概述 143
4.4.2 TU1、TU2无氧铜 146
4.4.3 导电铜合金 147
4.4.4 弹性铜合金 149
4.4.5 轻质铜/铝复合线材 153
第5 章 航天器常用黑色金属 157
5.1 弹性合金 158
5.1.1 概述 158
5.1.2 典型弹性合金特性分析 159
5.1.3 应用情况 162
5.2 膨胀合金 163
5.2.1 概述 163
5.2.2 典型膨胀合金特性分析及主要用途 164
5.2.3 膨胀合金综合评估 166
5.3 不锈轴承钢 169
5.3.1 概述 169
5.3.2 典型不锈轴承钢的特性分析 170
5.3.3 应用情况 172
5.3.4 综合评估 173
5.4 精密电阻合金 174
5.4.1 概述 174
5.4.2 精密电阻合金特性和用途 175
5.5 高温合金 176
5.5.1 概述 176
5.5.2 典型特性分析 177
5.5.3 应用情况 179
5.5.4 综合评估 181
5.6 高性能不锈钢 183
5.6.1 概述 183
5.6.2 典型特性分析 183
5.6.3 应用情况 185
5.6.4 综合评估 186
5.7 弹簧钢 187
5.7.1 概述 187
5.7.2 典型特性分析 188
5.7.3 应用情况 190
5.7.4 综合评估及发展趋势 192
5.8 工具钢 194
5.8.1 概述 194
5.8.2 典型工具钢的特性分析 195
5.8.3 应用情况 200
5.8.4 综合评估 200
第6 章 航天器常用贵金属 202
6.1 概述 203
6.1.1 贵金属发展现状 204
6.1.2 航天器用贵金属类型 204
6.2 贵金属精密电阻材料 205
6.2.1 材料特性分析 205
6.2.2 应用情况 205
6.2.3 综合评估 208
6.3 贵金属电接触材料 209
6.3.1 材料特性分析 209
6.3.2 应用情况 211
6.3.3 综合评估 214
6.4 贵金属钎焊材料 215
6.4.1 材料特性分析 215
6.4.2 应用情况 216
6.4.3 综合评估 222
6.5 贵金属测温材料 224
6.5.1 材料特性分析 224
6.5.2 应用情况 225
6.5.3 综合评估 228
6.6 贵金属高温结构材料 230
6.6.1 材料特性分析 230
6.6.2 应用情况 231
6.6.3 综合评估 232
6.7 贵金属涂层/难熔金属复合材料 234
6.7.1 材料特性分析 234
6.7.2 应用情况 234
6.7.3 综合评估 235
第7 章 航天器常用胶黏剂 237
7.1 概述 238
7.2 航天器用胶黏剂种类与特点 239
7.2.1 环氧树脂胶黏剂 240
7.2.2 硅橡胶胶黏剂 240
7.2.3 丙烯酸酯胶黏剂 243
7.2.4 聚氨酯胶黏剂 244
7.2.5 氯丁橡胶 244
7.2.6 聚硫橡胶 244
7.3 航天器用胶黏剂应用情况 245
7.3.1 航天器用结构胶黏剂 245
7.3.2 航天器用发泡胶黏剂 248
7.3.3 航天器用螺纹紧固胶黏剂 249
7.3.4 航天器用导电胶黏剂 250
7.3.5 航天器用导热胶黏剂 252
7.3.6 航天器用光学胶黏剂 252
7.3.7 航天器用密封胶黏剂 253
7.3.8 航天器用通用胶黏剂 254
7.4 航天器用胶黏剂选用原则 256
7.4.1 根据功能选用 256
7.4.2 根据工艺要求选用 260
7.4.3 根据被黏基材选用 260
7.4.4 根据阻燃和毒性要求选用 264
7.4.5 根据载人特殊要求选用 266
7.4.6 根据空间环境要求选用 266
第8 章 航天器常用特种玻璃 270
8.1 概述 271
8.2 高纯合成石英玻璃 273
8.2.1 高纯合成石英玻璃特性分析 273
8.2.2 应用情况 276
8.2.3 综合评估 277
8.3 超低膨胀石英玻璃 278
8.3.1 超低膨胀石英玻璃特性分析 278
8.3.2 应用情况 280
8.3.3 综合评估 283
8.4 耐辐照滤紫外石英玻璃 284
8.4.1 耐辐照滤紫外石英玻璃特性分析 284
8.4.2 应用情况 286
8.4.3 综合评估 286
8.5 超纯石英玻璃 287
8.5.1 超纯石英玻璃特性分析 287
8.5.2 应用情况 288
8.5.3 综合评估 288
8.6 特殊色散玻璃 290
8.6.1 特殊色散玻璃特性分析 290
8.6.2 应用情况 293
8.6.3 综合评估 293
8.7 耐碱金属玻璃 294
8.7.1 耐碱金属玻璃特性分析 294
8.7.2 应用情况 296
8.7.3 综合评估 296
8.8 掺铈耐辐照玻璃 297
8.8.1 掺铈耐辐照玻璃特性分析 297
8.8.2 应用情况 299
8.8.3 综合评估 300
8.9 耐高温高压液位计玻璃 301
8.9.1 耐高温高压液位计玻璃特性分析 301
8.9.2 应用情况 302
8.9.3 综合评估 302
8.10 超低膨胀微晶玻璃 303
8.10.1 超低膨胀微晶玻璃特性分析 303
8.10.2 应用情况 304
8.10.3 综合评估 306
8.11 光纤传像元件 307
8.11.1 光纤传像元件特性分析 307
8.11.2 应用情况 307
8.11.3 综合评估 308
8.12 高效消杂光玻璃材料 309
8.12.1 特性分析 309
8.12.2 应用情况 309
8.12.3 综合评估 310
8.13 复合微孔准直材料 311
8.13.1 复合微孔准直材料特性分析 311
8.13.2 应用情况 311
8.13.3 综合评估 312
8.14 航天器用保偏光纤 313
8.14.1 航天器用保偏光纤特性分析 313
8.14.2 应用情况 316
8.14.3 综合评估 317
8.15 铝封接玻璃 318
8.15.1 铝封接玻璃特性分析 319
8.15.2 应用情况 319
8.15.3 综合评估 319
第9 章 航天器常用热控材料 320
9.1 概述 321
9.2 热控涂层及示温涂料 322
9.2.1 热控涂层 322
9.2.2 示温涂料 344
9.3 隔热材料 347
9.3.1 多层隔热材料 347
9.3.2 高温多层隔热材料 354
9.3.3 泡沫隔热材料 355
9.3.4 高温泡沫材料 361
9.4 导热填充材料 363
9.5 热控实施胶黏剂 366
9.6 相变热控材料 367
9.7 热电致冷材料 372
9.8 电热材料 373
第 10 章 航天器常用金属基复合材料 376
10.1 概述 377
10.2 SiC/Al复合材料 379
1 0.2.1 SiC/Al复合材料类型 379
10.2.2 SiC/Al复合材料发展现状 382
10.2.3 SiC/Al复合材料特性分析 386
10.2.4 应用情况 392
10.2.5 综合评估 396
10.3 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398
10.3.1 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发展现状 398
10.3.2 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特性分析 402
10.3.3 应用情况 403
10.3.4 综合评估 405
10.4 Diamond/Cu复合材料 406
10.4.1 Diamond/Cu复合材料发展现状 406
10.4.2 Diamond/Cu复合材料特性分析 408
10.4.3 应用情况 413
10.4.4 综合评估 416
10.5 Diamond/Al复合材料 417
10.5.1 Diamond/Al复合材料发展现状 417
10.5.2 Diamond/Al复合材料特性分析 418
10.5.3 应用情况 421
10.5.4 综合评估 422
第 11 章 航天器常用树脂基复合材料 424
11.1 概述 425
11.2 碳纤维 427
11.2.1 碳纤维特性分析 427
11.2.2 应用情况 429
11.2.3 综合评估 432
11.3 芳纶纤维 433
11.3.1 芳纶纤维特性分析 433
11.3.2 应用情况 434
11.3.3 综合评估 436
11.4 玻璃纤维 438
11.4.1 玻璃纤维特性分析 438
11.4.2 应用情况 440
11.4.3 综合评估 441
11.5 环氧树脂 442
11.5.1 环氧树脂特性分析 442
11.5.2 应用情况 443
11.5.3 综合评估 444
11.6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446
11.6.1 双马来酰亚胺特性分析 446
11.6.2 应用情况 447
11.6.3 综合评估 447
11.7 氰酸酯树脂 448
11.7.1 氰酸酯树脂特性分析 448
11.7.2 应用情况 449
11.7.3 综合评估 451
第 12 章 航天器标准紧固件 452
12.1 概述 453
12.1.1 概念 453
12.1.2 紧固件分类 453
12.2 紧固件材料和性能等级 456
12.2.1 紧固件材料 456
12.2.2 紧固件性能等级 456
12.3 紧固件热处理和表面涂镀覆 460
12.3.1 紧固件热处理 460
12.3.2 紧固件表面涂镀覆及润滑 462
12.4 紧固件质量保证 464
12.4.1 质量责任 464
12.4.2 开发鉴定与标准制定 465
12.4.3 选用 465
12.4.4 生产制造与供应 465
12.4.5 检验与检测 466
12.4.6 安装、使用与质量问题处理 466
12.4.7 质量监督与认证 466
12.5 航天器紧固件选用 467
12.5.1 螺纹连接紧固件选用 469
12.5.2 铆接紧固件选用 470
12.5.3 电子设备紧固件选用 470
12.5.4 自制紧固件 470
12.6 紧固件发展及展望 471
第 13 章 航天器电缆网 473
13.1 概述 474
13.1.1 电缆网概念 474
13.1.2 电缆网组成 475
13.2 电缆网设计 480
13.2.1 航天器电缆网设计准则 480
13.2.2 航天器电缆网设计内容 480
13.2.3 电缆网设计试验验证 481
13.3 电缆网工艺 482
13.3.1 电缆网生产工艺原则 482
13.3.2 典型航天器电缆网研制流程 483
13.3.3 典型航天器电缆网生产工艺流程 484
13.4 电缆网检验 485
13.4.1 航天器电缆网的特点 485
13.4.2 航天器电缆网的测试 486
13.4.3 航天器电缆网的环境试验 487
13.4.4 航天器电缆网的交收检验 488
参考文献 490
索引 504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材料》系列图书,旨在以系统性、前沿性的视角,深入剖析支撑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本系列并非孤立的材料手册,而是将航天器材料置于国家战略、工程实践和未来发展的宏大框架下进行解读,力求呈现出一幅全面而深刻的材料发展图景。 第一卷《铸就星辰的基石:航天器材料发展历程与战略考量》,将首先回溯我国航天材料的峥嵘岁月。从早期探索的艰辛,到关键技术的突破,再到自主创新的崛起,本书将梳理不同时期航天器材料所面临的挑战、取得的成就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战略眼光。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技术史的回顾,更是对国家在关键材料领域战略布局的深入剖析,例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技术封锁和资源匮乏,如何确立自主研发的道路,如何有组织地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都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阐述。同时,也会探讨不同国际背景下,我国航天材料发展策略的调整与演进,以及如何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形势,对航天材料的研发方向和投入进行科学规划。 第二卷《承载梦想的骨骼:结构材料与热防护材料的创新前沿》,将聚焦于构成航天器主体骨骼以及抵御严酷太空环境的关键材料。在结构材料方面,本书将深入探讨高性能合金(如钛合金、铝合金、高温合金)在减重、高强度、抗疲劳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如何凭借其优异的比强度、比模量以及耐高温性能,成为下一代航天器结构设计的宠儿。书中将详细介绍这些材料的制备工艺、性能表征、失效机制以及在不同构型航天器(如运载火箭、卫星、载人飞船、深空探测器)上的具体应用案例。例如,针对火箭箭体结构,将分析如何通过先进的焊接技术和复合材料缠绕工艺,实现结构的轻量化和高可靠性;针对卫星平台,则会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承受发射载荷、空间真空、辐射和温度变化。 在热防护材料方面,本书将重点阐述其在再入大气层、发动机工作以及深空极端温度环境下的重要作用。内容将涵盖陶瓷材料(如碳-碳复合材料、氧化物陶瓷)、耐高温合金以及新型隔热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例如,对于返回式航天器,将详细介绍烧蚀材料在高温烧蚀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及其对热防护性能的影响,并探讨新型烧蚀材料的设计理念和性能提升途径。对于航天发动机,则会分析高温合金在涡轮叶片、燃烧室等关键部件上的性能要求,以及如何通过涂层技术、精密铸造等手段提高其耐高温、抗氧化、抗冲刷能力。此外,对于深空探测器,也将讨论如何在极低的温度环境下,选择能够有效保持设备工作性能的隔热材料。 第三卷《驱动未来的动力:推进系统与能源材料的革新之路》,将目光投向驱动航天器前进的“心脏”和“血液”。在推进系统材料方面,本书将聚焦于火箭发动机、离子推进器等关键动力装置所使用的特种材料。例如,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将深入研究含能材料的化学组分、能量密度、燃速特性以及如何通过改性技术提高其安全性和性能;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则会详细分析高温高压燃烧室、喷管等部件所用的耐高温合金、陶瓷材料以及冷却结构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对于新型推进技术,如电推进、核推进等,也将探讨其所依赖的特殊材料,如高性能绝缘材料、耐高辐射材料等。 在能源材料方面,本书将重点介绍航天器赖以运转的能源供应系统。本书将详细阐述太阳能电池的最新发展,包括高效硅电池、多结化合物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电池等,以及它们在空间环境下的性能衰减与防护技术。同时,也将深入探讨储能技术,如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在航天器上的应用,以及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效能源解决方案的研究进展。对于深空探测任务,核电源(如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器发电机)的材料选择、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将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卷《守护生命的屏障:生命保障与电子信息材料的挑战与机遇》,将聚焦于保障航天员生存和传递信息的关键材料。在生命保障材料方面,本书将探讨用于密闭环境的空气净化材料、水处理材料、食品包装材料等,以及这些材料在循环利用、减重、无毒无害等方面的要求。还将介绍用于舱外航天服的特种防护材料,如隔热层、防辐射层、耐磨层等,以及如何实现轻质化和高防护性能的平衡。 在电子信息材料方面,本书将深入研究适用于恶劣空间环境的半导体材料、绝缘材料、电磁兼容材料等。内容将涵盖抗辐射电子元器件材料、高温高压电子陶瓷、特种光纤、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以及用于显示和传感器的先进材料。例如,针对空间电子系统的可靠性,将详细阐述电子元器件在空间辐射、高低温循环、真空等环境下的失效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和防护设计来提高其抗辐射能力和寿命。对于信息传输,也将介绍高性能介质材料在高速通信和数据存储方面的应用。 第五卷《智造强国之路:航天器材料的先进制造与质量控制》,将从工程实现的视角,探讨如何将先进的航天器材料转化为可靠的工程产品。本书将重点介绍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航天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如金属3D打印、陶瓷3D打印等,以及其在复杂构件成形、高性能材料一体化制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将涵盖传统精密加工技术(如精密锻造、特种焊接、表面处理)的最新发展,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提高材料的宏观和微观性能。 在质量控制方面,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检测、X射线检测、涡流检测)、显微分析技术(如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以及力学性能测试方法,这些都将是确保航天器材料及其组件可靠性的关键。本书还将讨论如何建立完善的材料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机制,为我国航天器材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坚实保障。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材料》系列图书,以其宏观的战略视野、微观的材料深度、前沿的技术追踪以及工程化的实践导向,将为我国航天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同时也将向社会大众展现中国航天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与光明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材料》,我首先被其精良的装帧设计所吸引,厚重的纸张,清晰的排版,以及书中穿插的那些令人惊叹的航天器图片,都营造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艺术性的阅读体验。作为一个对技术细节有着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航天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复杂的材料科学原理。我猜想,本书中一定详细介绍了各种高性能合金、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等在航天器上的应用,它们是如何被研发出来,又是如何通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最终成为能够承受极端条件的“硬汉”。我尤其对那些用于火箭发动机、飞行器蒙皮、卫星天线等关键部位的材料感兴趣,它们需要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下工作,同时还要保证轻质化以减轻载荷。书中是否会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材料的分子结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克服高温氧化、热疲劳、辐射损伤等问题的?我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了解一些基础的材料学概念,并理解这些概念如何与航天工程的需求紧密结合。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关于新材料突破的报道,或许这本书就记录了其中一些鲜活的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力量。

评分

我一直认为,材料科学是支撑许多高科技领域发展的基石,而航天工程,无疑是其中对材料要求最为苛刻的领域之一。《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材料》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壮观的航天场景:火箭发射时熊熊烈焰,卫星在太空中孤独地旋转,探测器在遥远的星球上留下足迹。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那些默默奉献的材料。我好奇,那些能够承受火箭发动机喷射出炽热气流的耐高温材料,那些能够保证卫星在寒冷太空正常工作的保温材料,以及那些能够抵御宇宙辐射的防护材料,究竟是什么样的?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它们在航天器不同部件上的具体应用?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在航天材料研发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以及这些进展是如何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评分

作为一名对航天事业怀揣着无限憧憬的普通读者,当我第一次看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材料》这本书时,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并非材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航天,这个承载着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梦想的宏大事业,总是让我心潮澎湃。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庄重与使命感,“国之重器”四个字,仿佛是在向我诉说着每一项重大科研成就背后所蕴含的国家力量与民族智慧;而“航天器材料”,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它关乎着航天器能否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中安全可靠地运行,关乎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每一步能否稳健前行。我常常想象,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那些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航天器,是如何克服极端温度、剧烈辐射、微重力等种种挑战的?它们的外壳、内部结构、推进系统,究竟是由何种神奇的物质构成?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卫星、探测器、载人飞船,它们身上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心血与汗水,而这些,都离不开“材料”的支撑。这本书,无疑为我推开了一扇通往航天材料奥秘的窗户,让我有机会一窥那些默默无闻却又至关重要的“幕后英雄”。我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书,从一个更宏观、更易于理解的视角,去认识这些构成我们国家“重器”的基石,去感受中国在航天材料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材料》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名对太空充满好奇的普通人来说,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我经常会在夜晚仰望星空,想象着那些在遥远宇宙中闪烁的星辰,而那些探索宇宙的航天器,则是人类与宇宙对话的使者。我深知,航天器的每一次远征,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材料,正是航天器能够征服这些挑战的关键。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航天器上使用的各种神奇材料,例如,那些能够抵御极端温度的隔热材料,那些能够承受巨大冲击的减震材料,以及那些能够长时间工作的能源材料。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这些材料是如何被设计和制造出来的,以及它们在航天器中的具体作用。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蕴藏着关于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知识,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是什么让这些冰冷的金属和化合物,能够承载着人类的梦想,穿越浩瀚的星辰大海。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材料》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承载着中国航天工业发展脉搏的科技文献。我总是对那些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最高科技水平的领域充满好奇,而航天,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我深知,航天器的每一次成功发射,都离不开无数尖端技术的支撑,其中,材料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猜测,本书会详细介绍中国在航天材料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例如,在高温合金、复合材料、特种陶瓷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我特别想知道,这些先进材料是如何为中国航天器的可靠性和高性能保驾护航的,它们是如何帮助中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宏伟目标的。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让我能够看到这些“国之重器”的材料,是如何在具体的航天器上发挥作用的?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在航天材料领域所积累的深厚底蕴和所展现出的强大实力。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材料》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集科学性、艺术性与民族自豪感于一体的杰作。我一直对航天领域充满热情,尤其对那些构成航天器核心的材料感到着迷。我常常在想,这些看似寻常的物质,是如何被赋予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极端恶劣的太空环境中,依然坚守岗位,完成使命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航天器材料,例如,在高温、高压、强辐射等极端环境下表现出优异性能的合金,能够实现轻质高强的复合材料,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智能材料。我希望,书中不仅能够展现这些材料的宏伟应用,更能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材料科学的魅力。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科普读物,它不仅能够满足我对航天材料的好奇心,更能激发我对中国科技创新力量的敬意,让我更加坚定地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加油鼓劲。

评分

我之所以对《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材料》如此感兴趣,是因为我一直认为,材料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石,而航天器,更是将人类对材料的认知和应用推向了极致。我想,这本书一定会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航天器材料,例如用于制造卫星结构件的铝合金、钛合金,用于制造航天器外壳的高强度钢,以及用于制造耐高温部件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等。我特别想了解,这些材料是如何在极端的太空环境中保持其性能的,例如,它们如何抵抗真空环境下的挥发,如何抵御宇宙射线和高能粒子的辐射损伤,以及如何承受巨大的温差变化。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参数和性能指标,让我能够对这些材料的优越性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对于那些能够实现轻质高强、耐高温、抗腐蚀等特性的材料尤其着迷,我相信,正是这些“黑科技”材料,才使得人类的航天事业得以不断突破边界,探索更遥远的宇宙。

评分

在阅读《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材料》之前,我常常会思考,究竟是什么让航天器能够在数万公里之外的太空环境中正常工作,而不会因为环境的严酷而崩溃?这本书的名字,直接指向了答案——“航天器材料”。我设想,书中会从材料的种类、性能、应用等多个角度,为读者呈现一个关于航天器材料的全面图景。我期待着,能够从中了解到各种用于制造航天器结构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它们在不同部位的特殊应用。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发动机部件,是否会使用特殊研发的耐高温合金?在需要极度轻量化的结构件上,是否会采用高性能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承受巨大载荷的着陆腿上,又会使用怎样的超强度材料?我希望,本书不仅会介绍这些材料的名称和用途,更会解释它们之所以能够满足航天严苛要求的科学原理,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材料科学在航天工程中的核心地位。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材料》这本书时,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一直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东方红”卫星到“神舟”飞船,再到“嫦娥”探月,“天问”探火,每一次的成功都令我心潮澎湃。而我知道,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材料支撑。我迫切地想了解,这些“国之重器”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它们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的?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渴望。我猜想,书中会深入探讨各种新型航天器材料的研发历程、性能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我尤其期待能了解到,在中国航天材料领域,有哪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这些突破是如何改变了航天器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技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航天精神的见证,它记录着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科技卓越的奋斗历程。

评分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航天器材料》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读物,更是一本记录国家科技进步、民族创新精神的史诗。我常常会想象,当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升空,当第一位航天员踏上太空,当中国的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或火星时,那些为之奋斗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他们内心是怎样的激动与自豪。而在这背后,无数种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都为这些伟大的时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中国航天材料领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以及那些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科学家们的感人故事。或许,我会在这里读到关于耐高温合金的故事,它们如何让火箭发动机在燃烧室中熊熊烈火中屹立不倒;或许,我会了解到先进复合材料的故事,它们如何为航天器提供轻盈而又坚固的结构;又或许,我会触及到光学材料的故事,它们如何让望远镜捕捉到遥远星辰的光芒。这本书,就像是一部珍贵的影像资料,记录着中国航天材料发展的辉煌篇章,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也更加热爱这个伟大的国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