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9月28日孔子誕辰日,中國國傢圖書館與山東省麯阜市的孔子博物館特在國傢圖書館聯閤舉辦“聖賢的足跡 智者的啓迪——孔子故裏珍藏文獻展”,為配閤此次展覽順利舉辦,特齣版《“聖賢的足跡 智者的啓迪——孔子故裏珍藏文獻展”圖錄》以饗讀者。
第一單元
孔子世傢 1
胄齣殷宋 2
尼丘誕聖 6
移居闕裏 8
司寇相魯 12
周遊列國 16
歌山而歿 19
第二單元
金聲玉振 21
仁者愛人 22
為政以德 23
天下為公 24
禮樂教化 26
中庸之道 30
見利思義 32
第三單元
杏壇設教 35
創辦私學 36
誨人不倦 40
學以緻用 43
有教無類 43
因材施教 44
溫故知新 46
第四單元
開宗儒學 49
刪訂六經 52
道統一脈 56
八派之儒 56
經學獨尊 58
魏晉玄學 63
唐代經學 65
宋明理學 67
明清實學 70
官學養仕 74
書院傳習 75
儒學外傳 80
第五單元
詩禮傳傢 87
叨陪鯉對 88
裔封“衍聖” 92
傢風傢訓 104
芝蘭玉樹 104
藏書刻書 126
孔府書院 131
第六單元
萬世師錶 137
曆代追謚 138
四配十哲 143
享祀韆鞦 146
第七單元
保護傳承 187
結語 195
在公元前600 到前300 年間的那段時間裏,人類的精神世界有瞭質的飛躍,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 印度有釋迦牟尼;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在中國,儒墨道法,百傢爭鳴,在激烈的思想交鋒中碰撞齣燦爛的文明火花。
百傢之中,首推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傢對後世中國和東亞文化圈影響最為深遠廣大。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閤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這樣評價:“孔子創立的儒傢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傢思想,對中華文明産生瞭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傢思想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産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記載瞭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傢園的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瞭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
麯阜作為東魯故都、聖人之門,是孔府、孔廟、孔林所在地,韆百年來浸潤於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中。2013 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麯阜孔子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時特彆指齣:“我到這裏來, 到麯阜、到孔子研究院,就是體現中央弘揚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決心。”2016 年3 月,“山東麯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建設被列入我國“十三五”時期文化重大工程。這標誌著有“東方聖城”之稱的麯阜,不僅在中華民族輝煌的曆史長河中舉足輕重,也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道路上發揮重要作用。
2016 年11 月,國傢圖書館(國傢古籍保護中心)與麯阜市文物局簽訂戰略閤作框架協議。國傢圖書館作為中華經典之淵藪、學術研究之津梁,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在國傢重要文化工程“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十周年之際,國傢圖書館和麯阜市文物局以這兩個項目為抓手,圍繞孔子文化的保存保護與開發研究深入閤作,擬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框架內,重點開展孔子博物館文獻檔案整理齣版、古籍碑帖普查修復、三孔文化綜閤展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基地”建設等一係列活動。
目前,該項閤作推進十分迅速,成果頗為顯著。其中,國傢古籍保護中心在孔子博物館掛牌成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基地”,開展瞭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孔府舊藏古籍普查登記工作順利完成,《孔子博物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正式齣版。孔府檔案整理齣版工作全麵啓動,《明代捲》齣版在即。2017 年9 月,由國傢圖書館、麯阜市人民政府、孔子博物館共同主辦的“聖賢的足跡智者的啓迪——孔府珍藏文獻展”在國傢典籍博物館拉開帷幕。
此次展覽分為“孔子世傢”“金聲玉振”“杏壇設教”“開宗儒學”“詩禮傳傢”“萬世師錶”“保護傳承”七個部分。緊扣“聖賢的足跡,智者的啓迪”這一主題,從孔子的身世與生活經曆,孔子哲學、政治思想的基本觀點,儒傢學說的發端、發展、外傳,孔子作為教育傢的理念與成就,孔氏傢族的曆史地位與傢風傳承,曆朝曆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重要舉措,“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孔府文獻的保護傳承等方麵,展現孔子及其學說對於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巨大影響,以及當今文化工作者的曆史擔當。
展覽選取孔子博物館和國傢圖書館所藏文物、文獻近百種。展齣的64 種77 件(冊)孔府文物中,僅國傢一級文物就有19 種23 件,涵蓋銅器、瓷器、竹木雕、玉石器、琺琅器、象牙器、書法繪畫、印璽符牌、古籍雕版、檔案文書等十幾大類,盡顯孔府“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傢”的華貴、莊嚴氣象。特彆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孔府高等級文物第一次離開麯阜,進行大規模、係統性集中外展,充分見證瞭國傢圖書館(國傢古籍保護中心)與麯阜市文物局的戰略閤作友誼。
國傢圖書館配閤展齣館藏文獻31種38 冊(件),包含珍罕善本共13 種14 冊(件)其中宋刻十捲本《論語集說》,是國圖館藏最早的《論語》刻本。記載孔子傢史的明嘉靖本《闕裏誌》,不但是該書有明確紀年的館藏最早版本,還是孔府的傢刻本。在“儒學外傳”闆塊中,展齣國圖藏16 世紀朝鮮大儒李珥的《栗古文集》(朝鮮刻本)、日本光格天皇在位期間(相當於中國清代乾嘉時期)的和刻本《孔子傢語》,以及一部1688 年印刷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由法國人比埃爾·瓦薩雷特編寫的法文著作《中國哲學傢孔子的道德箴言》,反映孔子思想和儒傢學說對於東亞文化圈乃至全世界的影響。
此次展覽展齣期間,恰逢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錶大會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報告中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韆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總書記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源頭,歸於中華民族五韆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齣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這樣擲地有聲的論斷, 為在當今社會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瞭重要理論依據,將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提到瞭新的曆史高度。
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間節點上,舉辦這樣一場集思想性、時代性、文化性與觀賞性於一體的高規格展覽,不僅是貫徹黨的十九大提齣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體現,也是落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舉措,無疑將國傢圖書館(國傢古籍保護中心)與麯阜市文物局兩傢單位的戰略閤作推嚮瞭階段性高潮。
兩傢單位以此次展覽為契機,切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古籍中的文字活起來的指示精神,深入挖掘以孔子和儒傢文化為代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閤當今時代要求,繼承創新,通過展覽這一貼近大眾、貼近青年的錶現形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齣永久魅力與時代風采。
這次有益嘗試與文獻保護、整理、展覽、揭示、齣版、傳播能力相結閤,必能進一步構建齣新的模式,既傳承經典又貼近時代,既傳播文化又帶動産業,既涵養精英又教育大眾。從堅定文化自信、擔負文化使命、實踐文化創造、推動文化進步四個維度,推陳齣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激勵當代中國人不忘本來、走嚮未來。
這部圖錄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它不僅僅是內容的載體,本身就是一種敘事方式。我特彆欣賞它對“曆代流傳”這一概念的視覺化處理。比如,書中某些關鍵文獻的展示頁,會用一種特殊的紙張或印刷方式來模仿其流傳過程中的磨損痕跡,但這種“做舊”絕非粗糙的仿古,而是極為剋製的、具有美學意味的痕跡留存。它引導我去思考,這些文獻在戰火、遷徙、傢族興衰中,是如何被一代代人小心翼翼地守護下來的。閱讀它,仿佛在跟隨那份珍貴的“足跡”進行一次漫長的時空旅行,感受那種跨越數百年、代代相傳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本圖錄在視覺語言上所傳達的文化重量,遠超齣瞭印刷品本身的價值。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有點擔心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硬貨”,畢竟“孔府珍藏”這幾個字自帶一種高不可攀的距離感。但翻閱過程中,我發現它在圖像呈現上做瞭很多巧妙的弱化工具性,強化觀賞性的努力。比如那些器物拓片的展示,不僅僅是黑白綫條的復製,很多都采用瞭彩色高精度掃描,甚至還原瞭拓片背後的紋理和光影變化。我甚至在想,這些文獻在當年被使用、被珍藏時的場景。這種“沉浸式”的呈現,極大地降低瞭非專業人士的閱讀門檻。它成功地將原本束之高閣的檔案,轉化成瞭可以被普通人欣賞和體會的文化遺産。這錶明策展方在努力彌閤精英文化與大眾認知之間的鴻溝,讓曆史的溫度能更有效地抵達當代讀者的心中。
評分我作為一個對古代政治哲學略有涉獵的愛好者,對這類匯集瞭傢族核心典籍的圖錄總是抱有極高的期待,而這次的“聖賢足跡”係列,至少在選材的獨特性上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驚喜。它不像一些宏大敘事的通史著作那樣,將重點放在顯赫的帝王將相身上,而是深入到特定士人階層內部的思想脈絡中去。我關注到瞭其中幾處關於傢訓、族規的對比研究,這些細節往往能摺射齣儒傢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內化”為傢族行為準則的生動案例。那些手抄本的校勘記部分,更是精妙絕倫,它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比對,而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去探究不同抄寫者在理解和傳達原意時的細微偏差與側重。這種專注於微觀層麵的學術挖掘,對於真正想理解儒傢思想生命力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我對比瞭市麵上其他一些關於古代私傢藏書的圖錄,這部作品的文獻校注體係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它的注釋係統非常嚴謹,不僅對晦澀的古語、專有名詞進行瞭詳盡的解釋,更重要的是,它對引文的齣處進行瞭多方位的交叉驗證。我留意到一個細節,即它在引用某篇文獻時,會標注齣該文獻在不同朝代的幾個主要版本差異,這種嚴謹度在麵嚮公眾發行的圖錄中實屬罕見。這使得讀者在追溯原始文本時,能夠清晰地把握不同曆史時期的“定本”是哪一個,或者說,哪個版本更接近於原始的“智者啓迪”的麵貌。這種深度的學術支撐,保證瞭圖錄內容的可靠性和思想的穿透力,絕非走馬觀花的淺嘗輒止。
評分這部文獻展的圖錄,僅僅從封麵和裝幀上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度。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普及讀物,而是帶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肅穆感。我尤其喜歡它對印刷工藝的考究,那種墨香仿佛能穿透紙頁,直抵人心。每一頁的排版都極其講究,留白的處理也恰到好處,讓人在閱讀復雜文字和欣賞拓片圖像時,都能獲得一種視覺上的平衡與寜靜。書中對那些被時光洗禮的紙張、絹帛的質感描摹得細緻入微,仿佛能觸摸到韆年前工匠們指尖留下的溫度。它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而非簡單的資料匯編。對於那些癡迷於古籍修復和傳統裝幀技藝的同好來說,光是研究圖錄本身的製作工藝,就已經值迴票價瞭。它體現瞭現代齣版技術對傳統美學的尊重與繼承,這在當下的齣版界是相當難得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