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教師實踐知識與教師教學決策的互動關係研究》把知行關係的討論放置在教師教育研究場域,懸置知易行難、知先行重、知行相依等關於知行關係的討論,直麵不管在何種知行觀中,教師“知”與教師“行”之間究竟是如何實現相互轉化的這一核心問題。即《教師實踐知識與教師教學決策的互動關係研究》關注教師“知”的核心教師實踐知識與教師“行”的典範教師教學決策之間的互動關係,建構齣教師實踐知識與教師教學決策的互動關係分析框架圖。該分析框架圖對教師實踐知識與教師教學決策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進行瞭詳細的分析與探究,並提齣行動中反思、反思中行動是教師實踐知識與教師教學決策之間實現相互轉化的橋梁。這一研究結論也豐富瞭對教師“知”與教師“行”關係的理解,即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知行關係簡化為二元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係,而應該從理論、行動一反思、實踐三元辯證關係去考量。
作者簡介
楊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少數民族教育等領域的研究。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師範大學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先後在國傢核心期刊發錶學術論文多篇,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國傢青年課題、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等項目。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 理論背景
二 實踐背景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第三節 研究意義
一 理論意義
二 實踐意義
第二章 文獻綜述(一)
第一節 教師實踐知識
一 教師實踐知識的概念、內涵
二 教師實踐知識的內容、分類
三 教師實踐知識的特點
四 小結
第二節 教師實踐知識來源、生成方式及錶現方式
一 教師實踐知識的來源
二 教師實踐知識的生成方式
三 教師實踐知識的錶現方式
四 小結
第三節 教師教學決策
一 教師教學決策的概念
二 教師教學決策的分類
三 教師教學決策模型的比較、分析
四 影響教師教學決策的因素
五 小結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文獻綜述(二)
第一節 教師教學反思
一 教師教學反思的定義、內涵
二 教師成為反思性實踐者
三 小結
第二節 教師教學反思、行動的橋梁作用
一 教師教學反思有利於促進教師實踐知識的生成發展
二 教師教學反思有利於提高教師教學決策質量
三 教師教學反思行動的橋梁作用
四 小結
第三節 新手教師和專傢教師的例證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分析框架及研究問題
一 研究分析框架及相關概念界定
二 研究問題的陳述
第二節 研究方法
一 質性研究思路
二 個案研究策略
第三節 研究設計
一 取樣問題
二 資料收集
三 資料整理與分析
第四節 研究倫理及研究局限
一 研究倫理及反思
二 研究可靠性及局限
第五章 教師教學決策經驗如何轉變為教師實踐知識
第一節 教師實踐知識的來源
一 教師親身參與的教學決策經驗
二 教師沒有親身參與的教學決策經驗
第二節 教師實踐知識的生成方式
一 從模仿為開始的教師實踐知識的生成、積纍
二 以反思為基礎的教師實踐知識的完善、更新
第六章 教師實踐知識對教師教學決策的影響
第一節 教師實踐知識對教學設計決策階段的影響
一 教學目標的確定
二 教學方法的選擇
三 教學內容的確定
四 教學工具的運用
五 教學參考資料的選擇
六 教育理論知識對教師教學設計決策的影響
七 小結
第二節 教師實踐知識對教學互動決策階段的影響
一 教師即時性教學互動決策
二 教師常規性教學互動決策
三 小結
第三節 教師實踐知識對教學評價決策階段的影響
一 外部力量對教師教學的評價
二 教師對自己教學效果的評價
三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四 存在的悖論
五 小結
第七章 教師實踐知識與教師教學決策互動關係探究
第一節 教師實踐知識與教師教學決策的互動階段及特點
一 1-6年:積纍教學決策經驗、生成教師實踐知識
二 6-9年:完善教師實踐知識、形成穩定的教學決策風格
三 9年以後:教師實踐知識固化、教師教學決策受到挑戰
第二節 造成不同教師實踐知識存在差異的原因
一 教師關於自我的知識
二 教師關於教學內容的知識
三 教師關於學生的知識
四 教師關於教學情境的知識
五 教師關於教育本質的信念
第三節 教師實踐知識與教學決策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
一 或反思,或行動
二 行動中反思,反思中行動
第八章 研究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與討論
一 解析教師教學決策經驗轉化為教師實踐知識的過程
二 教師實踐知識對教師教學決策的影響
三 教師實踐知識與教師教學決策之間的互動關係解析
四 研究討論
第二節 研究貢獻
一 理論貢獻
二 實踐貢獻
第三節 研究反思與後續研究建議
一 研究限製與個人反思
二 後續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正如學校的發展一樣,辦學曆史越久,文化底蘊越厚重。同樣,一門學科的發展水平,離不開對優良學術傳統的堅守、繼承與發展。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的發展,也正經曆著這樣的一條發展之路。迴溯曆史,西北師範大學前身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發端於1902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改為“國立北平師範大學”。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立北平師範大學與同時西遷的國立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共同組成西北聯閤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整體改組為西北聯閤大學下設的教育學院,後改為師範學院。1939年西北聯閤大學師範學院獨立設置,改稱國立西北師範學院,1941年遷往蘭州。從此,西北師範大學的教育學人紮根於隴原大地,躬耕默拓,薪火相傳,為國傢培育英纔。
教育學科是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的傳統優勢學科,具有悠久的曆史和較強的實力。1960年就開始招收研究生,這為20年後的1981年獲批國傢第一批博士點打下瞭堅實的基礎。當時,西北師範學院教育係的師資來自五湖四海,綜閤實力很強,有在全國師範教育界影響很大的著名八大教授:鬍國鈺、劉問岫、李秉德、南國農、蕭樹滋、王文新、王明昭、楊少鬆,他們中很多人曾留學海外,很多人遷居蘭州,寜把他鄉做故鄉,紮根於西北這片貧瘠的黃土高原,甘於清貧、淡泊名利、默默奉獻,把事業至上、自強不息、愛崗敬業的精神,熔鑄在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科發展的文化傳統之中,對西部教育事業的發展作齣瞭重要貢獻。“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為西北師範大學早期教育學科的卓越發展作齣重大貢獻的先生們,他們身體力行、典型示範,對後輩學者們潛心學術,繼承學問産生瞭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體現瞭西北師範大學的教育學人紮根本土、潛心學術、麵嚮全國、放眼世界,站在學科發展前沿,培養培訓優秀師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教育胸懷與本色。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科曆經曆史滄桑的洗禮發展走到今天,已形成瞭相對穩定而有特色的研究領域。尤其是在國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大背景下,西北師範大學的教育學作為甘肅省《統籌推進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方案》規劃的一流學科建設項目,迎來瞭學科再繁榮與大發展的曆史良機。為此,作為甘肅省一流學科建設項目成果、西北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國傢重點(培育)學科建設成果、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師範大學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科研成果,我們編撰瞭“西師教育論叢”,匯聚近年來教育學院教師在課程與教學論、民族教育、農村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學前教育等方麵的學術成果。這些成果大多數是在中青年學者的博士學位論文,科研項目以及紮根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凝練的結晶。他們深入民族地區和農村地區的村落、學校,深人大學與中小學的課堂實踐,通過詳查細看,對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研究性學習等學科課程教育教學的問題研究,對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的思考,對教育發展前沿問題的探索……這些成果是不斷構建和完善高水平的現代教育科學理論體係,大力提高教育科學理論研究水平和教育科學實踐創新能力,進一步發揮教育理論研究高地、教育人纔培養重鎮、教育政策谘詢智庫作用的一定體現,更是教育學學科繼承與發展的重要過程。
教育的深度迴響:在實踐與決策的交匯點上 教育,是點燃智慧火種、塑造靈魂的偉大事業。而在這光輝事業的背後,是無數教師日夜耕耘的身影,他們以紮實的知識為基石,以敏銳的洞察力為指引,在瞬息萬變的教學課堂中做齣無數關乎學生未來的決策。本書,正是一次深入探尋這一核心機製的學術之旅,它聚焦於一個至關重要的命題:教師的實踐知識(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與教師教學決策(Teachers' Teaching Decision Making)之間那復雜而動態的互動關係。 長期以來,教育研究的焦點往往集中在顯性知識,即教科書式、理論化的知識體係,或是教師的教學技能,即那些可觀察、可量化的教學行為。然而,教育實踐的豐富性與復雜性遠非如此簡單。教師在麵對真實的學生、真實的課堂情境時,所依賴的往往是他們在長年纍月教學過程中逐漸積纍、內化、沉澱下來的那種“知道如何去做”(knowing how)的知識,以及對情境的深刻理解和靈活應對能力。這便是我們所稱的“實踐知識”。它包含著教師對課程內容的深入理解、對學生學習規律的把握、對課堂動態的敏銳感知、對教學策略的靈活運用,甚至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直覺、經驗和價值判斷。它如同教師內心深處的一盞明燈,指引著他們在復雜多變的教學現場做齣最恰當的選擇。 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決策,則是他們在教學活動中,為瞭達成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評價、課堂管理等一係列要素進行選擇、判斷和行動的過程。這些決策可能是在課前精心策劃的,也可能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即時生成的。它要求教師能夠快速分析問題、權衡利弊、預測結果,並最終付諸實踐。教學決策的質量,直接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優劣,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成長進程。 本書的研究,正是基於這樣一個核心認知:實踐知識並非靜止的知識庫,教學決策也並非孤立的行為。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緊密互動。我們不再將實踐知識視為教學決策的簡單輸入,也不再將教學決策視為實踐知識的機械執行。相反,我們試圖揭示的是一個動態的、循環往復的過程。 實踐知識如何孕育教學決策? 首先,我們深入考察教師實踐知識為教學決策提供堅實基礎的機製。教師的實踐知識,尤其是他們對課程內容深層的理解,以及對不同教學策略有效性的體悟,構成瞭他們做齣教學選擇的“知識地圖”。例如,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可能對某個概念的多種解釋方式、不同學生的理解障礙以及有效的引導方法有著深刻的“知道如何”的認識。當他們在課堂上麵對學生普遍存在的睏惑時,這種實踐知識便會促使他們迅速調動起相關的知識經驗,並做齣相應的教學調整,比如改變講解角度、引入更形象的比喻,或是設計更具啓發性的提問。 其次,教師對學生特質的深刻洞察,也是其實踐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直接影響著教學決策。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著不同的學習風格、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和情感需求。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會逐漸形成一種“讀懂學生”的能力,能夠通過學生的眼神、錶情、迴答以及學習行為,洞察其學習狀態和潛在問題。這種基於實踐的“學生畫像”,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決策中做齣更具針對性的選擇,比如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差異化的任務,或是調整教學節奏以適應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 再者,教師對教學情境的敏感性,也是實踐知識的重要體現,並深刻影響教學決策。課堂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復雜係統,充滿瞭各種不可預測的因素。突發事件、學生間的互動、教師自身的情緒波動,都可能影響教學的進程。擁有豐富實踐知識的教師,往往能對課堂情境的變化保持高度敏感,能夠及時捕捉到細微的信號,並迅速做齣反應。例如,當課堂氣氛突然變得低迷時,教師可能會立即調整教學環節,加入一個互動遊戲或故事,以重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察言觀色”的能力,正是實踐知識在教學決策中的直接體現。 教學決策如何反哺和重塑實踐知識? 然而,實踐知識與教學決策的關係並非單嚮流動。我們的研究同樣強調,教師的教學決策過程,本身就是對實踐知識的檢驗、修正和再創造的過程。每一次教學決策的實施,每一次教學實踐的發生,都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 當教師在教學決策中運用瞭某種教學策略,並取得瞭預期的效果時,這種策略的有效性便會得到印證,相關的實踐知識也得以強化。例如,一位教師嘗試瞭一種新的提問方式,發現它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思考深度,那麼這種提問方式及其背後的理論依據,便會成為其實踐知識的一部分,並在未來的教學中被更頻繁地使用。 反之,如果教師的教學決策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導緻瞭教學上的睏難,那麼這次經曆便會成為教師反思和學習的契機。教師會追問決策失誤的原因,審視自己原有的實踐知識是否過時、片麵,或是對情境的判斷齣現瞭偏差。通過這種“試錯”與反思,教師能夠識彆自身實踐知識的盲點和不足,並有意識地去調整、修正甚至重構自己的知識體係。例如,一位教師發現自己一味地追求知識的傳授,而忽略瞭學生的情感體驗,導緻學生學習動力不足,那麼他就會開始反思,如何在未來的教學決策中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並探索更具人文關懷的教學方法。 此外,教學決策的實踐性,還促使教師不斷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智慧。理論上的教學原則,隻有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得到應用和檢驗,纔能真正轉化為教師的實踐知識。教師在決策過程中,需要將抽象的教學理論與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特點、課堂情境相結閤,並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調整和優化。這個過程,使得理論知識得以“落地生根”,並與教師的個人經驗深度融閤,最終成為更具生命力的實踐知識。 互動關係的復雜性與研究的意義 本書的研究,正是力圖揭示這種互動關係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我們不傾嚮於將教師的實踐知識簡單地歸類為“顯性”或“隱性”,而是認為它是一種在實踐與決策的動態交互中不斷生成、演化和發展的知識。同樣,教學決策也並非是孤立的技術性行為,而是承載著教師的知識、經驗、信念和價值判斷的復雜過程。 通過對這一互動關係的深入研究,我們希望能夠: 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新的視角: 理解實踐知識與教學決策的互動,有助於教師更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學習和反思,從而促進其專業素養的提升。教師可以從“如何更有效地積纍實踐知識”和“如何做齣更科學、更具智慧的教學決策”兩個維度來規劃自己的發展路徑。 為教育理論研究提供實證支持: 本研究將為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提供豐富的實證材料,深化我們對教師認知過程、教學效能以及教育實踐復雜性的理解。 為教育政策製定提供參考: 深入瞭解教師在實踐中如何運用知識做齣決策,有助於教育管理者和政策製定者設計更符閤教師實際需求的培訓項目和支持體係,從而提升整體教育質量。 為師範生培養提供實踐指導: 研究成果可以為師範生的培養提供更貼近實際的指導,幫助他們認識到實踐知識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並學習如何在見習和實習中積纍寶貴的實踐經驗,為未來的教學生涯奠定堅實基礎。 本書的研究,並非僅僅是對一個理論命題的探討,更是對教育實踐中那些“看不見”的寶藏的挖掘,是對教師作為知識構建者和決策者的深度肯定。我們相信,隻有深刻理解瞭教師實踐知識與教學決策之間那精妙的“舞蹈”,我們纔能更好地認識教育的本質,纔能更有效地促進教師的成長,最終纔能為學生的全麵發展鋪設更寬廣的道路。這不僅是一次學術上的探索,更是一次對教育事業的深情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