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教学决策的互动关系研究》把知行关系的讨论放置在教师教育研究场域,悬置知易行难、知先行重、知行相依等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直面不管在何种知行观中,教师“知”与教师“行”之间究竟是如何实现相互转化的这一核心问题。即《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教学决策的互动关系研究》关注教师“知”的核心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行”的典范教师教学决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建构出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教学决策的互动关系分析框架图。该分析框架图对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教学决策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究,并提出行动中反思、反思中行动是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教学决策之间实现相互转化的桥梁。这一研究结论也丰富了对教师“知”与教师“行”关系的理解,即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知行关系简化为二元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而应该从理论、行动一反思、实践三元辩证关系去考量。
作者简介
杨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少数民族教育等领域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国家青年课题、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等项目。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理论背景
二 实践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一)
第一节 教师实践知识
一 教师实践知识的概念、内涵
二 教师实践知识的内容、分类
三 教师实践知识的特点
四 小结
第二节 教师实践知识来源、生成方式及表现方式
一 教师实践知识的来源
二 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方式
三 教师实践知识的表现方式
四 小结
第三节 教师教学决策
一 教师教学决策的概念
二 教师教学决策的分类
三 教师教学决策模型的比较、分析
四 影响教师教学决策的因素
五 小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献综述(二)
第一节 教师教学反思
一 教师教学反思的定义、内涵
二 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三 小结
第二节 教师教学反思、行动的桥梁作用
一 教师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发展
二 教师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决策质量
三 教师教学反思行动的桥梁作用
四 小结
第三节 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例证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分析框架及研究问题
一 研究分析框架及相关概念界定
二 研究问题的陈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 质性研究思路
二 个案研究策略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取样问题
二 资料收集
三 资料整理与分析
第四节 研究伦理及研究局限
一 研究伦理及反思
二 研究可靠性及局限
第五章 教师教学决策经验如何转变为教师实践知识
第一节 教师实践知识的来源
一 教师亲身参与的教学决策经验
二 教师没有亲身参与的教学决策经验
第二节 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方式
一 从模仿为开始的教师实践知识的生成、积累
二 以反思为基础的教师实践知识的完善、更新
第六章 教师实践知识对教师教学决策的影响
第一节 教师实践知识对教学设计决策阶段的影响
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
二 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 教学内容的确定
四 教学工具的运用
五 教学参考资料的选择
六 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教学设计决策的影响
七 小结
第二节 教师实践知识对教学互动决策阶段的影响
一 教师即时性教学互动决策
二 教师常规性教学互动决策
三 小结
第三节 教师实践知识对教学评价决策阶段的影响
一 外部力量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二 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四 存在的悖论
五 小结
第七章 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教学决策互动关系探究
第一节 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教学决策的互动阶段及特点
一 1-6年:积累教学决策经验、生成教师实践知识
二 6-9年:完善教师实践知识、形成稳定的教学决策风格
三 9年以后:教师实践知识固化、教师教学决策受到挑战
第二节 造成不同教师实践知识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 教师关于自我的知识
二 教师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
三 教师关于学生的知识
四 教师关于教学情境的知识
五 教师关于教育本质的信念
第三节 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学决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 或反思,或行动
二 行动中反思,反思中行动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研究发现与讨论
一 解析教师教学决策经验转化为教师实践知识的过程
二 教师实践知识对教师教学决策的影响
三 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师教学决策之间的互动关系解析
四 研究讨论
第二节 研究贡献
一 理论贡献
二 实践贡献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后续研究建议
一 研究限制与个人反思
二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正如学校的发展一样,办学历史越久,文化底蕴越厚重。同样,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离不开对优良学术传统的坚守、继承与发展。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的发展,也正经历着这样的一条发展之路。回溯历史,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从此,西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人扎根于陇原大地,躬耕默拓,薪火相传,为国家培育英才。
教育学科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强的实力。1960年就开始招收研究生,这为20年后的1981年获批国家第一批博士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的师资来自五湖四海,综合实力很强,有在全国师范教育界影响很大的著名八大教授:胡国钰、刘问岫、李秉德、南国农、萧树滋、王文新、王明昭、杨少松,他们中很多人曾留学海外,很多人迁居兰州,宁把他乡做故乡,扎根于西北这片贫瘠的黄土高原,甘于清贫、淡泊名利、默默奉献,把事业至上、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的精神,熔铸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的文化传统之中,对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为西北师范大学早期教育学科的卓越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先生们,他们身体力行、典型示范,对后辈学者们潜心学术,继承学问产生了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了西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人扎根本土、潜心学术、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培训优秀师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胸怀与本色。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历经历史沧桑的洗礼发展走到今天,已形成了相对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西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作为甘肃省《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规划的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迎来了学科再繁荣与大发展的历史良机。为此,作为甘肃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成果、西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成果,我们编撰了“西师教育论丛”,汇聚近年来教育学院教师在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农村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等方面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大多数是在中青年学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以及扎根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的结晶。他们深入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村落、学校,深人大学与中小学的课堂实践,通过详查细看,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研究性学习等学科课程教育教学的问题研究,对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对教育发展前沿问题的探索……这些成果是不断构建和完善高水平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大力提高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水平和教育科学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教育理论研究高地、教育人才培养重镇、教育政策咨询智库作用的一定体现,更是教育学学科继承与发展的重要过程。
教育的深度回响:在实践与决策的交汇点上 教育,是点燃智慧火种、塑造灵魂的伟大事业。而在这光辉事业的背后,是无数教师日夜耕耘的身影,他们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石,以敏锐的洞察力为指引,在瞬息万变的教学课堂中做出无数关乎学生未来的决策。本书,正是一次深入探寻这一核心机制的学术之旅,它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教师的实践知识(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与教师教学决策(Teachers' Teaching Decision Making)之间那复杂而动态的互动关系。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的焦点往往集中在显性知识,即教科书式、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或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即那些可观察、可量化的教学行为。然而,教育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远非如此简单。教师在面对真实的学生、真实的课堂情境时,所依赖的往往是他们在长年累月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内化、沉淀下来的那种“知道如何去做”(knowing how)的知识,以及对情境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对能力。这便是我们所称的“实践知识”。它包含着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对学生学习规律的把握、对课堂动态的敏锐感知、对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甚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直觉、经验和价值判断。它如同教师内心深处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他们在复杂多变的教学现场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决策,则是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评价、课堂管理等一系列要素进行选择、判断和行动的过程。这些决策可能是在课前精心策划的,也可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它要求教师能够快速分析问题、权衡利弊、预测结果,并最终付诸实践。教学决策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长进程。 本书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核心认知:实践知识并非静止的知识库,教学决策也并非孤立的行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紧密互动。我们不再将实践知识视为教学决策的简单输入,也不再将教学决策视为实践知识的机械执行。相反,我们试图揭示的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实践知识如何孕育教学决策? 首先,我们深入考察教师实践知识为教学决策提供坚实基础的机制。教师的实践知识,尤其是他们对课程内容深层的理解,以及对不同教学策略有效性的体悟,构成了他们做出教学选择的“知识地图”。例如,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可能对某个概念的多种解释方式、不同学生的理解障碍以及有效的引导方法有着深刻的“知道如何”的认识。当他们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时,这种实践知识便会促使他们迅速调动起相关的知识经验,并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比如改变讲解角度、引入更形象的比喻,或是设计更具启发性的提问。 其次,教师对学生特质的深刻洞察,也是其实践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影响着教学决策。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会逐渐形成一种“读懂学生”的能力,能够通过学生的眼神、表情、回答以及学习行为,洞察其学习状态和潜在问题。这种基于实践的“学生画像”,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决策中做出更具针对性的选择,比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任务,或是调整教学节奏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再者,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敏感性,也是实践知识的重要体现,并深刻影响教学决策。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突发事件、学生间的互动、教师自身的情绪波动,都可能影响教学的进程。拥有丰富实践知识的教师,往往能对课堂情境的变化保持高度敏感,能够及时捕捉到细微的信号,并迅速做出反应。例如,当课堂气氛突然变得低迷时,教师可能会立即调整教学环节,加入一个互动游戏或故事,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察言观色”的能力,正是实践知识在教学决策中的直接体现。 教学决策如何反哺和重塑实践知识? 然而,实践知识与教学决策的关系并非单向流动。我们的研究同样强调,教师的教学决策过程,本身就是对实践知识的检验、修正和再创造的过程。每一次教学决策的实施,每一次教学实践的发生,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当教师在教学决策中运用了某种教学策略,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时,这种策略的有效性便会得到印证,相关的实践知识也得以强化。例如,一位教师尝试了一种新的提问方式,发现它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那么这种提问方式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便会成为其实践知识的一部分,并在未来的教学中被更频繁地使用。 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决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导致了教学上的困难,那么这次经历便会成为教师反思和学习的契机。教师会追问决策失误的原因,审视自己原有的实践知识是否过时、片面,或是对情境的判断出现了偏差。通过这种“试错”与反思,教师能够识别自身实践知识的盲点和不足,并有意识地去调整、修正甚至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一位教师发现自己一味地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那么他就会开始反思,如何在未来的教学决策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并探索更具人文关怀的教学方法。 此外,教学决策的实践性,还促使教师不断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理论上的教学原则,只有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应用和检验,才能真正转化为教师的实践知识。教师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教学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课堂情境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这个过程,使得理论知识得以“落地生根”,并与教师的个人经验深度融合,最终成为更具生命力的实践知识。 互动关系的复杂性与研究的意义 本书的研究,正是力图揭示这种互动关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不倾向于将教师的实践知识简单地归类为“显性”或“隐性”,而是认为它是一种在实践与决策的动态交互中不断生成、演化和发展的知识。同样,教学决策也并非是孤立的技术性行为,而是承载着教师的知识、经验、信念和价值判断的复杂过程。 通过对这一互动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理解实践知识与教学决策的互动,有助于教师更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学习和反思,从而促进其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从“如何更有效地积累实践知识”和“如何做出更科学、更具智慧的教学决策”两个维度来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 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本研究将为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深化我们对教师认知过程、教学效能以及教育实践复杂性的理解。 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深入了解教师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知识做出决策,有助于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设计更符合教师实际需求的培训项目和支持体系,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为师范生培养提供实践指导: 研究成果可以为师范生的培养提供更贴近实际的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到实践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在见习和实习中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未来的教学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的研究,并非仅仅是对一个理论命题的探讨,更是对教育实践中那些“看不见”的宝藏的挖掘,是对教师作为知识构建者和决策者的深度肯定。我们相信,只有深刻理解了教师实践知识与教学决策之间那精妙的“舞蹈”,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成长,最终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设更宽广的道路。这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教育事业的深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