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这本书写得如此博雅、优美……在嘈杂的时候,古典往往分外可靠且迷人。——蔡康永
2、 20多家媒体、4项大奖一致赞誉的经典作品。
自出版一来,便被媒体称之为“过去十年至佳的传记作品”之一,“受到了来自《纽约客》《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独立报》《观察家报》《卫报》《波士顿环球报》等20多家媒体的好评!与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帕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等一起入选《泰晤士报》“100部你会热爱的传记”。
荣获2010年全美书评人协会奖、2010年英国达夫·库珀奖;2010年英国科斯塔传记大奖决选入围,2011年英国马什传记大奖决选入围。
3、 不仅仅是一本经典的传记,也是一部生动的处世哲学录。
蒙田随笔问世四百余年,影响后世数千万人,培根、莎士比亚、拜伦、爱默生都以他为师。他的诚实、自由与懒散,破除了人们对伟大人物偶像般的迷思。他的一生,就是一本处世哲学。所以,福楼拜说,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阅读这本书,将得到生活的灵感。人生了不起的成就,不过是适切地生活而已。
海报:
内容简介
福楼拜说,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既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蒙田传记,也是一部趣味十足的人生指导书。
蒙田的随笔问世四百余年,影响后世深远,培根、莎士比亚、拜伦、爱默生都以他为师。他诚实、自由与懒散,打破了人们把伟大人物当作完美偶像来想象的习惯;身为贵族和地方官, 他好奇心旺盛、勤于探索,却说自己的脑子像漏水的瓶子,记不住事情;他善于交际,又不愿在众人面前作秀;他有同情心,有爱,但又畏惧责任;他热爱命运,但又凡事存疑。他集诸多 矛盾于一身,但又说这就是人性:“如果必须再活一次,我会照我原来活的方式再过一遍。”
在这本与众不同的书里,贝克韦尔设想蒙田就“如何生活”这一问题给出二十个答案。
通过回顾蒙田的的一生及《随笔集》的浮浮沉沉,你定会获得“如何生活”的灵感,并终将发现:生活本身就是目标,生活本身就是目的。
作者简介
【英】萨拉·贝克韦尔(Sarah Bakewell)
1963年生于英国伯恩茅斯,随父母旅居亚洲多年,后定居澳大利亚悉尼。在埃塞克斯大学主修哲学,毕业后当过茶叶袋工厂工人、书店店员,后在伦敦一家图书馆担任古籍管理员长达十 年,其间重拾童年时的爱好:写作。
2010年出版的《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是年度热门图书,获得全美书评人协会奖、英国达夫·库珀奖,入围科斯塔传记大奖等,同时入选《泰晤士报》“100部你会热爱的传记”。
2016年出版的《存在主义咖啡馆》入选《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等媒体的年度十大好书。
2018年,获得耶鲁大学颁发的温德姆—坎贝尔文学奖非虚构类大奖。
现居伦敦,在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教授创意写作。
译者: 黄煜文
台湾大学历史所硕士,专职译者,译作包括《耶路撒冷三千年》《身边的逻辑学》《巴黎城记》《历史的历史》《肉体与石头》等。
精彩书评
世界一直在进步,也一直在退步,而我们必须在这样的节奏里不发疯地生活。这给了我阅读蒙田的充分理由。这本书写得如此博雅、优美……在嘈杂的时候,古典往往分外可靠且迷人。
——蔡康永
美妙的著作。充满创意与魅力,完整、宏大且睿智。
——尼克·霍恩比(英国作家、《自杀俱乐部》作者)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为蒙田作品中生动的轶事赋予新意,趣味十足;同时,准确地展现了蒙田在哲学领域的影响力,以及不同时期的读者、诠释者对他的理解。
——美国《纽约客》
有趣而诚实的作品。《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令人愉悦,富有启发性。
——英国《独立报》
贝克韦尔成功地将蒙田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给了读者。
——英国《观察家报》
这是一本传记,也是一场跨越几个世纪的对话。
——美国《纽约时报》
萨拉·贝克韦尔理应获得掌声——她逻辑清晰、信心满满地向读者介绍蒙田,成就了这样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
——英国《标准晚报》
朝气蓬勃、充满吸引力,点燃了人们阅读《随笔集》的热情。
——英国《每日邮报》
这部记录蒙田及其《随笔集》的著作,材料详实而文笔优美,会让新一代读者爱上蒙田。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是对蒙田的致敬,读者读完这部作品后,会迫不及待地冲向《随笔集》。
——英国《卫报》
从传世经典中汲取关于活着的启示……对(蒙田)这位大师宏大而深刻的导读。
——英国《卫报》
(这本书是)和一直备受喜爱的、迷人的蒙田一次跨越数个世纪的对话。
——英国《独立报》
充满热情的写作,是对蒙田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和思想巨匠及其作品鲜活的再现。
——英国《每日电讯报》
如此巧妙的讲述,哪怕持怀疑论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萨拉·贝克韦尔的写作热情。
——美国《纽约时报书评》
无与伦比……记录完整、布局精巧而新意十足,贝克韦尔以历史视角,塑造了鲜明的蒙田形象。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
对大师哲思睿智、亲切而全面的导读。
——美国《科克斯书评》
活泼,充满想象力……《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是英语世界里对蒙田令人愉悦的导读。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贝克韦尔向世人展示,(蒙田)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可以为当代人提供独特的、仁慈的、令人惊讶的力量。
——美国《出版人周刊》
对文艺复兴时期这位巨人及其思想所作的睿智而活泼的解读。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势必将培养起一批新的、对蒙田及其思想感兴趣的读者,甚至将会发他们去阅读并了解影响了蒙田的古希腊先贤。可以把这本书当成阅读蒙田随笔的良伴,也可以把它当成一部了不起的独立作品来读。
——美国《旧金山书评》
一部华丽的作品,原创、深入、全面,充满人情味与智慧。
——美国《信徒》杂志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是对蒙田饱含深情的介绍,机智而幽默。在贝克韦尔的笔下,蒙田不只是历史深处的哲学家,还是16世纪——如果那时有博客——活跃的博主,他的文字是 “必读”的、简洁的。
——《每日野兽》(美国新闻网站)
诙谐,打破成规……《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是一部蒙田的思想史,但很接地气,从不与读者分离。它没有一刻偏离蒙田的观念,尤其是他轻快的不确定性。
——美国《老实人报》
这部奇妙而令人惊喜的作品,以诚实而友好的方式,在历史语境中,与数世纪以来的文学巨匠蒙田对话。这种写法是有效的、便于感知的。
——菲利普·洛帕(《散文的艺术》作者)
一本必读书。
——Brainpickings(网站)
目录
问题:如何生活?__001
向蒙田提出的一个问题和二十个尝试的回答__002
1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别担心死亡__015
悬于他的唇尖上__016
2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活在当下__029
开始写作__030
意识流__043
3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呱呱坠地就是福__051
米修__052
实验__067
4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多读书,然后忘掉你读的那些,
把自己变笨一点__083
阅读__084
迟缓而健忘的蒙田__089
动乱中的年轻蒙田__095
5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经历爱与失去__117
拉博埃蒂:爱情与暴政__118
拉博埃蒂:死亡与哀悼__133
6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略施小技__143
小诀窍与生活的艺术__144
被奴役的蒙田__154
7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凡事存疑__161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甚至连这点我也不确定__162
动物与恶魔__176
巨大的诱惑机器__185
8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在店铺后面保留一个私人房间__203
勉为其难地做爱__204
实际的责任__219
9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与人自在地相处__225
欢愉而善于交际的智慧__226
坦率、怜悯与残酷__231
10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从习惯中觉醒__241
一切全看你怎么想__242
高贵的野蛮人__251
11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温和稳健__259
保持心灵的平静__260
12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守住你的人性__269
恐怖__270
英雄__283
13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做没有人做过的事__291
巴洛克畅销作家__292
14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看看这个世界__299
旅行__300
15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把工作做好,但不要做得太好__321
市长__322
道德瑕疵__331
任务与暗杀__339
16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偶然探究哲理就好__361
十五名英格兰人与一名爱尔兰人__362
17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时时回顾,但从不后悔__379
“我从不后悔”__380
18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懂得放手__387
女儿与弟子__388
编辑战争__403
被重新混合与附会的蒙田__409
19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做个普通人与不完美的人_421
做个普通人__422
做个不完美的人__425
20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生活会给你答案__429
并非尾声__430
蒙田生平年表__439
致谢__443
注释__446
出处__482
精彩书摘
摘自“我们问:如何生活?蒙田说:与人自在地相处”这一章
坦率、怜悯与残酷
乔瓦尼· 博特罗(Giovanni Botero) 是意大利政治作品作家,曾在十六世纪八十年代于法国定居。他提到当时法国乡间充斥着杀人越货的贼寇,家家户户莫不加派人手“看管葡萄园与果园;门锁、门闩与獒犬,能用来看门的全用上了”。博特罗显然没到过蒙田的庄园。蒙田描述他家唯一的看守人是“一名根据古代习尚与礼仪设置的门房,与其说他负责防守,不如说他必须合宜而优雅地迎接客人进门”。
蒙田坚持这种生活方式,因为他决心反抗胁迫,不想沦为看管自己的狱卒。吊诡的是,蒙田相信门户洞开可以让他更安全。地方上重兵防守的庄园反而遭受了比他更严重的攻击。蒙田引用塞内卡的话来解释:“重重锁链反倒引起窃贼觊觎,大门敞开则让宵小兴趣缺乏。”戒备森严说明这个地方藏有贵重之物;有老门房欢迎入内的庄园,反而让人动不起歪脑筋。此外,内战时构筑的防御工事几乎毫无用处:“你的手下可能就是你该提防的人。”高垒深壁防不了内贼,还不如以慷慨与荣誉来感化敌人。
事实证明蒙田是对的。他曾邀请一小队士兵进到庄园,结果发现这些人原本计划利用他的好客抢夺此地,然而他们放弃了。主事者告诉蒙田,他一看到主人的“面容与真诚”,马上就“打消念头”。
在庄园以外的世界,蒙田的坦率使他免于受到暴力伤害。有一次,蒙田穿过某个危险的农村森林地带,结果遭到十五到二十名蒙面男子的攻击,然后是一群骑马的弓箭手的追击,这场严重的袭击事件显然是经过策划的。蒙田被这帮盗贼带往密林深处,他的财物被洗劫一空,行李箱与钱箱也被拿走。这群人还讨论该如何分配蒙田的马匹与其他行李;更糟的是,他们打算拿他当人质来勒索,但无法决定要多少赎金。蒙田听到他们讨论赎金的问题,发现他们把价码定得太高,这表示如果没有人付得出这笔钱,他就得赔上性命。蒙田忍不住打断他们的讨论。他说,他们已经拿到想要的东西,接下来无论提出多少赎金,都没有意义。他们一毛钱也拿不到。显然,这个时候开口说话十分危险,但蒙田说完之后,这群强盗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们围在一起讨论一番,之后首领走向蒙田,气氛似乎变得友善起来。他取下面罩──极富意义的动作,表示两人现在可以面对面,就像正常的互动──说他们决定让他走。他们甚至还给蒙田一些钱财,包括他的钱箱。蒙田日后写道(如同那名首领的解释):“因为我的神情及说话时的语气坦率且坚定,我保住了一命。”自然而诚实的表情,加上面对威胁时的勇敢,使他活了下来。
这种情况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在任何人身上,蒙田经常思考怎么做才是良策。是直接面对与挑战敌人好,还是虚与委蛇、人家说什么就做什么好?是该向施暴者求饶,希望他良心未泯放过自己,还是说这么做太过鲁莽?
问题在于,每一种回应都有危险。正面反抗也许让人印象深刻,却也可能激怒对方。听话也许能让对方心生怜悯,但也可能遭到轻视,让对方因此认为杀死你就像踩死一只虫那样不必多虑。至于诉诸人性,那也要看对方有没有人性!
在暴力泛滥的十六世纪面对这些问题,并不比在上古时代的地中海战场上面对这些问题或是在现代城市的巷弄内面对抢匪容易。这是亘古不变的难题,蒙田不认为有明确的好答案。尽管如此,他仍不断思考这个问题。在《随笔集》中,他经常提到两个人对立的场面,失败的一方也许讨饶,也许昂然不屈,另一方则可能饶恕或要了他的命。
蒙田在第一篇随笔中提到,十五世纪阿尔巴尼亚的军事英雄斯坎德培(Skanderbeg)在盛怒下准备杀死麾下的一名士兵。这名士兵向他讨饶,但斯坎德培不为所动。在绝望中,士兵抽出利剑反击,此举反而让斯坎德培印象深刻,他怒气消散,饶了这个人的性命。另一个故事提到威尔士亲王爱德华(Edward,Prince of Wales)走过被攻陷的法国城镇,下令将自己所到之处看见的民众全部杀死,直到他遇见三个负隅顽抗之人。他赞赏他们的勇气,于是饶了他们的性命,而后又收回成命,饶了全城百姓的性命。
这两篇故事显示反抗是比较好的做法,但蒙田在同一篇随笔中却提到另一则下场完全不同的故事。亚历山大大帝攻打加沙城(Gaza), 发现敌将贝提斯(Betis)“只身一人, 部属全舍弃他,盔甲也残破不堪,全身满是鲜血与伤口,却仍苦战不降”。与爱德华一样,亚历山大也赞美他的英勇,但这只是暂时的。当贝提斯坚持不屈服,甚至无礼地直视亚历山大的脸孔时,亚历山大耐性尽失。他持剑刺穿贝提斯的脚后跟,再将其以马车拖行,直到断气为止。这名战败的将领错估了形势,没搞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对手。
另外一些故事同样清楚地显示屈服会带来危险。蒙田对于陆军中将特里斯坦·德·莫兰的事记忆犹新。一五四八年,此人在盐税抗争者面前表现得太过怯懦,结果在波尔多街头被处以私刑。当一个人示弱却引发对方的狩猎本性时,万事休矣。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名猎人,那么几乎没有活命的希望。蒙田想象一头雄鹿在历经数小时的追逃后,筋疲力尽,受困于一处,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任由猎人宰割——“用眼泪乞求怜悯”。这么做是缘木求鱼。
无论想起多少抗争场景,似乎都没有得到一致的诠释与固定的解答,而这也是这些故事令蒙田着迷的原因。在每一起事件中,失败者要做决定,胜利者也必须做出抉择。如果他误判形势,可能会对自己不利。如果他饶恕的对象把他的慷慨当成弱点,那么下次被杀的可能是他自己。如果他过于严厉,那么将引发一连串的反叛与报复。
对于这个问题,基督教的做法比较简单:胜利者要表现出怜悯,受害者要完全顺服。但在真实世界里,这么做显然不可行——绝大多数基督徒在充满暴力的宗教战争时代,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蒙田对于神学关注不多,依然埋首于古典作品,似乎完全忘记基督教的存在。对他来说,真正的难题是心理上的而非道德上的。就算与道德有关,也是古典哲学使用的广义的“道德”,也就是说,不是死守某个教条定义,而是学习如何在真实生活中做出公正而明智的决定。
整体来说,蒙田认为受害者与胜利者都应该设法让双方达成最大的互信——就像善良的基督徒一样,失败的一方应该寻求怜悯,胜利的一方应该施予怜悯,但双方都应该开诚布公,“无私坦荡”,不要畏畏缩缩,也不要摇尾乞怜。双方应该展现出“纯粹的自信”。
但这无法适用于雄鹿,因为狩猎关系破坏了同情的前提;遭指控的人与拷问的人之间似乎也无法产生同情——狂热与职责的要求阻碍了这种可能。战争扭曲了正常的心理,暴民的歇斯底里正是心理扭曲的表现。在古典时代,乃至于在蒙田的时代,士兵在战场上的行为不受限制的原则与事实是被普遍接受的。他应该处于“狂怒”状态:无所畏惧,充满狂暴,你无法也不该期望他们做到自制或施予怜悯。
蒙田从最极端的例子发现了“狂怒”的可怕。
在所有著名的战士中,蒙田最推崇的是底比斯将军伊巴密浓达(Epaminondas),他以能在战场上克制“狂怒”而闻名于世。有一次,战火方殷,“在鲜血与刀剑的恐怖中”,伊巴密浓达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曾招待自己留宿的朋友。他转过身去,饶了这人的性命。这个行为看起来不值一提,但在战场上,军人总是杀红了眼,克制狂乱几乎不可能。蒙田写道,伊巴密浓达证明了他“掌控住战争”,在狂热之际,他使战争“受到仁慈的束缚”。
蒙田怀疑“狂怒”的传统只是一种借口。“我们还是不要试图证明这些邪恶、血腥与奸诈的倾向是合理的。”22 残忍本身已经够糟了,以崇高的心灵状态作为借口从事残忍的行为,则更低劣。蒙田哀叹宗教狂热分子的神圣热忱,他们相信上帝要求他们从事这类极端而毫无道理的暴力行为,是为了让他们表现自己的虔诚。
残忍让人作呕,蒙田禁不住产生这种感觉。他“矛盾地”写道,自己“残暴地”痛恨残忍。他对残忍的嫌恶完全出于本能,就像他坦率的神情一样。因此蒙田无法忍受狩猎,就连看到鸡被扭断脖子或是兔子被狗攫住,都会心惊胆战。蒙田喜欢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这使他可以假想猫怎么看事情,也使他在看到兔子被撕成碎片时,不自觉地浑身难受。
即使动物与人类不那么类似,我们还是有责任同情它们,因为它们具有生命:
人性中具有的某种面向与一般性的责任,不仅使我们喜爱具有生命与情感的动物,也使我们喜爱树木与植物。我们要以正义待人,对于其他具有感受的生物要施予怜悯与仁慈。其他生物与我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某种相互的义务。
……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