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技术(套装上下册)/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卫星遥感技术(套装上下册)/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劲东 等 著,叶培建,张洪太,余后满 编
图书标签:
  • 卫星遥感
  • 遥感技术
  • 空间技术
  • 地球观测
  • 图像处理
  • 地理信息系统
  • 环境监测
  • 资源调查
  • 国之重器
  • 科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562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818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外文名称: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18
套装数量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展现了我国空间科学技术的众多原创性科研成果。
2.反映“互联网+”与航天技术的融合发展。
3.体现我国空间探索和空间应用的科技创新能力。
4.丛书由叶培建院士领衔,孙家栋、闵桂荣、王希季三位院士联袂推荐。
5.力图为研究和设计的人员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内容简介

  《卫星遥感技术(套装上下册)/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含第1章至第9章,主要介绍各种遥感卫星任务分析及技术指标论证等总体设计方法,从用户提出的任务目标与需求(使命任务、功能性能等)出发,通过任务分析与设计,转化为遥感卫星系统总体设计要求和约束,如卫星轨道、载荷配置、系统构成等;下册包含第10章至第20章,主要介绍遥感卫星系统构建、控制推进、热控、数据处理、微振动抑制等各分系统总体设计,最后通过梳理未来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给出了未来航天遥感系统发展趋势。
  《卫星遥感技术(套装上下册)/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可作为高等院校宇航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宇航工程、航天器总体设计及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李劲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航天遥感领域专家,现任职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担任某领域总设计师。主要从事遥感卫星总体设计及航天器热控制技术研究,先后担任多颗遥感卫星总设计师、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专家、国防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宇航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期刊、重要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上 册
第 1章 卫星遥感技术基础001
1.1 引言002
1.2 卫星遥感物理基础003
1.3 近地空间环境019
1.4 卫星遥感工程系统简介028
参考文献031
第 2章 遥感卫星空间轨道设计032
2.1 概述033
2.2 遥感卫星轨道设计需求与特点036
2.3 光学遥感卫星多任务轨道设计分析043
2.4 微波成像遥感卫星轨道设计分析054
参考文献060
第3章 高分辨率可见光遥感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061
3.1 概述062
3.2 需求分析及技术特点065
3.3 可见光遥感系统成像质量关键性能指标内涵068
3.4 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071
3.5 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方案描述090
3.6 卫星在轨成像模式设计096
3.7 卫星在轨动态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099
3.8 几何定位精度分析 116
3.9 谱段配准分析120
3.10 实验室定标技术122
3.11 可见光遥感卫星应用 125
3.12 小结129
参考文献130
第4章 红外遥感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131
4.1 概述132
4.2 需求分析及任务技术特点 135
4.3 红外遥感系统成像质量关键性能指标及内涵140
4.4 高分辨率红外相机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142
4.5 红外摆扫相机系统方案描述 151
4.6 红外遥感卫星在轨动态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157
4.7 红外遥感系统定标技术 170
4.8 红外遥感卫星应用 172
4.9 小结177
参考文献178
第5章 高光谱遥感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179
5.1 概述180
5.2 需求分析及技术特点 184
5.3 高光谱遥感系统成像质量关键性能指标及内涵188
5.4 高光谱成像仪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 191
5.5 高分辨率干涉型成像光谱仪方案描述204
5.6 卫星在轨成像模式设计210
5.7 卫星在轨动态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212
5.8 高光谱成像系统定标技术225
5.9 高光谱遥感卫星应用227
5.10 小结232
参考文献233
第6章 高精度立体测绘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235
6.1 概述236
6.2 需求分析238
6.3 光学测绘系统关键性能指标及内涵239
6.4 卫星测绘体制分析243
6.5 内方位元素要求与稳定性245
6.6 外方位元素测量与稳定性246
6.7 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254
6.8 同名点匹配技术257
6.9 三线阵立体相机方案设计260
6.10 几何标定技术265
6.11 高精度测绘处理技术与飞行试验结果271
6.12 立体测绘卫星应用273
6.13 小结276
参考文献277
第7章 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278
7.1 概述279
7.2 需求分析及技术特点282
7.3 星载SAR成像质量关键设计要素285
7.4 星载SAR载荷设计与分析287
7.5 星载SAR成像模式设计299
7.6 星载SAR载荷系统方案描述302
7.7 星载SAR成像质量分析与设计308
7.8 星载SAR成像定位精度分析321
7.9 星载SAR数据处理与反演技术324
7.10 SAR遥感卫星应用326
7.11 小结333
参考文献334
第8章 高精度微波遥感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335
8.1 概述336
8.2 任务需求及其载荷配置分析339
8.3 雷达高度计设计与分析343
8.4 微波散射计设计与分析359
8.5 微波辐射计设计与分析367
8.6 校正辐射计设计与分析375
8.7 微波遥感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380
8.8 小结384
参考文献385
第9章 地球同步轨道光学遥感卫星系统设计与分析387
9.1 概述388
9.2 需求分析及技术特点391
9.3 高轨光学遥感系统覆盖特性与时间分辨率分析393
9.4 高轨光学遥感卫星成像质量关键性能指标397
9.5 高轨光学遥感卫星系统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398
9.6 在轨成像模式设计 406
9.7 高轨高分辨率成像仪方案描述 408
9.8 卫星在轨动态成像质量设计与分析 415
9.9 高轨光学遥感系统在轨标定分析 429
9.10 高轨光学遥感卫星应用 433
9.11 小结437
参考文献438
缩略词440
索引442
下 册
第 10章 遥感卫星系统构建与总体构型布局设计443
10.1 卫星系统使命任务与使用要求444
10.2 卫星系统构建与组成 446
10.3 卫星遥感任务的关键能力设计450
10.4 卫星总体设计原则 454
10.5 卫星总体构型与布局设计 455
10.6 卫星飞行程序设计 474
10.7 卫星工作模式设计 477
10.8 卫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482
10.9 整星安全性设计490
参考文献492
第 11章 高速图像数据处理与传输系统设计与分析493
11.1 概述494
11.2 任务需求分析497
11.3 星上数据源及其数据率分析499
11.4 高速数据处理与传输系统设计与分析504
11.5 系统工作模式及其数据流设计509
11.6 多源高速数据处理与存储系统设计与分析513
11.7 高速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与分析520
11.8 系统仿真分析与验证527
11.9 与卫星工程其他大系统接口设计533
参考文献535
第 12章 遥感卫星控制与推进系统设计与分析536
12.1 概述537
12.2 任务需求分析539
12.3 系统设计分析541
12.4 基于CMG+ 动量轮配置的快速姿态机动及稳定成像
控制方案545
12.5 基于全CMG 群配置的快速姿态机动及稳定成像控制
方案设计557
12.6 系统故障诊断与应急处理577
参考文献580
第 13章 遥感卫星信息管理与数管系统设计与分析581
13.1 概述582
13.2 需求分析583
13.3 卫星信息系统架构与信息流管理设计585
13.4 卫星自主任务管理设计598
13.5 星上自主健康管理设计603
13.6 星上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607
参考文献615
第 14章 遥感卫星测控与导航定位系统设计与分析616
14.1 概述617
14.2 需求分析与技术特点620
14.3 测控系统设计与分析623
14.4 导航定位系统设计与分析642
14.5 与测控大系统接口设计及验证651
参考文献655
第 15章 遥感卫星供配电系统设计与分析656
15.1 概述657
15.2 需求分析与技术特点659
15.3 光学遥感卫星供配电系统设计662
15.4 SAR卫星供配电系统设计683
参考文献694
第 16章 遥感卫星结构与机构分系统设计与分析695
16.1 概述696
16.2 需求分析及技术特点699
16.3 系统设计约束分析701
16.4 卫星结构传力设计703
16.5 卫星结构与机构系统组成706
16.6 对接段设计707
16.7 星箭解锁装置设计711
16.8 推进舱结构设计714
16.9 电子舱结构设计718
16.10 载荷适配结构设计721
16.11 太阳翼机械部分设计724
16.12 分析与试验验证728
参考文献738
第 17章 遥感卫星热控系统设计与分析739
17.1 概述740
17.2 需求分析和技术特点741
17.3 空间外热流特性744
17.4 空间外热流分析746
17.5 太阳同步轨道的特性分析及计算749
17.6 卫星内部热源分析及布局设计755
17.7 卫星散热面选择与散热能力分析757
17.8 遥感卫星热控系统设计759
17.9 微波遥感卫星恒温舱设计777
17.10 大型光学相机热控设计780
17.11 大型微波载荷热控设计788
参考文献793
第 18章 遥感卫星微振动抑制与在轨监测技术794
18.1 概述795
18.2 需求分析796
18.3 载荷成像敏感度分析799
18.4 星上微振动源特性分析 802
18.5 微振动抑制设计809
18.6 微振动在轨监测技术 814
18.7 微振动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820
参考文献825
第 19章 遥感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与验证技术 826
19.1 系统总装集成方案设计 ___________827
19.2 遥感卫星电性能综合测试技术834
19.3 遥感卫星系统级试验验证技术852
参考文献865
第 20章 发展展望866
20.1 未来 “互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数字地球” 新体系867
20.2 低、 中、 高轨结合的高分辨对地观测卫星系统 870
20.3 未来新型遥感技术 872
参考文献875
缩略词876
索引879

前言/序言

  《卫星遥感技术》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23本分册之一。按照丛书“面向空间领域一线科研人员、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高校专业学生的一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权威著作”的总定位,本书立足于航天遥感系统总体设计,强调遥感领域航天器系统性技术和工程应用经验的凝练和总结。
  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启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以来,卫星遥感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可见光、红外、高光谱、微波遥感等种类遥感卫星的总体设计,高速图像数据处理与传输,以及高精度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发射了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三号、高分四号、高分八号、高分九号等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上述卫星在国土资源监测、矿产资源开发、城市精细化管理、交通设施监测、农林业资源调查、灾区恢复重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我国卫星遥感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者以上述卫星的总体设计和飞行验证为基础编著本书,对当前卫星遥感技术最新发展进行了总结。
  本书的重点是遥感卫星系统的任务分析与总体设计,从用户提出的任务目标与需求(使命任务、功能性能等)出发,通过任务分析与设计,转化为遥感卫星系统总体设计要求和约束,如卫星轨道、载荷配置、系统构成等。同时,也包括运载火箭和发射场的选择。最后通过梳理未来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给出了未来航天遥感系统发展趋势。
《卫星遥感技术》(套装上下册)—— 开启认知地球的新视界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聚焦前沿,铸就科技脊梁 由权威机构编纂、集结业界精英智慧的《卫星遥感技术》(套装上下册),作为“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中的重要一员,更是“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的重点项目,旨在系统性、前瞻性地展现我国在卫星遥感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蓝图。本书不仅是对一项核心国家战略技术进行的深度梳理与解读,更是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一次有力指引。 内容精要,体系完备: 本套丛书上下两册,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宏观的战略眼光,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卫星遥感知识体系。 上册:理论基石与技术核心 上册主要聚焦于卫星遥感技术的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及关键系统。内容涵盖: 遥感基本原理:深入剖析电磁波与地物的相互作用,解释不同波段的成像机制,为理解遥感数据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辐射传输理论到光谱特征分析,层层递进,直至掌握地物光谱信息提取的奥秘。 成像载荷技术:详细介绍各类遥感卫星载荷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包括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种成像模式,光学传感器(如多光谱、高光谱、全色成像)和雷达传感器(如SAR)的成像原理、性能指标、创新设计,以及对新型探测技术的探索。 卫星平台技术:阐述支撑遥感探测的关键卫星平台技术。内容涉及轨道设计、姿态控制、电源管理、热控系统、星载数据处理与存储等,系统性地展现了卫星在轨运行所需的工程保障。 数据获取与传输:深入探讨卫星遥感数据从源头采集到地面接收的全过程。详细介绍星载传感器的数据采样、量化、编码,以及高精度的数据传输体制、地面接收站的建设与运行、数据下传的优化策略等。 关键工程技术:解析卫星遥感系统设计、研制、发射、在轨测试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难题与解决方案。重点介绍大型遥感卫星系统的集成与验证,以及面向复杂应用场景的工程创新。 下册:数据处理与应用拓展 下册则将视角聚焦于遥感数据的后期处理、分析方法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展现了卫星遥感技术赋能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内容包括: 影像预处理技术:系统介绍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噪声压制等关键预处理流程,确保影像数据的质量与准确性,是后续分析的前提。 影像解译与特征提取:深入讲解从影像中提取有用信息的多种方法。包括目视解译、自动识别、纹理分析、形状识别、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提取等,致力于提升信息提取的精度与效率。 典型应用领域:本书将卫星遥感技术在多个关键领域的应用案例进行详细阐述,展示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测绘:在地形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地图生产等方面的应用,构建高精度地理空间数据库。 资源环境监测: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监测、耕地资源调查、森林资源评估、水资源管理、海洋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基础设施监测、环境污染评估、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应用,助力构建智慧、宜居的城市。 农业现代化:在作物长势监测、产量估算、病虫害预警、精准农业实施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 国防安全与国家战略:在军事侦察、国土安全、战略资源勘探、边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 气候变化研究与灾害管理:在冰川监测、海平面变化研究、干旱监测、洪涝灾害评估、地震灾害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科学依据。 新型遥感技术与前沿探索:展望未来,介绍新兴的遥感技术,如人工智能在遥感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与遥感融合、量子遥感、商业遥感发展趋势等,揭示卫星遥感技术的无限可能。 价值亮点: 权威性与前沿性:由国家级专家团队精心打造,凝聚了我国在卫星遥感领域的顶尖智慧,紧密跟踪国际最新研究进展,代表了国家在这一战略技术领域的最高水平。 系统性与全面性:打破学科壁垒,将遥感技术的理论、技术、工程、处理、应用等各个环节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学习与研究。 实践性与指导性:不仅讲解了深厚的理论知识,更提供了大量实际应用案例与技术方法,对于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行业应用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国家战略视野:作为“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深刻体现了国家对卫星遥感技术战略地位的重视,对于培养相关人才、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卫星遥感技术》不仅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更是一扇认知地球、洞察万物、守护家园的“天眼”。它将引领读者走进卫星遥感技术的奇妙世界,理解其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描绘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本书的出版,必将对我国空间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严谨”。我非常看重书籍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而这套《卫星遥感技术》从它的书名、副标题以及外观设计上,都传递出一种极强的学术气息。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深邃的蓝色背景和银白色的字体,营造出一种科技感与宇宙空间的结合。它不像一些科普读物那样追求华丽的插图和花哨的排版,而是以一种沉稳、厚重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拿到这套书时,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分量,上下两册,合在一起相当可观,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趋势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卫星遥感技术”一直抱有极大的关注,但限于自身知识的局限,往往只能接触到一些零散的信息。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的机会。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卫星遥感技术的理论基础,例如,它会详细讲解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在遥感过程中的作用吗?它会介绍不同类型的遥感传感器,例如,多光谱、高光谱、合成孔径雷达(SAR)等,以及它们各自的成像原理和优势吗?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例如,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大气污染物、评估水资源分布、分析土壤类型,甚至是预测地震活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逻辑框架,让我在理解基础原理的同时,也能看到这些技术如何改变着我们对地球的认知和利用方式。这套书的厚度让我觉得,它很可能是一部集大成之作,能够涵盖卫星遥感技术的方方面面,成为我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宝贵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注目,厚重的装帧,搭配着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点点星光和一轮清晰的月亮,再辅以科技感十足的字体,瞬间就勾勒出一种浩瀚宇宙、探索未知的宏伟景象。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首先是被它的分量和质感所打动,上下两册,厚度惊人,让人预感到里面蕴含着海量的信息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书名“卫星遥感技术”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主题,而“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这个副标题更是增添了一层庄重和权威感,仿佛是在向读者宣告,这是一部凝聚了国家顶尖智慧和力量的科研巨著。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印刷清晰,油墨的质感也很好,没有任何廉价感。我尤其欣赏这种实体的书籍,它带来的沉浸感和仪式感是电子书无法比拟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捧读这样一套厚重的专业书籍,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我迫不及待地想 dive into the world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see what secrets it holds. The sheer scale of the work suggests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perhaps even a deep dive in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is critical field. I’m particularly intrigued by the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designation, which implies a significant national effort and endorsement, hinting at the book's potential to be a foundational text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alike. The artwork on the cover, while thematic, also evokes a sense of aspiration and discovery, which is very fitting for a book dealing with space explo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m hoping the content inside will be as visually and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as the exterior suggests. The binding appears robust, suggesting that this is a book designed to last, to be a reference for years to come. This initial impression certainly sets a high bar for the content, and I am eager to see if the substance lives up to the impressive presentation.

评分

我一直对科学技术在改造和认识世界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深感着迷,而卫星遥感技术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这套《卫星遥感技术》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厚重感”和“权威感”。书籍的装帧非常扎实,触感细腻,封面的设计也颇具匠心,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简洁明快的银白色字体,既体现了科技的严谨,又不失宇宙的辽阔感。书名“卫星遥感技术”直接明了,而“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的副标题,则表明了这本书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性和学术价值。我拿到这套书的瞬间,就被它沉甸甸的份量所吸引,这预示着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研究。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套书究竟是如何构建对卫星遥感技术的全面认识的。它是否会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传感器的类型、工作机制,以及数据获取和处理的流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通过大量的图示、案例和数据,来生动地阐释那些可能比较抽象的技术概念。例如,当介绍“地物光谱特征”时,我希望书中能有清晰的图表,展示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差异;当介绍“高分辨率成像”时,我希望书中能展示一些令人惊叹的卫星影像,并解释它们是如何被获取和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这套书的厚度让我对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充满了信心,我希望它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卫星遥感技术如何改变着我们对地球的认知,如何为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充满敬意,而卫星遥感技术无疑是这一伟大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我看到这套《卫星遥感技术》时,内心涌起一种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书籍的设计风格非常大气磅礴,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作为主色调,上面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光芒,仿佛是遥远的星辰,又像是太空中的卫星信号。书名“卫星遥感技术”以醒目的白色字体呈现,而“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的字样则显得更加庄重和具有分量。我拿到书的瞬间,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承载着科学智慧的艺术品。我希望这套书能够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带领我走近卫星遥感技术的世界。它是否会从卫星的发射、运行轨道,到传感器的类型、工作原理,再到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进行一个完整的梳理?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应用案例,例如,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全球气候变化、评估自然灾害的损失、优化城市规划,甚至是在军事和国防领域的应用。我希望书中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配以精美的图片和图表,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这套书的厚度让我对内容的丰富程度充满信心,我相信它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卫星遥感技术的种种疑问,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这项技术对于人类认识和改造地球的重要意义。我期待它能够激发我更多的科学探索精神,让我对我们脚下的这颗星球有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

评分

从包装的严谨程度到书籍本身的质感,这套《卫星遥感技术》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与“用心”。书的封面上,深邃的蓝色调如同浩瀚的宇宙,几点闪烁的星光和清晰的月球图案,烘托出“卫星”这一核心元素,而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则将书名“卫星遥感技术”与“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这两部分信息清晰地传达出来。这种设计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宇宙的浪漫想象。我拿到这套书时,首先被它的分量所震撼,上下两册,沉甸甸的,这直接传递出一种内容充实、信息量大的信号,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期待。我一直对现代科技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地球充满好奇,而卫星遥感技术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当我看到这套书时,便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它将如何解读这项技术。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解释卫星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比如,它如何利用电磁波来探测地球表面?不同类型的遥感器(光学、雷达等)各自有哪些特点和优势?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实例,例如,如何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气候变化、评估农作物产量、分析地质构造,甚至是辅助灾害救援。我希望书中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图表,将那些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这项技术的魅力。这套书的厚度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深入了解卫星遥感技术的宝贵参考。

评分

这套《卫星遥感技术》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和“专业”。书籍的包装严谨,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有一种细腻的触感。书的装帧设计简洁而又不失科技感,深蓝色的封面上,抽象的银白色线条勾勒出卫星运行的轨迹,仿佛宇宙中的脉搏,又像是数据在地球上传输的通道。这种视觉冲击力,立刻就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对空间技术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卫星遥感技术感到好奇,但又觉得它过于高深,难以企及。这套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契机。“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这个后缀,更是增添了一份权威感,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精心打磨,并且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套书究竟是如何构建对卫星遥感技术的全面介绍的。它是否会从最基础的光学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传感器的工作机制?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卫星平台,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应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通过丰富的图示和案例,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够理解。例如,当提到“光谱分析”时,我希望书中能有清晰的图解,说明不同地物如何反射和吸收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当提到“高分辨率成像”时,我希望书中能展示一些令人惊叹的卫星影像,并解释它们是如何被获取和处理的。这套书的厚度预示着内容的详实,我希望它能成为我理解和欣赏地球科学、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中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金钥匙。

评分

我一直对太空充满了好奇,从孩提时代仰望星空,到长大后关注新闻中报道的每一次航天发射,卫星遥感技术这个词对我来说,虽然专业,但总带着一种神秘的光环。当我看到这套《卫星遥感技术》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书的整体设计非常大气,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值得信赖的感觉。封面上那些抽象而又富有力量感的线条,似乎在描绘着卫星在太空中运行的轨迹,又仿佛是数据流在地球表面绘制出的复杂图案。翻开第一页,我注意到扉页的设计也非常用心,不仅仅是印上了书名和作者,还配有一些精美的插画,可能是与遥感技术相关的图示,又或者是对宇宙的某种艺术化表达。这种细节的处理,让我感受到编著者在制作这套书时所投入的心血。我特别喜欢这种将科学知识与艺术审美相结合的方式,它能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对这套书的期望很高,希望它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又足够深入的方式,为我揭示卫星遥感技术的奥秘,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了解卫星是如何在太空中捕捉地球的信息,又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和应用的知识。我希望它能解释清楚,为什么这项技术被称为“国之重器”,它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究竟扮演着怎样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对内容的丰富度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会涵盖卫星遥感技术的方方面面,从基础原理到应用案例,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评分

这本书在设计上就充满了科技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书籍,更像是一件代表着国家在空间技术领域实力与智慧的结晶。“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这个标识,瞬间就提升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它暗示着这里面记载的内容是经过层层筛选、严谨考证,并且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战略意义的。封面设计以深邃的蓝色为底色,点缀着点点星光,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之中,中央的白色字体清晰地标注着书名“卫星遥感技术”,而“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则如同点睛之笔,进一步明确了其丛书定位。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的分量所吸引,上下两册,厚实而沉稳,这不禁让我对其中包含的丰富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名对地球科学和前沿技术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渴望能够系统地了解卫星遥感技术。我希望这套书能够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详细讲解卫星遥感的基本原理,比如电磁波的传播、地物对电磁波的响应、传感器的类型及其工作方式等。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它会如何阐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如何评估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火灾)的损失,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指导,或者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用清晰的语言、精美的图示以及翔实的数据,将这些复杂的科学内容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卫星遥感技术的神奇力量。这套书的厚度让我相信,它将为我打开一扇深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新窗口。

评分

我一直对探索未知充满热情,而太空无疑是人类探索的终极边疆之一。当我看到这套《卫星遥感技术》时,立刻被它所传递的宏大叙事和深厚学术底蕴所吸引。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上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是广袤的宇宙,点缀着闪耀的星辰,再配以简洁而充满力量感的字体,立刻勾勒出一种神秘而引人入胜的画面。书名“卫星遥感技术”直接点明主题,而“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的副标题,则赋予了它一种国家级的权威感和战略意义。我拿到这套书的瞬间,就被它沉甸甸的份量所打动,这预示着书中蕴含着海量的信息和深入的探讨。我好奇,这套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解读“卫星遥感技术”这一复杂而迷人的领域?它是否会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讲解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进而阐述遥感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卫星平台和传感器,比如光学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等,以及它们如何捕捉地球表面的信息。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例如,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全球气候变化、评估自然灾害的影响、优化农业生产,甚至是绘制精细的地理地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示,将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生动易懂,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卫星遥感技术的神奇之处,以及它在我们认识地球、保护地球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套书的厚度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它会成为我学习和探索卫星遥感技术领域的重要指南。

评分

初次见到这套《卫星遥感技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扎实的装帧和沉甸甸的份量,这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匠心之作”的信息。书的封面设计,以深邃的夜空作为背景,点缀着几颗闪烁的星辰,中央的白色字体清晰地标注着书名,下方则是“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的字样,整体风格既有宇宙的浪漫,又不失科研的严谨。我特别注意到,书的封皮采用了某种哑光材质,触感细腻,不易留下指纹,这种细节上的考量,让人倍感舒适。我是一名对地球科学和前沿科技充满好奇心的读者,一直以来,卫星遥感技术对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时常出现在新闻报道、科普节目中,与天气预报、自然灾害监测、国土资源调查等紧密相关;陌生的是,其背后的原理、具体的技术细节,对我来说仍是深奥的谜团。因此,当看到这套书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通往这个神秘领域的大门。我非常好奇,这套书会以何种方式来解读“卫星遥感技术”这一复杂而重要的主题。它是否会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讲解电磁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遥感器,例如光学遥感器、雷达遥感器等,以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我更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包含大量的实例分析,例如,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评估农作物产量、绘制地形图,甚至是追踪冰川融化的情况。我相信,一本好的科学书籍,应该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应用紧密结合,让读者在理解科学原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强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这套书的厚度,让我对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它能带我领略卫星遥感技术的无穷魅力,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