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周邊海域海洋地質考察 9787502794446

南極周邊海域海洋地質考察 978750279444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海洋局極地專項辦公室 著
圖書標籤:
  • 海洋地質
  • 南極
  • 地質考察
  • 海洋科學
  • 極地研究
  • 沉積地質
  • 地球物理
  • 構造地質
  • 海床地貌
  • 科考報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美美陽光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94446
商品編碼:12596729271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5-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南極周邊海域海洋地質考察

:128.00元

作者:國傢海洋局極地專項辦公室

齣版社:海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2794446

字數:

頁碼:32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南極周邊海域海洋地質考察》主要介紹瞭南極的地質概況,考察的意義和目標,考察的主要任務,考察的主要數據和樣品,主要分析與研究成果,考察的主要經驗與建議等內容。

目錄


章 總論
1.1 任務來源
1.2 專題目標和在專項中的作用
1.3 考察的主要範圍
1.4 考察時段和時間
1.5 工作內容
1.6 工作量和分工
1.6.1 外業考察
1.6.2 內業分析
1.7 取得的主要成果
1.7.1 樣品
1.7.2 數據
1.7.3 成果圖件
1.7.4 報告
1.7.5 圖冊
1.7.6 論文撰寫與發錶情況
1.8 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建議

第2章 考察的意義和目標
2.1 考察背景和意義
2.2 我國南極海洋地質考察與研究簡要曆史
2.2.1 海洋地質考察
2.2.2 主要研究進展
2.3 考察海區概況(區域環境特徵)
2.3.1 南大洋概況
2.4 考察目標

第3章 考察的主要任務
3.1 考察區域、斷麵、站位及路綫
3.1.1 南極半島東北部海域
3.1.2 普裏茲灣海域
3.1.3 羅斯海及鄰近海域
3.2 考察內容
3.2.1 懸浮體考察
3.2.2 錶層沉積物考察
3.2.3 多管沉積物考察
3.2.4 柱狀沉積物考察
3.3 考察設備
3.3.1 船用設備
3.3.2 主要調查儀器設備
3.4 考察人員及分工
3.5 考察完成工作量
3.6 考察航次(路綫)及考察重大事件介紹

第4章 考察主要數據與樣品
4.1 樣品及獲取方式
4.1.1 懸浮體樣品
4.1.2 箱式沉積物樣品
4.1.3 多管沉積物樣品
4.1.4 柱狀沉積物樣品
4.2 數據及獲取方式
4.2.1 獲取的主要數據
4.2.2 主要分析方法與程序
4.3 質量控製與監督管理
4.3.1 組織管理措施
4.3.2 質量控製
4.4 數據總體評價情況

第5章 南極半島周邊海域懸浮體與海底沉積物特徵
5.1 區域概況
5.2 錶層海水懸浮體特徵
5.2.1 懸浮體濃度分布特徵
5.2.2 懸浮體組成特徵
5.2.3 基本分布規律
5.3 錶層沉積物特徵
5.3.1 沉積物粒度特徵
5.3.2 錶層沉積物礦物特徵
5.3.3 錶層沉積物地球化學特徵
5.3.4 考察區現代冰海沉積作用
5.3.5 有機地球化學特徵與早期成岩作用
5.4 柱狀沉積物特徵
5.4.1 近代沉積特徵
5.4.2 全新世沉積特徵
5.4.3 第四紀沉積特徵

第6章 普裏茲灣海域懸浮體與海底沉積物特徵
6.1 區域概況
6.1.1 地理概況
6.1.2 水團特徵
6.1.3 海流特徵
6.1.4 海冰
6.2 錶層海水懸浮體特徵
6.2.1 懸浮體含量分布特徵
6.2.2 POC與PON分布特徵
6.2.3 13Cpoc與 15Npon分布特徵
6.2.4 懸浮體顆粒物質組成
6.2.5 懸浮體有機碳同位素的物源與環境指示意義
6.2.6 懸浮顆粒物類型及分布的控製因素
6.2.7 懸浮顆粒物絮凝集閤體的絮凝沉積作用
6.3 錶層沉積物特徵
6.3.1 錶層沉積物類型與粒度特徵
6.3.2 錶層沉積物礦物特徵
6.3.3 錶層沉積物地球化學特徵
6.3.4 錶層沉積物微體古生物特徵
6.3.5 普裏茲灣現代冰海沉積過程
6.3.6 普裏茲灣錶層沉積物來源與輸運
6.3.7 有機地球化學特徵與早期成岩作用
6.4 柱狀沉積物特徵
6.4.1 近代沉積特徵
6.4.2 第四紀沉積特徵

第7章 羅斯海西部懸浮體與海底沉積物特徵
7.1 區域概況
7.1.1 地理概況
7.1.2 冰架特徵
7.1.3 水文特徵
7.1.4 初級生産力特徵
7.2 錶層海水懸浮體特徵
7.3 古環境與古氣候演變特徵
7.3.1 羅斯冰蓋的形成與退縮
7.3.2 羅斯海周圍的“兩極蹺蹺闆”證據
7.3.3 羅斯海周邊記錄的韆年尺度和百年尺度的氣候變化

第8章 考察的主要成果、經驗與建議
8.1 主要考察成果
8.1.1 考察取得的重要成果
8.1.2 主要科學認識與結論
8.2 對專項的作用
8.3 考察的主要成功經驗
8.4 考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8.5 對未來科學考察的建議

參考文獻
附件
附件1 考察區域及站位
附件2 主要儀器設備一覽
附件3 樣品、檔案、影像片等一覽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主題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細、專業,避免任何提及您提到的特定圖書內容,並力求自然流暢。 --- 遙遠星塵的低語:宇宙塵埃與行星形成的新視野 作者: 艾倫·V·霍金斯,瑪麗亞·K·陳 齣版社: 環宇科學齣版社 ISBN: 978-7-5811-3290-1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宇宙塵埃(Interstellar Dust)在恒星和行星係統演化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提供瞭一個跨越理論物理、天體化學和觀測天文學的綜閤性研究視角。從星際介質中微小顆粒的起源、復雜的化學反應,到它們如何在原行星盤中聚集、碰撞並最終構建齣我們所知的岩石行星與氣態巨行星的內核,本書全麵梳理瞭當前該領域最前沿的知識和挑戰。 第一部分:星際塵埃的起源與特性 本書開篇首先聚焦於宇宙塵埃的“生命周期”。我們詳細考察瞭塵埃粒子是如何在紅巨星和超新星爆發的極端環境中被鑄造齣來,並被拋射到浩瀚的星際空間。 第1章:恒星死亡的遺贈 本章細緻分析瞭不同類型恒星(特彆是M型碳星和Ia型超新星)在熱演化階段形成特定化學組分的矽酸鹽、碳質和金屬氧化物顆粒的過程。我們引入瞭對“無序結構”和“晶體結構”塵埃的最新分類方法,並討論瞭這些結構的形成速率如何影響後續的化學反應。通過對最新紅外和亞毫米波觀測數據的解讀,我們重建瞭塵埃在星周包層中的初步凝結序列。 第2章:星際介質中的旅行與演化 塵埃粒子一旦離開母星,便進入瞭動態且充滿挑戰的星際介質(ISM)。本章重點闡述瞭宇宙射綫轟擊、紫外綫輻射場、以及與氣體分子碰撞對塵埃錶麵形貌和化學成分的影響。特彆地,我們引入瞭關於“冰殼”形成和演化的新模型,探討瞭水冰、甲烷冰以及更復雜的有機分子如何在低溫(低於20K)的塵埃錶麵上進行“冷凍化學反應”,為生命起源的化學基礎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在原行星盤中“築巢” 本書的核心部分轉嚮瞭塵埃在年輕恒星周圍的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ks)中的行為。這是從微米級塵埃顆粒成長為公裏級星子(Planetesimals)的關鍵過渡階段。 第3章:從微米到宏觀:聚集機製的突破 傳統的理論在解釋毫米級顆粒如何逃避“半徑漂移”效應並有效地相互粘附方麵遇到瞭瓶頸。本章詳細評估瞭當前主流的幾種聚集模型,包括電靜力學效應(Electrophoretic Effects)、湍流引起的剪切力誘導碰撞,以及量子化學粘閤力在低速碰撞中的作用。我們特彆關注瞭“氣動滑移”(Aerodynamic Slip)對有效碰撞截麵的影響,並展示瞭近期使用高分辨率毫米波陣列觀測到的盤結構如何支持特定的聚集場景。 第4章:盤內動力學與遷移的糾葛 塵埃顆粒在盤中的位置和遷移速度直接決定瞭它們最終形成行星的類型和軌道。本章深入分析瞭氣體的密度波、壓力梯度和磁場拓撲結構如何共同作用,驅動塵埃的徑嚮遷移。我們使用先進的流體力學模擬結果,對比瞭“剪切遷移”(Shear Migration)和“漂移遷移”(Drift Migration)在不同盤齡和不同冰綫位置上的相對重要性,並探討瞭塵埃遷移如何解釋觀測到的“熱木星”現象。 第三部分:從星子到行星:構建世界的藍圖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星子階段,即行星形成的最後一個主要障礙——如何避免災難性的高速撞擊,並有效吸積形成行星胚胎。 第5章:碰撞的藝術:從瓦礫堆到固態核心 星子的形成不再是簡單的粘閤,而是涉及復雜的重力捕獲和塑性形變。本章詳細介紹瞭關於撞擊的最新高能物理模型,特彆是如何利用行星科學傢對隕石內部結構的分析來反推早期碰撞的能量狀態。我們探討瞭“湧現式聚集”(Runaway Accretion)和“漸進式聚集”(Oligarchic Accretion)之間的平衡點,以及這一平衡如何影響地外行星的內部熱力學結構。 第6章:揮發物的命運與宜居性 本書以對行星形成後期階段的討論收尾:即塵埃聚集的最終産物——行星——如何獲取其錶麵的水和大氣。我們考察瞭在不同的原行星盤區域捕獲的塵埃(富含揮發物的C型星子與富含岩石的S型星子)如何在行星遷移的過程中混閤,並提齣瞭一個關於行星大氣成分與形成區域之間關聯性的新框架。這為理解係外行星的宜居帶提供瞭堅實的物質基礎。 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天文學、行星科學、地球化學領域的研究人員、研究生,以及對宇宙演化和行星形成機製抱有濃厚興趣的專業人士和高級愛好者。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南極周邊海域海洋地質考察》給瞭我一個重新認識地球極地的機會。我對南極地質的瞭解幾乎為零,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清晰地闡述南極周邊海域的海底構造,比如它們是如何形成並演變的?是否與全球的構造運動有關?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關於南極海底的特殊地貌,例如深海熱液噴口、海底峽榖或者巨大的海底火山?我對這些自然奇觀充滿瞭好奇。此外,我也關注這本書是否會涉及到南極海洋地質研究的最新進展,比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遙感技術、多波束測深係統等,來繪製高精度海底地形圖,或者對海底沉積物進行精細的地球化學分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紮實的研究數據和深入的分析,讓我們對南極這片神秘海域的地質麵貌有一個全麵的認識。

評分

哇,收到這本《南極周邊海域海洋地質考察》真是太令人驚喜瞭!我一直對神秘的南極大陸充滿瞭好奇,而這片被冰雪覆蓋的海洋地質,更是充滿瞭未知和探險的魅力。從書名來看,它應該會深入探討南極周邊海域的地質構造、地貌特徵,甚至可能揭示這片極端環境下地質演變的秘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詳細的圖錶和清晰的文字,描繪齣海底山脈、深海平原、火山活動以及冰川侵蝕留下的痕跡。想象一下,那些沉睡在海底的巨大岩石,記錄著地球漫長的地質曆史,書中會不會有關於它們形成年代、成分分析的詳細介紹呢?還有,南極的海底地形是如何形成的?是否與大陸闆塊的運動有關?是否存在獨特的礦産資源?我迫不及待地想從書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感受科學考察的嚴謹與浪漫,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片冰冷但充滿生機的海洋之中,探索著地球最南端的秘密。

評分

拿到《南極周邊海域海洋地質考察》這本書,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齣科幻電影中描繪的場景——冰山巍峨,海風呼嘯,一艘考察船在茫茫大海中艱難前行。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地質學知識的普及,更是一次精神的遠航。我猜想,書中會詳細介紹南極周邊海域的沉積物特徵,比如它們的分布、成分以及可能指示的古環境信息。是否會涉及到深海鑽探獲取的岩芯樣本分析?這些樣本又是如何幫助科學傢重建南極地區的地質演化曆史的?我非常好奇,南極的海底是否存在一些獨特的、在其他地區不常見的地質現象,比如與極端寒冷氣候相關的冰下活動?書中會不會給齣一些生動的案例,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也能理解那些復雜的科學概念?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地質科學傢們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和他們對未知世界的不懈追求。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對南極海洋地質認知的空白。我常常在想,在如此嚴酷的環境下,海洋地質考察是怎樣一種挑戰?書中會不會詳細描述考察團隊如何剋服嚴寒、巨浪以及復雜的地質條件,運用先進的探測設備,如聲納、鑽探設備等等,來獲取寶貴的地質樣本和數據?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展現一些考察過程中的細節,比如船隻如何在冰海上航行,考察隊員如何進行海底采樣,以及他們如何分析和解讀那些來之不易的科研成果。有沒有一些令人驚嘆的發現,比如古老的沉積岩層,揭示瞭南極地區曾經的氣候變遷?或者,書中會不會探討南極冰蓋的融化對周邊海域地質結構和海岸綫可能産生的影響?這對於理解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海洋地質的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總之,我期待這不僅僅是一本數據堆砌的學術著作,更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和科學探索精神的記錄。

評分

作為一名對地球科學充滿興趣的讀者,這本書《南極周邊海域海洋地質考察》在我手中仿佛變成瞭一張通往南極海域的船票。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解析南極大陸邊緣的地質構造,例如陸架、陸坡以及深海平原的形成機製?這片海域的地質活動是否活躍?有沒有可能存在地震或者火山活動?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南極海底沉積物的詳細描述,包括它們的類型、分布規律以及它們所能揭示的古氣候和古環境信息。例如,通過分析沉積物中的微體化石,是否能夠重建南極地區過去的氣候變化史?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具體的考察項目,以及這些項目是如何幫助我們瞭解南極海洋地質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嚴謹的科學態度,為我們揭示南極周邊海域隱藏在地錶之下的秘密,展現地球科學的魅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