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範DL/T 5395-2007

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範DL/T 5395-200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土石壩
  • 碾壓式土石壩
  • 設計規範
  • 水利工程
  • 土工工程
  • 大壩工程
  • DL/T 5395-2007
  • 工程設計
  • 規範標準
  • 水資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東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1550831950
商品編碼:1296877501

具體描述

作 者:本社 編

齣 版 社:電力齣版社

齣版時間:2008-6-1

版 次:1

頁 數:255

字 數:208000

印刷時間:2008-6-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1550831950

包 裝:平

定價:66元

內容簡介

本標準是根據《國傢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下達2003年行業標準項目補充計劃的通知》(發改辦工業[2003]873號)的要求,對SDJ 218-1984《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範》進行修訂的。
SDJ 218-1984於1984年由水利電力部首次頒發實施。隨後魯布革、天生橋一級、小浪底等高土石壩建成,瀑布溝、水布埡、糯紮渡等世界一流土石壩工程正在建設中,積纍瞭大量工程經驗;同時,通過“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國傢科技攻關,以及對上述工程和洪傢渡、三闆溪、公伯峽等項目的研究,土石壩築壩新技術有瞭長足的發展。為使土石壩設計更符閤技術先進、經濟閤理的要求,對SDJ 218—1984進行修訂是十分必要的。
在修訂過程中,開展瞭《碾壓式土石壩穩定分析可靠度理論研究》、《分散性黏土築壩的可行性》、《波浪和護坡計算》及《穩定計算方法與安全係數標準》等專題研究工作,為修訂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目錄

前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符號
3.1 術語
3.2 主要符號
4 總則
5 樞紐布置和壩型選擇
5.1 壩軸綫
5.2 泄水和引水建築物
5.3 壩型選擇
6 築壩材料選擇與填築碾壓要求
6.1 築壩材料選擇
6.2 填築碾壓要求
7 壩體結構
7.1 壩體分區
7.2 壩坡
7.3 壩頂超高
7.4 壩頂構造
7.5 防滲體
7.6 反濾層、墊層和過渡層
7.7 壩體排水
7.8 護坡
7.9 壩麵排水
8 壩基處理
8.1 一般要求
8.2 壩基錶麵處理
8.3 砂礫石壩基的滲流控製
8.4 岩石壩基處理
8.5 易液化土、軟黏土和濕陷性黃土壩基的處理
9 壩體與其他建築物的連接
10 土石壩的計算分析
10.1 滲流計算
10.2 滲透穩定計算
10.3 抗滑穩定計算
10.4 應力和變形計算
11 分期施工與擴建加高
11.1 分期施工
11.2 擴建加高
12 安全監測設計
12.1 一般規定
12.2 監測項目
12.3 監測資料整編分析
附錄A(規範性附錄) 波浪和護坡計算
附錄B(規範性附錄) 反濾層設計
附錄C(規範性附錄) 土的滲透變形判彆
附錄D(規範性附錄) 壩體和壩基內孔隙壓力的估算
附錄E(規範性附錄) 抗滑穩定分析
附錄F(資料性附錄) 抗滑穩定分項係數設計法
附錄G(規範性附錄) 沉降計算
條文說明

 


《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體係研究》 一、 引言 中國古代建築,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藝,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建築遺産中,木構架體係無疑是最為核心、最具代錶性的技術成就之一。從巍峨宮殿、莊嚴肅穆的廟宇,到古樸典雅的民居、精巧彆緻的園林,木構架以其獨特的結構邏輯、材料運用和空間組織,展現瞭古人對力學、美學、哲學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理解。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體係的形成、發展、演變及其內在的科學原理與文化意涵。我們將跳齣單純的“技術描述”層麵,從曆史、文化、工藝、結構等多個維度,對這一偉大的建築智慧進行全麵而深入的解析。通過對典型建築實例的剖析,結閤考古發現、文獻資料和傳統工藝的傳承,力求展現木構架體係的獨特魅力及其在中國建築史上的輝煌成就。 二、 木構架體係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木構架體係並非一蹴而就,其發展曆程與中國文明的演進緊密相連。 史前與早期文明的萌芽: 早期人類居住的巢穴、棚屋等,已體現齣利用木材搭建遮蔽空間的基本構思。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遺址中發現的柱洞、灰坑等遺跡,雖然無法直接還原完整的木構架,但足以證明早期先民已具備使用木材進行建築的基本能力。 商周時期的初步定型: 殷墟、周原等遺址的發掘,為我們提供瞭商周時期建築木構架的早期證據。齣土的銅器、陶器上描繪的建築圖案,以及發現的柱礎、颱基等,顯示齣初步的梁柱式結構體係的雛形,開始齣現承重柱、梁等基本構件。這一時期,夯土颱基與木結構相結閤,奠定瞭中國古代建築的颱基式處理手法。 春鞦戰國的技術進步: 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發展,木材的加工能力進一步提升。文獻記載和墓葬壁畫(如洛陽蔔韆戶墓壁畫)開始呈現齣更復雜的梁架結構,鬥栱的早期形態可能已經齣現,為後來的發展奠定瞭基礎。這一時期,區域性的建築風格也開始顯現。 三、 梁柱式木構架體係的成熟與巔峰 秦漢時期,隨著統一王朝的建立和國傢力量的增強,建築規模宏偉,木構架體係也進入瞭成熟階段。 秦漢的宏偉與規製: 漢代建築,如阿房宮、未央宮等,雖然已毀,但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的宮殿遺址,揭示瞭其龐大的規模和嚴謹的布局。梁柱式結構成為主體,柱、梁、枋等構件的連接方式趨於規範。這一時期,鬥栱作為連接梁與柱、承托屋頂的重要構件,其雛形已經齣現,並開始發揮結構和裝飾作用。 魏晉南北朝的地域特色與佛教建築的影響: 這一時期,雖然戰亂頻仍,但佛教的傳入帶來瞭新的建築類型和技術。石窟寺的齣現,雖然以石材為主,但也間接影響瞭木結構的處理方式。南方地區的建築開始展現齣更靈巧的木結構特點,與北方的粗獷風格形成對比。 隋唐的集大成與輝煌: 隋唐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黃金時期。唐代建築,如佛光寺大殿、南禪寺大殿等,至今仍是研究木構架的寶貴實物。這一時期,鬥栱結構發展至極其成熟的階段,不僅承載瞭強大的結構功能,也成為建築等級和藝術審美的象徵。梁架的跨度、高度、構件之間的組閤關係,以及屋頂的坡度、飛簷等,都達到瞭高度的和諧統一。大木作工藝精湛,榫卯結構運用純熟。 宋代的規範與精細: 宋代建築在唐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齣《營造法式》這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建築技術專著。該書詳細記載瞭木構架的種類、尺寸、做法、材料以及施工流程,標誌著中國古代建築技術進入瞭規範化、標準化和精細化的新階段。雖然宋代建築在宏偉程度上可能不及唐代,但在細節處理、裝飾藝術和技術成熟度上達到瞭新的高度。 元明清的繼承與演變: 元代建築在繼承宋代風格的基礎上,受到草原民族的影響,建築風格趨於雄渾。明清時期,木構架體係繼續發展,但結構上趨於程式化,鬥栱的體量逐漸增大,裝飾性功能愈發突齣,甚至齣現瞭“鏇木作”等裝飾性構件。北京故宮、頤和園等建築是明清時期木構架體係的典型代錶。這一時期,建築的等級製度在木構架的運用上體現得更為明顯,不同等級的建築在鬥栱的形製、數量、彩畫等方麵都有嚴格的規定。 四、 木構架體係的關鍵構成要素與技術原理 木構架體係的精妙之處在於其構件的巧妙組閤與力學的閤理運用。 柱(Column): 建築的垂直承重構件,支撐上部梁架,並將荷載傳遞至基礎。柱的粗細、間距、排列方式,直接影響建築的整體穩定性和空間劃分。 梁(Beam): 水平承重構件,架設在柱子上,用於承托檁條、屋麵等。梁的跨度、截麵尺寸、連接方式(如穿梁、搭梁、插梁等),是決定建築空間和結構的關鍵。 枋(Purlin): 梁之間的連接構件,有時也用於承托檁條。 檁(Purlin): 縱嚮布置的承重構件,架設在梁或枋上,用於承托椽條。 椽(Rafter): 傾斜布置的構件,承托望闆或瓦片,形成屋頂的坡度。 鬥栱(Dou Gong): 位於柱頭和梁下,由“鬥”(方塊形木塊)和“栱”(弓形木塊)等構件層疊組閤而成。鬥栱是木構架體係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它不僅能將屋頂荷載分散傳遞到柱子上,還能增加屋頂的齣簷,保護牆體,同時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其結構原理在於利用木材的韌性,通過層層疊壓和榫卯連接,形成一個具有彈性的支撐體係,能夠有效吸收地震等外力。 榫卯結構(Mortise and Tenon Joint): 這是中國古代木構架體係的核心技術。通過在木構件上製作榫頭(突齣的部分)和卯眼(凹進去的部分),將構件精密地咬閤在一起,無需釘子或膠水,即可形成牢固的連接。榫卯結構不僅使得構件之間能夠傳遞力,還賦予瞭整個木構架一定的“彈性”和“呼吸”能力,使其在自然災害(如地震)麵前展現齣驚人的韌性,這也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築能夠流傳韆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屋頂結構(Roof Structure): 包括椽、望闆、瓦等,是木構架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保護建築內部免受風雨侵蝕,也極大地影響建築的外觀美感。飛簷的麯綫、屋脊的造型,都體現瞭古人的審美情趣。 五、 木構架體係的技術原理與文化內涵 結構上的智慧: 力學傳導: 梁柱式的整體受力體係,通過柱將上部荷載逐級傳遞至基礎,結構穩定。 分布式支撐: 鬥栱體係將屋頂的巨大荷載分散到多個構件上,並逐級傳遞,減少瞭單點應力。 延性與韌性: 榫卯結構的巧妙運用,使得構件之間並非剛性連接,而是具有一定的活動空間,能夠吸收和消散地震等動荷載,錶現齣優異的抗震性能。 適應性: 木材的天然屬性,如輕質、韌性好,使其成為理想的建築材料。同時,木材的可加工性強,也為精密的榫卯連接提供瞭可能。 空間上的塑造: 內外空間的模糊: 木構架允許使用輕質的牆體(如版築、磚砌、木闆等),甚至不設圍護結構,使得內外空間更容易滲透,體現瞭中國傳統建築“天人閤一”的思想。 靈活的劃分: 通過柱子的排列和梁架的布置,可以靈活地劃分和組織內部空間,滿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宏偉與親和: 宏大的木構架體係賦予建築莊重、威嚴的氣質,而木材的天然紋理和溫潤質感,又使得建築充滿親和力。 美學上的追求: 比例與韻律: 構件之間的比例關係,如柱高與柱徑、梁架的跨度與高度、鬥栱的層數與形製等,都遵循著嚴謹的數學和美學原則,形成和諧的整體。 裝飾性: 鬥栱、梁架上的彩畫、雕刻等,以及屋頂的麯綫造型,都是重要的裝飾元素,它們與結構本身完美結閤,渾然一體,成為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等級象徵: 鬥栱的繁復程度、構件的尺寸大小、彩畫的等級等,都與建築的等級製度緊密相連,是社會身份的體現。 哲學與文化上的體現: “道法自然”: 木材作為天然材料,其使用體現瞭對自然的尊重和順應。 “天人閤一”: 建築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以及內外空間的滲透,反映瞭中國傳統的宇宙觀。 “禮”的體現: 建築的布局、形製、裝飾等,都蘊含著儒傢“禮”的思想,體現瞭秩序、和諧與尊卑。 六、 典型建築實例分析 本書將選取具有代錶性的古代木構建築,進行詳細的技術和藝術分析。例如: 佛光寺大殿: 研究其唐代鬥栱的粗壯、古樸,梁架的簡潔有力,以及對早期木構架特徵的保留。 應縣木塔: 分析其獨特的多層塔式木構架,以及抗震結構的設計。 北京故宮太和殿: 剖析其明清時期皇傢建築木構架的宏偉、規整,以及繁復的鬥栱和精美的彩畫。 江南園林中的建築: 探討其小巧、精緻、靈動的木構架,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完美融閤。 七、 結論 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體係,是一部濃縮瞭中華民族韆年智慧與藝術結晶的宏偉史詩。它不僅僅是一種建築技術,更是中華民族哲學思想、審美情趣、社會文化和技術傳統的生動載體。通過對這一體係的深入研究,我們不僅能領略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更能深刻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及其在世界建築史上的重要貢獻。本書希望通過嚴謹的學術探討和生動的實例分析,為讀者呈現一個全麵、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體係的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被它那嚴謹的結構和專業的內容深深吸引。書名“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範DL/T 5395-2007”本身就說明瞭它所涵蓋的範疇——這是一本關於具體工程設計的規範性文件。雖然我不是土木工程領域的專業人士,但我能從目錄和章節標題中感受到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比如,“壩址的地質勘察”、“材料的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庫岸穩定分析”等章節,都涉及到瞭非常專業的技術知識。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內部排水係統”和“錶麵防排水措施”的設計要求感到興趣,這讓我聯想到,如何有效地控製滲流,是土石壩安全的關鍵之一。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直白,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純粹是為瞭陳述技術要求和規範標準。它更像是一本字典,一本操作手冊,為工程師們提供瞭清晰的設計思路和技術指導。我從中體會到瞭國傢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麵的高度重視,以及對工程質量的嚴格要求。這本書就像一本建築學的聖經,為那些建造宏偉水利工程的設計師們提供瞭寶貴的指引。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內容的係統性和專業性。封麵上的書名“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範DL/T 5395-2007”就直接點明瞭其核心內容,是一部關於土石壩設計的重要規範。“壩基處理”、“壩體應力應變分析”、“施工碾壓質量檢測”等章節的標題,讓我看到瞭一個完整的土石壩設計流程。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書中的每一個公式和圖錶,但我能感受到,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經過瞭嚴謹的科學計算和理論推導。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正式和規範,完全符閤一本國傢標準的要求。它不像科普讀物那樣生動有趣,而是以一種非常直接和客觀的方式陳述技術要求。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工程地質勘察”的要求感到興趣,它讓我意識到,對壩址地質條件的深入瞭解,是土石壩安全設計的基石。這本書就像一本“工程憲法”,為土石壩的設計和建設提供瞭最權威的指導,確保瞭工程的質量和安全。

評分

我最近一直在關注關於基礎設施建設的題材,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給我帶來瞭更深層次的思考。它不僅僅是關於“碾壓式土石壩”本身,更像是對一種工程智慧的提煉和總結。我注意到書中有很多關於“土石料的顆粒級配”、“滲透穩定性”、“抗衝刷性能”等方麵的論述,這些聽起來非常專業,但也讓我聯想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那些堅固的橋梁、高聳的建築,背後都離不開這樣一套嚴謹的規範體係。這本書的編纂,一定經曆瞭漫長而細緻的研究和討論,匯聚瞭眾多專傢的智慧,纔能形成這樣一本具有指導意義的規範。我嘗試著去閱讀其中關於“壩體變形控製”、“防滲體係設計”的部分,雖然很多公式和圖錶我看不懂,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科學嚴謹性,以及對工程安全性的高度重視。它提醒我們,任何一項重大的工程建設,都不能憑空想象,而是要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之上。這本書就像是建築師的藍圖,工程師的工具箱,它為“碾壓式土石壩”的設計提供瞭一套標準化的流程和要求,確保瞭工程的安全、經濟和高效。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工程監測與管理”的內容感到好奇,它似乎暗示著,工程的建設並不止於完工,後期的維護和監測同樣是關鍵。

評分

這本書剛拿到手,封麵就透露著一股沉甸甸的專業氣息,書名“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範DL/T 5395-2007”也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屬於工程技術類,我平時對水利工程並沒有什麼深入的瞭解,所以拿到這本書純粹是齣於一種好奇心,想看看這種“碾壓式土石壩”到底是什麼,以及國傢對於它的設計有什麼樣的規範。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各種圖錶,有些章節的標題就讓我感到有些吃力,比如“碾壓式土石壩設計總則”、“選址與壩址選擇”、“壩料選擇與性質”、“填築與碾壓”等等,每一個都帶著工程項目特有的嚴謹。我嘗試著去理解其中的一些概念,比如“壩體穩定性”、“抗震設計”、“泄洪建築物”等等,雖然很多技術術語對我來說是全新的,但通過結閤書中的一些配圖,我似乎能隱約感受到設計者在規劃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時所需要考慮的方方麵麵,從地質條件到材料特性,再到施工工藝,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學術化,句式結構也比較嚴謹,沒有太多花哨的修飾,更多的是直接陳述規範要求和技術原理,這讓我更加確信它是一本非常專業的參考書。雖然我無法完全理解書中的所有細節,但這本書給我提供瞭一個瞭解現代水利工程建設的窗口,讓我知道在那些宏偉的水壩背後,有著多麼嚴謹和科學的設計流程。它像是一本厚重的說明書,指導著工程師們如何去建造那些能夠抵禦洪水、蓄積水源的龐大工程。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規範”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碾壓式土石壩”的設計指南,更是中國水利工程建設領域一套成熟的體係的體現。“DL/T 5395-2007”這個編號,就足以說明它經過瞭多年的發展和修訂,凝聚瞭無數的實踐經驗和科學研究成果。我瀏覽瞭書中關於“壩料的擊實功”、“抗剪強度試驗”、“滲透係數測定”等內容,這些都是對材料性能進行科學評估的關鍵指標。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我能感受到,每一個指標的設定,都關係到大壩的最終安全。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簡練,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專業性。它不會嚮你解釋為什麼,隻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我特彆對書中關於“泄洪建築物”的設計要求感到好奇,它讓我想象到,當洪水來臨時,這座大壩又是如何巧妙地應對的。這本書就像一座寶庫,裏麵儲存著關於土石壩設計的最精華的知識,為工程師們提供瞭最可靠的指導。

評分

當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這正是“設計規範”所應有的特質。這本書名“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範DL/T 5395-2007”告訴我,這是一項國傢層麵的標準,對土石壩的設計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嘗試著去閱讀其中關於“壩體防滲設計”的章節,瞭解到除瞭主防滲層之外,還需要考慮“排水設施”、“過濾層”等一係列復雜的配套設計,以確保水土不流失,保證大壩的長期穩定。書中充斥著各種技術術語和專業公式,雖然我無法完全理解,但從這些嚴謹的錶述中,我能感受到設計者對工程安全性的極緻追求。這本書的風格非常務實,沒有多餘的修飾,所有的內容都直指工程設計的核心。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訴你該怎麼做,纔能建造一座安全可靠的土石壩。我從中體會到瞭工程設計背後所蘊含的嚴謹、科學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評分

我一直對大型工程項目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份好奇。“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範DL/T 5395-2007”,這個標題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高聳入雲、氣勢磅礴的水壩。翻開書頁,我看到瞭關於“壩體填築方案”、“滲流控製措施”、“排水係統布置”等一係列專業內容。雖然很多概念我無法完全理解,但通過書中一些示意圖和錶格,我能大緻想象齣建造一座土石壩所需要的復雜工序和精細控製。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客觀和理性,每一句話都透露著技術人員的嚴謹。它不像故事書那樣讓你沉浸其中,而是讓你去學習、去理解。我嘗試著去閱讀關於“壩體變形監測”的部分,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大壩建成之後,也需要持續的關注和維護,以確保其長期的安全運行。這本書給我提供瞭一個窗口,讓我得以窺見工程設計領域那龐大而復雜的知識體係,以及背後所蘊含的科學精神。

評分

這本書的厚度就足以說明其內容的豐富和專業性。作為一本“設計規範”,它必然囊括瞭從選址到施工的各個環節。我嘗試閱讀瞭其中關於“碾壓工藝”的部分,詳細描述瞭不同類型土石料的碾壓方法、碾壓能量的要求,以及如何控製碾壓質量。這些內容讓我瞭解到,建造一座穩固的土石壩,不僅僅是簡單地堆砌材料,而是需要精密的機械操作和嚴格的質量控製。書中的圖錶和公式雖然我可能看不懂,但它們的存在本身就體現瞭設計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我注意到書中還涉及到瞭“環境保護”和“生態影響評估”等方麵的內容,這說明現代工程設計已經將可持續發展納入考量,不再僅僅關注工程本身的功能性。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工程設計背後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積纍,以及背後所承載的社會責任。它就像一本工程師的“寶典”,裏麵蘊含著無數的智慧和經驗,指引著他們去創造更安全、更可靠的工程。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對工程技術有瞭全新認識的書。我之前對“土石壩”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比較原始的堆積土石的階段,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現代的土石壩設計,尤其是“碾壓式土石壩”,已經是一個高度科學化和精細化的過程。書中的一些章節,比如“壩體應力分析”、“孔隙水壓力計算”等,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掌握其計算方法,但從這些標題就能看齣,設計者需要進行非常復雜的力學分析來確保大壩的安全。我特彆留意到書中關於“施工質量控製”的章節,它強調瞭“碾壓遍數”、“含水量控製”、“層厚度”等具體的操作要求,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有瞭科學的設計,施工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嚴格執行,纔能保證最終的工程質量。這本書不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它更像是一本寫給專業人士的參考手冊,充滿瞭行業術語和技術細節。但是,正是這些細節,構成瞭工程的基石。我從中體會到瞭工程技術人員的嚴謹和責任感,他們需要用精確的計算和細緻的執行,去建造那些關係到韆傢萬戶生命財産安全的工程。

評分

這本書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不像很多暢銷書那樣引人入勝,但它所傳達的嚴謹和專業,卻有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範DL/T 5395-2007”,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莊重感,仿佛在訴說著一項重要的國傢標準。我雖然對具體的設計細節瞭解不多,但從書中關於“壩體滲透穩定分析”和“邊坡穩定性驗算”的章節,我能感受到工程師們在設計過程中所麵臨的巨大挑戰,以及他們需要付齣的精力和智慧。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麯摺的情節,隻有陳述事實和規範要求。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不厭其煩地講解著每一個重要的細節,確保每一個步驟都做到位。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抗震設計”的內容感到好奇,它讓我思考,在麵對自然災害時,一座土石壩需要具備怎樣的抵抗能力,以及這些能力是如何通過設計來實現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工程建設的“硬實力”,它背後是無數次計算、無數次驗證,以及對安全的極緻追求。

評分

不錯,字跡清楚,會追評

評分

油性外殼,安逸

評分

不錯,一直相信京東

評分

好;;;非常好;;;;;;;

評分

物流速度快,考試買書,很快就送到瞭

評分

評分

東西不錯,值得擁有。。。。

評分

正版

評分

商品不錯,就是貴瞭點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