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78.00
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齣版社: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平裝:483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1511217898
終於拿到這本厚重的《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捧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不是專業人士,但作為一名對居住安全有著高度關注的普通讀者,我希望通過瞭解這本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身邊的建築是如何抵禦地震的。我尤其好奇的是,這本書究竟是如何將那些復雜的力學原理、材料性能以及各種抽象的數值,轉化成瞭一套套具體可行的設計條文,讓我們的傢園在麵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能夠盡可能地堅固不摧。比如,書中會不會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結構(框架、剪力牆、砌體等)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點,以及針對這些特點,規範又是如何製定齣不同的設防標準和構造要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相對易懂的方式,為我解答這些疑惑。同時,我也想瞭解,在現代科技和工程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這本書中包含的設計理念和方法,是否還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是否考慮到瞭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比如一些新型減隔震技術,在規範中是否有相應的體現?這本書雖然厚重,但我想它承載的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條文,更是無數工程師和專傢的心血,是對生命安全的莊嚴承諾。我期待通過閱讀,能從中汲取到更多關於建築抗震的知識,也希望能對國傢在建築安全保障方麵所做的努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評分翻開這本《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一股嚴謹而專業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我是一名對城市建設和工程技術頗感興趣的愛好者,一直以來都對地震這一自然災害的破壞力深感敬畏,同時也對人類如何通過科學技術來應對這種挑戰感到好奇。這本書無疑是瞭解我國建築抗震設計體係的一扇重要窗口。我特彆關注的是,在麵對不同地區、不同地質條件下的地震風險時,規範是如何進行差異化設計的。比如說,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地震動參數的選取、場地類彆劃分、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到建築物的地震作用計算?我個人對那些關於結構構件的細部構造要求非常感興趣,例如梁、柱、牆、樓闆等關鍵部位,在抗震設計中需要滿足哪些特定的尺寸、配筋要求,以及連接節點的構造又是如何設計的?這些細節往往決定瞭建築物在地震時的錶現。此外,書中對結構的抗震設防烈度是如何劃分和應用的?是根據曆史地震數據,還是有其他的科學依據?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這些背後隱藏的邏輯和科學推理過程,讓我對建築物的“韌性”有更直觀的認識,也對工程師們的智慧和責任感有更深的體會。
評分捧讀這本《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一股莊重而科學的氣息撲麵而來。我是一名對城市建設和工程安全懷有極大興趣的普通市民,我一直深切關注著地震這一對我們生活影響巨大的自然災害。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對我們身邊的建築是如何抵禦地震有更深入的瞭解。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如何根據不同區域的地震活動特點來製定相應的抗震設計要求的。比如說,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地震動參數的選取原則,以及場地土的類彆對地震響應的影響?我非常好奇的是,針對不同的建築類型,比如住宅、辦公樓、學校、醫院等,其抗震設計是否會有區彆,以及在結構體係、構件設計、材料選用等方麵,規範又會有哪些具體的規定?我對書中關於“抗震縫”和“消能減震”等概念感到很新奇,想瞭解它們在實際工程中是如何應用的,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建築物的抗震能力。這本書的厚重,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載的,是無數專業人士對生命安全的承諾和智慧的結晶。我希望通過閱讀,能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建築,是如何被設計得如此堅固,以抵禦自然的挑戰。
評分這本《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從封麵到內容,都散發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作為一名普通的市民,我對地震安全有著最直接的關切。每次聽到關於地震的消息,總會下意識地審視自己居住和工作的環境,不禁思考,我所處的建築究竟有多大的能力來抵禦地震的侵襲?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本“建築體檢手冊”,讓我有機會去瞭解建築物身體內部的“抗震骨骼”是如何構建的。我特彆好奇的是,書中關於高層建築和特殊結構(比如大跨度建築、地下建築等)的抗震設計,是如何考慮到它們自身的特殊性來製定規範的?它們是否比普通住宅有更高的抗震要求,或者采用不同的設計策略?我對書中關於“韌性”和“延性”的概念很感興趣,這些詞匯聽起來就充滿瞭安全感,我想瞭解規範是如何通過具體的設計手段來賦予建築這些特質的。比如,會不會講解一些特殊的連接節點或者材料選擇,來增強結構的整體延性,使得建築物在遭受地震時不會突然崩塌,而是能夠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形,從而為人員疏散爭取寶貴的時間?這本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提供一套技術標準,更在於它所代錶的,是國傢對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的深切關懷和保護。
評分手捧這本《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 50011-2010)》,感覺像是握住瞭一份沉甸甸的承諾。作為一名對建築和工程領域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對如何在自然災害麵前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感到著迷。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份關於“建築的防災手冊”。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界定不同等級的地震風險,以及這些風險是如何轉化為具體的抗震設計指標的。例如,不同設防烈度下的建築,其結構形式、材料選擇、以及構件連接方麵,會存在哪些顯著的差異?我非常好奇書中對“超越設計基準期”地震作用的處理,以及“罕遇地震”下的結構性能要求,這是否意味著建築物在麵對極端情況時,仍能保持一定的抗毀能力?此外,對於一些關鍵的結構構件,比如地震力承擔的主要構件,書中是否有詳細的講解,它們是如何被設計來承受和傳遞地震力的?還有,書中是否涉及瞭一些非結構構件(如幕牆、隔牆、吊頂等)的抗震設計要求?這些看似不承重的部分,在地震發生時也可能造成嚴重的次生災害。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次關於建築安全智慧的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