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规范
  • 抗震设计
  • 结构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筑工程
  • GB50011-2010
  • 建筑安全
  • 地震工程
  • 建筑结构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1580058735
商品编码:1305844442
开本:36072

具体描述

定价:78.00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平装:483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32

ISBN:1511217898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内容简介:本规范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63 77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进行修订而成。
修订过程中.编制组总结了2008年汶川地震震害经验,对灾区设防烈度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关山区场地、框架结构填充墙设置、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结构施工要求的强制性条文,提高了装配式楼板构造和钢筋伸长率的要求。此后,继续开展了专题研究和部分试验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包括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和试设计,最后经审查定稿。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主要符号

3 基本规定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2 地震影响
3.3 场地和地基
3.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3.5 结构体系
3.6 结构分析
3.7 非结构构件
3.8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3.9 结构材料与施工
3.10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3.11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4.1 场地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
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
4.4 桩基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1 一般规定
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5.4 截面抗震验算
5.5 抗震变形验算

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6.1 一般规定
6.2 计算要点
6.3 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4 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5 框架一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6.6 板柱一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7.1 一般规定
7.2 计算要点
7.3 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7.4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7.5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8.1 一般规定
8.2 计算要点
8.3 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8.4 钢框架一中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8.5 钢框架一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9 单层工业厂房
9.1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9.2单层钢结构厂房
9.3单层砖柱厂房

10 空旷房屋和大跨屋盖建筑
10.1单层空旷房屋
10.2大跨屋盖建筑

11 土、木、石结构房屋
11.1 一般规定
11.2 生土房屋
11.3 木结构房屋
11.4 石结构房屋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12.1 一般规定
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
12.3 房屋消能减震设计要点

13 非结构构件
13.1 一般规定
13.2 基本计算要求
13.3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
13.1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

14 地下建筑
14.1 一般规定
14.2 计算要点
14.3 抗震构造措施和抗液化措施
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附录B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C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D 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
附录E 转换层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F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G 钢支撑一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一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房屋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H 多层工业厂房抗震设计要求
附录J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附录K 单层厂房纵向抗震验算
附录L 隔震设计简化计算和砌体结构隔震措施
附录M 实现抗震性能设计目标的参考方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践 本书聚焦于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建筑抗震设计理念的深刻变革、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应对日益复杂地震灾害挑战的工程实践。它旨在为结构工程师、高校师生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最新国际标准接轨的抗震设计知识体系,强调从“基于性能”的现代设计哲学出发,指导结构体系的优化与安全韧性提升。 --- 第一部分:抗震设计基础与地震工程学新进展 第一章:地震作用的本构理解与场地效应分析 本章从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工程学的交叉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地震波的产生、传播机制及其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响应差异。重点分析了近断层效应、场地效应(Site Effects)对结构地震输入的影响。引入了基于概率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PSHA)方法,阐述了如何根据特定场地的历史地震活动数据,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详细讨论了地震动记录(Ground Motion Records)的选择标准、人工波的合成技术,以及场地对加速度响应谱的影响系数的精确计算模型。 第二章: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的理论框架 性能化设计是现代抗震设计的核心理念。本章系统介绍了PBSD的基本框架,包括性能目标(如“即时使用”、“人员安全”、“防止倒塌”)的确定、性能水平的定义及其对应的目标损伤状态。详细阐述了非线性分析在评估结构极限承载能力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如何建立准确的结构滞回(Hysteretic)模型和骨架曲线。对比分析了传统“力”的抗震设计与“性能”抗震设计的本质区别与技术衔接点。 第三章:先进的地震动参数化与反应谱分析方法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等效静力分析,侧重于动力分析方法的精进。深入讲解了基于时程分析(Time History Analysis)的结构响应预测,包括直接积分法和模态叠加法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重点介绍了先进的反应谱分析技术,如多模态响应谱分析(Modal 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在高阶振动模式下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阻尼理论(如粘滞阻尼、基于模型的粘滞阻尼)来更真实地模拟能量耗散过程。 --- 第二部分:新型结构体系与先进抗震技术 第四章: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面临风-震耦合作用、扭转效应放大、以及苛刻的竖向/水平变形控制等难题。本章专门探讨了巨型框架、伸臂桁架、核心筒-伸臂桁架组合结构等体系的抗震特性。详细介绍了在超高层设计中应用的大型耗能支撑系统(如屈曲约束支撑BRB)的选型、布置原则及其非线性行为的精确模拟。 第五章: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隔震技术被视为提高建筑韧性的重要手段。本章详尽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隔震支座(如铅芯橡胶支座LRB、高阻尼橡胶支座HDRB)的工作机理、设计参数的选取和寿命周期内的维护要求。在消能减震方面,深入剖析了粘滞阻尼器(Viscous Dampers)和屈曲约束支撑(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s, BRBs)的能量耗散机理、非线性恢复力模型及其在复杂结构中的优化布局,强调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结构层间位移的有效控制。 第六章:新型结构材料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本部分关注工程实践中的材料革新。详细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HP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关键抗震节点中的应用优势,特别是其优异的抗压和约束性能。同时,探讨了先进钢材(如高强钢、高延展性钢材)的设计要求和连接构造,以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在既有结构抗震加固修复中的工程化应用。 --- 第三部分:非结构构件抗震与结构韧性评估 第七章:非结构构件的抗震防护与连接设计 非结构构件(如幕墙、设备、管线系统)的损坏是地震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本章系统阐述了非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评估方法,包括基于反应谱和基于位移的评估。重点介绍了针对不同类型围护结构(如单元式幕墙、点式幕墙)的抗震连接节点的详图设计原则,以及设备基础的抗震锚固设计标准,确保功能性建筑在地震后的快速恢复能力。 第八章:结构抗震韧性(Resilience)的量化评估与提升 韧性是衡量结构在遭受地震破坏后快速恢复能力的关键指标。本章引入了量化韧性的指标体系,如恢复时间、功能损失曲线。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结构冗余度、选择合适的耗能部件,以及集成多重抗震策略(如隔震与消能相结合),来系统性地提升整体建筑系统的抗震韧性,以满足现代城市对基础设施持续服务能力的要求。 第九章:既有建筑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设计 针对大量现存的抗震能力不足的既有建筑,本章提供了系统的评估流程。从基于规范的快速评估方法,到基于先进计算的深入性能评估,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无损检测技术(NDT)确定构件的实际性能。加固设计部分侧重于“少干预、重性能”的原则,对比分析了碳纤维布粘贴、钢板外包、增加消能支撑等主流加固技术的适用性、施工控制和经济性评估。 --- 总结:本书的特点在于其理论的深度与工程实践的广度相结合,内容紧密贴合当前国际抗震设计领域的前沿动态,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严谨且具有前瞻性的现代建筑抗震设计方法论。

用户评价

评分

捧读这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一股庄重而科学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是一名对城市建设和工程安全怀有极大兴趣的普通市民,我一直深切关注着地震这一对我们生活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对我们身边的建筑是如何抵御地震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根据不同区域的地震活动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的。比如说,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地震动参数的选取原则,以及场地土的类别对地震响应的影响?我非常好奇的是,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比如住宅、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其抗震设计是否会有区别,以及在结构体系、构件设计、材料选用等方面,规范又会有哪些具体的规定?我对书中关于“抗震缝”和“消能减震”等概念感到很新奇,想了解它们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应用的,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这本书的厚重,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是无数专业人士对生命安全的承诺和智慧的结晶。我希望通过阅读,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建筑,是如何被设计得如此坚固,以抵御自然的挑战。

评分

翻开这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一股严谨而专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是一名对城市建设和工程技术颇感兴趣的爱好者,一直以来都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深感敬畏,同时也对人类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来应对这种挑战感到好奇。这本书无疑是了解我国建筑抗震设计体系的一扇重要窗口。我特别关注的是,在面对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震风险时,规范是如何进行差异化设计的。比如说,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地震动参数的选取、场地类别划分、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到建筑物的地震作用计算?我个人对那些关于结构构件的细部构造要求非常感兴趣,例如梁、柱、墙、楼板等关键部位,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满足哪些特定的尺寸、配筋要求,以及连接节点的构造又是如何设计的?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建筑物在地震时的表现。此外,书中对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是如何划分和应用的?是根据历史地震数据,还是有其他的科学依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背后隐藏的逻辑和科学推理过程,让我对建筑物的“韧性”有更直观的认识,也对工程师们的智慧和责任感有更深的体会。

评分

这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从封面到内容,都散发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作为一名普通的市民,我对地震安全有着最直接的关切。每次听到关于地震的消息,总会下意识地审视自己居住和工作的环境,不禁思考,我所处的建筑究竟有多大的能力来抵御地震的侵袭?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建筑体检手册”,让我有机会去了解建筑物身体内部的“抗震骨骼”是如何构建的。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关于高层建筑和特殊结构(比如大跨度建筑、地下建筑等)的抗震设计,是如何考虑到它们自身的特殊性来制定规范的?它们是否比普通住宅有更高的抗震要求,或者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我对书中关于“韧性”和“延性”的概念很感兴趣,这些词汇听起来就充满了安全感,我想了解规范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设计手段来赋予建筑这些特质的。比如,会不会讲解一些特殊的连接节点或者材料选择,来增强结构的整体延性,使得建筑物在遭受地震时不会突然崩塌,而是能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从而为人员疏散争取宝贵的时间?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一套技术标准,更在于它所代表的,是国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深切关怀和保护。

评分

手捧这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感觉像是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作为一名对建筑和工程领域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如何在自然灾害面前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感到着迷。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关于“建筑的防灾手册”。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不同等级的地震风险,以及这些风险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抗震设计指标的。例如,不同设防烈度下的建筑,其结构形式、材料选择、以及构件连接方面,会存在哪些显著的差异?我非常好奇书中对“超越设计基准期”地震作用的处理,以及“罕遇地震”下的结构性能要求,这是否意味着建筑物在面对极端情况时,仍能保持一定的抗毁能力?此外,对于一些关键的结构构件,比如地震力承担的主要构件,书中是否有详细的讲解,它们是如何被设计来承受和传递地震力的?还有,书中是否涉及了一些非结构构件(如幕墙、隔墙、吊顶等)的抗震设计要求?这些看似不承重的部分,在地震发生时也可能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次关于建筑安全智慧的探索之旅。

评分

终于拿到这本厚重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作为一名对居住安全有着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希望通过了解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身边的建筑是如何抵御地震的。我尤其好奇的是,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将那些复杂的力学原理、材料性能以及各种抽象的数值,转化成了一套套具体可行的设计条文,让我们的家园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能够尽可能地坚固不摧。比如,书中会不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结构(框架、剪力墙、砌体等)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规范又是如何制定出不同的设防标准和构造要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为我解答这些疑惑。同时,我也想了解,在现代科技和工程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这本书中包含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否还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否考虑到了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比如一些新型减隔震技术,在规范中是否有相应的体现?这本书虽然厚重,但我想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条文,更是无数工程师和专家的心血,是对生命安全的庄严承诺。我期待通过阅读,能从中汲取到更多关于建筑抗震的知识,也希望能对国家在建筑安全保障方面所做的努力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