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残月:柳永传 简雪庵 作家出版社旗舰店 文学

晓风残月:柳永传 简雪庵 作家出版社旗舰店 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简雪庵 著
图书标签:
  • 柳永
  • 宋词
  • 传记文学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简雪庵
  • 作家出版社
  • 晓风残月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作家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1689
商品编码:1306388436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晓风残月——柳永传》里,作者考辩古今,梳理柳永的事迹行实;引证古典,寻觅柳永感情生活的痕迹。作者大量查阅宋代史料,遍览正史、稗钞、刊集,将柳永的事迹与宋代官制典章制度紧密联系,特别是将柳永不同时期的词作贯穿始终,不仅使读者清晰地看到柳永的生命轨迹,也真切地显现了柳永的情感经历。

 

作者简介

简雪庵,本名薛瑞生,男,1937年生,陕西蒲城县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终身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有专著《红楼采珠》《乐章集校注》《东坡词编年笺证》《诚斋诗集笺证》《柳永别传》等十余部,论文百余篇,获省部级奖四项。

 

精彩书评

作者以严谨考证、合理想象与老到的文学笔法,展现柳永曲折坎坷的人生历程,真实生动地塑造了这个既是浪漫风流才子又是勤政爱民好官的形象,并且准确充分地评析了他对宋词艺术发展的巨大贡献。
——文史专家 陶文鹏

宋人王灼在其《碧鸡漫志?6?1卷二》中引诗评价柳永:“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作者以生动的文笔、扎实的考证、缜密的思辨,为我们铺开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长卷,让历来争议颇多的柳永在画卷上尽展其卓越才华。而我们,也得以在这幅长卷上识其人、识其史、识其词,尽享阅读的愉悦。
——文学专家 程步涛

 

目录

前?6?9言?6?9

引?6?9言

一章/少年时期(987—1000)

第二章/婚娶、远游与发妻之死(1001—1005)

第三章/浪漫岁月与科场挫折(上)(1006—1019)

第四章/浪漫岁月与科场挫折(下)(1020—1033)

第五章/登科与选人仕履(1034—1037)

第六章/改官与仕宦的(1038—1042)

第七章/久沉下僚的悲剧(上)(1042—1045)

第八章/久沉下僚的悲剧(下)(1045—1056)

第九章/后的岁月及其归宿

尾?6?9声

附录一/柳永有关事迹考辨

附录二/柳永年表

附录三/参考文献

书?6?9后

 

精彩书摘

说历史是一笔糊涂账,未免以偏概全。但历史的确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糊涂账,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当这些糊涂账糊涂得越久,也就越应了《红楼梦》中那两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的竟然变成了真的,而真的反倒没有人相信了。即如本传传主、宋代词坛启山林手柳永,他的出身本末、仕履行实就被弄糊涂了将近千年。从宋人开始,就说他因写浮艳之词而得罪仁宗,吏部不敢改官,终官屯田员外郎,蹉跎终生。又说他甘与妓女为伍,终老无子,死后没有人殡殓,由众名妓出资才得安葬。如此等等,这些近乎戏说的传奇故事,一代一代地流播下去,却没有人去问个究竟。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文化界戏说历史的风起云涌,柳永也成了戏说对象,戏说的内容大体上不出宋人的窠臼,也给柳永研究带来了不必要的混乱。但历史又好像在有意和人捉迷藏,将那些真实的资料,撒胡椒面似的散落在群籍之间,等待着耐心而又有心的人去发现,剥开重重迷雾,露出庐山真面。本传就是要揭开历史的烟尘为柳永蒙上的层层迷雾,还读者一个真柳永、活柳永。

千余年前,在秀色可餐的福建崇安县五夫里,出了一位令后世刮目相看的宋词启山林手柳永。他的远祖可追溯到晚唐时的柳奥,只做到建州长史的小官,这说明柳家的起根发苗,只是个小小的官吏家庭罢了。奥生诞,诞生琼,琼生祚,祚生瞪,此四世无考。瞪生崇,字子高,为柳永之祖,曾被辟为沙县丞,因厌乱世民不聊生,辞归,终生为布衣,称处士而已。崇曾两娶,原配夫人生宜、宣,续弦夫人生寘、宏、寀、察。宜字无疑,乃柳永之父,南唐时官至监察御史,入宋后降职知雷泽等地。宜之胞弟宣,亦由南唐入宋,降职为天平军节度推官。宜之异母弟除寀外,寘、宏、察入宋后皆中进士。宜生三复、三接、三变(柳永),皆进士出身。三复子嗣无考。三接生淇,三变生涗,亦皆进士出身。涗生彦辅,柳永之孙,为江湖术士。

柳永(987—1060?)初名三变,字景庄,后因病更名永,字耆卿。在族中大排行老七,世称柳七郎。为什么排行老七呢?因柳宜五位弟弟的子嗣无传,无以确知,只好存疑。

从上述可以看出,柳家入宋后可谓进士满门,这当然是崇安柳氏的荣耀,但是除了柳永之外,都默默无闻,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官位没有超过柳永,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在文学上几乎留下了一片空白(当然并不排除他们有一些诗文传世)。为官者闻名于当世,为文者闻名于后世,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正像后来的杨万里说的:“自古诗人太瘦生,可怜辛苦选虚名。诗家杂压君知么?压尽三公况九卿。”这儿还须对“杂压”略作解释:封建社会官员朝觐皇帝时,文臣由宰相压班(按:站在前面。),武臣由枢密使压班,文武混同称“杂压”。“压尽三公况九卿”,就是说诗人与文学家对后世的贡献,可以压倒所有的文武官员的。这是杨万里对诗人与文学家的评价,柳永是当得起这个评价的。

为尊重历史真实,本传随他的名字的改变而改变,即前称柳三变,后称柳永。此外,凡涉及传主有关家世、生平行实以及柳词评价有争议处,则仿效古人惯例,邀约异史氏与词痴子诘问、辩驳期间,以明所以,力避行文之沉闷与单调。又撰附录一《柳永有关事迹考辨》,供读者参考。

遍检宋人野史笔记所记有关柳永事迹者,虽正误参杂,犹有不少记载。但涉及其少年事迹者,唯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说他“少有俊才,尤精乐章”八字而已。这八字记载,尽管可与柳永的侄子柳淇后来为柳永所写的《墓志铭》(残文)中所说的“叔父讳永,博学善属文,尤精于音律”可互相印证,但还是语焉不详。所以关于柳永少年事迹,我们只能根据柳永之父柳宜的仕履行实以及柳词的纪实性,来作一个大体的判断与记述。

柳三变生于哪一年?至今尚无定论。唐圭璋先生断其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虽所据资料有误,但大体不差,若提前或推后也只是一二年而已,否则与其父及其子年龄对不上茬儿了,所以凡提到柳三变生年,均以唐断为准。他生在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四至六岁时与母亲在故乡崇安生活了两年,后来又回到汴京。他的少年时期,是在任城、崇安、汴京度过的。

一节?6?9任城有幸降文曲

为什么闽才鲁降呢?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宋代士人出仕之后,是允许携带家眷前往的。当然允许带和带不带是两回事,有些官员初出仕就不带家眷,但王禹偁在为柳宜之父柳崇所写的《建溪处士赠大理评事柳府君墓碣铭并序》(下简称王《铭》)中对此却说得十分清楚:“公以行义著于州里,以兢严治于闺门。……诸子、诸妇,动修礼法,从宦千里,若父在旁,其修身训子有如此者。”所谓“从宦千里”,不就是指“诸妇”跟随丈夫“从宦”于其地么?

柳三变的父亲柳宜,原在南唐官至监察御史,宋太祖开宝九年(976)随“江南伪官”归宋,为雷泽令,他的大儿子柳三复这时已六岁了,当然也随官在雷泽。这期间,他结识了名噪宋代的文学家王禹偁,成为生死之交,终生往来不绝。两年之后,到了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即移任沂州费县,到太平兴国六年(981),又移任济州任城,两年之后,即到了太平兴国八年(983),次子柳三接降生,恰巧王禹偁这年既中进士,又喜得长子王嘉祐,两人自然互相致函,以庆弄璋之喜。转瞬间又过了三年,到了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四五月间,柳宜的妻子又怀孕了,他只是叮咛几位侍妾与丫鬟多加关照,自己仍然忙于政务。转眼间又到了雍熙四年(987)二月十二日这天,柳宜正风尘仆仆视察农事归来,只见一位侍妾面带喜色,躬身揖前报道:“恭喜老爷!夫人刚刚分娩,是位公子。”另一位说:“今日正好是花朝节,是百花的生日,生来就宫花满头,正好是贵为公卿的象征。”

且说这宋代,育子风俗十分讲究,孕妇临盆这天,以银盆或彩画盆,盛粟秆一束,用色彩鲜明的锦绣帕覆盖,上面插上花朵及通草,粘贴五男二女花样,用盘合装送馒头,称作“分痛”,同时将事先做成的卧姿眠羊放在炕上,取其“小儿安卧”之义,并将小儿衣物襁褓等置放在孕妇之侧,称作“催生”。这柳宜已经五十岁了,晚年得子,当然喜不自胜,他无暇看摆在炕头的这些劳什子,即急忙小心翼翼地抱起襁褓中的婴儿,见他刚刚降生,虽为赤子,却看得出眉目清秀,不由得啧啧称赏。谁知这柳宜治民有方,抱起襁褓中的儿子来,却显得笨手笨脚,惹得儿子哭叫起来。奶娘忙从他手中接了过去,疲惫的夫人不由得瞅了他一眼,遂又报之以微笑。

这柳家得了第三位公子,左邻右舍也都忙活起来,争送粟米、炭醋之类,表示贺喜。三日落脐灸囟门,七日称作“一腊”,十四日称作“二腊”,二十一日称作“三腊”,都有客人来庆贺。这柳宜却只顾忙于政事,直到满月办洗儿会这天,可算是赤子降生后的一个盛典,他的胞弟天平军(后改为郓州)节度推官柳宣正好来济州办公事,也顺便赶来庆贺。同来庆贺的,免不了也有同僚与左邻右舍,只见家人按当时风俗,早在当庭摆好了洗儿盆,盆上绷着用鲜艳色彩的丝线缝制而成的绣钱,上面缀着各种果子。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用数丈彩缠绕,称作“围盆”,以钗子搅水,称作“搅盆”。亲朋宾友盛集于盆周围,观者各撒钱于水中,称作“添盆”。大家看着浴儿毕,随即剃掉胎发,遍谢座客,这才抱小儿入另一房间,称作“挪窝”,才算完成了洗儿会。

于是宾客入席,席间祝贺声此起彼伏,觥筹交错,好不热闹。柳宜当然也喜气洋洋,向来宾一一敬酒。庆宴过后,宾客散去,柳宜、柳宣兄弟俩家常闲谈,提起了给孩子取名的事,柳宜说:“这本来是要请父亲取的,可谁知他老人家却早早仙逝了。”说着不由得满脸凄然,“幸好母亲尚健在,我早写信告知母亲。孰料三弟代母亲来信说:她不会识文断字,就交由咱俩处理。幸好你今日来了,就顺便给取个名吧!”柳宣忙说:“岂敢!岂敢!长兄如父,还是你取吧。”柳宜说:“那就顺着他两个哥哥三复、三接的名字叫下去,名三变吧!表字如何,就该你了。”柳宣知道这名字出自《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于是就说:“《诗》云:‘有美一人,硕大且俨。’《毛传》:‘俨,矜庄貌。’表字景庄,妥否?请兄长裁夺!”柳宜连连说:“正合吾意!正合吾意!”第二天,柳宣就回天平军了。

其后百日置会,称作“百晬”,取长命百岁之意。柳宜本不通庶务,加之因忙于政务,就交由家人处置。转眼间又到了来年生日,称作“周晬”,这可是马虎不得的。况且按当时风俗,“周晬”是预测孩子来兆的日子,乃小儿之盛典,妻子早就等着这一天。家人也已准备好了一切物什,只见当庭盘盘罗列,用各色器皿满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乐器、书卷、算秤、经卷、针线、胭脂等一应什物,摆满了一庭,观其所捡拾者以为征兆,称作“试晬”。柳宜本来就不信这些,只是随俗而已,宾客却等着围观。只见奶母将三变抱了出来,小心地放在当庭。这孩子看见周围那么多人,喜得呀呀乱叫,倒像是对客人表示欢迎。后来看见满地的什物,就爬来爬去乱抓,先抓起一管胭脂,三变的母亲不禁看了丈夫一眼,唯恐丈夫不高兴,这柳宜却并不在意,随即有客人抢先说道:“这孩子将来妻命好,准能娶个知书达理、才貌双全的娇妻。”众人也都附和。接着又见他抓起一管蕲笛(宋代蕲春所产之竹,做的笛好,称作蕲笛),尽管十指还按不到每个笛空上,却横在小嘴巴上吹出了声,惹得宾客哈哈大笑,有僚友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是制礼作乐的能手了”。在封建社会,“制礼作乐”可是大官才能有的一份差事呀。随后他依次抓起笔砚、书卷,后又将那一纸官诰拿在手里玩来玩去。随着他的动作,众人有说他是王羲之再世的,有说他是文曲星下凡的,有说他是王佐之才的,不一而足。柳宜也只是抿嘴一笑,连连拱手感谢大家的好意。只是这儿子将来究竟能成个什么人才,他心中也把不准,唯言传身教,严加训导,庶几有成,但愿不要像自己那样坎坷终老。可命运似乎在和他开玩笑,他的三个儿子都中进士较晚,这是后话。

 

前言/序言

是苏轼将我吸引到宋代文学研究的道儿上来的,没承想却在柳永身上花的时间多。这次写柳永,是将近三十年来柳永研究的集成与终结,也是必然中遇到的偶然。我的学术生涯到了该“打烊”的时候了,《柳永别传》就是“打烊”之前计划修订的著作之一。恰在这个当口,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编委会委员兼文史组专家何西来君,听说我写柳永有年,便决然鹗荐。谁知当此书写成之时,他却遽归道山,今又恰值清明,愿将此书奉献泉台,略表对这位早相知却不相识的朋友的感念!

但这次写柳永却与以往不同,它是文学传记,要求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必须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准则,不仅要求真,而且要求活。坦诚地说,要写出真柳永,我不用花更多的精力,只须调动我以往的研究成果就行了;而要写出活柳永,却等于第二次创作,对我来说还是个尝试。

尽管是尝试,却未敢浅尝辄止。恰恰相反,倒是全身心投入的。仅耗费时日竟是写学术著作的数倍,三年三易其稿,小改更不计其数。至于梦寐以求的甘苦,是久耕纸田的人都深知的。连汤显祖写《牡丹亭》写到“赏春香还是你当年旧罗裙”时,跑到柴房里抱头痛哭的感情,我在写到柳永为结发妻送葬时,也体味到了。

感情归感情,写作之初却是要理性思考、通盘考虑的。首先是将柳永放在宋代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与文化生态中去,让他在那个坏境中活动。也将读者*到那个坏境中,去观察体味柳永的立身行事及其词作的内容与韵味。我总觉得当代文化界的柳永热热得过了头,热到六七十度甚至八九十度,企图像凤凰涅槃一样,让柳永在烈火中重生。其实那是心造的当代的新柳永,只不过与宋代的柳永重名重姓罢了。宋代的柳永已经被热死了、烧焦了,实在到了应该大声疾呼“回归历史”的时候了。

当然,“回归历史”并不是回归到宋人对柳永的评价与记载上去,而是在众多记载中辨伪存真,用现代精神去审视,重新为柳永在历史上与文学史上定位。在我看来,柳永就是忠君爱民、勤政倔强的循吏与少隽不羁、倜傥风流的才子,二者又在民胞物与中统一起来,并在宋代的文化氛围中,成为宋词的开山手,为宋词开创了一个新天地。

要让这样一个柳永活起来,就必须在真实记载中,去寻找引爆柳永性格与立身行事的火花。“大事不虚”,也要进入艺术创作,因为学术著作重视的是结论,而文学传记重视的是过程。譬如柳永的应试与改官,不能仅满足于何年改官,改为何官,必须有人物描写与对话,有人物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在听你讲故事中,亲自看到这“一次跳龙门”与“第二次跳龙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第二次跳龙门”比“一次跳龙门”还难。但因为现在距宋代已经相当遥远了,谁也没有经过这两次“跳龙门”,尤其是年轻读者,难免有一种时代的隔膜,还是看不懂甚至不相信。这时候,就需要用资料来说话了,但又不能单摆资料,而是将这些资料变成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去听,力避托尔斯泰式的说教。即使“小事不拘”也应该如此。如余杭巡视、陵台除暴、姑苏筑堤、成都建学、华阴锄恶,凡此等等,都有历史事实依据,均可稽查。

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一个“回归历史”的问题。这个“回归”,不是“回归”到“之乎者也”中去,而是要有历史的质感。其实在宋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已经不是满口“之乎者也”了,而是宋代式的口语化,只要翻翻《朱子语类》就可略知一二,那是朱熹的弟子将他与门人之间的问答记录下来的,成书过程和《论语》相同。可到了官场或其他场合就不同了,尤其是人物语言,君臣之间、朋友之间、父子之间、丈夫与妻妾之间,要让读者看了的确是宋代人在说话,而不是现代人。这些在人物的相互称呼上,尤显出其特色,如“官家”“罪臣”“微臣”“贱妾”“奴家”等等,所以宁肯加上必要的注释,而不去“你”“我”“他”地乱用。总之,是要回归到宋代的语境中去,让读者去领略宋人的谈吐风情。在描写语言上,力求诗的简约、隽永与韵味,绝不做大块文章,剥夺读者的想象空间。至于作者的叙述语言,则崇尚并努力学习巴尔扎克与曹雪芹式的“笨拙”,绝不与人物争席。

如上诸端,是我尽力在追求的,至于究竟是破茧成蝶,还是破蛹成虫,不得而知,只好让读者评头品足了。不然,我是不是还像那个寿陵少年,学国步未成,反落得个匍匐而归的下场,那就只好贻笑大方了。若笑之亦不足,则覆瓿或掷之可也。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有两位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朋友,一位是这套丛书、文史组专家、我的老友陶文鹏君,另一位是我早已闻其名至今却不相识的文学组作家程步涛君。他们耗费了不少时日阅读全稿,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至于本书责编,则花的精力尤多。在此一并致谢!

简雪庵2014年11月初稿,2015中秋前夕二稿,

2016年清明日结稿于西北大学蜗居轩。

 


暮霭沉沉:宋代理学兴衰史纲 作者: 陈子虚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字数: 约 1500 字 --- 卷首语:理学的兴与衰,映照千年风骨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部试图深入肌理、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宋代理学发展编年史。我们试图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探究在那个士大夫精神最为激昂、哲学思想最为璀璨的时代,程朱理学是如何从萌芽走向鼎盛,又是如何在一系列的政治风云与思想碰撞中,最终走向复杂而微妙的“僵化”与“嬗变”。 本书以时间为轴线,勾勒出从北宋早期到南宋末年,理学思想如何渗透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塑造了宋代士人的精神内核,以及它对后世中国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 第一章:北宋之源——在佛道交锋中孕育的初始精神(约 300 字) 北宋中叶,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但精神层面却弥漫着对佛教禅宗和道家玄学的过度沉迷。本书开篇即聚焦于先驱者们——如周敦颐、邵雍等——如何尝试从《易经》的义理中寻求新的立身之本。 我们详细梳理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探讨其如何尝试“涵养须用敬,主静无为”的境界,为后来的理学奠定了“心性论”的基石。邵雍的“元变化”思想,则展现了宋人对宇宙本体论的早期探索。本章着重分析,在那个政治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理学如何作为一种有别于佛老的“新儒学”思潮,悄然在士大夫阶层中流传,如同春日解冻的溪流,蕴含着澎湃的生命力。重点描摹了早期理学思想的朴素性与兼容性,尚未形成严密的体系,更像是一种个人化的生命体悟。 --- 第二章:双峰并峙——程氏兄弟的系统构建与“格物”之争(约 400 字) 北宋晚期至靖康之变,理学的理论体系化进程加速。本书将笔墨重点投向了伊川程颢、程颐兄弟。程颢的“仁以体万物”,强调天理的流行与人心的浑然一体,其境界高远,带有明显的温润色彩。而程颐的学说则更加刚健、内敛,他首次系统提出了“天理”与“人欲”的对立,并强调“格物致知”作为穷究真理的方法论。 我们详细剖析了程氏兄弟在洛学内部的观点分歧,以及他们如何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初步确立为理学的核心纲领。靖康之耻爆发后,程氏学说的严肃性和伦理性,使其成为南迁士人重建精神秩序的重要工具。本章不仅记录了学说的发展,更描绘了知识分子在国破家亡之际,试图通过内求心性来弥补外在功业缺失的复杂心理。 --- 第三章:集大成者——朱熹的理学王国及其对周遭的影响(约 450 字) 朱熹(朱文公)无疑是理学发展史上的分水岭。本章深入剖析朱熹如何融合了周、程两家的思想,构建了影响后世七百年的“理学体系”。我们详述了“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的朱熹式阐释,特别是他如何将“理”提升至形而上的本体地位,并使其成为规范社会伦理的最高准则。 本书细致考察了朱熹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即“四书”的地位确立,以及他与陆九渊“心学”派的激烈论辩。陆九渊“心即理”的直观性,与朱熹“格物”的渐进性,构成了宋代理学内部最精彩的哲学交锋。我们更关注朱熹学说在南宋晚期被官方意识形态化的过程,理学不再仅仅是书房里的讨论,而是科举、教育、乃至家庭伦理的“铁律”。这种官方化带来了秩序,但也埋下了后世僵化的种子。 --- 第四章:理学的余晖与转型——时代的巨变与思想的沉寂(约 350 字) 元朝建立后,理学虽仍是官方主流,但其生命力已显露疲态。本章探讨了南宋末年理学内部的最后努力,如对心学流派的压制与继承,以及对实践层面的反思。 随着蒙古铁蹄的南下,理学所依赖的“天下安稳,士人有暇思辨”的社会基础开始瓦解。理学强大的解释力在面对新的民族矛盾与社会动荡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宋末诸儒在国亡之际对理学意义的重新审视。许多人在绝望中发现,纯粹的哲学思辨无法挽救山河,这促使部分思想开始向更注重实践、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向转移。 本书最终总结,宋代理学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次伟大的哲学精神回归,它重塑了中国人的道德自律,但其后期过于强调抽象的“天理”对具体“人情”的规训,也为其后世的发展埋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立体、充满历史温度的宋代理学全景图,理解这场精神革命的伟大与局限。 --- 本书特色: 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考据,力求还原理学家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真实心境,避免用后世的眼光苛求古人,真正展现思想的动态发展过程。全书语言流畅,考证严谨,适合对中国哲学史、宋代社会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不仅要读懂他的作品,更要走进他的生活,去感受他所处的时代脉络,去体会他灵魂深处的挣扎与呐喊。柳永的词,我早已烂熟于心,那些描摹爱情的缠绵,写景的细腻,叙事的生动,无不让我心生赞叹。但关于他本人,我所知甚少,总觉得他的生命轨迹,仿佛被他那些流传千古的词句所笼罩,显得有些模糊而缥缈。因此,当我在“作家出版社旗舰店”看到这本《晓风残月:柳永传》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开这位词坛巨匠生活的神秘面纱,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的柳永。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将柳永的童年、求学、仕途,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情感,都细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我对他仕途不顺的境遇颇感好奇,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位有才华却又似乎不被主流认可的文人,他的内心会承受怎样的压力?他的词作,又是否是他排遣内心苦闷的一种方式?我相信,这本书会给我带来一场触及灵魂的阅读盛宴。

评分

刚拿到这本《晓风残月:柳永传》,封面的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淡淡的墨色晕染,仿佛将千年前的宋词韵味带到了眼前,让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我一直对宋代文人的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柳永,这位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作描绘出的繁华都市、市井风情,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情与愁绪,总是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次能够通过这本书,近距离地走近这位才子,感受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期待的文化体验。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一个以写词为生的文人,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安身立命,又是如何将满腔才情融入字里行间的。他的词中那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究竟源自怎样的生活经历?书中的“简雪庵”这个名字,也让我充满了好奇,不知道这位作者会以怎样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一个怎样立体、丰满的柳永形象。作家的出版社旗舰店,也给我一种可靠的品质保证,相信这本书在内容打磨和装帧设计上都会有不俗的表现。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让柳永的词,以及他的人生故事,在我的脑海中缓缓铺展开来。

评分

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有一些作家和作品,是可以通过他们的文字,直接触碰到那个时代的呼吸的。柳永的词,对我来说就是如此。他的“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以证明他词作在当时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然而,除了词之外,我对于柳永这个人本身,对于他的生活细节,他的人生抉择,都充满了未知和好奇。这本书《晓风残月:柳永传》,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索的欲望。我希望它能为我展现一个更加全面的柳永,不只是那个写词的天才,更是那个在宋朝繁华都市中生活、挣扎、爱过的凡人。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他对这些的真实感受。特别是,我一直对他在风月场所的经历充满兴趣,不知道作者会以何种角度去解读,是仅仅写实,还是会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从“作家出版社旗舰店”购得,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可读性有了很高的期待,相信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柳永内心世界的大门。

评分

读《晓风残月:柳永传》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柳永的词,总让我觉得他是一个与我有着某种精神连接的灵魂。那些在月光下辗转反侧的思念,那些对故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都 resonates with me deeply。我一直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柳永如此细腻而又深沉的情感世界?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他的词却依然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这本书,我期望它能够像一位知心好友,娓娓道来柳永的故事。我希望能够从书中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的才情是如何在困顿中闪耀,他的情感是如何在俗世中流转。我也很期待作者“简雪庵”的笔触,能否将那些历史的尘埃拂去,让我看到一个立体、饱满的柳永,一个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书写自己人生篇章的血肉之躯。在“作家出版社旗舰店”购买,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充满信心,相信它会是一次值得珍藏的阅读体验。

评分

最近,我对宋代文学特别是词的发展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柳永无疑是其中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的词,是那个时代市民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个人情感表达的极大突破。读他的词,常常能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仿佛能听到歌女清亮的嗓音,闻到酒肆飘出的酒香,看到街头巷尾的热闹景象。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介绍柳永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的书籍,这次在“作家出版社旗舰店”看到的《晓风残月:柳永传》,无疑给了我巨大的惊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物传记,更能将柳永的生平与他的词作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分析他词作中那些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对柳永与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交往有所描绘,比如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以及他对官场制度的真实看法。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柳永那个丰富多彩又充满挑战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