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天皇老师——高濑武次郎翻阅古今中外相关文件,终成《王阳明详传》;
2、本版本新增篇目——《朱子学与阳明理学异同》(35123字);
3、《王阳明大传》译者杨田翻译的第二部心学作品;
4、《明朝一哥王阳明》作者吕峥、《非常道》作者余世存、著名历史学家马勇推荐;
5、本书广角度、全方面展现心学大师的一生——历经百死千难,最终得悟;
6、本书涵盖阳明心学三大核心理念——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阳明详传》与《传习录》等书并称为研究王阳明的重要资料,对各国阳明学研究者带来巨大影响。
《王阳明详传》作者高濑武次郎从多角度、全方位描述了王阳明尝尽了人生的艰辛,超*了得失荣辱之境,洞悉了生死之理,明白了“尽人事,知天命”的奥义,从而总结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本为文臣,却建立了盖世之功,青史留名,永垂千秋,即便历经千秋万代,其事迹依然令人振奋。
第一篇 王阳明的家系
远祖王羲之
《忠义传》中的王纲父子
高洁超脱
“欲借人间种”
小结
第二篇 少年时代
奇谈
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的影响
不出世的缘由
神童
权谋
立志学武
求学经历
小结
第三篇 志向动摇时代
新婚夜出游忘圆房
书法精进
练习词章
变谐谑为严谨
第一次落榜
第二次落第
热衷兵法
舍弃词章,再次立志于理学
进士及第,梦兆变为现实
建言时事
偶遇得道道士
悟得诗文之弊
在阳明洞修习神仙之道
从出世到入世
用孝道点醒禅僧
发表经世思想
以圣学为己任
小结
第四篇 精神磨砺 龙场悟道
国势日衰
替人求情,因言入狱
贬谪龙场驿
被逼投江
死里逃生
夜宿虎穴
再会无为道人,接受鞭策
收徐爱为徒
谪居的困苦
龙场顿悟
夷人来服
谪居中的门人,提倡知行合一
奸党全灭正党再生,贬谪获免
离开龙场
小结
第五篇 第一次讲学时期
政绩
收方叔贤为徒
徐爱得悟
游山玩水与教化门人
讲学盛况
省察克治
惜别诸友
教法变化
辨明儒释道
拟《谏迎佛疏》
小结
第六篇 第一次靖乱时期
晓谕流寇
侦知奸民
十家牌法
变更兵制
讨贼
立兵符
赏罚严明
平定横水之贼
神秘莫测
用人之妙
乘胜追击
贼首的苦心
平定桶冈之贼
天纵之才
设崇义县
征讨三浰,一兵未动诛灭池仲容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征讨残贼
战后的经营
小结
第七篇 第二次讲学时期
刻《古本大学》
编纂《朱子晚年定论》
《传习录》上卷完成
慰劳宴
三教同异论
乡约保甲法
小结
第一篇 王阳明的家系
阳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晋代的光禄大夫王览。王览本是琅琊郡人氏,但至其曾孙王羲之时,整个家族迁至山阴地区。明代文人湛甘泉在其撰写的《阳明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公出于龙山状元大宗伯公华。……遥遥远派于晋高士羲之,光禄大夫览焉。公其有所本之矣!夫水土之积也厚,其生物必蕃,有以也夫。”
远祖王羲之
追慕祖先,仿效其言行举止并以此鼓舞自己的志气,这是人之常情。虽然王羲之距王阳明已有千余年,但是在整个王氏族谱中,声名最为显赫而且最为世人所景仰的也就非王羲之莫属了。
在王阳明的故乡,王羲之的传诵度非常高。兰亭是王羲之当年与风流雅士们把酒赋诗的地方,《兰亭集序》千百年来更是脍炙人口。兰亭离王阳明的家非常近,此外在附近还有王右军书楼和王右军旧居。
王羲之当年罢官后,和文人墨客尽情于山水之游。如果将王羲之当年到过的地方都走上一遍的话,会深深地感悟到王羲之对当地的影响。而且,当地书法爱好者层出不穷,这也应该归功于王羲之的影响。
每当我读王阳明的传记,或者读王羲之的传记时,都会叹服不已。两位王氏伟人虽时隔千余年,但其风骨和言行举止却是如此相似。这可能要归功于王阳明对先祖的追慕,使他继承了王羲之的风采,此外祖辈留下的族规家训或者其他的东西对他也产生了影响。
在《阳明先生年谱》和《阳明先生墓志铭》中,从王羲之至二十三世孙官至迪功郎的王寿都有记载。至于晋代的王览是不是王阳明的祖先,时至今日已很难确定,认一个千余年前的人物为祖先,确实有些夸张,但俗话说得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历史上延续千年血统的名家也不是没有,所以我认为王览应该是王阳明的祖先。
《忠义传》中的王纲父子
王寿将王氏一族从山阴地区的达溪迁徙至余姚,自此其后人也都成了余姚人。王纲是王寿的第五代孙,在明史的《忠义传》中有其传记。王纲,字性常,善于识人,文武兼备,与诚意伯刘伯温是好友。
王纲曾经对刘伯温说:“老夫性在丘壑,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但是,刘伯温却爱惜王纲之才,最终向明太祖举荐了他。洪武四年(1371年) ,王纲被征召至京师,时年七十二岁,齿发精神犹如壮年。太祖见之,大为惊讶,试问其治国之道。王纲一一作答,让明太祖非常满意,于是立即被任命为兵部郎中。
没过多久,潮州地区的百姓起事,朝廷委任王纲为广东参议,前往广东督军粮。王纲对其亲近的人说,“吾命尽兹行乎”,他决心赴死并写信给家人做最后的诀别。
王纲携儿子王彦达乘单舟前往潮州,对起事百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他们不要谋反。潮州百姓感激涕零,纷纷叩头谢罪。一场百姓起事顺利平息。但是,在返回途中路过增城时,王纲父子被海盗曹真所虏获。曹真请求王纲出任海盗们的头领,但王纲却劝诫他们说:
“汝等究竟何许人也?当今圣上下旨平定地方叛乱。汝等本是良民,理应安享太平盛世,奈何挑起匪乱,自寻死路?”
曹真大怒,于是将王纲杀害。王彦达当时年仅十六岁,看到父亲被海盗所杀,他痛苦不堪,边哭边骂,要求海盗将自己一并杀死以陪伴父亲。海盗们大怒,打算也杀死他。但是,曹真却说,“父忠子孝,杀之不祥”,然后释放了王彦达。王彦达将父亲的遗骸装在一个羊皮口袋内,背着这个口袋回到了老家余姚。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御史郭纯向朝廷报告了王纲遇难的经过。朝廷决定在增城为王纲立庙,并授予王彦达官位。但王彦达却痛心于父亲的惨死,终生不仕,自号“秘湖渔隐”。
高洁超脱
王与准,王彦达之子,王阳明之高祖,精通《礼》、《易》,著有《易微》,全篇洋洋数千言。永乐年间,朝廷下令征招散布民间的高士,打算起用王与准。但是,王与准却拒绝出仕,并自号“遁石翁”。
王世杰,自号“槐里子”,王阳明之曾祖,以明经科进入国子监,后来在国子监去世。
王伦,字天叙,自号“竹轩公”,王阳明之祖父。魏瀚著有《竹轩先生传》,称其“环堵萧然、雅歌豪吟、胸次洒落”,赞其人品足可比肩晋代的陶渊明和宋代的林和靖等隐逸名士。现存的竹轩公的著作主要有《竹轩稿》和《江湖杂稿》。竹轩公曾出任翰林院修撰。后来,由于王阳明的功绩巨大,朝廷又追授竹轩公为新建伯。
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年又号“海日翁”,王阳明的父亲,曾经在龙泉山中读书,因此又被称为“龙山公”。
英杰之士无须外界的刺激,一样能够精神振奋,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刚毅之士无须外界的帮助,一样能够坚忍不拔,这是庸人难以做到的,而且英杰刚毅之士越是得到外界的刺激与帮助,越能变得勇敢豪健。阅读古今中外的伟人传记主要是为了通过追思伟人的事迹、翻阅伟人的遗作来感受伟人的英灵、触碰伟人的神韵,但由于各人的智愚程度不同,所关注到的点也会出现差异。
查看全部↓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王阳明这位“圣人”的真实与鲜活。以往对他的印象,总觉得隔着一层历史的滤镜,有些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王阳明从年少时的不羁,到中年时的屡遭贬谪,再到晚年时的心怀天下,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在战场上的描写,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在危机中找到破局之道,这些细节都让我深感震撼。 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王阳明身上的局限性和人性的弱点,这反而让我觉得他更加真实可信。他也会有迷茫,也会有痛苦,但正是这种不完美,以及他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才真正展现了“圣人”的意义——并非天生完美,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自我反省,最终达到的精神高度。这本书让我看到,王阳明的心学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理论,而是切实地融入了他的生活,指导了他的行动,最终成就了他的一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王阳明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并非在阅读一本冰冷的史书,而是在倾听一位智者的人生箴言。书中关于“致良知”的阐述,让我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往,我总觉得“知行合一”有些抽象,似乎要求人做到完美的统一。但这本书通过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展现了“知行合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实践的过程。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王阳明在困境中的心理描写的细节,他如何在饱受挫折后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内心的力量。这让我明白,真正的“致良知”,不是不犯错,而是在犯错后依然能够回归初心,从错误中学习,继续前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行为,是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不足,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很吸引人,尤其是“日本天皇老师眼中的中国圣人”这个副标题,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一直以来,我对王阳明这位历史人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他的心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曾读过一些关于他生平的片段,但总感觉不够系统和深入。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有机会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书中“成大事者所读书”的定位,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本可以指导实践的哲学书籍。我一直相信,真正能够影响时代的人物,其思想必然蕴含着普世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往往就体现在他们的言行和著作之中。如果这本书能够将王阳明的生平经历与他的哲学思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从中提炼出对现代人有所启发的道理,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而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导手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揭示出王阳明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代圣人,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他的哲学思想又是如何指导他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就一番伟业的。
评分“经典王明阳大传哲学人物传记书籍”,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厚重感和权威性。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确实感受到了它在史料的搜集和考证上的严谨。书中引用的许多历史细节,以及对王阳明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都显示出作者在学术上的功力。这让我能够更加确信书中内容的可信度,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王阳明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王阳明生平的简单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他思想背后的逻辑和哲学根基。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心学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不仅仅要了解他的生平事迹,更要走进他的思想世界,去感受他思想的魅力和力量。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从中汲取智慧的哲学书籍。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视角的选择上非常有独到之处。从“日本天皇老师”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圣人,这本身就充满了文化碰撞的魅力。我们通常习惯于从中国自身的视角去理解王阳明,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外部的、可能是更为客观和冷静的审视。这让我思考,一个外国的学者,是如何被王阳明的思想所吸引,又是如何解读出其中对于“成大事者”的普遍性意义的。 这种“他者视角”的引入,很可能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王阳明思想的价值。也许,在他国的文化土壤中,王阳明的某些思想会焕发出新的光彩,或者被赋予新的解读。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跳出“国界”的藩篱,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去认识这位中国古代的思想巨匠,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想看看这位“日本天皇老师”究竟从王阳明身上看到了什么,又对我们理解这位“中国圣人”产生了怎样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