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

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著
图书标签:
  • 辽河
  • 底栖动物
  • 水生生物
  • 生态监测
  • 生物多样性
  • 水质评价
  • 图鉴
  • 动物分类学
  • 环境科学
  • 水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1118820
商品编码:1314585863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无 著作 辽宁省环境监测试验中心 编者 定  价:68 出 版 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7月01日 页  数:213 装  帧:软精装 ISBN:9787511118820 上篇 监测与评价
绪论
0.1 辽河流域概况
0.2 辽河流域水质状况
0.3 辽河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第1章 底栖动物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1.1 水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
1.2 水环境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3 水体的生物净化过程
1.4 底栖动物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第2章 监测点位设置与样品采集
2.1 监测点位的设置
2.1.1 监测点位设置原则
2.1.2 设置点位时所需基本资料
2.1.3 监测点位的设置
2.2 样品采集
2.2.1 采样频次
2.2.2 采样工具
2.2.3 采样方法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辽河流域是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三河三湖”之一,“十一五”以来辽河流域的治理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辽宁省政府将辽河干流华定位保护区,并设立保护区管理局,开创了我国大江大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管理的先河。本书收录了辽河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300种,其中环节动物14种,软体动物20种,节肢动物264种、线形动物1种,扁形动物1种。可为水生生物学、昆虫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毒理学、古生物学、生物监测工作者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
珠江三角洲潮间带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生态修复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南方沿海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之一——珠江三角洲潮间带。这是一片在海陆交替作用下形成的独特生态廊道,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本书系统地记录并分析了该区域自2010年至2020年间,为期十年的潮间带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及其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参考,以指导区域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 第一部分:研究区域地理与环境基线 本部分详细描述了珠江三角洲潮间带的自然地理特征、地质构造及其关键的物理化学环境参数。 1.1 地理区划与生境类型: 本书首先界定了研究区域的地理范围,涵盖了从香港大屿山、深圳湾到珠海万山群岛外围的典型海岸线。根据沉积物类型、基质稳定性和水动力条件,我们将潮间带生境划分为以下五大类: 泥滩生态系统: 重点分析了珠海淇澳湾和深圳湾内湾的广阔泥滩,其沉积物以细黏土为主,有机质含量高,是多种穴居无脊椎动物的关键栖息地。 沙滩与砂泥滩: 考察了受河流冲刷和海浪影响较大的开阔海岸,记录了不同粒径沙滩上物种的垂直分布格局。 岩石海岸与礁坪: 针对香港和珠海部分基岩裸露区域,分析了受浪溅区、高潮带和低潮带不同垂直带位上固着生物群落的组成。 人工基底与海堤: 鉴于三角洲地区高度的人工化海岸线,本章专门研究了混凝土、砖石等硬质基底上附着生物(如藤壶、贻贝)的定殖动态。 红树林群落边缘带: 详细记录了分布在河口咸淡水交汇处的红树林(主要为秋茄、白骨壤)根系下和潮坪上的生物群落特征。 1.2 关键理化环境监测: 本部分展示了十年间潮间带水体和沉积物的环境监测数据。数据涵盖了: 水动力学: 潮汐范围、波浪能耗散率以及近岸流速的时空变化。 水化学参数: 长期监测了水温、盐度、溶解氧(DO)、pH值、营养盐(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的年际和季节性波动。特别关注了城市化带来的营养负荷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沉积物质量: 分析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TOC)、重金属(如铜、锌、铅)的背景值与污染水平,以及硫化物积累情况,评估了沉积物质量对底栖生物生存的约束性。 第二部分: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普查与物种编目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详尽记录了在研究区域内发现的各类海洋生物,并首次系统地绘制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物种分布图谱。 2.1 宏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分析: 我们采用了标准化的采样方法(如矩形框样方法、底拖网及人工采集法),对潮间带的优势类群进行了细致的鉴定和量化。 软体动物(Mollusca): 记录了腹足纲(如笠螺、蛾螺)、双壳纲(如文蛤、泥螺)和头足纲的物种名录。重点分析了特定区域的优势双壳类(如泥滩中的帘蛤科)的密度和生物量变化。 甲壳动物(Crustacea): 详细描述了蟹类(如招潮蟹、相手蟹)的种类组成、性别比例和步态特征。对特定潮位下的虾类和片脚类进行了定量统计。 环节动物(Annelida): 针对泥沙底栖生物,统计了多毛纲的物种丰富度和功能群划分,例如滤食性、腐食性及捕食性蠕虫的相对丰度。 刺胞动物与棘皮动物: 记录了附着在岩石上的海葵、水母残留物,以及海星、海参在低潮带的分布。 2.2 潮间带鱼类与微型生物: 潮间带鱼类: 记录了在退潮后仍滞留在潮池或泥潭中的小型鱼类,如弹涂鱼科(Blenniidae)和鰕虎鱼科(Gobiidae)的适应性策略。 微型生物群落(硅藻与细菌): 初步探讨了附着在泥表面的硅藻群落,它们是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以及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与有机物降解速率的相关性。 2.3 遗传多样性评估: 通过对几个关键指示物种(如特定种类的贻贝和底栖虾类)的线粒体DNA片段测序,评估了珠江口不同隔离水域种群间的遗传连通性和分化程度。 第三部分:生态功能评估与生物相互作用 本部分超越了简单的物种列表,深入探讨了群落内部的功能性联系以及生物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贡献。 3.1 初级生产力与有机质循环: 生产力测算: 估算了泥滩和红树林外缘的沉积物表面生物膜(EPS)和大型藻类的主要生产力速率,并将其与河流径流输入的有机碳负荷进行对比。 生物降解作用: 重点分析了泥滩中以吞食沉积物为生的蠕虫和双壳类对有机质的生物扰动作用,及其对沉积物氧化还原界面的影响。 3.2 关键物种的生态角色: 生态工程者(Ecosystem Engineers): 深入研究了招潮蟹(如雄性大眼招潮蟹)的挖洞行为对沉积物孔隙度、水渗透率和厌氧区分布的影响。 捕食-被捕食关系: 通过野外观察和稳定同位素分析(δ15N, δ13C),重建了潮间带食物网结构,明确了优势捕食者(如特定种类的海螺和蟹类)对被捕食者(如幼螺和小型双壳类)的控制强度。 3.3 入侵物种的监测与影响: 系统记录了自2010年以来在研究区域定殖的五种主要外来物种(如某些藤壶和藻类),并评估了它们对本地优势种群的竞争压力和生态系统结构改变的程度。 第四部分:人类活动对潮间带的影响与响应 珠江三角洲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人类活动对该脆弱生态系统构成了持续的压力。 4.1 污染负荷与生物的生物放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与新兴污染物: 监测了特定生物组织(如贻贝、蟹类肌肉和肝胰脏)中多氯联苯(PCBs)、多溴联苯醚(PBDEs)以及微塑料的富集水平,评估了生物体内污染物的生物放大潜力。 富营养化效应: 分析了夏季高营养盐条件下,底栖生物群落对藻华爆发的耐受性和恢复力差异。 4.2 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评估: 利用遥感影像和历史地图,量化了过去二十年间泥滩、盐沼和红树林面积的净损失,并建立了栖息地破碎化指数,探讨破碎化对生物连通性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4.3 休闲捕捞与资源压力: 针对珠三角地区流行的潮间带休闲捕捞活动,评估了对特定目标物种(如特定文蛤和螺类)的过度采捕压力,并结合了种群动态模型提出了可持续捕捞的建议上限。 第五部分:生态修复实践与未来展望 基于前述的监测和分析数据,本书提出了针对珠江三角洲潮间带生态系统维护和修复的科学策略。 5.1 成功案例分析:红树林恢复的生态效益评估: 选取了几个近年来成功进行人工红树林种植的试点项目,评估了种植后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Wiener指数)和沉积物自净能力的恢复速率,验证了生态工程的有效性。 5.2 污染物降低的生态修复技术探讨: 探讨了利用特定的底栖生物(如滤食性双壳类)进行生物净化(Bioremediation)的潜力,以及在局部污染点采用生物诱导沉积物稳定化的可行性。 5.3 面向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管理: 考虑到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的趋势,本书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功能维护的“韧性海岸带”管理框架,强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冗余是应对未来环境不确定性的关键。 结论: 《珠江三角洲潮间带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生态修复研究》是一部集十年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和模型预测于一体的综合性专著,为海洋科学研究人员、环境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以期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一重要的滨海生态遗产。全书语言严谨,图表丰富,包含超过500幅高清实地照片和详细的物种鉴定图谱。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想象着,在辽河流域广阔的水域之下,隐藏着一个充满活力却又鲜为人知的世界。那些在河床泥沙中蠕动、在卵石间穿梭、在水草上攀附的小生命,它们有着怎样的形态?它们的生活方式又是如何?这本书,似乎就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通往那个神秘水下世界的门扉。 我预期,这本书的插图必然是精彩纷呈的。我希望能看到那些被精心绘制的底栖动物,从微小的水蚤到形态各异的稚虫,再到那些在水底游弋的螺类和虾蟹。这些图画不仅仅是展示它们的外部特征,更可能捕捉到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的神韵,例如它们如何用触角探索环境,如何用肢体在水底移动,甚至是如何捕食或躲避天敌。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写实的描绘,更是一种艺术的呈现,让这些生命的美丽与奇特跃然纸上。 “监测图鉴”这个词,也让我对本书的内容有了更深的联想。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集,更可能是一本实用的指导手册。我想象着,书中会包含关于如何识别不同底栖动物种类的详细说明,或许会提供一些关键的鉴定特征,让读者能够区分它们。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够说明这些底栖动物在监测水质方面的重要性,例如某些种类的存在与否,或者它们的数量增减,可以反映出水体的污染程度、溶解氧含量,甚至是化学物质的残留。 我猜想,这本书的编写者一定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将严谨的科学知识与通俗易懂的语言相结合。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底栖动物在辽河流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许会穿插一些关于科学家们在野外考察的趣闻轶事,或者讲述这些小生命如何参与到水体净化、物质循环等重要过程中。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对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我对《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和期待。我把它看作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次与自然近距离对话的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和了解辽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有力工具,也希望它能唤起我对环境保护的更多关注和行动。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生活在人类视线之外的微小生物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栖息在河流、湖泊底部的生命。它们安静地存在着,默默地维系着水体的健康,却鲜为人知。《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这个名字,立刻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在广袤的辽河流域,那些隐藏在浑浊或清澈水底的“居民”们,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形态?它们又在诉说着怎样的生态故事? 我设想,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几张精美的图片。它应该是一份严谨的科学记录,一份对辽河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体检报告”。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的识别特征,比如它们的体型、颜色、附肢结构,甚至是一些细微的触角或鳃的形态,都能够被清晰地描绘和解释。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些“小居民”与它们生存的水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分析它们的存在数量、分布范围的变化,是如何反映出水质的优劣、污染物的影响,以及整个生态链的健康程度。 读到“监测”这个词,我便知道这本书蕴含着科学的严谨性。我希望它能够介绍一些科学的监测方法和工具,或许会提及一些采样技巧,或者解释一些量化的评估指标。我想要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观察这些底栖动物来判断河流是否健康,它们又如何成为指示生态变化的“哨兵”。我想象中,书中会穿插一些案例分析,讲述通过监测底栖动物,成功发现并解决河流污染问题的实例,这将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传递给普通读者。即使我不是生物学专业人士,也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它们如何净化水体,如何为鱼类提供食物,它们又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保护好这些“不起眼”的底栖生物,其实就是在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总而言之,我相信《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谱,它更是一部关于辽河流域生态健康的“档案”,一份充满科学智慧和人文关怀的著作。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了解辽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一扇窗口,激发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让我更加珍视我们身边的每一片水域,每一个生命。

评分

《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辽河流域水下世界的无限遐想。我常常在想,在我们看不见的河床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些默默无闻的底栖生物,它们是如何在这片水域中生存繁衍,又是如何影响着整个河流的健康?这本书,似乎就像一本秘籍,等待着我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探索那隐藏的奇迹。 我预感,这本书的插图一定十分细腻,能够精确地描绘出每一种底栖动物的独特形态。我想象着,那些水生昆虫的稚虫,或许有着奇形怪状的身体;那些生活在水底的甲壳类,它们坚硬的外壳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纹理;就连那些看似平凡的螺类,也可能有着令人惊叹的花纹和色彩。我期待这些图片不仅仅是冰冷的科学描绘,更能传达出生命在水底活动时的灵动与活力,让我们得以一窥它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监测图鉴”这个词,也让我对本书的内容有了更深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生物百科,更能包含一套科学的监测体系。我期望书中能够讲解如何通过观察这些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健康状况,来评估辽河流域的水质以及整体的生态健康程度。或许,它还会介绍一些实用的监测方法和工具,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在了解的基础上,参与到对河流生态的关注和保护中来。 我猜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非常考究,既要做到科学严谨,又要通俗易懂,让每一个对自然充满好奇的读者都能轻松阅读。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它们在净化水质、维持食物链稳定方面的作用。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对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环保意识。 总而言之,《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通往未知领域的冒险,一次与大自然深度交流的机会。我坚信,它不仅仅会丰富我的知识储备,更会点燃我对自然的热爱,让我更加珍视和敬畏那片孕育着无数生命的辽河水域。

评分

关于《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这本书,我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在辽河那奔腾不息的河水中,在它蜿蜒曲折的支流里,潜藏着一个庞大的、却又鲜为人知的生命王国。那些生活在水底的生灵,从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小个体,到那些依附在岩石、水草上的奇特生物,它们构成了河流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这个名字,就如同一个召唤,让我渴望去了解这个隐藏在水下的缤纷世界。 我设想,这本书的图片一定非常详尽和精美。我期待能够看到高清的、近距离拍摄的照片,或者是细致入微的手绘图,清晰地展示出各种底栖动物的形态特征,例如它们独特的肢体结构、色彩纹路,甚至是触角和鳃的细节。我希望不仅仅是看到它们的“样子”,更能从中感受到它们生命力的张扬,无论是稚虫在泥沙中钻行,还是成虫在水底游弋,都仿佛跃然眼前。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它们生活习性的描述,例如它们如何觅食、如何繁殖,以及它们如何适应河流不同环境的独特之处。 “监测”这个词,让我对这本书的科学性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鉴,更能包含关于如何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底栖动物来评估河流健康状况的科学方法。或许书中会介绍一些常用的采样技术,如何采集样本,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的分布和数量来判断水质的优劣、污染物的类型和程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了解到这些“小家伙们”是如何成为河流生态环境的“指示器”。 我猜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力求简洁明了,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期待它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底栖动物在整个辽河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例如它们如何参与水体净化、如何为鱼类提供食物来源,以及它们在食物链中的关键地位。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辽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有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我对《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期待。我把它视为一次深入了解辽河流域生态奥秘的旅程,一次与自然界生动对话的体验。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水下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并激发我进一步去关注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辽河流域这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好奇,尤其对那隐藏在水底的生灵世界更是向往不已。虽然我并非专业的生物学家,但从小我就是一个热爱自然、喜欢探险的少年,每次去河边玩耍,都会被水里游动的小鱼小虾、附着在石头上的水生昆虫所吸引。我想象着《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这本书,一定像是一扇通往水下世界的窗户,它会用生动形象的图文,为我揭示那些平日里难以得见的底栖生物的奥秘。 我预想中,这本书一定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插画,那些插画可能栩栩如生,将底栖动物的形态特征、色彩斑斓一一呈现。或许,它还会详细介绍这些小家伙们的生活习性,它们是怎样在水底觅食、繁殖,又是怎样适应它们所处的独特环境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讲述一些关于辽河流域水质变化对底栖动物生存状况的影响,毕竟“监测图鉴”这个词,让我联想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谱,更蕴含着科学的研究和观察。 我猜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应该会比较通俗易懂,即使是像我这样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它或许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生物学知识变得有趣。也许,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小故事,讲述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时的经历,或者描绘底栖动物在辽河流域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份来自大自然的情感连接。 作为一名潜在的读者,我热切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能够用更科学、更深入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辽河流域的自然生态。我希望它能激发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让我明白每一个微小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保护。也许,这本书还能提供一些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思路和方法,让我能够为守护这片美丽的河流贡献一份力量,哪怕只是从了解和关注开始。 总而言之,我对《辽河流域底栖动物监测图鉴》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把它看作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对话。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能引发思考,激发热爱,成为连接我和辽河流域自然之美的桥梁。我坚信,一旦翻开这本书,我就会被深深地吸引,进入一个我从未充分领略过的精彩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