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我为你洒下月光》
《好一座浮岛》
《红婴仔》
《水问》
《女儿红》
《只缘身在此山中》
《梦游书》
《旧情复燃》
《微晕的树林》
《天涯海角》
《胭脂盆地》
在线试读
水问
台大的醉月湖记载着一个故事,关于一名困情女子投水的传说。我想,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而这种死也是*纯洁的。我是名弱者,欣赏了悲剧也扮演过悲剧,却在*后一幕潜逃,人是活着,热情已死。因此我写下《水问》,纪念那名女子并追悼自己。
那年的杜鹃已化成次年的春泥,为何,为何你的湖水碧绿依然如今?
那年的人事已散成凡间的风尘,为何,为何你的春闺依旧年年年轻?
是不是柳烟太浓密,你寻不着春日的门扉?
是不是栏杆太纵横,你潜不出涕泣的沼泽?
是不是湖中无堤无桥,你泅不到芳香的草岸?
传说太多,也太粗糙。说你只不过是曾经花城的孤单女子,因不慎而溺于爱的歧流断脉之中,说你的失足只是一种意外。说有人见你午夜徘徊于水陆的边缘,羞怯地向陌生的行人诉说你碎断的心肠,说你千里迢迢要来赴那人的盟约……而千里迢迢岂是你所能跋涉?日夜的秩序又怎容你轻易嵌入?你已不属于时间空间,你因而被镇于湖心水湄,再不敢向人间,向你钟爱的人间殷殷探询。你于是成了一只冷僵了的蝴蝶标本,在图鉴上注明因求偶不成而自戕,被传阅于唇齿残香的茶余饭后。
要问你:
天空这么温柔地包容着大地,为何你不送走今日且待明日?
大地这么宽厚地载育着万物,为何你不掏穴别居另成家室?
人间婚姻的手续这么简便,为何你独独择水为你*后的归宿?
是不是你信念着,有一种从无缘由而起的宇宙*初要持续到无缘由而去的宇宙*后的一种约誓,让你飘零过千万年的混沌,于此生化身为人,要在人间相寻相觅?你是离群的雁,甘愿缚进人间的尘网,折翅敛羽,要寻百年前流散于洪流乱烟中的另一只孤雁?你走过多少个春去秋来,多少丈人间红尘,你来到那人面前,虽然人间铸他以泥沤,你依旧认出那疲惫的面貌正是你的魂梦所系,那沙哑的嗓音正是你所盼望的清脆。你从他的眼眸看出你*原始的身影,你知道那是你们**的辨认。
人间的鹊桥,虽不如天庭的绚丽,而你们愿意一砖一瓦地建筑。
人间的气候,虽不如天庭的清朗,而你们羽翼同生要共飞过地坼天裂的风暴。
人间的箪食瓢饮,虽不如天庭的琼浆玉液,而你们饭蔬食饮水甘之如饴。
生命的意义原本就模糊不清,在纷杂的爱之向度中,你们愿意凸显爱情为你们心中的殿堂。以千年的姻缘,作*坚固的奠基,以信任与尊敬,作不朽的钢架,深挚的痴爱,是你们的铜墙铁壁。不渝的贞操,是避风的屋顶是挡雨的门窗。人们只能依你们的声音容貌,批评这样的茅茨土屋。而你们温婉地相待,且让人们去追求他们所谓的富与美,在你们崇高的人格花园里,自然生长着四季繁花,清风朗月。此去,此去经年,千山万水,永不相离,生老病死,永不相弃。
而是不是今日的下弦曾是十五的月圆?
是不是眼前的沧海曾是无际的桑田?
是不是来自于生的终归于死,痴守于爱的终将成恨?
是不是春到芳菲春将淡,情到深处情转薄?
你坚信的约誓,是四月残飘的柳絮。你溯回的记忆,是荆棘丛生的刑地。你眼见手成茧足结痂,而人间的鹊桥已成废墟。你于是放眼苍茫,要天地为你卜一卜“地久天长”;山川静默蜿蜒,说这一卦不在人间只在天上。你披发行吟,踉踉跄跄去熙攘的市井探询,你说:“借问,借问怎么回去我的殿堂,我的恋之初……”好心的行人摇摇头,说没有这样的一条路,没听过这个方向……你想起千年前的流离。盼到今生才又聚,为何不能同羽同翼?为何曾经的约誓亡佚成断简残篇的失散的流离?为何地能久天能长,人间的爱情却离了又聚,聚了又散?
当太阳再升起,所有的杜鹃萎身谢礼,化成声声的杜宇,唤你不如,不如归去,你仰首看看今日的天空,似乎和昨日并无差别;你舒开手中的书卷,一样的道理,一样的铅体。而你的殿堂已是前尘,你的爱情已成往事。就把一款款的道理还给线装的书架,把一滴滴的泣血留给春泥,把一身姿态托给验尸的风雨,夜半湖心,秋虫唧唧……当太阳再升起,所有的杜宇声声唤你,所有的人间恩爱,你已双手归还而去。
是不是湖水如翡翠,依然是你不死的柔情,涨潮于干旱的季节?
是不是满湖莲韵,是你含辞吐语,字字的叮咛?
是不是一帙帙的书卷,有你不忍撕毁的,海市蜃楼的模型,要给另一对情偶的注解的提醒?
是不是年年杜鹃的鲜红,是你遗传的爱情的色泽?当那一对对的足印踏过花冢春泥,你是不是愿意他们在举足之间,牢牢记取,聚与散在人间,都要相待以礼。
且守护这无源的川流,爱字不易写,但愿你湖心风纹,勾勒一笔一画。
且让萍水相逢的,在湖畔栏杆拟下他们的约誓。
且让相识相知的,用你的神话湘绣成他们的嫁纱。
让长年分离的,偶然相遇。
让幽怨的,冰释所有的尘土泥沙,让他们知晓,聚是一瓢三千水,散是覆水难收……
而今夜,且让我来冠冕你,花城曾经痴守爱情的女子,魂归来兮。
内容简介:
“简媜作品集”是*新版的经典简媜作品集结,是目前大陆市场上*全、*新、*具代表意义的简媜著作系列。全集共收录简媜影响*大、读者熟悉、*能代表简媜风格的9种作品,具体包括《红婴仔》《水问》《女儿红》《只缘身在此山中》《梦游书》《旧情复燃》《微晕的树林》《天涯海角》《胭脂盆地》,从这9种作品中既能看到简媜个人的女子成长心路,又可熟悉她笔下关于都市、情感、旅行、文化、社会有趣感触和深入观察。
作者简介
简媜,台湾女作家。 1961年生于台湾宜兰县冬山河畔,台大中文系毕业,曾获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等。是《台湾文学经典》*年轻的入选者,也是台湾文坛*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著有散文集《红婴仔》《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私房书》《下午茶》《梦游书》《胭脂盆地》《女儿红》《顽童小番茄》等十余种。她的作品不依赖绚丽的外表和各种包装,实实在在地靠着自己的文学才华及对生活的热爱,在台湾文坛创造了一系列不容置疑的文学成就。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带着淡淡油墨香气的纸张所吸引。那种触感,不像现在很多快餐式书籍那样轻飘无力,而是充满了手工匠人的温度和对文字的敬畏。主色调的选用非常考究,深沉中又不失雅致,仿佛能将人一下子拉入作者构建的那个安静、内省的文学世界里。每一册的侧边留白都恰到好处,即便是堆叠起来,也展现出一种古典的美感,完全没有市面上那些设计得花里胡哨、内容与外表不成正比的书籍那种廉价感。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字体排版,那种宋体与现代西文字体的混排,在保持阅读舒适度的同时,又在细节处透露出一种微妙的现代气息。装帧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连书脊上的烫金字样都处理得低调而有质感,绝不是那种生硬的“闪瞎眼”效果。这本书的收藏价值,从它外在的呈现就已经奠定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玩的工艺品。光是把它放在书架上,那种安静的份量感,就能让人心情安定下来,期待着翻开它时将要面对的那些细腻情感。
评分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对日常琐碎事物那近乎偏执的敏感度。很多作家会选择宏大的叙事背景,但这位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她能将镜头聚焦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的瞬间:阳台上晾晒的衣物,黄昏时分老街区的灯火,或者是一杯冷却的茶水。但经过她的文字打磨,这些平凡的场景瞬间被赋予了深沉的意义和永恒的美感。我常常在阅读时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被她对一个简单意象的独特解读所震撼。例如,她如何将“等待”这个动作,描绘成一种与时间搏斗的姿态,充满了复杂而矛盾的张力。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错过多少值得被记录、被珍视的美好瞬间。这套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慢下来”的视角,它教导我们如何用更丰富、更诗意的目光去对待这个稍显粗粝的世界。
评分对于寻求文学滋养的读者来说,这套全集无疑是一座宝库。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多少新奇的观点,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语感”体验。语言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几乎每一页都能找到值得摘抄下来的优美句子,而且这些句子并非空中楼阁般的辞藻堆砌,而是紧密地依附于情感和意境之上的。阅读这套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提升自己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过程。它让我意识到,如何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词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心绪。特别是对于那些热衷于文学创作的朋友们,这套书可以作为一本关于“如何控制语言的张力”的最佳范本。它教会你,优秀的文字,应当是既能深入人心,又能保持优雅和节制的。看完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文字味蕾”都被这套书调校得更加敏锐和挑剔了。
评分这本书在情感的克制与爆发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很多描绘伤痛或怀念的作品,往往容易走向过度煽情,让读者感到疲倦。然而,这位作者的文字里有一种非常坚韧的力量,她从不肆意地倾泻悲伤,而是用一种近乎疏离的、冷静的视角去叙述那些至痛的经历。这种距离感反而构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共鸣,因为读者在她的平静叙述中,看到了自己更深层的、不愿轻易示人的脆弱。特别是当她写到那些关于故人、关于逝去时光的篇章时,那种“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是极其震撼的。你读到的是文字背后的千言万语,是那些被小心翼翼压抑的情感,它们如同地壳深处的岩浆,虽然表面平静,但内在的温度和力量足以撼动人心。这种成熟的情感处理方式,让这套书的深度远超一般的情感散文集。
评分这套作品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洗涤。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或者观点的犀利直白,而是像一位温柔而坚定的老友,在耳边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生命、时间、爱与失落的沉思。我特别喜欢作者描绘景物时的那种笔触,细密到近乎苛刻,但却毫不拖沓,每一笔都精准地戳中了读者内心深处某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比如她写到某个季节交替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的湿润和微凉,以及光线透过窗棂投下的那种破碎感,读完后我甚至能真实地感觉到那种凉意拂过皮肤。更难得的是,文字的韵律感极强,即便是读那些偏向哲思的部分,也丝毫不会感到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音乐般的流动性,让你不自觉地跟着她的思路深入,直至与她的心境产生共振。这是一种非常高阶的文学技巧,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我审视和情感的释放,读完后仿佛被轻轻地梳理过了一遍心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