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固体推进剂燃烧催化剂
定价:168元
作者:赵凤起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181072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固体推进剂燃烧催化剂》共分8章。主要介绍了燃烧催化剂的概念和内涵、分类和特性、主要表征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并概述了开展固体推进剂燃烧催化剂研究的重要意义;重点介绍了几类含单金属(铅、铋、铜、钡、铁等)的常用燃烧催化剂,也对碳硼烷等应用较为成熟的催化剂进行了介绍,同时对燃烧催化剂的应用及其作用效果进行了示例介绍;介绍了含双金属的燃烧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应用研究及其作用效果,如金属铅铜双金属配合物、金属铋基双金属配合物、金属锆基双金属配合物、双金属复合氧化物、光吸收型燃烧催化剂等,该部分内容主要为作者所带领研究团队的成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航空航天史和技术发展演进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从这本书中读出了推动固体推进技术不断进步的“幕后英雄”。书中在介绍各种催化剂时,常常会追溯其历史渊源,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被发现、发展和应用到实际的火箭发动机中的。我了解到,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催化剂,在历史上都曾扮演过关键角色,它们的存在,使得某些技术难题得以克服,从而推动了航天事业的飞跃。书中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对催化剂性能要求的演变,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催化剂的种类和性能如何不断提升,都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早期催化剂时,也会适当地提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理论认识水平,这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生动和具有时代感。书中还对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催化剂体系进行了案例分析,例如它们是如何被发现并应用于重要的航天项目,这些故事让我对科学研究的艰辛与辉煌有了更深的体会。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技术知识,更是在品味科学发展的脉络,感受前人在这一领域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评分我是一名普通的读者,对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方式感到非常满意。书中语言流畅,结构清晰,图片丰富,使得复杂的技术内容也变得易于理解。作者在介绍各种催化剂时,都会先从宏观的应用背景入手,然后再深入到微观的作用机理,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让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来佐证理论观点的做法,这使得内容更加严谨可信。书中还融入了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提升了我对固体推进剂燃烧催化剂的认识,更让我对科学研究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我是一名专注于燃烧学研究的教师,对书中关于催化剂如何影响固体推进剂燃烧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的深入分析,感到非常兴奋。书中通过详细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阐述了催化剂如何改变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以及反应路径,从而影响宏观的燃烧性能。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链式反应”和“自由基”在催化燃烧中的作用的章节所吸引,这让我对燃烧过程的微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者通过对比有催化剂和无催化剂条件下的燃烧过程,清晰地展示了催化剂的“化学作用”。书中还涉及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的分析,以及催化剂如何影响这些产物的生成和转化,这对于理解燃烧的完整过程至关重要。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数学公式,更是对复杂物理化学过程的精准刻画。这本书为我理解和教学固体推进剂燃烧,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固体推进剂领域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我是一名在航天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深知固体推进剂在火箭发动机中的关键作用,而催化剂的引入,更是直接影响着燃烧的效率、稳定性和能量输出。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那些曾经让我绞尽脑汁的燃烧机理,那些困扰我许久的性能瓶颈,似乎都有了更清晰的答案。书中对各种新型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甚至连催化剂在不同工况下的反应动力学模型都给出了详细的阐述。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将他毕生的智慧倾囊相授。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每一种催化剂时,都会详细分析其作用机理,并且会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来佐证其理论的可靠性。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研究人员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催化剂,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推进剂配方和发动机设计来优化催化剂性能,也给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建议。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实践的指导。我甚至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联想到自己过去的一些项目,当时如果能有这本书的指引,或许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取得更好的成果。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提升了我对固体推进剂燃烧催化剂的认知深度,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评分作为一名在工业界从事材料应用研究的工程师,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关于催化剂的“实际应用”和“工程化”方面的内容。书中在介绍各种催化剂时,都会详细说明其在实际推进剂配方中的添加量、分散方式以及与推进剂基体的相容性。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寿命”的评估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配方设计来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书中还对不同催化剂在实际发动机工作条件下的“失效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高温下的烧结、分解,以及与推进剂组分之间的化学反应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性能提升,更是能够真正应用到实际产品中的技术。这本书的实用性,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人来说,具有非凡的价值。
评分我是一名来自材料科学背景的博士生,对书中所展示的催化剂的“微观世界”极其着迷。书中对催化剂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形貌控制以及表面能对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活性位点”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催化剂的制备过程来生成和稳定高密度的活性位点,从而最大化其催化效率。书中涉及的许多先进的表征技术,例如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XAS)等,都让我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电子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发现,作者在阐述催化剂的微观结构与宏观燃烧性能之间的联系时,并没有止步于定性的描述,而是通过引入一些数学模型,量化了这种关联性。这对于我们做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的研究者来说,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框架。书中对不同晶面暴露的活性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晶体生长方向来优化催化性能的讲解,让我耳目一新。这不仅仅是关于“什么”催化剂有效,更是关于“为什么”它有效,以及“如何”让它更有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不禁感叹作者在这一领域的深厚造诣,以及他对科学探索的严谨态度。
评分作为一名对化学工程领域有浓厚兴趣的跨学科研究者,我被这本书中对催化剂在固体推进剂燃烧过程中扮演的“化学工程师”角色的细腻描绘所打动。书中不仅仅聚焦于催化剂本身的属性,更深入地分析了它如何与其他推进剂组分(如氧化剂、还原剂、粘合剂等)相互作用,影响整个燃烧的化学反应网络。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将催化剂仅仅视为一个独立的“添加剂”,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化学动力学体系中进行考察。书中对多种新型催化剂(如金属氧化物、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以及复合型催化剂)的合成路线和性能评估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着重分析了不同催化剂在提高燃速、改善燃气温度均匀性以及抑制爆震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催化剂负载”和“多组分协同催化”的章节,这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通过精巧的材料设计来获得更优异催化性能的思路。作者在介绍每一种催化剂时,都会联系具体的推进剂类型,比如固液混合推进剂、复合推进剂等等,这使得内容更具针对性,也更贴近实际应用需求。书中还探讨了催化剂的“失活”机制,例如烧结、毒化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这对于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保证发动机的长期稳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
评分我是一名在风险投资领域工作的分析师,对书中关于新型催化剂“市场前景”和“技术壁垒”的分析非常感兴趣。书中在介绍每一种催化剂时,都会适当地提及其潜在的应用领域,以及与现有技术的竞争关系。我从中看到了催化剂技术在固体推进领域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一些具有颠覆性创新潜力的方向。书中关于催化剂的“知识产权”和“专利布局”的讨论,也让我对这项技术的商业化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优劣,更是其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这本书为我理解和评估相关投资机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评分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源于它在凝聚态物理和化学交叉领域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书中对于纳米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提高比冲和降低燃烧不稳定性方面的潜力,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介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催化剂表面缺陷如何影响吸附和反应活性的章节所吸引,这让我对催化现象有了更微观、更本质的理解。作者用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生动地展示了催化剂的微观形貌、晶体结构以及不同晶面的催化活性差异,这对于我理解宏观燃烧过程的微观根源非常有帮助。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前沿的计算化学方法,例如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用于预测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吸附能,从而解释其催化性能。这让我看到了理论计算在指导实验设计中的巨大潜力。我曾尝试着去阅读一些原始的科研论文,但往往因为专业术语过多,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而感到吃力。而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将那些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实验数据,以一种更加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于催化剂在不同温度、压力和气氛下的稳定性研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评估催化剂的耐久性和可靠性非常关键。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更提供了具体的实验技术和表征方法,例如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这些都是我未来实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评分我是一名在特种化学品领域工作的化学家,对书中关于新型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过程的详细描述非常感兴趣。书中对于如何通过分子设计、自组装等手段来构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我特别关注到关于“多功能催化剂”的设计理念,例如如何让一个催化剂同时具备提高燃速和抑制燃烧不稳定的双重作用。书中提供的多种合成策略,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微波辅助合成等,都给了我很多在实验室操作上的启发。作者在介绍这些合成方法时,会详细列出反应条件、后处理步骤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这对于指导实际的合成实验非常有帮助。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化学反应式,更是精妙的工艺设计和对分子层面的精准控制。书中还对催化剂的“绿色合成”策略进行了探讨,例如如何减少溶剂的使用,如何选择环境友好的原料等,这与我目前的工作理念不谋而合。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知识,更是一种对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的全新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