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史與數學教育之問的關係(HPM)是數學教育的一個研究領域,研究的課題包括:關於“為何”和“如何”的探討、教育取嚮的數學史、曆史相似性、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的實踐、HPM與教師專業發展、數學史融人數學教材等。汪曉勤編著的《HPM——數學史與數學教育》全麵展示瞭作者及其研究團隊近十年以來在上述各課題上的研究成果。
本書可作為職前和在職教師教育課程“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的教材,也可供數學教育研究者參考。
序言
前言
**章源流與背景1.1數學史的教育1.2先驅者的思想1.3HPM的誕生
1.4HPM的價值
1.5HPM的境遇1.6新教師的期望1.7HPM在上海參考文獻第2章情感與信念2.1曆史上的數學故事2.2情境中的數學概念2.3文化中的數學主題2.4課堂上的另類素材參考文獻第3章概念與思想3.1概念之源3.2術語之本3.3法則之立3.4學科之創參考文獻第4章公式與定理4.1公式之導
4.2定理之證
參考文獻第5章問題與求解5.1問題之庫5.2問題解決參考文獻第6章附加與融閤6.1法國課本初窺6.2一個早期範例6.3勾股定理聚焦6.4數學文化一瞥參考文獻第7章曆史與現實7.1丟番圖的幽靈7.2從形狀到關係7.3迷霧中的無窮7.4初遇負數方根7.5古今共論函數7.6負數大小關係7.7如何分配賭金7.8從靜態到動態
參考文獻第8章實踐與開發8.1一次方程組8.2平方差公式8.3分數指數冪
8.4內角和定理8.5對數的概念8.6橢圓的定義8.7復數的引入8.8棱柱的定義8.9導數的應用參考文獻第9章行動與成長9.1從研究到引領9.2從知之到樂之參考文獻人名索引
從編輯和齣版的角度來看,作為“華東師範大學數學教育叢書”的一部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是毋庸置疑的。我非常看重它在理論框架構建上的深度和廣度。它是否清晰地區分瞭“數學史”的描述性功能與“數學教育”的規範性功能?我關注它如何處理現代數學概念的“去曆史化”現象——即當一個概念被完全抽象化、符號化後,教育者如何通過追溯其曆史語境,來避免學生對概念的淺層理解。例如,在談到集閤論的公理化時,書中是否探討瞭羅素悖論對數學基礎的衝擊,以及這種基礎性危機是如何反過來促進瞭數學教育對“嚴謹性”的強調?我期待的不僅是內容上的充實,更是結構上的精妙,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邏輯鏈條,將數學知識的演進、教育理念的變遷以及當前教學改革的趨勢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自洽的、可供研究者和一綫教師共同參考的知識體係。
評分我注意到“數學教育”是叢書的核心定位,因此,我對書中所提供的實踐指導性內容抱有極高的期望。理論必須落地,曆史的洞察必須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策略。這本書是否提供瞭具體的教學設計案例,展示瞭如何將曆史上的某個數學發現過程,轉化為一個符閤當代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課堂活動?比如,如何引導學生去體驗“無窮大”概念的早期睏境,而不是直接給齣極限的定義。此外,對於教師專業發展而言,這本書是否為教師提供瞭一套自我反思的框架?讓教師能夠通過曆史的鏡子,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過於“後現代”——即我們是否過於急於將結果呈現給學生,而剝奪瞭他們體驗“探尋”過程的機會?一本優秀的數學教育讀物,不應該隻是嚮我們展示彆人做過什麼,而應該激勵我們思考,在未來的課堂上,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引導下一代人去理解和熱愛數學,使其成為真正有力的思維工具。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走齣“應試教育”的狹隘視野,去擁抱數學的文化屬性與人文關懷。我特彆好奇它如何處理“數學發現”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張力。曆史上,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如射影幾何或非歐幾何,最初都是在純粹的智力探索中誕生的,但它們最終卻在工程學、物理學乃至現代信息技術中找到瞭不可替代的應用。這本書是否探討瞭這種“純粹性”與“應用性”在教育中的平衡點?我個人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跨學科的視角,比如數學與藝術、音樂或哲學的交匯點,因為這些聯係往往能激發那些對純粹計算不感興趣的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內容能夠引導教師思考,如何將數學塑造成一門有血有肉、與人類文明發展緊密相連的學問,而非一堆冷冰冰的公式,那麼這本書的教育價值就得到瞭最大程度的體現。
評分讀完這套叢書的部分內容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對“問題解決”範式的顛覆性重構。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將知識點視為孤立的城堡,學生需要通過背誦公式和步驟來攻剋它們。然而,這本書的視角似乎更傾嚮於將數學視為一係列曆史遺留的“未解之謎”或“挑戰”。例如,關於微積分的萌芽階段,書中會不會詳細闡述牛頓和萊布尼茨在解決瞬時變化率問題時所經曆的心路曆程?這種對原始思維過程的還原,對於培養學生的數學直覺至關重要。我希望它能展現齣,那些我們如今看來信手拈來的概念,在人類曆史上是多麼麯摺而偉大的智慧結晶。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詳盡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將這些“曆史情境”融入到初中或高中課堂,讓學生“扮演”當時的數學傢,體驗從睏惑到頓悟的過程,那將是對現有教學法的一次強力衝擊。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通往答案的、充滿人性光輝的探索路徑,這一點,比任何教學技巧都更具持久的價值。
評分這部名為《HPM--數學史與數學教育/華東師範大學數學教育叢書》的書籍,從它的名字來看,就預示著它將是一部深度融閤瞭數學曆史脈絡與當代教育實踐的重量級著作。我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數學教育改革的教師,對這類能夠提供理論支撐與曆史視角的讀物總是充滿期待。我希望能從中找到那些被我們日常教學忽略的“為什麼”。比如,當我們教導學生勾股定理時,這本書是否能帶我們迴到古希臘,感受畢達哥拉斯學派在探尋宇宙和諧與數的關係時所經曆的震撼與掙紮?更進一步,它是否能揭示這些古老思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如何被篩選、演化,最終被納入現代教科書體係的復雜過程?我期待它不僅僅是羅列史實,而是能夠提煉齣具有普適性的教育哲學,比如,數學的“發現”與“發明”之爭,對我們設計探究式學習活動有何啓發?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中國古代數學成就(如《九章算術》)在現代數學教育中應占據何種地位的探討,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承,更是文化自信的構建。這本書的厚重感,似乎承諾著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在曆史的長河中,重新審視我們正在進行的這場教育事業的意義與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