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世界史前史 (插图第8版) 世界史学图书 古代文明教科书

【后浪直营】世界史前史 (插图第8版) 世界史学图书 古代文明教科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赖恩·费根(Brian M.Fagan) 著,杨宁,周幸,冯国雄 译
图书标签:
  • 世界史
  • 史前史
  • 古代文明
  • 历史
  • 教科书
  • 插图版
  • 后浪
  • 文化
  • 教育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5443
商品编码:13670862803
品牌:后浪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字数:5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生动破解历史谜团费根教授以其渊博的知识、散文式的笔触、颇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优美文字,以及穿插于书中的实景图和复原图,引导读者深入认知人类的发展轨迹。
  全球视角全面概况前沿成果本书涉及史前时期各个地区的概貌,关注史前社会一系列的焦点议题,尤其提到中国的考古发现为世界文明带来的革新性变化,并以开放性思维将考古学领域的新研究发现和成果与原有版本巧妙结合,使史前文明渐趋清晰化。
  特色专题细致勾勒人类文明各章的科学、遗址、声音专题辅以撼人的图片,生动描述了文明肇始时的传奇人物、重要事件和辉煌成就,并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索了这一漫长时段中遍布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讨论了关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原始风貌鲜活再现生命迹象本书结束于地理大发现,在未被外力侵扰的诸文明中,我们看到的是费根教授对古老文明自由与纯洁的向往。这些零星散落的遗址,唤醒了我们对古代世界的认知欲望,也给现代人洞悉那些失落的文明一些提示。

内容简介

《世界史前史(插图第8版)》结合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等多门学科,探索人类的起源、流徙,以及农业生产的出现,以至国家的形成,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跨越250万年的时空之旅。全书分成四部分:第壹部分向读者简要介绍了历史、文化、时空的基本概念,系统概括了人类史前时代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概要解释了人类及其他灵长目动物的起源和科学研究方法,其中涉及富争议的现代人迁移路径问题,在这一点上作者赞成“非洲迁移理论”;第三部分着重讨论了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农业的起源及其与现代世界的关系;第四部分针对西亚、非洲、南亚、东南亚、东亚和美洲的古代文明进行了广泛讨论。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布赖恩·费根(Brian M.Fagan) 译者:杨宁 周幸 冯国雄

布赖恩·费根(Brian M.Fagan),是著名的考古学作家,是非洲史领域跨学科研究的先锋。自1967年开始,他成为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人类学教授,并开始专职于面向大众写作和讲授考古学。费根教授撰写了多部畅销教材,包括《考古学入门》(Archaeology: A Brief Introduction)、《尼罗河的劫掠》(The Rape of the Nile)等。

目录

前言
关于年代和度量单位
致中国读者
第一部分史前史
第1章世界史前史导论
1.1“天地之初”
1.2伪考古学
1.3史前史、考古学和世界史前史
1.4人类史前时期的重要发展
1.5循环和线性时间
1.6文字记录、口述历史和考古学
1.7学习世界史前史
1.8文化
1.9文化史、时间和空间,以及“对民族志的现在的迷思”
背景
时间
空间
类型学和“民族志的现在”
科学专题:为过去测年
1.10文化进程和过去的生活方式
1.11文化变迁机制
1.12文化作为适应
多重线性文化进化
遗址专题:古埃及底比斯战争灾难
科学专题:古代社会组织形式
文化传统与文化变迁
1.13诉诸无形:意识形态和互动关系
意识形态和信仰
互动关系
1.14小结
第二部分地球上早的人类
第2章人类的起源
2.1大冰期(180万年—15000年前)
2.2早期灵长目动物的进化和适应
灵长目
“从树上下来”
2.3人类进化的化石证据(700万年—150万年前)
早的人族?
科学专题:钾氩测年法
什么是南方古猿?
拉密达猿人
从地猿到南方古猿
2.4各种南方古猿(300万年—250万年前)
纤细型南方古猿:非洲南方古猿
粗壮型南方古猿:埃塞俄比亚南猿(A.aethiopicus)、鲍氏南猿(A.boisei)和粗壮南猿
南方古猿惊奇种
2.5早期人属:能人(250万年—200万年前)
急剧的骤变?
2.6谁是早的人类?
遗址专题:坦桑尼亚的奥杜瓦伊峡谷
2.7早的会制造工具的人类
2.8是猎人还是清道夫?
2.9早的人类心智
2.10语言的发展
2.11早的社会组织
2.12小结
第3章走出非洲
3.1背景:冰期
3.2非洲匠人(约190万年—60万年前)
3.3从非洲辐射出去的人类
欧洲和亚洲的直立人
3.4直立人的生活方式
古人的生活方式
遗址专题:德国舒宁根遗址
热带森林的竹器和砍砸器
语言
3.5古智人(约60万年—13万年前)
3.6尼安德特人(约20万年—3万年前)
科学专题:DNA与考古学
3.7现代人的起源(约18万年—15万年前)
连续还是替代?
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智人
生态与智人
3.8走出非洲
3.9小结
第三部分现代世界的诞生
第4章大流散
4.1冰期晚期的世界(距今50000年—15000年)
4.2居住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居民(距今45000年—15000年)
遗址专题:外邦岛民弗洛雷斯人
科学专题:放射性碳测年
4.3冰期晚期的欧洲:克鲁马努人(约距今43000年—15000年)
克鲁马努人的生活
克鲁马努人的技术
世界上早的艺术
遗址专题:法国肖维岩洞
4.4欧亚大陆的狩猎—采集者(距今45000年—15000年)
4.5东亚地区(距今35000年—15000年)
中国型牙和巽他型牙
4.6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早期人居(?距今25000年—15000年)
4.7早的美洲人(?距今15000年—公元前11000年)
30000年前的聚落?
遗址专题:智利的蒙特沃德遗址
距今15000年以后的聚落?
4.8克洛维斯人(约公元前11200年—前11000年)
4.9小结
第5章食物生产的起源
5.1全新世(公元前10000年以后)
5.2狩猎—采集型社会的变革
5.3狩猎—采集者的社会复杂性
5.4农业起源理论
早期理论:绿洲和侧翼丘陵区
5.5复兴革命
5.6多重起因理论
人口和资源理论
科学专题:浮选法和植物遗存
生态理论
科学专题:AMS放射性碳测年法
5.7食物生产的影响
进度的不同和原因
人类生活的改变
5.8营养与早期的食物生产
5.9小结
第6章初的农民
6.1动物的驯养
6.2小麦和大麦的栽培
6.3亚洲西南部的农民(约公元前10000年—前5000年)
遗址专题:叙利亚阿布·胡赖拉人的劳作
遗址专题:土耳其东南部的宗教仪式建筑
6.4埃及和非洲的早期农民(公元前7000年—前1000年)
遗址专题:英国的伊斯顿石圈和埃夫伯里怪石圈
6.5欧洲的农民(约公元前6500年—前3000年)
6.6亚洲的早期农业(公元前6000年以前)
中国南方的水稻栽培
中国北方的早农民
6.7美洲的早期农业(公元前8000年以前)
美索美洲:古伊拉·纳奎兹和早期耕作
玉米
安第斯山地区的农民
6.8小结
第7章酋长及酋邦
7.1互惠原则及“大人物”
7.2太平洋上的酋长和领航员(公元前2000年至现代)
7.3美国西南部的酋长们(公元前300年至现代)
霍霍坎文化、莫戈隆文化和史前普韦布洛印第安文化
科学专题:树木年代学(年轮测年法)
7.4北美东部的造墩人(公元前2000年—公元1650年)
阿登纳文化和霍普韦尔人
密西西比传统
遗址专题:阿拉巴马州的芒德维尔遗址
7.5小结
第四部分早期文明
第8章国家组织型社会
8.1什么是国家组织型社会?
8.2城市
8.3国家起源理论
“城市革命”
早期生态模式
技术与贸易
科学专题:黑曜石探源
战争
文化体系和文明
环境变化
8.4社会路径:权力的三个范畴
8.5派系之争和意识形态
8.6作为变革主体的人类
8.7文明的衰落
8.8小结
第9章美索不达米亚和东地中海世界
9.1起源(公元前5500年—前3000年)
遗址专题:埃利都神庙
早的城市:乌鲁克
文字和冶金术
声音专题:苏美尔文学
9.2苏美尔文明(约公元前3100年—前2334年)
9.3阿卡德人和巴比伦人(公元前2334年—前1650年)
9.4赫梯人和海上商人(公元前1650年—前1200年)
赫梯人
乌鲁布伦和海上贸易
冶铁技术
9.5米诺斯人和迈锡尼人(公元前1900年—前1200年)
米诺斯文明(公元前1900年—前1400年)
迈锡尼文明(公元前1600年—前1200年)
9.6海上民族和腓尼基人(公元前1200年—前800年)
9.7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公元前900年—前539年)
9.8小结
第10章埃及和非洲
10.1前王朝时期的埃及:古代“大富翁”(公元前5000年—前3100年)
科学专题:阿比多斯的古代佳酿
10.2王朝时期的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前30年)
古风时期与“伟大文化”(公元前3000年—前2575年)
遗址专题:埃及萨卡拉阶梯金字塔
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575年—前2134年)
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134年—前2040年)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30年—前1075年)
声音专题:阿巴纳之子——阿赫摩斯
近代时期(公元前1070年—前30年)
10.3埃及和非洲中心论
10.4努比亚:库什之地(公元前3000年—前663年)
10.5麦罗埃和阿克苏姆
麦罗埃(公元前593年—公元350年)
阿克苏姆(公元100—1000年)
10.6古代非洲王国
铁器的传播(约公元前500年—公元250年)
加纳、马里和桑海王国(约公元800—1550年)
大津巴布韦(GreatZimbabwe,公元1100—1500年)
10.7小结
第11章南亚、东南亚和东亚
11.1南亚:哈拉帕文明(约公元前2700年—前1700年)
成熟的哈拉帕文明
11.2哈拉帕之后的南亚(公元前1700年—前180年)
11.3中国文明的起源(公元前2600年—前1100年)
王都
皇家墓地
青铜器制作
商朝勇士
11.4诸侯争霸(公元前1100年—前221年)
遗址专题:秦始皇陵
11.5东南亚文明(公元1—1500年)
吴哥王朝(公元802—1430年)
遗址专题:柬埔寨的吴哥窟
11.6小结
第12章美索美洲低地文明
12.1起源:前古典时期的低地人(公元前2000年—公元300年)
12.2奥尔梅克文明(公元前1500年—前500年)
遗址专题:圣巴托洛的玛雅壁画
12.3玛雅文明的起源(公元前1000年以前—公元300年)
圣巴托洛、纳克贝和埃尔·米拉多尔(约公元前1000年—前300年)
王权、象形文字和政治周期
玛雅文字
政治周期
12.4古典玛雅文明(公元300—900年)
蒂卡尔和乌科克滕的崛起
卡拉科尔和卡拉克穆尔
帕伦克和科潘
12.5古典玛雅的衰落
遗址专题:圣萨尔瓦多的赛伦惨剧
科学专题:从科潘看玛雅文明的衰落
12.6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公元900—1517年)
12.7小结
第13章美索美洲高地文明
13.1高地文明的崛起:瓦哈卡河谷(公元前2000年—前500年)
13.2阿尔班山(公元前500年—公元750年)
13.3墨西哥河谷:特奥蒂瓦坎(公元前200年—公元750年)
遗址专题:特奥蒂瓦坎的聚集区
13.4托尔特克人(公元650—1200年)
13.5阿兹特克文明(公元1200—1521年)
特诺奇蒂特兰
遗址专题:特诺奇蒂特兰的马约神庙
声音专题:阿兹特克人眼中的人类
第五太阳纪
阿兹特克国家
西班牙人的征服(公元1517—1521年)
13.6小结
第14章安第斯诸文明
14.1安第斯文明的海洋基础
14.2沿海初创期(公元前2600年—前900年)
14.3初升期和查文·德·万塔尔(公元前900年—前200年)
14.4起始期
沿海地区(公元前1800年以后)
的的喀喀湖盆地:奇里帕和皮卡拉(公元前1000年—公元100年)
遗址专题:秘鲁西潘诸王
14.5莫希王国(公元前200年—公元700年)
14.6中兴期:蒂亚瓦纳科和瓦里王国(公元600—1000年)
蒂亚瓦纳科
瓦里
14.7晚期中间期:西坎文化和奇穆文化(公元700—1460年)
14.8晚期:印加帝国(公元1476—1534年)
14.9西班牙人的征服(公元1532—1534年)
遗址专题: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
14.10小结
后记
科技词汇
考古遗址和文化词汇
延伸阅读
出版后记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世界史前史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含您提供的书名信息,并力求自然流畅: --- 《文明的黎明:追溯人类起源与早期社会的演进》 书籍简介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理解我们如何走到今天,必然要回溯到那些文明的曙光尚未完全点燃的远古时代。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详尽、多维度的早期人类社会图景,深入探讨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早期,人类如何在地球上扎根、发展、创新,并最终奠定了所有后续文明的基础。 第一部分:人类的摇篮——旧石器时代的漫长旅程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把读者的目光投向数百万年前的非洲大草原。人类的演化历程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偶然与适应。我们仔细考察了从南方古猿到能人、直立人,再到智人(现代人)的漫长迁徙与生理变革。这不仅仅是骨骼化石的研究,更是对早期人类认知能力、工具制造技术的深入剖析。 我们将详细解析石器技术的革命性意义——从敲砸砾石到制作锋利的阿舍利手斧,再到莫斯特文化中更为精细的勒瓦娄哇技术。这些工具的演进,直接反映了早期人类对自然界认知的加深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 随后,我们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大爆炸”。冰河时期的严酷环境,激发了人类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在欧洲的洞穴深处,我们发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艺术(如拉斯科和阿尔塔米拉),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早期人类精神世界、宗教信仰和狩猎策略的深刻记录。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早期人类的社会结构——游群的规模、性别分工的可能模式,以及对死亡的初步概念(早期墓葬习俗的出现)。 第二部分:适应与变革——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革命 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全球气候的剧烈变化迫使人类社会进行深刻的调整。中石器时代(或称细石器时代)是人类对新的生态位进行精细化适应的时期。工具变得更小、更复合化,弓箭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狩猎效率,也推动了人口密度的微小提升。 然而,真正的颠覆性变革发生在新石器时代。本书将“农业的诞生”视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革命。我们不会将农业的出现简单化地归因于某个单一事件,而是从地理学的角度,系统考察了“新月沃地”、“东亚稻作区”、“中美洲玉米区”等主要起源中心。 我们深入分析了驯化过程的复杂性——包括对动植物的长期选择和培育如何改变了它们的基因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定居生活(定居化)随之而来,它带来了陶器的发明(用于储存和烹饪)、磨制石器的广泛应用,以及永久性聚落的出现(如著名的贾木陶文化遗址)。 第三部分:社会复杂化的序曲——从村落到早期城邦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成为了社会分化的温床。本书详细描绘了早期村落社会向更复杂形态过渡的阶段。 我们会探讨早期聚落的社会组织:从简单的血缘关系群体,到出现半专业化的手工业者和早期祭司阶层。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萌芽在这一时期显现,例如对公共建筑的投入,以及墓葬中财富不平等的迹象。 地理环境再次成为塑造历史的关键因素。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尼罗河流域,早期的水利灌溉系统的建立,不仅需要先进的工程技术,更需要复杂的社会协调机制,这直接催生了早期的行政管理和等级制度。 第四部分:迈向文明的门槛——早期文字与技术融合 本书的后半部分,我们将聚焦于人类历史上几个关键的“第一次”: 1. 金属冶炼的突破: 铜器的出现标志着技术上的飞跃,它使得工具和武器的性能得到质的提升。随后,青铜时代的来临,促进了贸易网络的扩展和资源控制的竞争。 2. 文字系统的起源: 详细比较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及早期中国甲骨文的起源路径。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记录历史、管理国家和抽象思维能力成熟的最终标志。它使得知识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有效传播。 3. 城邦与王权的初现: 论述了早期国家如何通过军事、宗教权威和经济控制来巩固其统治。这些早期的政治实体,虽然与后来的帝国规模迥异,但其权力结构和官僚体系的雏形,已然奠定了后世政治文明的基石。 总结与展望 《文明的黎明》试图将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和历史学的方法融会贯通,提供一个连贯而细致的叙事,解释人类是如何从散居的狩猎采集者,演变为组织有序的早期农业社会和城邦的。它不是一部枯燥的年代史,而是一部关于人类韧性、创新精神以及社会结构如何随环境和技术变化而重塑的宏大故事。阅读此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今日世界的种种复杂性,其根源深植于我们共同的史前历史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看一些关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纪录片,但总觉得文字和图像的结合力度不够,很难将抽象的社会结构变化直观地呈现在脑海里。我抱着极大的期望来看这本书的插图部分,因为“插图第8版”这个描述让我觉得内容更新和视觉呈现方面应该有很大提升。我希望它里面的地图、复原图和考古遗址照片,不仅仅是起到装饰作用,而是真正能够作为辅助理解文字叙述的关键元素。如果插图能够精准地对应到文本描述的地理环境或文化特征,那学习效率绝对能大大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过”的层面,而是真正理解“发生在哪里”以及“为什么在那里”。

评分

我个人的阅读节奏比较慢,喜欢反复咀嚼关键概念和理论模型。因此,如果一本书的语言风格过于晦涩难懂,或者概念的解释过于跳跃,我很容易就放弃了。我期待这本《世界史前史》在语言组织上能做到深入浅出,特别是面对“前史”这种缺乏文字直接记载的领域时,作者如何运用现有的考古证据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演和生动的场景复现。我希望它能用一种既能体现学术深度又不失文学感染力的笔触来叙事,让我能够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类文明起源的波澜壮阔和复杂性,而不是读完后感觉脑子里只有一堆名词的堆砌。

评分

我这个人读书有个习惯,特别看重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深度。虽然这本书的直营渠道显示了它的商业属性,但我更关心它背后所依赖的学术基础是否扎实可靠。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而是有坚实的考古学、人类学和早期历史学研究作为支撑的教科书级别的内容。对于“古代文明教科书”的定位,我希望能看到严谨的史料引用和主流学术观点的梳理,而不是某些一家之言的论断占据主导。对于历史的探究,严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我希望这套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可靠的学术信任感。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简直是没得挑剔,厚实感十足,那种捧在手心里的分量感,让人立刻觉得这不是那种糊弄人的快餐读物。封面设计也很有品味,那种沉稳的色调配上精心挑选的插图,光是看着就觉得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选择和排版布局,读起来非常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视觉疲劳。每次翻开它,就像是开启了一段精心准备的旅程,那种仪式感非常棒。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到内容本身,但从外观上来说,它已经成功地把我拉入了一个准备探索古代世界的氛围中。

评分

说实话,我买很多历史书都是因为被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文明所吸引,但这次购买《世界史前史》更像是一种对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追求。我一直觉得,如果不了解世界文明的源头和早期发展脉络,对后世的理解总是少了一块拼图。这本书的标题就暗示了它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从零开始的叙事框架,这对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严密的结构,将那些分散在不同地域的早期人类活动串联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事实和年代。希望它能帮我建立起一个扎实的、全球视野下的早期人类文明坐标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