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D2)生活的艺术(精装典藏新善本)【6】
定价:28元
作者:林语堂
出版社:江苏人民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214127853
字数:250000
页码:384
版次:D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修订,精装典藏版 林语堂:中国精神的传承者,东方文化的传播者。 寻味一代大师笔下对闲适与优雅的诠释。 依从本心,诗意地栖居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中。 《生活的艺术》初版之时,中国人追求的依旧是优雅闲适的生活,彼时追求效率的美国人为这种闲情雅趣而倾倒。时隔几十年,以高效为追求的中国人已渐渐不懂欣赏与享受生活。在充满焦虑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懂得生活的艺术,更需要这样的书,帮助指导我们营造属于自己的闲逸人生,在忙碌中,享受优雅、从容而不失秩序的生活
《生活的艺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至今已再版四十余次,被译成多种语言。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人的闲情雅趣,将生活的浪漫与优雅进行
了的呈现。在生活的艺术面前,我们看到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为缺乏,也是我们渴望的闲适情调。这种古典的优雅与从容,是中国人骨子里浪漫情怀的现
实表达。穿越历史的尘埃,背负过多的中国人如何在忙碌中保持这种内心的旷达,如何保有并延续这份灵动的性情?闲适人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
,更是我们在现代忙碌生活中需要的生活态度。
林语堂(1895-1976) 文化大师,作家,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内外,四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 林语堂旅居美国数十年,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中国文人,其作品无不体现着儒释道三者的结合,传达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气质和情怀。 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正传》等。
自序 |001
章
醒觉 |001
001 | 人生之研究
003 | 一个准科学公式
010 | 以放浪者为理想的人
第二章
关于人类的观念 |013
013 | 基督徒、希腊人、中国人
020 | 与尘世结不解缘
021 | 一个生物学的观念
024 | 诗样的人生
第三章
我们的动物性遗产 |026
026 | 猴子的故事
029 | 猴子般的形象
030 | 论不免一死
034 | 论肚子
040 | 论强壮的肌肉
044 | 论心灵
第四章
论近人情 |051
051 | 论人类的尊严
052 | 近乎戏弄的好奇:人类文明的勃兴
056 | 论梦想
060 | 论幽默感
064 | 论任性与不可捉摸
068 | 个人主义
第五章
谁会享受人生 |073
073 | 发现自己:庄子
076 | 情智勇:孟子
081 | 玩世、愚钝、潜隐:老子
087 | “中庸哲学”:子思
090 | 爱好人生者:陶渊明
第六章
生命的享受 |095
095 | 快乐问题
099 | 人类的快乐属于感觉
103 | 金圣叹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
106 | 对唯物主义的误解
109 | 心灵的欢乐怎样
第七章
悠闲的重要 |113
113 | 人类是在工作的动物
116 | 中国的悠闲理论
119 | 悠闲生活的崇尚
122 | 尘世是的天堂
124 | 运气是什么
126 | 美国三大恶习
第八章
家庭之乐 |130
130 | 趋近生物观念
133 | 独身主义——文明的畸形产物
138 | 性的吸引
143 | 中国式的家庭理想
149 | 乐享余年
第九章
生活的享受 |156
156 | 安卧眠床
160 | 坐在椅中
163 | 谈话
170 | 茶和交友
175 | 淡巴菇和香
181 | 酒令
187 | 食品和药物
193 | 几件奇特的西俗
196 | 西装的不合人性
200 | 房屋和内部布置
第十章
享受大自然 |206
206 | 乐园已经丧失了吗
210 | 论宏大
211 | 两个中国女子
217 | 论石与树
223 | 论花和折枝花
227 | 袁中郎的瓶花
230 | 张潮的警句
第十一章
旅行的享受 |238
238 | 论游览
245 | 冥寥子游
第十二章
文化的享受 |257
257 | 知识上的鉴别力
260 | 以艺术为游戏和个性
268 | 读书的艺术
274 | 写作的艺术
第十三章
与上帝的关系 |284
284 | 宗教的恢复
287 | 我为什么是一个异教徒
第十四章
思想的艺术 |296
296 | 合于人情的思想之必要
301 | 回向常识
305 | 近情
这套《三体》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科幻小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总觉得它离现实太远,很难引起我的共鸣。但是,《三体》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包装精美,每一册的封面都充满了宇宙的神秘感和科技感,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想翻开。 刘慈欣先生的想象力简直是无边无际的。他构建的宇宙宏大而又冷酷,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从最初的地球文明的脆弱,到三体文明的强大,再到黑暗森林法则的残酷,每一个设定都让人感到震撼。特别是“降维打击”和“宇宙社会学”这些概念,更是颠覆了我对宇宙和文明的认知。 我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完全沉浸在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宇宙画卷之中。叶文洁的绝望与背叛,汪淼的好奇与恐惧,罗辑的责任与觉醒,程心的善良与无奈……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宇宙战争的洪流中挣扎求生,为了人类文明的存续而奋斗,又或者最终成为文明毁灭的推手。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以及文明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黑暗森林法则的残酷性,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它告诉我们,在宇宙这个黑暗的丛林中,暴露自己的位置,就等于自寻死路。这种冷峻的现实,让人不得不对文明的未来产生深刻的忧虑。 《三体》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科幻小说,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文明和宇宙的哲学巨著。它用宏大的叙事和精妙的想象,引发我们对生命、对宇宙、对人类文明的深刻思考。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未来有所思考的读者。
评分刚拿到这本《浮生六记》,真是爱不释手。封面素雅,古色古香,透着一股子文人墨客的味道。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人散文情有独钟,觉得那个年代的文字,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种从容与雅致。这本书的装帧也做得十分精美,纸张的触感温润,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捧着一段历史,一段时光。 我尤其喜欢陈季常的文字,那种闲适淡泊,又饱含深情的笔触,总是能轻易地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他写妻子芸,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温婉贤惠、知书达理的女子形象。我能想象到他们一起品茗赏月,一起在小院里养花种草的日子,那种平淡却又不失温馨的生活,多么令人向往。读他的文字,总能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那份淡雅的生活情趣之中,仿佛自己也化身为那个时代的文人,过着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生活。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生活,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更多的时候,幸福就藏在那些细微之处,藏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藏在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藏在对生活点滴的热爱之中。陈季常对芸的爱,不是那种惊世骇俗的表达,而是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每一个细小的关怀和体贴里。这种细水长流的情感,比那些瞬间的激情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典雅而不失通俗,朴实却又饱含深意。没有那些华丽辞藻的堆砌,却字字珠玑,耐人寻味。读起来,就像和一位老朋友在聊天,娓娓道来,让你不知不觉地被带入其中。特别是他描写景物的时候,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形象的描绘,仿佛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到四季的变化,闻到花草的芬芳。 总而言之,《浮生六记》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美学指南。它教会我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爱,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诗意。如果你也对民国时期的文人生活感兴趣,如果你也渴望找到一种淡雅从容的生活态度,那么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评分拿到这本《围城》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断断续续地读,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我总觉得,钱锺书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人性的复杂,尤其是婚姻这个围城。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花哨的装饰,但却很有力量,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深刻。 书中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方鸿渐的犹豫不决,孙柔嘉的精明算计,唐晓芙的清高孤傲,苏文纨的虚荣做作……他们之间的爱恨纠葛,算计与被算计,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又忍不住深思。我尤其喜欢方鸿渐这个人物,他身上有一种知识分子的通病,聪明却又不够果断,在爱情和现实之间摇摆不定,最终落得个“鸡肋”的下场。 钱锺书先生的语言风格是我最欣赏的地方。他的文字幽默辛辣,充满智慧,常常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感到一丝心酸。他对人性的洞察力更是惊人,寥寥数语,就能点破人情世故的本质。比如他写婚姻:“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简直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精辟得让人拍案叫绝。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生的很多选择,往往身不由己。我们以为自己在主宰命运,实际上却常常被现实推着走。而婚姻,更是如此,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充满了挑战和妥协。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人生和选择,都有了更深的思考。 《围城》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婚姻的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寓言。它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充满算计和无奈的世界里,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是多么重要。虽然书中充满了讽刺和无奈,但我依然觉得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
评分偶然间发现了这本《活着》,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冲击力,简洁的红色背景,中间是黑色的隶书“活着”二字,传递出一种不屈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的顽强和韧性。 余华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却直击人心。他以一种平静到近乎冷漠的笔调,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从年轻时的纨绔子弟,到经历战争、政治运动、亲人离世的种种磨难,福贵始终坚韧地活着。他的生活,充满了悲剧,但他却从未放弃生的希望。 书中对苦难的描写,是如此真实,又如此残酷。每一次的失去,都像一把刀子插进读者的心里,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福贵却一次又一次地从绝望中站起来,继续向前走。这种生命的韧性,让我感到无比震撼。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人,在如此巨大的苦难面前,依然选择“活着”。 我被福贵身上那种朴素的生命哲学所打动。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他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中,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活着。他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却蕴含着最深刻的生命意义。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活着》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充满了苦难,也要勇敢地面对,珍惜当下。福贵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它也代表了无数在苦难中挣扎、却依然坚韧地活着的普通人。这本书,值得每个人去读,去感受,去思考。
评分偶然翻到了这本《呐喊》,才真正体会到鲁迅先生文字的力量。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很朴素,没有多余的装饰,却有着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息,仿佛在提醒着读者,这是一部承载着沉重历史和深刻反思的作品。 我被书中那些短篇故事所震撼。每一篇都像一把尖锐的手术刀,剖开了当时社会的脓疮,揭示了人性的黑暗与麻木。从《孔乙己》的落魄与无奈,到《药》的愚昧与悲哀,再到《阿Q正传》的自欺欺人与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用他那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心痛的形象。 他的文字,字字句句都充满了力量,又充满了悲愤。他笔下的底层人民,承受着封建礼教和旧制度的压迫,过着贫困潦倒、精神麻木的生活。而那些所谓的“先进者”,也常常是虚伪、自私,甚至更加残忍。鲁迅先生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他希望通过揭露这些黑暗,来唤醒沉睡的国人。 读《呐喊》,我能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但同时,也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在支撑着我。这种力量,来自于鲁迅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来自于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他用自己的文字,为那个时代留下了深刻的注脚,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反思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以及人性的弱点。它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不能对愚昧和麻木熟视无睹。鲁迅先生的呐喊,至今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深思和铭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