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易老与养生》是作者论述中国养生学的专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论易老,分别介绍三千年前、二千年前、一千年前易学思想和黄老道教的关系。后半部分阐述了《参同契》、《胎息经》、《黄庭经》、《入药镜》、《悟真篇》五部典籍的功法。 潘雨廷 著;张文江 整理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当代有名易学家。生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先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靠前外有相当的影响。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体验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丰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面内容,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由张文江根据潘雨廷夫人金德仪女士保等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死亡预设”在养生中的作用的探讨。它没有回避衰老最终的归宿,反而将死亡视为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坦然面对的态度,极大地消解了围绕衰老的焦虑感。作者构建了一种“预先哀悼”的哲学视角,认为当我们提前接纳了有限性,反而能更珍惜当下的每一刻,从而更加精心地照料生命。这种视角的转变,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所有我读过的养生书籍的关键点。它的语言非常凝练,充满了象征意义,很多段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其中精妙的对仗和隐喻。比如,书中将人体的衰老比作“一座被岁月侵蚀的古老寺庙”,强调的是维护其原有的结构和神韵,而不是盲目地进行翻新或重建。这种审美层面的思考,让这本书超越了纯粹的健康指导,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美学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几乎完全放弃了现代科学的话语体系,完全依赖于一种基于体验和直觉的东方智慧来构建其养生观。对于习惯了数据和实验证据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更像是哲学沉思录,而非操作手册。它探讨的“养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修炼,是关于如何与宇宙的宏大规律保持同步。书中对“不动”的推崇,并不是指身体上的静止,而是指心灵上的不妄动、不攀缘。作者用极富画面感的文字描述了当心念停止纷扰时,身体自发的平衡状态。这种描述,非常具有煽动性,让人不禁想放下手中的一切,去寻找那种内在的宁静。它没有给我任何具体的食谱或运动指南,但它给我提供了一种看待自己生命周期的全新视角,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接纳性的态度。读完后,我感到我的“养生目标”从追求“长寿”转变为追求“圆满”。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但这种松散恰恰是它魅力所在。它不像一本工具书,章节之间缺乏明确的线性逻辑,更像是一系列围绕“生命终点”和“如何优雅地迎接它”的主题碎片集合。我特别喜欢作者穿插的那些关于古代隐士生活的零星记载,这些片段并非直接用来讲述养生法,而是作为一种佐证,说明在特定的生活状态下,人的精神如何得以升华。它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养生,是生活方式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为之的“项目”。书中对于“慢”的推崇,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它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慢节奏生活下,时间如何被拉伸和丰富。这种对速度的抵抗,在当今这个极速运转的社会中,显得既超前又充满挑战性。读完后,我没有感觉自己掌握了什么立竿见影的技巧,反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去简化我的生活,去除那些不必要的噪音和负担。
评分这本名为《易老与养生》的书,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它展现出了一种非常内敛而深邃的哲学思考。书里并没有像市面上那些流行的养生指南那样,直接给你列出“每天吃什么”或者“如何打卡锻炼”的清单。相反,它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关于“时间”和“生命周期”的深度对话。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性,他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变老”这个过程,不是将其视为一种衰退,而是一种与自然韵律的重新校准。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心境的淡泊”的论述,书中提到,真正的养生并非外物的堆砌,而是内心对得失的释然。这种观点在现今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永葆青春”的功利性追求,转而倡导一种与时序和谐共处的生活智慧。比如,书中用一些古典文学的意象,比如“秋水长天共一色”,来比喻人到晚年时心境的开阔,那种无我之境的描绘,让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涤。它提供的不是即时的效果,而是长远的指导方针,一种对生命整体格局的把握。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坦率地说,初读时感到有些晦涩,因为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直白易懂,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散文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古典,甚至带有一丝文言的韵味,这让我在阅读时不得不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措辞背后的深层含义。它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秘方”,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探讨了人如何与自身的“衰老倾向”达成和解。书中对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顺应自然”进行了非常个人化和哲学化的阐释,跳出了教科书式的描述,转而关注个体生命流动的细微变化。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精微气息的捕捉”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它暗示了养生之道在于感知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极细微的身体信号。这种对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悟的强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日常生活的关注点,从追求效率转向追求质量。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边低语,教你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而不是强行去改造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