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 放大胃镜+放大胃镜观察技巧(附视频教学光盘)八尾建史 临床实际操作技巧实用教材

预售 放大胃镜+放大胃镜观察技巧(附视频教学光盘)八尾建史 临床实际操作技巧实用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八尾建史 著,杨爱明,姚方,白晓鹏 译
图书标签:
  • 放大胃镜
  • 胃镜检查
  • 消化内科
  • 临床操作
  • 医学教材
  • 八尾建史
  • 视频教学
  • 内窥镜
  • 胃肠道
  • 诊断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907003
商品编码:14355769402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套装数量:2
字数:503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放大胃镜(翻译版)》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9月1日)

外文书名: Zoom Gastroscopy Magnifying Endoscopy in the Stomach

精装: 19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17207775

条形码: 9787117207775

商品尺寸: 29.4 x 21.8 x 1.5 cm

商品重量: 762 g


《放大胃镜观察技巧(附光盘)》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6年12月1日)

平装: 73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7567907003, 9787567907003

条形码: 9787567907003

商品尺寸: 25.4 x 18.4 x 1 cm

商品重量: 422 g

内容简介

《放大胃镜(翻译版)》

介绍放大胃镜的原理、操作规范要点及相关技术在胃内不同疾病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介绍各类疾病的放大胃镜下特点及早期胃癌诊断标准,并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及说明,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易于理解及接受。


《放大胃镜观察技巧(附光盘)》

  为了让读者更深入理解实际操作技巧,《放大胃镜观察技巧》使用了大量插图。而作为指导临床实际操作技巧的实用教材,DVD视频也非常重要。读者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体会实际操作手法,包括右手对镜身的操控和左手对旋钮的调节以及送气、注水、吸引等操作。为了能让读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和体会,视频里特意保留并强调现场送水及吸引时操作的声音,因此读者可能会感觉视频杂音较为明显。我希望读者能够将视频和书面教材结合,理解操作技巧要领。

总结了放大胃镜诊断胃内病变的规范流程及主要操作技巧,以文字解说配合精美图片及动画进行说明,并结合大量病例操作视频详细演示,面对不同部位及类型病变如何联合应用相应的观察技巧。

目录

《放大胃镜(翻译版)》

1解读放大内镜(ME)检查结果的基本原则:血管(V)和表面结构(S)分型系统 

1.1解读放大内镜检查结果的基本原则 

1.2采用VS分型系统的原因 

1.3基于解剖结构建立一个新的诊断系统 

参考文献 

2放大内镜观察胃内微血管构造 

说明 

2.1上消化道放大内镜 

2.2电子内镜系统的设置:影像处理器的设置和中控部分中用户可选择切换钮的设置 

2.2.1结构强调功能和窄带成像(NBI) 

2.2.2合适的血红蛋白指数(IHb)、色彩强调功能和白光成像(WLI) 

2.2.3中控部分中用户可选择切换钮的设置 

2.3柔软黑帽的使用 

2.3.1为什么在ME检查过程中需要在内镜先端安装黑帽? 

2.3.2为什么选择柔软的黑帽? 

2.3.3内镜操作前的检查 

2.4内镜操作技巧(1):从非放大模式切换到放大内镜观察 

2.4.1检查前用药 

2.4.2内镜检查 

2.4.3根据检查目的对胃黏膜进行ME观察 

2.5内镜操作技巧(2):应用黑帽对胃不同部位进行检查的方法 

2.5.1小弯侧从胃底到胃体 

2.5.2胃角小弯侧 

2.5.3胃体大弯侧 

2.6水浸没法 

参考文献 

3电子内镜系统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 

3.1放大倍数的定义 

3.2最大放大倍数的定义 

3.3分辨率的定义 

3.4分辨率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3.5水平和垂直分辨率 

3.6最大分辨率的定义 

3.7放大内镜(ME)、放大倍数及分辨率的定义 

3.8总结:需要强调的要点 

参考文献 

4正常胃黏膜在放大内镜(ME)下的表现 

说明 

4.1胃体与胃底黏膜 

4.1.1微血管构造(V) 

4.1.2表面微结构(S) 

4.1.3病理依据 

4.2胃窦 

4.2.1微血管构造(V) 

4.2.2表面微结构(S) 

4.2.3病理依据 

参考文献 

5慢性胃炎:放大内镜(ME)下的胃黏膜形态 

说明 

5.1Yagi分型(2002) 

5.2Nakagawa分型(2003) 

5.3作者本人的研究(2007) 

5.4讨论及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6放大内镜(ME)下早期胃癌的微血管构造特征及临床应用 

说明 

6.1早期胃癌的微血管构造特点 

6.1.1分化型(肠型)胃癌 

6.1.2未分化(弥漫型)胃癌 

6.2放大内镜观察下微血管构造特点的临床应用 

6.3癌与非癌病变的鉴别诊断:局灶性胃炎与Ⅱb或微小Ⅱc型胃癌的鉴别 

总结 

说明 

6.3.1背景:非放大内镜的局限性 

6.3.2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的意义和局限性 

6.4应用ME筛查微小病变时检查与鉴别诊断要点 

6.4.1哪些病变以及何时需要放大观察 

6.4.2靠近病灶并同时增加放大倍数 

6.4.3评估微血管构造的流程 

6.4.4最大倍数放大时如何正确对焦 

6.4.5当主动脉搏动及呼吸干扰观察时 

6.5内镜筛查时癌与非癌病变鉴别诊断的实例 

6.5.1病例1 

6.5.2病例2 

6.5.3病例3 

6.5.4病例4 

6.5.5病例5 

6.5.6病例6 

6.5.7病例7 

6.6早期胃癌术前评估:确定癌变病灶边界(白光成像) 

总结 

说明 

6.6.1基本原则 

6.6.2适应证 

6.6.3部分适应证 

6.6.4禁忌证 

6.7应用ME确定边界的实例 

6.7.1病例1 

6.7.2病例2 

6.7.3病例3 

参考文献 

7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NBI)的原理 

7.1综述 

7.2与NBI原理相关的光学知识 

7.2.1光的波长和颜色之间的关系 

7.2.2入射光波长不同导致颜色变化:反射和吸收 

7.3为什么NBI要使用中心波长分别为415nm(蓝光)和540nm(绿光)的两条光带? 

7.3.1概述:使用双波长光带的原因和临床效果 

7.3.2血红蛋白对不同波长入射光吸收的特点 

7.3.3光线投照到半透明介质(黏膜)上会出现什么现象,我们能观察到什么? 

7.3.4不同波长入射光投照下舌黏膜血管形态(活体)的差异 

7.4为什么选择窄带成像技术? 

7.5结合窄带成像技术的放大内镜系统(M—NBI) 

参考文献 

8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观察到的胃内微细解剖结构:应用窄带成像观察到的腺上皮微细解剖结构及其成像原理 

8.1不同波长的光所显示的微细解剖结构不同 

8.1.1窄带蓝光(中心波长415nm)所显示的灰阶图像特点 

8.1.2窄带绿光(中心波长540nm)所显示的灰阶图像特点 

8.2色彩通路的分配与彩色图像的合成 

8.3正常胃黏膜放大NBI图像是如何产生的 

8.3.1胃底腺黏膜 

8.3.2胃底腺黏膜呈现的微细解剖结构 

8.3.3胃幽门腺黏膜 

8.3.4胃幽门腺黏膜呈现的微细解剖结构 

9推荐应用的血管和表面结构(VS)分型系统: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NBI)检查结果的解读原则 

9.1推荐的诊断系统的原则 

9.2VS分型系统 

9.2.1V:微血管构造 

9.2.2S:表面微结构 

9.2.3V和S综合形态学评价(VS—致性) 

参考文献 

…… 

10亮蓝嵴(LBC)和白色不透明物质(WOS) 

11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NBI)在胃内的临床应用 

12血管联合表面结构(VS)分型系统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13按巴黎大体分型的不同胃上皮肿瘤(早期胃癌与腺瘤)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NBI)下表现的分析和解读 

14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NBI)在早期胃癌诊断中新的用途和优势:临床价值、局限性和不同难度病例术前确定肿瘤边界的临床策略 

作者说明


《放大胃镜观察技巧(附光盘)》

第一章上消化道放大内镜

1.1上消化道放大内镜的基础知识

1.2内镜的最大分辨率

1.3作者杂谈

第二章胃放大内镜观察方法(运用黑色软帽black soft hood)

2.1放大观察时采用黑色软帽的必要性

2.2常规检查和精细检查时均安装黑色软帽的必要性

2.3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黑色硅胶软帽

2.4托普公司制造的黑色硅胶软帽

2.5安装黑色软帽后的调校

第三章视频处理器的设定

3.1作者推荐的设置模式

3.2构造增强/血红素色彩增强/NBI色彩模式的设定方法

3.3内镜手柄的按键设定

3.4如何选择构造增强的档位

3.5构造增强A模式和B模式

3.6血红素色彩增强

第四章水浸没观察

4.1水浸没观察法

4.2水浸没观察法的优点

4.3水浸没观察的操作方法(注水法和充水法)

4.4水浸没法所需的器械

4.5水浸没法观察的时机把握

4.6生理盐水的应用

4.7观察方法和技巧

第五章胃放大内镜的基本操作

5.1四种基本操作技巧

5.1.1上调式观察技巧:顺向观察:胃体部小弯,前后壁

5.1.2后拽式观察技巧:反转观察:胃体部小弯、前后壁、胃角后壁病灶

5.1.3左摆式观察技巧:顺向观察后壁

5.1.4左旋式观察技巧(逆时针旋转):顺向观察幽门窦大弯和前壁

5.2全周观察病灶

5.3最高放大倍率下标记病灶范围

5.4其他技巧

5.5常见问题的处理

第六章DVD病例解说

(常规检查篇)胃窦小弯,腺瘤ESD治疗后的内镜随访

(精细检查篇)胃窦前壁,0—Ⅱc,分化型腺癌

(精细检查篇)胃体中部小弯,0—Ⅱb,分化型腺癌

(精细检查篇)胃体中部小弯,凹陷型腺瘤

(精细检查篇)胃角小弯,0—Ⅱc,分化型腺癌

(精细检查篇)胃体下部大弯,腺瘤

(精细检查篇)胃窦前壁,0—Ⅱb

(精细检查篇)胃体上部后壁,0—Ⅱb,分化型腺癌(隐匿型腺癌)

参考文献

(附录1)以VS分型为基础的诊断体系

(附录2)构造增强·NBI色彩模式的设定方法

(附录3)290系统构造强调·NBI模式的设定方法

(附录4)DVD目录


《放大胃镜:临床实践与前沿视野》 本书概述 在消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放大胃镜以其卓越的观察能力,为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本书,《放大胃镜:临床实践与前沿视野》,旨在为广大消化内科医生、内镜技师以及相关临床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本书并非对特定书籍的摘录或概述,而是独立创作,旨在以清晰的逻辑、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临床案例,系统地阐述放大胃镜技术的原理、应用、技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助力读者提升消化道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精准度。 第一章:放大胃镜技术的理论基石 本章将从放大胃镜的基本原理入手,深入剖析其在光学设计、图像处理和放大机制上的创新之处。我们将详细介绍放大胃镜与传统胃镜在成像原理上的根本差异,着重阐述其如何通过高分辨率传感器和精密的镜头系统,实现对黏膜表面微观结构的清晰成像。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放大胃镜在解析黏膜染色、血管纹理以及细胞形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后续章节的临床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穿插介绍一些基础的组织学知识,帮助读者理解放大胃镜下观察到的结构与实际病理变化的对应关系。 第二章:放大胃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核心应用 放大胃镜技术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聚焦于放大胃镜在早期消化道癌、癌前病变以及其他多种消化道黏膜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早期食管癌与贲门癌的放大内镜诊断: 详细阐述放大胃镜如何识别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腺癌以及贲门癌黏膜的细微变化,包括黏膜表面不规则性、血管异常、点状出血或糜烂等。我们将结合实际病例,演示如何利用放大胃镜配合染色技术(如靛胭脂、亚甲蓝)来提高早期病灶的检出率。 早期胃癌的放大内镜诊断: 深入探讨放大胃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重要作用。本章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早期胃癌(如浅表性、隆起性、凹陷性)在放大胃镜下的典型表现,包括黏膜微细结构、血管网的异常改变(如“红豆沙样”改变、“草莓舌样”改变)、腺管开口的形态变化等。我们将重点讲解放大胃镜在区分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观察黏膜下血管和腺管开口来辅助诊断。 十二指肠疾病的放大内镜诊断: 放大胃镜在十二指肠病变,特别是十二指肠腺瘤、十二指肠癌以及十二指肠息肉等疾病的诊断中同样不可或缺。本章将展示放大胃镜如何精细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的表面特征,辅助鉴别良恶性病变,并为后续的内镜下治疗提供精准的定位。 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的鉴别诊断: 本章还将涵盖放大胃镜在鉴别多种良性病变,如炎症、增生、息肉、血管病变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对比不同病变的放大内镜下特征,帮助读者建立准确的鉴别诊断思路。 第三章:放大胃镜下的精确观察与技术要点 熟练掌握放大胃镜的操作技巧是发挥其诊断优势的关键。本章将提供详尽的操作指南,从基础的内镜插入、定位,到放大观察的精细化处理,层层递进。 镜头清洁与维护: 强调放大胃镜镜头清洁的重要性,介绍正确的清洁消毒方法,以确保图像质量和患者安全。 放大观察的策略与技巧: 详细讲解如何在不同的黏膜区域、病灶类型下,调整放大倍数、角度和照明,以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我们将强调“由粗到细”的观察原则,即先用低倍放大观察病灶整体,再逐步提高倍数观察细节。 染色技术的优化与应用: 深入探讨各种染色技术(如靛胭脂、亚甲蓝、 Lugol's 碘液)在放大胃镜下的应用。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染色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在识别特定病变类型(如Barrett食管、早期胃癌)时的最佳使用方法和时机。 血管内镜(血管纹理)的解读: 重点介绍放大胃镜下血管纹理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将讲解正常和异常血管纹理的特征,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血管形态、分布和走行的变化来辅助诊断,特别是区分早期癌和癌前病变。 黏膜下结构的初步评估: 探讨在某些情况下,放大胃镜如何初步评估黏膜下层的变化,例如囊性病变或早期黏膜下肿瘤的表现。 病灶边缘的精确评估: 强调放大胃镜在确定病灶大小、浸润深度以及是否存在卫星灶方面的作用,为内镜下治疗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第四章:放大胃镜在内镜下治疗中的角色 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消化道病变可以通过内镜下治疗解决。放大胃镜在精准定位、评估病变范围以及指导治疗策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 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的术前评估: 详细阐述放大胃镜如何在EMR和ESD术前,精确评估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缘,判断其是否适合内镜下切除,并为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关键信息。 精准止血与异物钳取: 介绍放大胃镜在观察微小出血点、定位活动性出血源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放大观察来提高异物钳取的成功率。 息肉的精细切除: 讲解如何利用放大胃镜对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息肉进行精细的切除,确保切除完整,降低复发风险。 其他内镜下治疗的辅助应用: 探讨放大胃镜在其他内镜下治疗,如黏膜下注射、支架置入等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第五章:放大胃镜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本章将展望放大胃镜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与放大胃镜的融合: 探讨人工智能在放大胃镜图像识别、病灶自动检测和辅助诊断方面的潜力,以及如何通过AI技术进一步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新型放大胃镜技术的探索: 介绍一些正在研发或已初步应用的新型放大胃镜技术,例如更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更先进的光学设计等。 与其他先进技术的结合: 探讨放大胃镜与窄带成像 (NBI)、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CLE) 等技术的结合应用,以实现更精细的组织学诊断。 标准化培训与质量控制: 强调建立统一的放大胃镜技术培训体系和质量控制标准的重要性,以促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规范化发展。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分析当前放大胃镜技术在普及、成本、操作复杂度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本书特色 内容全面深入: 覆盖放大胃镜技术的理论、临床应用、操作技巧、治疗辅助以及未来发展,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强调实践性: 大量结合临床案例,通过详实的图片和文字描述,生动地展示放大胃镜下的病变特征和操作过程,具有极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语言通俗易懂: 采用清晰流畅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使不同水平的读者都能轻松理解。 结构逻辑严谨: 章节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便于读者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 前沿性与权威性: 紧跟消化内镜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汇聚了多位资深专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见解。 目标读者 消化内科医生、消化内镜中心医务人员、内镜技师、全科医生、医学影像学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高年资医学院学生。 结语 《放大胃镜:临床实践与前沿视野》将成为您掌握放大胃镜技术、提升消化道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的得力助手。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更自信、更精准地运用放大胃镜,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全面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预售 放大胃镜+放大胃镜观察技巧(附视频教学光盘)八尾建史 临床实际操作技巧实用教材”,这个标题几乎概括了所有我想从一本关于放大胃镜的书籍中获得的信息。我一直对放大胃镜技术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入门门槛较高,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学习途径。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特别是“附视频教学光盘”的设计,这简直是为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量身打造的。我希望光盘中的视频能够清晰地展示放大胃镜的操作过程,包括器械的选择、参数的设置、镜头的使用以及在不同病变部位的观察方法。同时,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放大胃镜的观察技巧,例如如何识别黏膜表面的微小变化,如何根据放大图像判断病变的性质,以及如何利用放大胃镜进行精准活检。作为一本“临床实际操作技巧实用教材”,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帮助我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眼前一亮,深邃的蓝色背景衬托着清晰的放大胃镜图像,整体感觉非常专业且有科技感。书名“预售 放大胃镜+放大胃镜观察技巧(附视频教学光盘)”直接点出了核心内容,尤其是“附视频教学光盘”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喜欢边看边学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对消化内镜技术非常感兴趣,但苦于缺乏系统的学习资源,特别是放大胃镜这种更精细化的操作,一直觉得遥不可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仿佛看到了一个可以让我深入了解放大胃镜世界的大门。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观察技巧”的部分,因为我知道,再好的设备,如果操作者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巧,也无法发挥其最大作用。八尾建史这个名字,虽然我之前不太熟悉,但“临床实际操作技巧实用教材”的定位,让我对其专业性有了初步的信任。我猜想,这本书应该是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编写的,能够分享最贴近实际操作的宝贵经验。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探索放大胃镜的奥秘了。

评分

“预售 放大胃镜+放大胃镜观察技巧(附视频教学光盘)八尾建史 临床实际操作技巧实用教材”,这本书名里的每一个关键词都深深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医生,我们接触的胃镜检查机会很多,但对于更精细的放大胃镜技术,确实是接触较少,也缺乏系统的培训。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了。视频教学光盘这个配置,对于我们这种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方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放大胃镜原理开始讲起,然后循序渐进地介绍各种观察技巧,例如如何利用放大功能观察黏膜结构、血管纹理、腺管开口等,以及如何通过放大胃镜发现早期病变。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图文对照,配合视频光盘,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作为一个“临床实际操作技巧实用教材”,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一些规避风险的小窍门。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关注消化内镜的最新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精细度的技术。这本书的书名“预售 放大胃镜+放大胃镜观察技巧(附视频教学光盘)”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放大胃镜技术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观察胃黏膜的微细结构,对于早期癌、癌前病变以及一些特殊疾病的诊断非常有帮助。我特别看重“附视频教学光盘”这一点,因为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际操作的演示更是不可或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放大胃镜的原理、操作要点以及各种病灶的放大图像特征。同时,“临床实际操作技巧实用教材”的定位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可操作的技巧,帮助我提高临床工作中的放大胃镜应用水平。作者八尾建史的名字,虽然我之前不太了解,但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位在这个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有点长,但信息量却非常丰富,尤其是“预售”这个词,让我感觉我可能抢先一步获得了这本书。八尾建史这个名字,我搜索了一下,似乎是一位在消化内镜领域有一定造诣的专家,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我一直在寻找关于放大胃镜操作的实用性指导,之前看的一些资料,虽然也有介绍,但总是感觉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这本书明确提出了“临床实际操作技巧实用教材”的定位,并且还附带了视频教学光盘,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学习材料。视频教学光盘的好处不言而喻,可以直观地看到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器械的握持方式、视野的调整、病灶的识别等等,这些都是文字描述难以完全传达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放大胃镜的各项技术要点,包括进镜、推进、黏膜观察、活检等,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技巧。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疑难病例的分析,那就更完美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