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父亲的一九四二
定价:36.00元
作者:邓贤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020093380
字数:3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南邓(邓贤)北刘(刘震云),一九四二年的PK
《大国之魂》续篇——中国学生兵的抗日悲歌
真实家族史面世——父亲在滇缅战场中美盟军中的真实经历
异域作战的九死一生——中美盟军特种兵的魔鬼训练
内容提要
一九四二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阶段。中原腹地河南闹了大饥荒,陪都重庆遭了轰炸,而中国历史上一支学生军远赴滇缅战场。
父亲本来是个富家子弟,抗战时期,他有太多机会到国外留学深造或者明哲保身远离战场,但他还是投笔从戎,把自己从高中生变成一名特种兵,1942年,父亲与十万中国学生一起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支学生军,奔赴印缅战场。
父亲说:打仗不是演戏,死神大手一挥,成千上万的生命灰飞烟灭,何来雄壮而言!
父亲是一个真正的兵,哪怕他的胸前没有勋章,甚至由此在建国后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挫折磨难……
事实上,所有为拯救民族而浴血奋战的军人都不会被遗忘,因为历史已经把功绩、褒奖、颂扬和荣誉铸成一枚巨大的军功章,镌刻在他们的生命里程碑上。
目录
章 黑色的翅膀
第二章 透明的血肉之躯
第三章 遥远的西行之路
第四章 江水依旧,涛声依旧
第五章 泪洒人间悲喜同
第六章 谁偷走了鲜花
第七章 上帝死了吗
第八章 我心飞扬
第九章 教堂里的撒旦
第十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十一章 亲吻冰雪之巅
第十二章 印度的天空
第十三章 “火坑”蓝姆伽
第十四章 天竺恋歌
第十五章 天上有个绿太阳
第十六章 死神的眼睛
第十七章 穿行的风
第十八章 木鼓咚咚
第十九章 恒河之约
第二十章 大空降
第二十一章 喋血密城
第二十二章 奔腾的伊洛瓦底江
第二十三章 之火
第二十四章 破碎的阳光
后记 我的永远的父亲
作者介绍
邓贤,中国当代作家。生于1953年,四川成都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云南边疆当知青七年。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知青梦》《落日》《天堂之门》《流浪金三角》《中国知青终结》等。出版有《邓贤文集》,作品多次获国家及地方文学奖,并被译成日文、英文等在国外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极富生命力的群像,这些人物关系的处理尤其精妙,没有绝对的黑白分明,每个人都带着时代的局限和人性的多面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沉默”的描绘。很多关键性的冲突和情感的爆发,并非通过激烈的对话来实现,而是通过人物间微妙的眼神交流、一个不经意的停顿,甚至是一段长时间的凝视来完成的。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使得角色之间的张力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比如,某几位主要角色的互动,常常在表面上维持着一种礼貌而疏离的状态,但读者却能清晰地感受到深埋在冰山之下的情感暗涌,那种爱与怨、责任与自由之间的拉扯,细腻到让人心疼。它不是那种让你完全代入其中,感受他们所有情绪的故事,更像是在一个安全的距离外,冷静而深刻地观察着人性的试验场。这种疏离感反而增强了叙事的客观性与力量,让故事的主题得以更清晰、更冷峻地呈现出来,引人深思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必然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那种陈旧的色调和略显斑驳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初捧此书,我便被一种沉甸甸的氛围所笼罩,这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重量,更是字里行间所承载的厚重情感。故事似乎是从一个遥远的、带着时代烙印的视角切入的,叙述者的声音沉稳而内敛,像是在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的家族秘辛,又像是对逝去时光的一种深沉追忆。我特别留意了那些细节描写,比如旧式家具的摆放,特定年代特有的称谓,以及人物之间那种微妙的、无需言明的默契或隔阂。作者在构建场景时,展现了极高的掌控力,即便是对一些日常生活的片段,也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呼吸着那个特定时期的空气。这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探索,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一层薄雾,探寻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基调是内敛而深沉的,它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专注于挖掘人物内心的幽微之处,让人在阅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思考人与命运、与历史之间的复杂纠葛。
评分这本书的意境非常高远,它所探讨的主题似乎超越了某个特定年代的局限,触及了关于“传承”、“代价”以及“记忆的重负”这类永恒的命题。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宏大叙事转化为一个个极其私密而真实的个体困境。它没有急于给出答案或道德评判,而是将选择的难题赤裸裸地摆在人物面前,也间接地抛给了屏幕前的我。这种处理方式令人敬佩,因为它要求读者付出更多的思考,去理解那些在巨大历史洪流面前,个体所能做出的最艰难、最不完美,但也最真实的选择。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受到的不是故事的终结,而是一种漫长的回响,仿佛那些人物的呼吸和叹息,依然在空气中久久不散。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罕有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审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如何被塑形、被考验,以及最终如何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颇具匠心,它似乎不完全遵循线性的时间叙事,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记忆闪回与现实场景交织的方式。这种结构安排,初期会给读者带来一些阅读上的挑战,需要读者主动去梳理时间线索和人物关系。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宿命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每一个不经意的跳跃,每一次回到过去的片段,都不是重复,而是对当前情境的一种新的注解或反衬。这使得整个故事仿佛被时间本身所揉搓和扭曲,人物的命运也因此显得更加无可逃脱。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时间”的方式,时间在这里不再是均匀流逝的背景,而是一种具有重量和粘性的实体,紧紧地裹挟着所有在其中挣扎的生命。这种结构上的大胆尝试,体现了作者超越一般通俗叙事的文学野心,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幅多层次、多维度的历史画卷。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有一种古典韵味与现代哲思交织的奇特美感。我发现作者似乎对文字的选择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绝无半点赘余。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不是因为故事情节晦涩,而是因为那些优美的句子本身就值得反复咀嚼。有那么几处,作者对某种复杂情绪的捕捉,简直是神来之笔,用一种看似平淡的陈述,将那种隐忍、克制到极致的痛苦或喜悦精准地传递了出来,那种力量是穿透纸背的。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不得不主动参与到文本的建构中去,去填补那些留白的空白,去体会字里行间未曾明言的深意。它更像是一部慢炖的汤,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品味其中层次丰富的味道,而不是一饮而尽的快餐。对我个人而言,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但也极富回报的,它锻炼了我的阅读耐心,也拓宽了我对文学表现力的理解。可以说,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景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