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一九四二 9787020093380

父亲的一九四二 97870200933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贤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战争
  • 饥荒
  • 家庭
  • 中国历史
  • 抗战
  • 民国
  • 父爱
  • 社会现实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美美阳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93380
商品编码:1455120152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父亲的一九四二

定价:36.00元

作者:邓贤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020093380

字数:3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南邓(邓贤)北刘(刘震云),一九四二年的PK
  《大国之魂》续篇——中国学生兵的抗日悲歌
  真实家族史面世——父亲在滇缅战场中美盟军中的真实经历
  异域作战的九死一生——中美盟军特种兵的魔鬼训练

内容提要


  一九四二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阶段。中原腹地河南闹了大饥荒,陪都重庆遭了轰炸,而中国历史上一支学生军远赴滇缅战场。
  父亲本来是个富家子弟,抗战时期,他有太多机会到国外留学深造或者明哲保身远离战场,但他还是投笔从戎,把自己从高中生变成一名特种兵,1942年,父亲与十万中国学生一起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支学生军,奔赴印缅战场。
  父亲说:打仗不是演戏,死神大手一挥,成千上万的生命灰飞烟灭,何来雄壮而言!
  父亲是一个真正的兵,哪怕他的胸前没有勋章,甚至由此在建国后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挫折磨难……
  事实上,所有为拯救民族而浴血奋战的军人都不会被遗忘,因为历史已经把功绩、褒奖、颂扬和荣誉铸成一枚巨大的军功章,镌刻在他们的生命里程碑上。

目录


章 黑色的翅膀
第二章 透明的血肉之躯
第三章 遥远的西行之路
第四章 江水依旧,涛声依旧
第五章 泪洒人间悲喜同
第六章 谁偷走了鲜花
第七章 上帝死了吗
第八章 我心飞扬
第九章 教堂里的撒旦
第十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十一章 亲吻冰雪之巅
第十二章 印度的天空
第十三章 “火坑”蓝姆伽
第十四章 天竺恋歌
第十五章 天上有个绿太阳
第十六章 死神的眼睛
第十七章 穿行的风
第十八章 木鼓咚咚
第十九章 恒河之约
第二十章 大空降
第二十一章 喋血密城
第二十二章 奔腾的伊洛瓦底江
第二十三章 之火
第二十四章 破碎的阳光
后记 我的永远的父亲

作者介绍


  邓贤,中国当代作家。生于1953年,四川成都人。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云南边疆当知青七年。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文学《中国知青梦》《落日》《天堂之门》《流浪金三角》《中国知青终结》等。出版有《邓贤文集》,作品多次获国家及地方文学奖,并被译成日文、英文等在国外出版。

文摘


序言



《尘封的记忆:抗战后方的一群普通人》 序章:烽火之外的守望 故事的背景,是那个所有人都被卷入洪流的年代,但我们的目光,将聚焦于一个相对“平静”的角落——抗战大后方的一座西南小城。这里,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却有着另一种更深沉的、渗透到骨髓里的煎熬与坚韧。 主人公之一,是林婉清,一位从上海南迁而来的中学女教师。她背着家人的期望,带着几乎空无一物的行李,来到这座名为“青溪镇”的偏僻之地。婉清原本是进步青年,心怀民族大义,但在初来乍到的日子里,她面对的不是慷慨激昂的演讲台,而是破旧的教室、营养不良的学生,以及挥之不去的对远方亲人的担忧。她的故事,是关于知识分子如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背景下,坚守教育的火种,以及如何在孤独中,努力构建起一个精神的避难所。 第一卷:青溪镇的众生相 青溪镇,如同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缩影,汇集了形形色色的“异乡客”与“本地人”。 老茶馆里的风云变幻: 镇上的“福顺茶馆”,是信息传递、谣言滋生和民间决策的中心。茶馆老板赵老三,一个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中年人,表面上只关心柴米油盐,实则耳目灵通。他见证了投靠国民政府的失意政客、南下寻求庇护的富商、以及那些悄无声息渗透进来的地下工作者。茶馆里流传的,既有前线惨烈的捷报(或谎报),也有关于黑市粮价飞涨的抱怨,这些琐碎的对话,构成了时代背景下最真实的肌理。 伤兵与希望的交织: 镇子附近的一处简易伤兵医院,是故事的另一个重要场景。军医陈远,一个从前线退下来的年轻军医,满腔热血被战争的残酷消磨殆尽。他面对的不仅是伤口的感染,更是药品短缺、后勤无力带来的绝望。他必须在“人道主义”和“资源最大化”之间做出痛苦的抉择。医院里的老兵们,带着各自的创伤和心结——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对国家前途的迷茫,也有对“为何而战”的深刻质问。他们用粗粝的语言,讲述着不为人知的战壕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战争最直接的侧影。 后方的经济困境与道德挣扎: 随着战争的持续,大后方的经济日益紧张。富商李鸿儒,一个从南京迁来的大户,他积累了财富,却也面临着政府的高额“战时捐献”压力。他与地方上的特务机关、以及依靠走私牟利的黑市商人之间,进行着一场步步惊心的周旋。李鸿儒的挣扎,集中体现了在极端环境下,金钱与良知之间的拉锯战。他是否会为了保全家族的最后一丝希望,而做出违背良心的交易? 第二卷:情感的暗流与时代的考验 在物资匮乏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显得尤为脆弱而珍贵。 师生情谊中的隐秘担当: 林婉清老师和她班上最聪慧、却也最贫困的学生小石头之间的关系,是小说中温暖的一束光。小石头一家靠卖竹篾为生,经常挨饿。婉清不仅在学业上倾囊相授,还偷偷接济他,甚至为了让他能安心读书,做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付出。小石头身上的淳朴与对知识的渴望,代表了下一代对未来的期盼,也考验着婉清的道德底线和个人牺牲的勇气。 身份的迷雾与信任的建立: 镇子上突然来了一位沉默寡言的“药材贩子”老张。他行踪诡秘,总是在深夜与特定的人会面。赵老三的茶馆里,关于“老张”的猜测从未停歇:他是逃亡的特务?是汉奸?还是……?陈远军医曾无意中发现老张提供的“稀有草药”救了一条重伤员的性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婉清和陈远逐渐发现,这位神秘人似乎在进行着一项更为隐秘、且风险极高的使命。小说通过对“老张”身份的层层揭示,探讨了在信息不透明的年代里,如何分辨忠诚与伪装。 第三卷:风暴前的宁静与选择 随着战局的推进,后方也开始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日军的特务活动愈发猖獗,粮食征收愈发严苛。 信仰的碰撞: 茶馆里的一个深夜,赵老三终于被卷入了风暴的中心。他无意中听到了一个关于日军情报传递的秘密。在被特务威胁交出证据和被地下党争取支持的两难境地中,赵老三必须做出决定,这不仅关乎他的生死,更关乎他多年来小心翼翼维护的“中立”生存法则的彻底崩塌。 知识分子的抉择: 林婉清收到了她远在重庆的哥哥来信,信中催促她尽快转移到更安全的内陆城市。她面临着是否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小学,放弃那些深爱着她的学生和她刚刚建立起来的“家”的艰难抉择。她的选择,代表了所有留守在后方的知识分子群体,在个人安全与群体责任之间的永恒拉扯。 尾声:时间的河流 故事的最终,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回归到青溪镇的日常。伤兵医院的战士们踏上了新的征程,李鸿儒最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保全了家族声誉,而林婉清和小石头,则在废墟般的教室里,继续着下一年的教学计划。 《尘封的记忆》描绘的,是一群在大时代背景下,努力保持人性光辉、维持着最低限度的尊严与希望的普通人。他们没有改变历史的走向,但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为那段艰难的岁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温度和印记。这本书是对那些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支撑起民族脊梁的人们的无声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极富生命力的群像,这些人物关系的处理尤其精妙,没有绝对的黑白分明,每个人都带着时代的局限和人性的多面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沉默”的描绘。很多关键性的冲突和情感的爆发,并非通过激烈的对话来实现,而是通过人物间微妙的眼神交流、一个不经意的停顿,甚至是一段长时间的凝视来完成的。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使得角色之间的张力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比如,某几位主要角色的互动,常常在表面上维持着一种礼貌而疏离的状态,但读者却能清晰地感受到深埋在冰山之下的情感暗涌,那种爱与怨、责任与自由之间的拉扯,细腻到让人心疼。它不是那种让你完全代入其中,感受他们所有情绪的故事,更像是在一个安全的距离外,冷静而深刻地观察着人性的试验场。这种疏离感反而增强了叙事的客观性与力量,让故事的主题得以更清晰、更冷峻地呈现出来,引人深思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必然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那种陈旧的色调和略显斑驳的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纹理。初捧此书,我便被一种沉甸甸的氛围所笼罩,这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重量,更是字里行间所承载的厚重情感。故事似乎是从一个遥远的、带着时代烙印的视角切入的,叙述者的声音沉稳而内敛,像是在娓娓道来一段尘封已久的家族秘辛,又像是对逝去时光的一种深沉追忆。我特别留意了那些细节描写,比如旧式家具的摆放,特定年代特有的称谓,以及人物之间那种微妙的、无需言明的默契或隔阂。作者在构建场景时,展现了极高的掌控力,即便是对一些日常生活的片段,也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呼吸着那个特定时期的空气。这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探索,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一层薄雾,探寻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基调是内敛而深沉的,它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专注于挖掘人物内心的幽微之处,让人在阅读后久久不能平静,思考人与命运、与历史之间的复杂纠葛。

评分

这本书的意境非常高远,它所探讨的主题似乎超越了某个特定年代的局限,触及了关于“传承”、“代价”以及“记忆的重负”这类永恒的命题。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宏大叙事转化为一个个极其私密而真实的个体困境。它没有急于给出答案或道德评判,而是将选择的难题赤裸裸地摆在人物面前,也间接地抛给了屏幕前的我。这种处理方式令人敬佩,因为它要求读者付出更多的思考,去理解那些在巨大历史洪流面前,个体所能做出的最艰难、最不完美,但也最真实的选择。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受到的不是故事的终结,而是一种漫长的回响,仿佛那些人物的呼吸和叹息,依然在空气中久久不散。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罕有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审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如何被塑形、被考验,以及最终如何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颇具匠心,它似乎不完全遵循线性的时间叙事,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记忆闪回与现实场景交织的方式。这种结构安排,初期会给读者带来一些阅读上的挑战,需要读者主动去梳理时间线索和人物关系。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宿命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每一个不经意的跳跃,每一次回到过去的片段,都不是重复,而是对当前情境的一种新的注解或反衬。这使得整个故事仿佛被时间本身所揉搓和扭曲,人物的命运也因此显得更加无可逃脱。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时间”的方式,时间在这里不再是均匀流逝的背景,而是一种具有重量和粘性的实体,紧紧地裹挟着所有在其中挣扎的生命。这种结构上的大胆尝试,体现了作者超越一般通俗叙事的文学野心,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幅多层次、多维度的历史画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有一种古典韵味与现代哲思交织的奇特美感。我发现作者似乎对文字的选择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绝无半点赘余。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不是因为故事情节晦涩,而是因为那些优美的句子本身就值得反复咀嚼。有那么几处,作者对某种复杂情绪的捕捉,简直是神来之笔,用一种看似平淡的陈述,将那种隐忍、克制到极致的痛苦或喜悦精准地传递了出来,那种力量是穿透纸背的。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不得不主动参与到文本的建构中去,去填补那些留白的空白,去体会字里行间未曾明言的深意。它更像是一部慢炖的汤,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品味其中层次丰富的味道,而不是一饮而尽的快餐。对我个人而言,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但也极富回报的,它锻炼了我的阅读耐心,也拓宽了我对文学表现力的理解。可以说,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景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