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服务架构

分布式服务架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艳鹏,杨彪著 著
图书标签:
  • 分布式系统
  • 微服务
  • 服务架构
  • 云原生
  • 可扩展性
  • 高可用
  • 容错性
  • API设计
  • DevOps
  • 系统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5787
商品编码:14594453522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李艳鹏,杨彪 著 定  价:89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01日 页  数:422 装  帧:平装 ISBN:9787121315787 第1章 分布式微服务架构设计原理1
1.1 从传统单体架构到服务化架构2
1.1.1 JEE架构2
1.1.2 SSH架构5
1.1.3 服务化架构8
1.2 从服务化到微服务11
1.2.1 微服务架构的产生12
1.2.2 微服务架构与传统单体架构的对比13
1.2.3 微服务架构与SOA服务化的对比15
1.3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要点和实现原理16
1.3.1 微服务架构中职能团队的划分16
1.3.2 微服务的去中心化治理18
1.3.3 微服务的交互模式18
1.3.4 微服务的分解和组合模式22
1.3.5 微服务的容错模式35
1.3.6 微服务的粒度41
1.4 Java平台微服务架构的项目组织形式42
1.4.1 微服务项目的依赖关系42
1.4.2 微服务项目的层级结构43
1.4.3 微服务项目的持续发布45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了分布式服务架构的原理与设计,并结合作者在实施微服务架构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保障线上服务健康、可靠的很好方案,是一本架构级、实战型的重量级著作。全书以分布式服务架构的设计与实现为主线,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分布式服务架构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上,首先介绍了服务架构的背景,以及从服务化架构到微服务架构的演化;然后提出了保证分布式服务系统架构一致性的方案和模式,并介绍了互联网架构评审的方法论;很后给出了一个简要的非功能质量的技术评审提纲。实践上,首先提供了一个互联网项目的性能和容量评估的真实案例,介绍了压测的方案设计和很好实践,这些技术能够全面保证大规模、高并发项目的一致性、可用性和高并发性;然后讲解了大规模服务的日志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实践,包括ELK等框架的特点和使用方式等,并介绍了当前流行的APM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调用链和业务链的跟踪与恢复,涵盖了线上等 李艳鹏,杨彪 著 李艳鹏,现任易宝支付产品中心首席架构师,曾在花旗银行、甲骨文、路透社、新浪微博等大型IT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负责人和架构师,现专注于大规模、高并发的线上和线下支付平台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的规划与落地,负责交易、支付、渠道、出款、风控、对账等核心支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移动支付、聚合支付、合规账户、扫码支付、标记化支付等业务场景有产品应用架构规划与落地的实践经验。
杨彪,现任某创业公司技术总监及合伙人,在互联网和游戏行业有近10年工作经验,曾在酷我音乐盒、人人游戏和掌趣科技等上市公司担任核心研发职位,在互联网公司做过日活跃用户量达千万的项目,也在游戏公司做过多款月流水千万以上的游戏。喜欢研等

《分布式服务架构》 引言 在当今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软件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其规模和影响力也日益增长。单一的、单体的应用程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业务对高可用性、高并发性、易伸缩性以及快速迭代的需求。分布式服务架构应运而生,它将复杂的系统拆解成一系列独立、自治的服务,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协作,从而应对这些挑战。 本书并非探讨“分布式服务架构”这一概念本身,而是深入剖析在实际构建和演进分布式服务系统过程中,那些至关重要、常常被忽略,却又直接影响系统成败的核心技术实践、设计原则与工程考量。它将带领读者穿越理论的迷雾,聚焦于那些在海量并发、网络波动、服务故障等复杂场景下,能够支撑系统稳定运行、高效迭代的工程智慧与落地经验。 第一部分:基石 — 服务化与通信 在分布式系统中,将庞大的单体应用分解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服务是第一步。但这仅仅是开始。如何有效地让这些服务“说话”,如何保证它们的对话既高效又可靠,是系统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 服务拆分的艺术与陷阱:本书将详细阐述服务拆分时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例如“高内聚、低耦合”、“按业务域拆分”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拆分过程中常见的“陷阱”,例如过度拆分导致的管理复杂度爆炸,以及服务边界定义不清带来的技术债务。我们将提供一系列评估服务拆分合理性的方法论,帮助读者在实际操作中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拆了等于没拆”,或者“拆了比原来更麻烦”的窘境。 RPC框架的深度解析与选型:远程过程调用(RPC)是服务间通信的常见方式。本书不会仅仅列举市面上的RPC框架,而是会从通信协议、序列化/反序列化机制、连接管理、负载均衡策略、容错机制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不同RPC框架的优劣。我们将探讨gRPC、Thrift、Dubbo等主流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表现、扩展性、以及易用性上的差异,并提供一套基于实际场景的选型指南,帮助读者根据自身业务需求、技术栈特点、团队能力选择最适合的RPC框架,而不是盲目追随潮流。 RESTful API的设计哲学与实践:除了RPC,RESTful API因其通用性和跨平台性,在许多服务间通信场景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将不仅仅讲解RESTful API的设计规范,更会强调资源建模的合理性、HTTP动词的正确使用、状态码的语义化、以及API版本控制策略。我们还将探讨如何通过GraphQL等新技术来优化API的灵活性和效率,并分享在设计和维护大量API时,如何保证其一致性、可发现性以及良好的文档支持。 消息队列的异步通信模式:在需要解耦、削峰填谷、异步处理的场景下,消息队列是不可或缺的利器。本书将深入剖析RocketMQ、Kafka、RabbitMQ等主流消息队列的核心设计理念,包括消息持久化、消费者消费模式(Push/Pull)、重复消费问题、顺序消费保证、以及消息事务等。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例,讲解如何利用消息队列构建健壮的异步处理流程,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同时规避消息丢失、重复等风险。 第二部分:可靠性 — 容错与可用性 分布式系统最大的敌人之一就是“故障”。网络延迟、服务崩溃、甚至整个数据中心的宕机,都可能对系统的可用性造成毁灭性打击。本书将聚焦于如何在设计和实现层面,构建能够抵御这些故障的“坚固防线”。 服务降级与熔断的策略与实现:当系统负载过高或部分服务发生故障时,如何有损地保证核心功能的可用性?本书将深入讲解服务降级和熔断的各种策略,如超时熔断、异常比例熔断、慢调用熔断等,并重点分析Sentinel、Hystrix等熔断降级组件的内部原理和实际应用。我们将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读者设计出既能保护系统免受雪崩效应影响,又能最小化业务损失的降级方案。 重试机制的设计与权衡:服务调用失败是常态,合理的重试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鲁棒性。本书将详细探讨固定间隔重试、指数退避重试、带有抖动的重试等不同策略的适用场景,并重点分析在分布式环境中,重试可能带来的幂等性问题、堆积效应等潜在风险。我们将提供一套完整的重试机制设计框架,确保重试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避免引入新的隐患。 分布式事务的挑战与解法:在分布式环境下,保证跨多个服务的事务一致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书将深入剖析两阶段提交(2PC)、三阶段提交(3PC)等传统分布式事务的局限性,并重点介绍TCC(Try-Confirm-Cancel)、Saga模式等更适合高并发场景的解决方案。我们将通过真实的业务场景,讲解如何设计和实现一套能够兼顾一致性、可用性和性能的分布式事务方案。 优雅停机与平滑升级:在进行系统维护、版本更新时,如何做到“零停机”?本书将详细讲解优雅停机的实现方式,包括如何让服务在收到停止信号后,完成当前正在处理的请求,并将新请求导向其他健康实例。同时,我们还将探讨蓝绿部署、金丝雀发布等平滑升级的策略,帮助读者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实现系统的平滑演进。 第三部分:效率 — 扩展性与性能优化 随着业务的发展,用户量的激增、数据量的增长,对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如何让系统能够轻松应对流量洪峰,并随着业务增长而不断扩展,是分布式架构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 负载均衡的进阶技巧:负载均衡不仅仅是将请求分发到不同的服务器,更关乎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稳定性。本书将深入剖析轮询、随机、最少连接、加权轮询等基础负载均衡算法,并重点介绍基于响应时间的自适应负载均衡、基于地理位置的负载均衡、以及HTTP/2的连接复用等进阶技巧。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如何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和服务器特性,选择和优化负载均衡策略。 服务注册与发现的模式与实践:服务注册与发现是分布式系统中服务间通信的基础设施。本书将深入分析ZooKeeper、Etcd、Consul等服务注册与发现中心的工作原理,并探讨客户端发现、服务端发现等不同模式的优劣。我们将分享在实际大规模部署中,如何保证服务注册与发现的高可用性、低延迟性、以及数据一致性。 缓存策略的设计与失效规避:缓存是提升系统性能的常用手段,但设计不当的缓存会带来数据不一致的风险。本书将深入讲解本地缓存、分布式缓存(Redis, Memcached)的设计原则,包括缓存失效策略(TTL、LRU、LFU)、缓存穿透、缓存击穿、缓存雪崩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将提供一套完整的缓存设计与优化指南,帮助读者在享受缓存带来的性能提升的同时,规避潜在的数据风险。 数据分片与存储优化: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单一数据库难以支撑海量数据的存储和查询。本书将深入讲解读写分离、分库分表等数据分片策略,并详细分析Hash分片、Range分片、以及一致性Hash算法的原理和应用。我们将探讨在进行数据迁移和分片时,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业务的连续性,以及如何优化数据库的查询性能。 第四部分:管理 — 监控、日志与运维 再完美的架构,也需要强大的监控和日志系统来支撑其日常运行和故障排查。在复杂的分布式环境中,理解系统“发生了什么”,定位“问题出在哪里”,是保障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分布式链路追踪的实现与价值:在分布式系统中,一次请求可能穿越数十甚至上百个服务。链路追踪能够帮助我们可视化整个请求的处理流程,快速定位瓶颈和故障点。本书将深入讲解Zipkin、Jaeger等链路追踪系统的原理,以及如何在代码层面植入追踪信息。我们将强调如何利用链路追踪数据来优化服务性能、识别潜在风险、以及提升故障排查效率。 集中式日志系统的搭建与分析:海量的日志数据是理解系统行为的宝贵财富。本书将详细介绍ELK(Elasticsearch, Logstash, Kibana)等集中式日志系统的搭建和使用,包括如何有效地收集、存储、索引、搜索和分析日志。我们将分享一系列实用的日志分析技巧,帮助读者快速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用于故障诊断、性能调优、以及安全审计。 系统监控与告警体系的建设:“看不见”的系统是危险的。本书将讲解如何构建一套全面、实时的系统监控体系,覆盖基础资源监控、应用性能监控(APM)、业务指标监控等各个层面。我们将深入探讨Prometheus、Grafana等监控工具的使用,并分享如何设计有效的告警规则,做到“防患于未然”,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自动化运维与CI/CD流程:手动执行部署、配置、升级等操作在分布式系统中是不可持续的。本书将强调自动化运维的重要性,并探讨Ansible、Chef、Puppet等自动化工具的应用。同时,我们将深入讲解持续集成(CI)和持续部署(CD)的理念和实践,帮助读者构建高效、可靠的软件交付流水线,加速业务迭代。 结论 本书的目标并非提供一个“银弹”式的分布式服务架构解决方案,而是希望通过对一系列核心技术和工程实践的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和实用的工具集。在瞬息万变的分布式技术浪潮中,理解这些底层原理,掌握这些工程智慧,才能真正构建出健壮、可扩展、高性能的分布式服务系统,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本书适合于有一定软件开发经验,希望深入理解和实践分布式服务架构的开发者、架构师以及技术管理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战性真的让我感到惊喜,它没有停留在那些高屋建瓴的概念层面,而是非常扎实地深入到了具体的技术选型和实施细节中。比如,在处理微服务间的通信问题时,作者没有简单地推荐某种工具,而是对比了RPC和RESTful API的优劣,并结合实际项目场景分析了何时应该优先考虑异步消息队列的引入,以及如何设计幂等性来保证数据一致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服务治理那一章,它详细阐述了熔断、降级和限流这“三驾马车”的原理和代码实现思路,甚至提到了如何在Spring Cloud生态下集成Sentinel或Hystrix(尽管后者已不再活跃,但其思想的阐述非常有价值)。对于一个正在从单体应用向分布式转型,或者已经在微服务泥潭中挣扎的工程师来说,这种手把手的指导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踩坑”后的经验总结,读起来让人感觉作者就在身边亲自指导,每一个技术决策背后都有充分的理由支撑,大大提高了我在团队内部推动架构升级的底气和效率。

评分

从设计哲学层面来看,这本书的格局明显高于市面上许多专注于特定框架或工具的书籍。它仿佛在教你如何“思考”而不是“编码”。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领域驱动设计(DDD)”与微服务边界划分的讨论。作者强调,技术选型必须服从于业务领域模型,不恰当的边界划分是导致分布式系统灾难的罪魁祸首。书中对“限界上下文”的刻画细致入微,结合了多个复杂业务场景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聚合根”来封装不变量,确保数据在服务间的流动是可控且有意义的。这种对软件本质的深刻洞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团队过去那种粗暴地按功能模块划分服务的做法带来的耦合问题。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系统设计不再仅仅停留在组件和连接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信息流、职责分离和组织结构映射的更宏观的理解,这对于构建一个真正松耦合、高内聚的系统至关重要。

评分

我通常对技术书籍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书籍往往只描述了“What”,却鲜有触及“Why”和“How”。然而,这本关于架构的著作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仅仅罗列那些时髦的架构模式——比如SAGA、CQRS或者Event Sourcing——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这些模式产生的“病灶”,也就是分布式系统固有的复杂性、网络延迟和分区容错的挑战。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似乎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思维实验,从最简单的两阶段提交(2PC)的困境出发,逐步推导出最终一致性方案的必要性。这种由浅入深、逻辑严密的推导过程,极大地加深了我对CAP理论和BASE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取舍的理解。它不是让你死记硬背理论,而是让你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分布式思维模型,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主动去权衡和设计出最合适的架构蓝图,这对于提升架构师的内功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出乎意料地平实且富有感染力。虽然主题是高深莫测的分布式系统,但作者的文字功底使得复杂的概念也能被清晰、直观地表达出来。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没有那种拗口的技术术语堆砌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关键技术点插入的那些“过来人的忠告”——那些看似随性却一针见血的建议,比如“过度设计是架构师的慢性病”或者“先跑起来,再跑得好,最后跑得稳”。这些并非硬性技术规范,却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实践心态。它教会我,架构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而非一次性完成的工程。这种对工程实践中人性、项目压力和技术局限性的深刻理解,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实操价值,让人愿意一口气读完,并且读完后不是扔在一边,而是会反复翻阅那些重点章节,对照自己的项目进行审视和调整。

评分

我关注这本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想了解在新一代云原生技术栈下,传统分布式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及时的更新。它不仅讲解了Zookeeper、etcd等基础组件的协调原理,还深入探讨了服务网格(Service Mesh)如Istio在解决跨服务安全、可观测性和流量管理方面的潜力与挑战。特别是对“可观测性”这一主题的探讨,它清晰地梳理了日志(Logging)、指标(Metrics)和追踪(Tracing)三者如何协同工作,以及如何利用OpenTelemetry等标准来打通数据孤岛。这种对新兴技术的接纳和批判性分析,使得全书的内容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紧跟行业前沿。它不是简单地介绍Istio的CRUD操作,而是阐述了Sidecar模式背后的性能权衡,以及在复杂网络环境下,如何设计高效的分布式追踪链路。对于希望将架构设计能力从虚拟机时代过渡到容器和Serverless时代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桥梁和路线图。

评分

好东西,值得拥有,不错不错?

评分

好东西,值得拥有,不错不错?

评分

好东西,值得拥有,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了解了很多知识

评分

好东西,值得拥有,不错不错?

评分

书很不错,又可以让我看一段时间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服务质量不错,内容很好。

评分

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