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介绍了分布式服务架构的原理与设计,并结合作者在实施微服务架构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保障线上服务健康、可靠的很好方案,是一本架构级、实战型的重量级著作。全书以分布式服务架构的设计与实现为主线,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分布式服务架构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上,首先介绍了服务架构的背景,以及从服务化架构到微服务架构的演化;然后提出了保证分布式服务系统架构一致性的方案和模式,并介绍了互联网架构评审的方法论;很后给出了一个简要的非功能质量的技术评审提纲。实践上,首先提供了一个互联网项目的性能和容量评估的真实案例,介绍了压测的方案设计和很好实践,这些技术能够全面保证大规模、高并发项目的一致性、可用性和高并发性;然后讲解了大规模服务的日志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实践,包括ELK等框架的特点和使用方式等,并介绍了当前流行的APM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调用链和业务链的跟踪与恢复,涵盖了线上等 李艳鹏,杨彪 著 李艳鹏,现任易宝支付产品中心首席架构师,曾在花旗银行、甲骨文、路透社、新浪微博等大型IT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负责人和架构师,现专注于大规模、高并发的线上和线下支付平台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的规划与落地,负责交易、支付、渠道、出款、风控、对账等核心支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移动支付、聚合支付、合规账户、扫码支付、标记化支付等业务场景有产品应用架构规划与落地的实践经验。这本书的实战性真的让我感到惊喜,它没有停留在那些高屋建瓴的概念层面,而是非常扎实地深入到了具体的技术选型和实施细节中。比如,在处理微服务间的通信问题时,作者没有简单地推荐某种工具,而是对比了RPC和RESTful API的优劣,并结合实际项目场景分析了何时应该优先考虑异步消息队列的引入,以及如何设计幂等性来保证数据一致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服务治理那一章,它详细阐述了熔断、降级和限流这“三驾马车”的原理和代码实现思路,甚至提到了如何在Spring Cloud生态下集成Sentinel或Hystrix(尽管后者已不再活跃,但其思想的阐述非常有价值)。对于一个正在从单体应用向分布式转型,或者已经在微服务泥潭中挣扎的工程师来说,这种手把手的指导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踩坑”后的经验总结,读起来让人感觉作者就在身边亲自指导,每一个技术决策背后都有充分的理由支撑,大大提高了我在团队内部推动架构升级的底气和效率。
评分从设计哲学层面来看,这本书的格局明显高于市面上许多专注于特定框架或工具的书籍。它仿佛在教你如何“思考”而不是“编码”。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领域驱动设计(DDD)”与微服务边界划分的讨论。作者强调,技术选型必须服从于业务领域模型,不恰当的边界划分是导致分布式系统灾难的罪魁祸首。书中对“限界上下文”的刻画细致入微,结合了多个复杂业务场景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聚合根”来封装不变量,确保数据在服务间的流动是可控且有意义的。这种对软件本质的深刻洞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团队过去那种粗暴地按功能模块划分服务的做法带来的耦合问题。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系统设计不再仅仅停留在组件和连接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信息流、职责分离和组织结构映射的更宏观的理解,这对于构建一个真正松耦合、高内聚的系统至关重要。
评分我通常对技术书籍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书籍往往只描述了“What”,却鲜有触及“Why”和“How”。然而,这本关于架构的著作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仅仅罗列那些时髦的架构模式——比如SAGA、CQRS或者Event Sourcing——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这些模式产生的“病灶”,也就是分布式系统固有的复杂性、网络延迟和分区容错的挑战。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似乎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思维实验,从最简单的两阶段提交(2PC)的困境出发,逐步推导出最终一致性方案的必要性。这种由浅入深、逻辑严密的推导过程,极大地加深了我对CAP理论和BASE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取舍的理解。它不是让你死记硬背理论,而是让你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分布式思维模型,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主动去权衡和设计出最合适的架构蓝图,这对于提升架构师的内功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出乎意料地平实且富有感染力。虽然主题是高深莫测的分布式系统,但作者的文字功底使得复杂的概念也能被清晰、直观地表达出来。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没有那种拗口的技术术语堆砌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关键技术点插入的那些“过来人的忠告”——那些看似随性却一针见血的建议,比如“过度设计是架构师的慢性病”或者“先跑起来,再跑得好,最后跑得稳”。这些并非硬性技术规范,却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实践心态。它教会我,架构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而非一次性完成的工程。这种对工程实践中人性、项目压力和技术局限性的深刻理解,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和实操价值,让人愿意一口气读完,并且读完后不是扔在一边,而是会反复翻阅那些重点章节,对照自己的项目进行审视和调整。
评分我关注这本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想了解在新一代云原生技术栈下,传统分布式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及时的更新。它不仅讲解了Zookeeper、etcd等基础组件的协调原理,还深入探讨了服务网格(Service Mesh)如Istio在解决跨服务安全、可观测性和流量管理方面的潜力与挑战。特别是对“可观测性”这一主题的探讨,它清晰地梳理了日志(Logging)、指标(Metrics)和追踪(Tracing)三者如何协同工作,以及如何利用OpenTelemetry等标准来打通数据孤岛。这种对新兴技术的接纳和批判性分析,使得全书的内容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紧跟行业前沿。它不是简单地介绍Istio的CRUD操作,而是阐述了Sidecar模式背后的性能权衡,以及在复杂网络环境下,如何设计高效的分布式追踪链路。对于希望将架构设计能力从虚拟机时代过渡到容器和Serverless时代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桥梁和路线图。
评分好东西,值得拥有,不错不错?
评分好东西,值得拥有,不错不错?
评分好东西,值得拥有,不错不错?
评分好书,了解了很多知识
评分好东西,值得拥有,不错不错?
评分书很不错,又可以让我看一段时间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服务质量不错,内容很好。
评分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