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針灸典籍考》一書由黃龍祥教授撰著,本書收入60餘種曆代針灸古籍。黃龍祥教授在係統研讀瞭現存數百種針灸古籍的基礎上,對入選古籍除瞭傳統目錄學包含的書名、作者、版本內容的介紹外,還特彆注重對原書體例、基本構成、采用文獻特點、學術價值及其失誤的考察,是其數十年來研究針灸文獻的近期新成果。本書可為現階段以及未來針灸醫籍整理選目、選本提供學術支撐,起到工具書的作用,同時也為讀者學習和研究針灸典籍提供參考。 黃龍祥 著 黃龍祥,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傢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針灸學科的學術帶頭人、重點研究室針灸理論與方法學研究室主任;中國針灸學會針灸文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研究領域:中醫針灸文獻研究;中醫學術史研究;針灸理論研究。對於針灸經典著作的版本鑒定、源流考察及學術影響諸方麵進行瞭深入研究,寫齣《針灸名著集成》、《針灸腧穴通考》等學術專著;在針灸學術史研究方麵,對研究方法、模式進行瞭新的探索,寫齣針灸學術史專著《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並先後已齣版瞭繁體字版、韓文版。《中國針灸史圖鑒》一書先後齣版瞭日文版和英文版。其代錶作《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黃龍祥看針灸》《中國針灸史圖鑒》《實驗針灸等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醫學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愛好者,我一直覺得有很多經典的醫學著作,雖然價值連城,但因為語言和篇幅的緣故,讓人望而卻步。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作者沒有生硬地引用古籍原文,而是選取瞭其中最具有代錶性、最核心的內容,用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解讀和闡釋。 我特彆欣賞他對《黃帝內經》中關於經絡理論的解讀。他沒有止步於字麵上的解釋,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古代文獻和考古發現,去探討經絡學說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在古代哲學、天文、地理等方麵的深層聯係。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我豁然開朗,原來看似純粹的醫學理論,竟然蘊含著如此博大精深的智慧。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身體的認知,以及對生命規律的理解,都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沉靜而內斂的氣質,打開閱讀後,我發現書的內容也同樣如此,充滿瞭探索的樂趣和學術的嚴謹。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引領讀者一步步去探尋。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循經取穴”理論發展過程的分析感到著迷。作者通過梳理曆代文獻,詳細闡述瞭穴位是如何被發現、命名和歸類的,以及不同流派的醫傢在穴位認識上的差異和融閤。這讓我明白,每一個穴位背後都承載著古人對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深刻洞察。 讀到關於“八脈交會穴”的探討時,我更是被深深吸引。作者不僅解釋瞭這些特殊穴位的生理意義,還結閤古代哲學思想,如“陰陽”、“五行”等,來闡釋其理論基礎。這種將醫學與哲學相結閤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醫學獨特的魅力,也讓我對人體這個復雜的生命體有瞭更宏觀的認識。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針灸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探索生命智慧的書。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傳統醫學都有一種“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感覺,尤其是針灸,雖然知道它有悠久的曆史和廣泛的應用,但具體到其理論體係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卻瞭解甚少。這本《針灸典籍考》恰恰滿足瞭我對這方麵的求知欲。 書中對曆代經典針灸著作的梳理,如同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醫學殿堂的大門。作者並非簡單地列舉書目,而是深入剖析每一部典籍的價值、特點以及在整個針灸發展史上的地位。他尤其對《靈樞》、《素問》等早期經典進行瞭詳盡的考證,不僅解釋瞭其中的關鍵概念,還探討瞭其産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文化因素。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辨證論治”在針灸學中的早期體現的論述。作者通過分析不同時期的醫傢如何看待疾病的本質,如何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來診斷,以及如何根據診斷結果選擇相應的針刺穴位和手法,讓我對針灸的臨床實踐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不僅僅是理論的學習,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培養,讓我認識到,古人的智慧是多麼的深邃和實用。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略帶忐忑的心情。畢竟“典籍考”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厚重感,不知道是否會晦澀難懂,變成壓在書架上的“磚頭”。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的敘事方式吸引住瞭。他並沒有直接拋齣艱深的理論,而是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口吻,為我們娓娓道來曆代針灸名傢的生平軼事,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在醫療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針灸技藝的。 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華佗部分的內容。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華佗的功績,而是深入挖掘瞭他所處的時代,當時醫學水平的局限,以及他對麻沸散的獨特見解。讀到這裏,我仿佛能看到那位偉大的醫者,在簡陋的條件下,憑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精湛的醫術,為病人解除病痛的場景。這種帶有溫度的敘述,讓冰冷的醫學史料瞬間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對針灸這門古老的醫學,産生瞭更深的敬意和好奇。
評分最近手癢,想給自己找點“硬核”的讀物,畢竟看多瞭輕鬆的娛樂內容,總覺得大腦需要點“營養”。朋友推薦瞭我這本《針灸典籍考》,說是關於中國古老醫學的,而且很有深度。我一直對針灸這個領域不怎麼瞭解,隻知道是個治病的方法,但具體怎麼來的,有什麼講究,我是一竅不通。 這本書確實讓我大開眼界。作者像是位考古學傢,又像是一位偵探,帶領我們一起去挖掘那些埋藏在曆史塵埃中的針灸知識。他不僅僅是在介紹一本本書,更是在追溯一個思想的演變,一個技藝的傳承。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花瞭很長的篇幅去考證“毫針”的起源,從最早的石針、骨針,到後來的銅針、鐵針,再到我們現在熟悉的毫針,這個過程的細緻程度,真是讓人驚嘆。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東西,背後可能有著漫長而麯摺的曆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