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第6版)

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佩勒里托等主编温朝阳,童一砂译 著
图书标签:
  • 血管超声
  • 超声医学
  • 超声诊断
  • 血管疾病
  • 医学教育
  • 临床指南
  • 超声技术
  • 彩色多普勒超声
  • 血管超声检查
  • 医学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未知
ISBN:9787030514554
商品编码:14933637526
开本:16

具体描述



本店POD版图书均在书名下有明显红字标注,POD图书属于按需定制,您下单购买后我们才开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订单。 我们一般会在您下单后的4-7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请谨慎下单!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购买电子版图书请与客服直接联系,或搜索科学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购买
血管超声经典教程(原书第6版)
曾用价 26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出版时间
开本 16
作者 (美)约翰·佩勒里托等主编;温朝阳,童一砂译
装帧
页数
字数
ISBN编码 9787030514554


内容介绍

《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第6版)》是美国血管超声医师和技师资质认证考试的指定教材。从1983年第1 版出版至今历经30 年,已出到第6版,深受读者喜爱。第5版中文版2008年引进国内后,也受到国内读者的喜爱和认可,出版后很快售罄。新版即第6版中文版,增加了一些内容,全书共37章,运用简洁的文字,由浅入深的写作手法,将背景知识、临床思路和诊断心得融会贯通于书中,全面细致地阐述了血管超声的基础理论及脑血管、四肢动脉、四肢静脉、腹部和盆腔血管等内容。与国内同类书不同的是,此书的内容密切贴近临床,对技术要点、探查手法、诊断依据及临床评价等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附有临床病例和分析,以及权**机构制定的相关规范,对临床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介绍

John S. Pellerito, MD,FACR, FSRU, FAIUM
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医学院(Hofstra North Shore-LIJ)放射学副教授,美国纽约曼哈塞特北岸大学医院(North Shore University Hospital)策略规划和技术部副主席,北岸大学医院放射科的超声、CT和MRI分部主任,周围血管实验室主任,人体影像学培训项目主任。同时也是许多原著、专著篇章、网络讲座和DVD项目的作者。主要从事心血管和妇科疾病。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是针对血管和肿瘤疾病诊断的新影像技术及其应用。曾多次在国内外讲学,备受称赞,并对多个医师继续教育(CME)项目做出贡献。Pellerito博士是多家杂志的编委以及美国放射委员会(ABR)考官。他是协会间血管实验室认证委员会和美国超声医学会的委员会成员,也是美国放射学会会员(FACR)、美国从事超声的放射医师协会会员(FSRU)和美国超声医学会会员(FAIUM)。他和妻子Elizabeth有三个孩子,分别是John,Alana和Daniel。
Joseph F. Polak, MD, MPH
美国塔夫茨(Tufts)大学医学院放射学教授,塔夫茨医学中心的超声阅片中心主任,也是波士顿麻省莱缪尔夏塔克(Lemuel Shattuck)医院放射科主任。毕业于麦基(McGill)大学医学院,在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获得公共卫生硕士学位(MPH)。合著了250多篇同行评审文章和80多篇非同行评审文章和章节。他是放射杂志(Radiology)、神经影像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imaging)、血管超声杂志(the Journal of Vascular Ultrasound)及超声医学杂志(the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的编委。协会间血管实验室认证委员会的前主席。研究领域包括介入放射、血管无创影像、建立探查和监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标志物。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了两项利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RO-1基金项目,以及作为合作研究者,参与了多项其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基金项目。
译者简介
温朝阳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附属第*医院超声科主任。曾在澳大利亚Newcastle心血管中心、美国费城Thomas Jefferson 大学医院WHO超声研究与教育中心、美国纽约Maimonides Medical Center血管外科研究所学习。以第*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及主译超声专著4部,以第*完成人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一项。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颅脑及颈部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医学超声专家委员会血管超声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血管及浅表器官学组副组长等十多个超声专业学术任职。主译专著《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第六版)被美中血管超声医师认证委员会指定为美国ARDMS在中国进行的血管超声医师认证考试(PVI)的参考教材。
童一砂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博士,长期以来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奥斯汀医院从事血管外科与血管超声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发表了数十篇血管外科与血管超声学术论文;主编、主译或参与编写血管外科与血管超声专著多部。自1991年加入澳大利亚超声医学会以来,为学会编写制作了会员血管超声继续教育光盘,代表学会在韩国超声医学会年会上作特邀血管超声专题报告,多次为学会组办的血管超声讲习班授课并被学会授予Chris Kohlenberg Teaching Fellowship。
近十年余来,分别与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超声分会血管和浅表器官超声专业委员会,以及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地多家医院开展交流合作,2009年被上海市外国专家局聘为引进专家。先后参加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血管超声规范化培训指导委员会、中国医师血管超声考试专家委员会和国家卫计委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参与《血管超声检查指南》、中国医师血管超声考试试题和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岗位培训教材的编写、审校工作。多次被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授于杰出贡献奖。



媒体评论

1、《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第6版)》为一本血管超声领域的国际权**专业书籍。
2、历经30余年,多版次出版,其出色的内容早已深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际血管超声工作者的推崇和追捧。
3、《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第6版)》的前几版,被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超声医师协会列为“血管超声操作证书”考试的必读教材;
4、我国血管疾病发病率:既往发病率低;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改变,发病率急剧提高;血管超声检查患者人数,大幅度增加。以解放军医院和宣武医院为例,近10年来血管检查病人数增加约10倍;
5、血管外科发展迅速,对血管超声要求逐年提高,对血管超声检查和诊断水平要求也随之增*,急需专业书籍填补此此领域系统知识的空白。
6、我国血管超声检查水平:远低于国际水平;迫切需要此类具有国际水平的专著引进国内,供国内同行学习参考。
7、国内已经出版的血管超声书籍:基本都是经验基础上的总结,和国际血管超声专著在理论、思路、水平等方面相差甚远。


目录

目录
第*篇 基础
第1章 外周血管和脑血管疾病血流动力学 2
一、决定血流的生理因素及其特征 2
二、动脉阻塞的效应 7
三、静脉血流动力学 10
四、结论 11
第2章 灰阶和超声多普勒的物理基础和设备原理 12
一、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 12
二、灰阶图像 16
三、探头特性 18
四、特殊处理技术 21
五、多普勒超声 24
六、彩色血流成像 29
七、普通二维超声之外的显像方法 30
八、设备安全 33
第3章 多普勒频谱分析和血流超声成像的基本概念 34
一、频谱分析 34
二、动脉狭窄的诊断 38
三、彩色血流成像 42
四、三维血管成像 48
五、B-flow 血流成像 49
第4章 超声造影剂在血管中的应用 50
一、引言 50
二、超声造影剂的类型 50
三、超声造影剂的临床应用 53
四、结论 57
第二篇 脑血管
第5章 超声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60
一、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发现的临床意义 61
二、超声测量颈动脉狭窄 62
三、发现易损性颈动脉斑块:超声的作用 65
四、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评估 67
五、颈动脉闭塞和夹层 68
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69
七、正常颅内血流所见 69
八、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2
九、动脉闭塞与再通的监测 76
十、侧支形式和血流方向 76
十一、发现适合介入治疗的急性脑卒中病变 77
十二、采用超声监测溶栓治疗 78
十三、超声增强溶栓术 79
十四、气态微泡和超声溶栓 80
十五、TCD 在脑血管疾病的特殊应用 81
十六、大脑血管舒缩反应和屏气指数 82
十七、反罗宾汉综合征 83
第6章 正常脑血管解剖及侧支通路 85
一、血管解剖 85
二、脑部血流动力学 87
三、侧支循环 87
四、小结 89
第7章 颈动脉超声正常表现及检查技术 90
一、正常颈动脉壁超声表现 90
二、正常血流特征 90
三、血管鉴别 93
四、检查方案 94
五、仪器设备 94
六、患者体位 94
七、探头位置 94
八、颈动脉和颈静脉 95
九、图像方位 95
十、记录 95
十一、检查顺序 96
第8章 颈动脉斑块超声评价 98
一、早期斑块检测:内中膜增厚 98
二、斑块特征分析方法 98
三、斑块特征:均质或不均质 99
四、斑块的发病机制 101
五、新方法 102
六、超声造影和斑块特征 103
七、溃疡 103
八、结论 104
第9章 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价 105
一、颈内动脉狭窄 105
二、颈总动脉 111
三、颈外动脉 113
四、无名动脉 113
五、结论 115
第10章 颈动脉闭塞、罕见病变及疑难颈动脉病例 116
一、颈动脉闭塞 116
二、颈动脉夹层 117
三、颈动脉假性动脉瘤 120
四、颈动静脉瘘 121
五、纤维肌发育不良 121
六、颈动脉体瘤 122
七、疑难颈动脉病例 123
第11章 椎动脉超声检查 130
一、检查技术 130
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定性分析 132
三、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定量分析 135
四、磁共振血管成像和CT 血管造影 135
五、治疗 136
六、结论 136
第12章 颅内动脉超声评价 137
一、检查方法 137
二、诊断参数 143
三、新进展 149
四、结论 152
第三篇 四肢动脉
第13章 四肢动脉解剖 154
一、上肢 154
二、下肢 155
第14章 非影像学生理试验评价下肢动脉疾病 162
一、设备 162
二、生理学检查方法 166
三、诊断法则 171
四、临床应用 172
五、结论 173
第15章 上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评价 174
一、交流与体检 174
二、选择正确检查方法 174
三、从基本问题开始 174
四、胸廓下口是否有问题 175
五、光学容积描记评价手指血流 177
六、何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 178
七、椎动脉向锁骨下动脉盗血的检查 187
八、结论:解决临床问题 188
第16章 血液透析通路建立前后的超声评价 190
一、透析通路的基本概念 190
二、描述术语 192
三、血液透析通路建立前血管标记 192
四、术前血管标记要点 194
五、AVF 成熟度评价 195
六、AVF 评价附加要点 196
七、移植血管评价 197
八、移植血管超声评价补充要点 199
第17章 下肢动脉超声评价 200
一、仪器设备 200
二、多普勒超声技巧 201
三、疾病分类 203
四、临床应用 205
五、结论 207
第18章 颈动脉和外周血管疾病治疗术中监护和术后随访 208
一、术中超声监护 208
二、术后随访 213
三、结论 220
第19章 超声在动脉急症诊治中的应用 221
一、腹主动脉瘤破裂 221
二、颈动脉狭窄 223
三、颈动脉夹层 224
四、急性下肢缺血 225
五、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227
六、创伤性动静脉瘘 229
七、动脉穿透伤 230
八、结论 232
第四篇 四肢静脉
第20章 超声在肢体静脉疾病处理中的应用及危险因素 234
一、急性静脉血栓性疾病 234
二、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抗凝和溶栓治疗 234
三、各部位急性深静脉血栓 235
四、超声检查肢体静脉诊断肺栓塞 236
五、浅静脉血栓形成 236
六、腋-锁骨下静脉血栓 237
七、深静脉血栓的后遗症 237
八、静脉曲张 238
九、旁路移植术前静脉评价 239
第21章 肢体静脉解剖与超声检查技术 240
一、下肢解剖 240
二、静脉双功超声成像检查技术与步骤 240
三、静脉解剖与检查步骤 248
四、上肢解剖 255
五、上肢静脉检查步骤 256
第22章 下肢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 260
一、检查技术与解剖 261
二、正常声像图表现 264
三、静脉血栓超声表现 265
四、常见缺陷 268
五、急性深静脉血栓与慢性深静脉血栓 271
六、附带发现与其他诊断 271
七、结论 274
第23章 四肢静脉超声检查面临的争议 275
一、多少才足够 275
二、静脉超声检查在单侧肢体症状患者中的价值 275
三、双侧肢体症状:双侧超声检查的意义 276
四、超声检查范围 276
五、小腿静脉血栓 277
六、加压超声检查导致肺动脉栓塞问题 278
七、隐匿性恶性肿瘤所致深静脉血栓 278
八、超声评价肺动脉栓塞 279
九、容易造成误解的命名法 279
十、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281
十一、结论 282
第24章 静脉功能不全的超声检查 283
一、静脉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 283
二、临床表现 283
三、静脉检查方法 284
四、节段性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294
五、结论 296
第25章 四肢静脉超声检查中遇到的非血管性疾病 298
一、软组织水肿 298
二、淋巴水肿 298
三、血肿 299
四、肌肉损伤 300
五、淋巴结 300
六、腘窝(Baker)囊肿 301
七、关节积液 301
八、感染 301
九、软组织肿瘤 302
第五篇 腹部与盆腔血管
第26章 腹部血管解剖和正常多普勒特征 306
一、腹主动脉 306
二、腹腔动脉 306
三、脾动脉 307
四、肝动脉 307
五、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 308
六、门静脉系统 309
七、肝静脉 310
八、下腔静脉 311
九、肾动脉 311
十、肾静脉 312
第27章 腹主动脉超声评价 314
一、解剖 314
二、正常直径 314
三、正常多普勒流速剖面 314
四、病理状态 315
五、腹主动脉瘤 315
六、超声检查 318
七、动脉瘤的定义:大小的阈值 319
八、动脉瘤生长速度 320
九、髂总动脉瘤 321
十、动脉瘤并发症 321
十一、病理的多样性 322
十二、术后评估 322
十三、结论 325
第28章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超声评价 326
一、血管内支架:回顾及概述 326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 328
三、内漏的检查 330
四、动脉瘤大小 332
五、内支架变形及自体动脉并发症 334
六、个人评价 334
七、囊内压测量 335
八、结论 335
第29章 内脏(肠系膜)动脉的超声评价 336
一、肠缺血解剖、生理和病史 336
二、检查技术 338
三、检查方案 340
四、诊断标准 341
五、多普勒超声对肠系膜血管重建后的监测(内支架成形术和旁路移植评估) 342
六、成功检查的关键 342
七、陷阱 344
八、结论 346
第30章 肝血管的超声评价 347
一、检查技术和正常血流动力学 347
二、门静脉高压 349
三、门静脉血栓形成 354
四、门静脉积气 357
五、肝静脉闭塞 357
六、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 360
第31章 自体肾血管的超声评价 363
一、解剖 363
二、检查概述 363
三、技术 364
四、检查方案 364
五、血管病变 366
第32章 子宫与卵巢的超声评价 378
一、技术要点 378
二、正常解剖和血流动力学 378
三、目前应用 381
四、结论 391
第33章 男性生殖系统多普勒超声评价 392
一、阴囊 392
二、勃起功能障碍 399
第34章 器官移植的评估 406
一、肾移植 406
二、肝移植 420
第35章 血管疾病的筛查 431
一、筛查的定义与类型 431
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筛查 432
三、腹主动脉瘤的筛查 434
四、心血管疾病的筛查:风险和亚临床心血管疾病 436
第36章 相关影像 440
一、概况 440
二、动脉造影 440
三、数字成像 441
四、CT 血管造影 442
五、磁共振血管造影 444
六、概述和相关研究 446
七、总结 452
第37章 认证和血管实验室 453
一、历史和组织机构 453
二、ICAVL的认证模式 453
三、IAC的合并 453
四、ICAVL标准 454
五、支付政策 455
六、联合健康保险 455
七、目前ICAVL统计 455
八、认证的益处 455



《血管超声实用解读与临床应用》(第五版) 编委会 主编: 张伟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晓东(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主编: 王建华(主任医师,教授) 赵淑华(主任医师,教授) 编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文杰、王丽娜、王志强、王明哲、王思远、王静怡、方晓梅、史佳琪、朱海涛、刘洋、刘明辉、刘晓峰、刘雅静、孙丽华、李强、李勇、李国强、李洪涛、杨帆、吴昊、何建国、张宁、张建平、张跃林、陈静、林晓宇、罗宇、周建华、赵勇、赵静、胡晓燕、柳伟、施晓峰、姚明、徐杰、郭晓东、唐军、黄海滨、曹明、彭静、韩建国、程晓东、褚建华、樊晓东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 1.1 超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1.1.1 压电效应 1.1.2 超声波的频率、波长和速度 1.1.3 超声波的衰减与散射 1.2 超声换能器的组成与工作模式 1.2.1 压电晶体 1.2.2 阵列换能器 1.2.3 线阵、凸阵、相控阵换能器 1.3 超声图像的形成 1.3.1 回声的产生与接收 1.3.2 A型、B型、M型成像 1.3.3 灰阶成像的原理 1.4 多普勒效应及其在血管超声中的应用 1.4.1 多普勒频移 1.4.2 彩色多普勒成像 1.4.3 脉冲多普勒成像 1.4.4 能量多普勒成像 1.5 造影剂超声的原理与应用 1.5.1 超声造影剂的成分与特性 1.5.2 造影剂增强成像原理 1.5.3 造影剂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优势 第二章 血管超声检查技术 2.1 检查前的准备 2.1.1 患者沟通与知情同意 2.1.2 仪器设备检查与校准 2.1.3 耦合剂的使用 2.2 探头选择与握持技巧 2.2.1 不同频率探头的选择依据 2.2.2 探头角度与压力控制 2.3 B型成像扫查技术 2.3.1 纵断层扫描与横断层扫描 2.3.2 扫查路径的设计 2.3.3 图像优化与冻结 2.4 多普勒血流频谱分析技术 2.4.1 门脉、血流速度、频谱宽度 2.4.2 角度校正与频谱模式识别 2.4.3 彩色多普勒的取样框设置与增益调节 2.5 造影剂超声检查流程 2.5.1 造影剂的准备与注射 2.5.2 动态成像与造影剂注射后的扫查 2.6 动态范围与增益调节 2.6.1 图像过亮或过暗的处理 2.6.2 改善回声细节的技巧 2.7 容积成像与三维重建技术 2.7.1 容积成像的原理与优势 2.7.2 三维重建在血管形态分析中的作用 2.8 联合检查与整合分析 2.8.1 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的协同应用 2.8.2 临床信息与超声发现的整合 第三章 血管解剖与生理 3.1 动脉系统的解剖与血流动力学 3.1.1 主动脉及其分支 3.1.2 颈动脉系统 3.1.3 锁骨下动脉与上肢动脉 3.1.4 腹主动脉及其分支 3.1.5 髂总动脉与下肢动脉 3.1.6 动脉血流的生理性变化(搏动性、层流、湍流) 3.2 静脉系统的解剖与血流动力学 3.2.1 上腔静脉与上肢静脉 3.2.2 下腔静脉与下肢静脉(深静脉与浅静脉) 3.2.3 门静脉系统 3.2.4 静脉血流的生理性变化(搏动性、自发性搏动、呼吸性变化) 3.3 淋巴系统的解剖与超声显影 3.3.1 淋巴结的正常结构 3.3.2 淋巴管的显影 3.4 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 3.4.1 内膜、中膜、外膜的超声表现 3.4.2 血管弹性的超声评估 3.5 组织学基础与超声的相关性 3.5.1 正常血管壁的超声特征 3.5.2 病变血管壁的超声变化 第二篇 常见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变 4.1 颈动脉粥样硬化 4.1.1 斑块的定义、形态与声学特征(低回声、等回声、强回声) 4.1.2 斑块的稳定性评估(表面光滑度、钙化、溃疡) 4.1.3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与血流动力学改变 4.1.4 颈动脉夹层与动脉瘤的鉴别 4.2 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粥样硬化 4.2.1 狭窄与闭塞的诊断 4.2.2 “盗血”现象的超声征象 4.3 腹主动脉及腹腔动脉粥样硬化 4.3.1 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与随访 4.3.2 肾动脉狭窄的超声筛查与评估 4.3.3 肠系膜动脉狭窄与缺血 4.4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4.4.1 跛行与肢体缺血的超声评估 4.4.2 动脉狭窄、闭塞、旁路血管的诊断 4.4.3 动脉瘤的超声表现 第五章 血管炎症性病变 5.1 动脉炎 5.1.1 巨细胞动脉炎(颞动脉炎)的超声表现 5.1.2 其他类型的动脉炎(如大动脉炎)的超声征象 5.2 静脉炎 5.2.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超声诊断(血栓形态、管腔充盈度、血流信号) 5.2.2 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超声特点 5.2.3 炎症性水肿与积液的超声鉴别 第六章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 6.1 动脉瘤 6.1.1 真性动脉瘤与假性动脉瘤的超声诊断 6.1.2 脏器动脉瘤(如肝动脉瘤、脾动脉瘤)的特点 6.1.3 动静脉瘘的超声诊断(血流加速、低阻抗频谱) 6.2 血管畸形 6.2.1 动静脉畸形(AVMs)的超声特征 6.2.2 淋巴管瘤与血管瘤的鉴别 6.2.3 脉管畸形的超声分型与评估 第七章 血管外伤 7.1 动脉损伤 7.1.1 闭合性损伤(挫伤、撕裂伤)的超声表现 7.1.2 穿通性损伤(刀刺伤、枪伤)的超声诊断 7.1.3 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的超声识别 7.2 静脉损伤 7.2.1 静脉壁撕裂与血栓形成 7.2.2 肢体静脉损伤的评估 第八章 腔内血管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 8.1 介入治疗前评估 8.1.1 目标血管的解剖与病变程度评估 8.1.2 测量血管直径与长度 8.1.3 评估血栓负荷与血流动力学 8.2 介入治疗术中监测 8.2.1 引导穿刺与导丝置入 8.2.2 支架或球囊扩张的评估 8.3 介入治疗术后随访 8.3.1 支架通畅性评估 8.3.2 狭窄、再狭窄、闭塞的诊断 8.3.3 假性动脉瘤、内漏等并发症的识别 第九章 器官血管的超声诊断 9.1 肝脏血管 9.1.1 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的血流分析 9.1.2 门静脉高压的超声诊断(门静脉直径、侧支循环、脾脏大小) 9.1.3 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血流灌注评估 9.1.4 肝移植血管并发症的超声诊断 9.2 肾脏血管 9.2.1 肾动脉狭窄的超声评估(皮质-髓质厚度比、收缩期流速) 9.2.2 肾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诊断 9.2.3 肾移植血管评估 9.3 胰腺血管 9.3.1 胰腺动脉与静脉的血流情况 9.3.2 胰腺占位性病变的血管征象 9.4 脾脏血管 9.4.1 脾动脉与脾静脉血流动力学 9.4.2 脾大与门脉高压的血管证据 9.5 盆腔血管 9.5.1 子宫动脉、卵巢动脉的血流分析 9.5.2 盆腔淤血综合征的超声诊断 9.5.3 泌尿系血管的评估 9.6 甲状腺与甲状旁腺血管 9.6.1 甲状腺血流灌注评估(多普勒信号强度) 9.6.2 甲状腺结节血流分布特点 9.7 肢体血管 9.7.1 上肢与下肢动脉、静脉的全面评估 9.7.2 淋巴水肿的超声鉴别 第三篇 特殊病例与前沿进展 第十章 造影剂超声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0.1 造影剂超声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优势 10.1.1 肝癌的典型造影剂强化模式 10.1.2 肝脏转移瘤的识别 10.1.3 良性肝脏病变的鉴别 10.2 造影剂超声在肾脏病变中的应用 10.2.1 肾脏肿瘤的血流灌注分析 10.2.2 肾脏缺血性疾病的评估 10.3 造影剂超声在胰腺及其他器官病变中的应用 10.3.1 胰腺肿瘤的血流特征 10.3.2 评估炎症性病变与缺血 第十一章 血管超声在介入治疗中的新进展 11.1 实时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操作 11.1.1 穿刺点的选择与精确引导 11.1.2 复杂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监测 11.2 容积超声与三维重建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11.2.1 术前精确定位与术中导航 11.2.2 术后支架评估与并发症管理 第十二章 血管超声与人工智能 12.1 AI在图像识别与分析中的应用 12.1.1 自动斑块识别与量化 12.1.2 狭窄程度的自动评估 12.2 AI在血流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12.2.1 自动频谱分析与诊断辅助 12.2.2 预测血管事件的风险 12.3 AI在临床决策支持中的作用 12.3.1 辅助诊断与治疗方案推荐 12.3.2 提高工作效率与减少人为误差 附录 常用血管超声检查参数参考 血管超声诊断报告模板 前言 血管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实时、经济、重复性强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最初的B超、多普勒,到如今的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造影剂超声,再到容积成像、三维重建,直至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血管超声的诊断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书《血管超声实用解读与临床应用》(第五版)在继承前几版丰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血管超声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与更新。本版在保留原有的基础理论、检查技术、血管解剖生理等经典内容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常见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以及最新的临床应用。 本书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理论的深化与更新: 详细阐述了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多普勒效应在血管中的应用,并对造影剂超声和容积成像等新兴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帮助读者理解其工作机制和临床价值。 2. 检查技术的规范与优化: 详细介绍了各种血管超声检查的扫查技术、探头选择、图像优化技巧,以及多普勒血流频谱分析的要点,强调了操作规范对诊断准确性的重要性。 3. 常见血管病变的全面解读: 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症、血管瘤、血管畸形、血管外伤等常见血管疾病,从超声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配以典型图像,便于读者学习和参考。 4. 脏器血管的专项分析: 针对肝脏、肾脏、胰腺、脾脏、盆腔、甲状腺等重要器官的血管,进行了详细的超声诊断分析,并结合了相关的临床疾病。 5. 介入治疗的超声应用: 详细介绍了血管超声在腔内血管介入治疗术前评估、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相关的技术要点。 6. 前沿技术与未来展望: 增加了造影剂超声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最新应用,以及血管超声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展望了血管超声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的编写始终坚持以临床实践为导向,力求内容准确、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本书适合于从事血管超声诊断的医务人员,包括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超声技师等,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医学院校师生和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我们深知,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本书仍可能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 最后,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帮助,为推动血管超声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张伟民 李晓东 2023年10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血管超声领域的“宝藏”!我是一名影像科的住院医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血管病变,有时候仅凭书本知识,还是难以应对。然而,这本书的第六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许多前沿的进展和技术都做了更新和补充,这让我觉得非常及时和实用。它不仅仅是对经典知识的梳理,更是对当下血管超声发展趋势的把握。特别是关于一些少见病和疑难病的影像表现,书中都有很详尽的描述和病例分析,这对我临床上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棘手的病例,怀疑是某种动脉夹层,我翻阅了许多资料,最终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最接近的典型表现,并且给出了鉴别诊断的要点,最终帮助我们确诊。此外,书中对于超声造影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也有专门的章节,这部分内容非常新颖,让我对血管超声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严谨,但又不失条理,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还是在临床实践中,都给予了我强有力的支持。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干货满满”!作为一名影像科的老医生,我阅览过不少关于超声的书籍,但《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第6版)》给我带来的惊喜是不同寻常的。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了实际操作的指导和临床应用的经验。书中对于各种常见血管疾病的超声扫查技巧、图像判读以及鉴别诊断,都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具体病例时,不仅仅是给出影像学表现,还会结合病理生理、临床症状,甚至给出治疗的建议,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疾病。而且,它在介绍一些相对复杂的疾病时,也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了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这对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都非常友好。我常常会把书中介绍的一些典型病例和自己的实际病例进行对比,从中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经验。书中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疾病,还专门列出了鉴别要点,这对于减少误诊非常有帮助。可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更好地运用血管超声来诊断疾病。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太惊喜了!作为一名正在学习血管超声的医学生,我之前看过的教材总感觉有些晦涩难懂,很多地方讲得过于理论化,或者配图不够清晰,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第6版)》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内容编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超声物理原理讲起,一步步深入到各种血管结构的成像技巧和病灶的识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做了非常详细的图文讲解,而且图片质量极高,放大后细节依然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常常对着书中的图片,一边看一边在模拟机上练习,感觉进步神速。而且,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很多地方都给出了深入的解释,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机制。比如在讲到多普勒频谱的分析时,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频谱形态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如何结合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这对我理解血流动力学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血管超声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和乐趣。

评分

从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份关于血管超声诊断智慧的汇聚。我是一名资深的超声医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深知积累经验的重要性。《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第6版)》恰恰是这种经验的浓缩和升华。它在讲解技术操作时,不仅仅是描述“怎么扫”,更强调了“为什么这样扫”,以及扫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如何解决。书中对于各类血管疾病的描述,都深入到了病变的本质,并结合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这对于提升临床思维能力非常有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讨论,例如患者体型的影响、操作的技巧性调整等,这些细节的处理,往往能体现出作者深厚的临床功底。而且,书中对新技术的介绍,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结合了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局限性,给出了客观的评价。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对我个人知识体系的补充,更是对整个血管超声诊断领域的一次有益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设计,让我耳目一新。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超声教学的老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血管超声技术的教材。《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第6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章节安排逻辑清晰,从基础到进阶,循序渐进,完全符合教学规律。而且,它在每个章节的结尾都设计了思考题和案例分析,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我经常会把书中提供的案例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学生们反馈说,通过这些案例,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且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书中对于图像的描述也非常到位,不仅描述了正常结构,更重点突出了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回声等特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图像识别能力至关重要。另外,这本书在更新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加入了许多最新的技术和进展,这使得它在当下依然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总而言之,作为一本教学用书,《血管超声经典教程(第6版)》的优秀之处不言而喻,它为我们教学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