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内容简介
本书高扬社会主义理念,直面“中国问题”,以贯通中西、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从文明、政治、社会、基层、经济各方面分析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治理的优势与问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重重危机与挑战,并回答了干部群众关注和困惑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中,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走得通?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又如何驾驭资本?中国社会主义如何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发展?中国政治制度是否适用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如何把基层重建为以劳动人民为依归的共同体?如何把越来越多元和流动的中国社会重新组织起来?
书中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面对国内外异常强大而又灵活的资本力量,中共党建的核心在于通过思想与制度建设保持政治主体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在于驾驭资本为人民服务;提出“评议式民主”的新思路;提出加强党的经典体系建设;提出把人民组织起来、落实基层直接民主的基层善治之道;提出保护人民的结社意愿、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的社会建设思路。
2.《信仰人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内容简介
中国凭什么取得巨大成就?但为什么人们又感觉危机四伏?为什么中华历代政府都强调对百姓的“责任”和“道义”?共产党搞革命需要人民,搞建设是否不再需要人民而只需要资本家和资本?为什么说“大家庭”观是中华万世一系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政府能办大事却管不了亿万家庭的小事?为什么说决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是民心?如何实现老百姓养小、送老、住房的公正?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源是什么?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农地应该“流转集中”到谁手里?
本书纵论21世纪的世界大势,以贯通中西的视野聚焦中国真问题。书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从中国悠久的“民本”政治传统中汲取精华,提高组织社会和群众的能力;分析了中共如何提高思想能力,对社会主义理论和话语推陈出新;探讨了当前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讨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土地流转方向等关键问题。
书中提出,人类生产方式正面临第二次大转折,由此带来“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衰落与“知识产权”的崛起,“代议民主”的衰落和“群众民主”的崛起。书中鲜明批判了“制度决定论”,提出党和政府应强调问题意识和政策导向,抓主要矛盾,在办好经济建设的“大事”的同时,以社会主义的方式组织人民办好养小、送老、住房等民生“小事”。书中分析了科层系统的优劣,提出重建社区扁平组织,强化科层系统与扁平组织的沟通,乃是我国的“久安之道”。
3.《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内容简介
研究中国共产党,是一门大学问。
对很多西方学者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个谜。他们热衷于唱衰或是预言,却一次次落空,中国共产党依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傲立于世界政治舞台。
本书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八位青年学者,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新锐的观点、清新的思想,力图挖掘中国共产党自我革新、不断完善的基因,探寻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深入回答国内外读者关注和困惑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有哪些“看家本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什么能获得人民的认同?西方的政治制度真比中国的好吗?中国共产党如何避免重蹈苏共覆辙?面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挑战?
4.本书以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示精神为指导,以总结经验、面向未来、为中国探索长治久安之道为主题,以中国传统治理的历史经验、中国革命的遗产、新中国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为视角,李零、金一南、胡鞍钢、潘维、韩毓海、李稻葵、温铁军、张文木、邓小南、杜晓勤、李玲、张宇、卢周来13位享誉国内外的名师大家,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回答了“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我们几千年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什么是革命”、“中国革命的遗产是什么”、“什么是我们建设与改革的基本经验”、“为什么新中国发展的前后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什么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要啃的‘硬骨头’”,详细解读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和中国文化,深刻阐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强烈的说服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书提出的一系列创新观点,诸如“历代治理之得失”、“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危机治理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的‘四个三十年’”等,在党政干部、青年大学生及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这是在北京市委教工委组织的“名家领读经典: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开课成果结晶,是一门系统了解中国国情、准确把握中国道路选择的入门必修课,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思政课创新读物。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它并非那种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态去阅读。作者在论述一些观点时,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文献,并且会将它们有机地融入到行文之中,使得整个论述既有根有据,又不会显得枯燥。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又不失对具体细节的关注。有时候,我读到某个章节,会觉得豁然开朗,之前的一些困惑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既能获得知识,又能体会到一种思想的碰撞。这种厚重感和深度,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相当别致,它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宏观和视角化的方式来展开。通过不同的主题和侧重点,作者带领读者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这种“解构”式的叙事,反而让整个故事更加清晰和立体。我发现,通过这样的编排,原本可能显得复杂和零散的历史信息,被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每一个部分都像是一块精美的拼图,组合在一起,便能展现出全貌。这种叙事方式,既考验了作者的功力,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有更强的逻辑感和连贯性。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意味着什么”。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被其中蕴含的某种精神所打动。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理想的坚持,对人民的深情,以及对历史使命的担当,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不是在简单地复述事实,而是在引领读者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理解那些为了信念而奋斗的身影。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的描绘,他们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牺牲,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种情感的连接,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当我读到某些感人的段落时,甚至会热泪盈眶,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那些英雄们一同经历风雨。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设计和印刷质量都相当不错,封面采用了比较朴实的色调,但细节处理得很用心,字体清晰,装帧也显得比较厚重,很有收藏价值。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铜版纸,而是带着一点点纹理的道林纸,读起来手感很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每一册的排版也很考究,文字大小适中,行间距留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流畅。而且,套装里的每一册都有独立的封面设计,虽然风格统一,但又有各自的特色,比如某一册的封面就用了非常写意的泼墨手法,另一册则采用了严谨的线条勾勒,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总的来说,在实体书的呈现上,这本书绝对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也能增添不少文化气息。拿在手里,你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思考。
评分整套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此之前,我对一些历史事件可能只有零散的认知,但通过这本书,我开始能够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刻的理解。作者在分析问题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呈现,并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深入解读,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些决定性的时刻是如何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轨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关于信仰、使命和人民的深刻探讨,它让我对“初心”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民”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