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语世界经典畅销书——蒋勋三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品味四讲》。
★ 初版十周年精装纪念版,作者亲作长序,并作全书修订。
★ 清雅装帧,黑白灰极简风,精美插图。书中照片为蒋勋住所实地拍摄,与读者共享他的生活美学。
★ 所有舍不得、想不通的种种,都在文学上找到出口。蒋勋以坦然温柔的文字,诠释孤独、生活与美,书写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在百转千回的人生旅程中,寻得一片自心的清明。
【孤独六讲】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生活十讲】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品味四讲】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著名诗人席慕容曾这样称赞蒋勋:“是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女神林青霞视他为“偶像”,称他为自己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台湾散文名家张晓风描述:“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蒋勋是个懂美的人。”——三毛。
【孤独六讲】
新版序
自 序
情欲孤独 021
语言孤独 069
革命孤独 111
暴力孤独 157
思维孤独 205
伦理孤独 247
【生活十讲】
自序
第一讲 新 价 值
第二讲 新 官 学
第三讲 新 伦 理
第四讲 新 信 仰
第五讲 谈 物 化
第六讲 创 造 力
第七讲 文 学 力
第八讲 爱 与 情
第九讲 情 与 欲
第十讲 新 食 代
【品味四讲】
序言
生活美学的起点
食之美
认识美的重要开始:吃
口中的滋味,美好的记忆
酸甜苦辣的丰美人生
料理一道生命的菜肴
衣之美
身体与服装
创出独特的服装美学
珍惜美好物质
住之美
把“房子”变成“家”
居住美学与人文品位
保存小镇文化
行之美
合乎美学规则的“移动”
快感≠美感
快与慢平衡的生命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静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在,我们没办法让杂质消失,但可以让它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
所以,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相反地,一个在外面如无头苍蝇乱闯的生命,最怕孤独。
成熟的爱是倚靠不是倚赖,倚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赖则是赖着不走了。
我想,有没有可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你以为找到了,却反而失去意义,当你开始寻找时,那个状态才是意义。现代的文学颠覆了过去“生下来就有意义”的想法,开始无止尽地寻找,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看法,都不是最终的答案,直到现在人们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
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也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此时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我想谈的就是这样子的孤独感。因为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对谈。
思维孤独是六种孤独里面最大的孤独。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作为一个孤独者,他能不能坚持着自己的思维性?是很大的考验。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即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再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就像柏拉图说的,人注定要被劈开,去寻找另一半,而且总是找错。大团圆的文化是让我们偶尔陶醉一下,以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了,你就知道个体的孤独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才能走到群众外围,回看自身处境。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
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我们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为杯子是空的;我们能住在房子里,也因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无”。
台面上愈是强横的人,愈不容易让人看见他的脆弱之处。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
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知识分子应该保有一种客观性,独立思考,不要站在任何一个利益团体中,为其主张做解说。
人不可以物化,意思是说,物质要发展没有错,可是人还是要做主人,不可以为物所役。你买车了,买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在让你幸福。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这些圈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过程,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
一直停留在哀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哀伤中领悟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物质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知识也从来不等同于智慧。
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态度,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我想,很多时刻,我们需要被提醒,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就是我所爱的这个人,他真的爱过我,对我善良,疼爱过我,难道要因为一些小失误,或者他离开我了,我就要开始憎恨他、报复他,让他从百分之百的好,变成百分之百的坏?
情欲纠缠是一种折磨,而情感缠绵却是很饱满的东西。情和爱,是很难分割的永恒主题。
如果你真的在意“吃”这件事,愿意去感受食材的新鲜度,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一道食物从材料、处理到上桌的过程,甚至用很多程序去料理一样食物,你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有机’。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Eros──不完整的自己
柏拉图在他著名的《飨宴篇》(Symposium)里有一段用神话说的故事。
远古时代,人类不是现今分类的男性、女性。
远古时代,人有三种,一是纯阳性,二是纯阴性,三是阴阳人。
后来因为人类得罪了神,被神惩罚,神把三种人都劈成了两半。
因此,现今的人类都是不完全的。
每一个被劈开的一半,永远都在寻找另外一半。
劈开的纯阳性,半个阳性,永远在寻找另外一半阳性。
纯阴性被劈开,半个阴性,也在寻找另外一半的阴性。
至于原来的阴阳人,劈开成两半,阴性的一半就在寻找阳性的一半,阳性一半也在寻找阴性一半。
希腊神话充满象征隐喻,使人深思。
这个神话故事好像可以用来分析今日人类社会存在的几种性别关系,阳性寻找阳性,阴性寻找阴性,阴性、阳性“男女”彼此寻找。
购买这三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套装的完整性去的,希望能够系统地接收到蒋勋老师关于生活哲学的全景图。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这三部分确实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闭环。“孤独”是内省的基石,“品味”是生活态度的选择,“生活”则是实践的出口。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探讨这些宏大命题时,所使用的参照系非常贴近我们东方的文化背景和情感结构。他引用的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形式,不是为了炫耀学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血脉的连接点,让我们在现代的困惑中,找到与历史对话的通道。这种“立足当下,回望经典”的处理方式,使得全套书的基调沉稳而不失灵动。它不提供任何快速致富或成功的秘诀,但它提供了一种更宝贵的东西——一种有尊严、有审美、有深度地度过一生的能力。对于追求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物质积累的人来说,这三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翻阅的案头良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素雅中透着内敛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是真正沉淀下来的文字。我特别喜欢封面采用的字体和留白处理,很符合蒋勋老师一贯的审美情趣,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对即将进入的阅读世界有了一种宁静的预感。至于内容本身,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探讨“美”与“生活”之间关系的那部分章节。它不是空泛地谈论艺术理论,而是将美学渗透到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之中,让人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琐碎瞬间。以前总觉得美是高高在上的,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泡一碗热茶的仪式感,整理书桌时的专注,都是一种对生命最温柔的致敬。这套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抚慰人心的力量,它不急着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提问,让心灵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舒展开来,像被春风拂过一样,感到踏实而又充满希望。对于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迷失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慢下来、重新校准自己内在指南针的机会。
评分我是一个对“孤独”这个主题非常敏感的读者,市面上关于如何“排解”孤独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治标不治本。这套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教我如何“打败”孤独,而是邀请我与孤独“共处”,甚至“欣赏”它。在“孤独六讲”的篇章中,作者对这个主题进行了极其深入和辩证的探讨,让我理解到,真正的强大不是依附于他人,而是能够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找到足够的丰盈和安宁。这种内在的充实感,才是抵御外界喧嚣和虚假繁荣的终极铠甲。文字的密度适中,既有深度,又保持了极佳的可读性,即便有些思考略显深邃,作者也总能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或历史典故将其圆润地衔接起来,过渡自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思维被引领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自己的处境。这套书更像是心灵的“体检报告”,帮你找出那些潜藏已久的思维盲点,并温柔地给出修正的方向。
评分坦白讲,初读这三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学院派或者过于“文艺腔”,毕竟蒋勋老师的名声在外,总怕是那种曲高和寡的文字。然而,阅读体验却是出乎意料的亲切和接地气。尤其是在“生活十讲”的部分,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坐在你身边,用最朴素的语言剖析人生的困境。他谈到的那些关于“爱与失去”、“孤独的价值”的论述,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真诚的自我剖析和对他人的深切理解。我特别欣赏他处理“孤独”的态度,没有将其描绘成一种需要急切摆脱的负面情绪,反而将其视为个体成熟的必经之路。这种重塑我们对基本生活概念的解读方式,是这本书最了不起的地方。它像一把温和的刻刀,轻轻地将我们对世界的固有认知做了一些微妙的修凿,让我们看清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生命纹理,让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情感和处境,都有了一个清晰的注脚。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灵茶会,而非一场硬性的知识灌输。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频繁地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句子触动,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品味。譬如关于“品味”的探讨,它不再局限于艺术品的鉴赏,而是扩展到了对时间、对人际关系的选择权上。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生活,其实只是在被动地应付着生活抛出的各种要求。这本书巧妙地提醒我们,品味其实是一种主动的选择,选择关注什么,选择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这才是我们能掌握的最核心的自由。它的语言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时而如溪水般潺潺流淌,让人放松;时而又如同清晨的薄雾,带着一丝哲思的凉意,让人警醒。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页就想下一页的“爽文”,而更像一坛老酒,需要慢慢地啜饮,才能品出其中醇厚的滋味和岁月的沉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