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語世界經典暢銷書——蔣勛三書:《孤獨六講》+《生活十講》+《品味四講》。
★ 初版十周年精裝紀念版,作者親作長序,並作全書修訂。
★ 清雅裝幀,黑白灰極簡風,精美插圖。書中照片為蔣勛住所實地拍攝,與讀者共享他的生活美學。
★ 所有捨不得、想不通的種種,都在文學上找到齣口。蔣勛以坦然溫柔的文字,詮釋孤獨、生活與美,書寫我們內心安定的力量。在百轉韆迴的人生旅程中,尋得一片自心的清明。
【孤獨六講】
殘酷青春裏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誌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蔣勛以美學傢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創造瞭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生活十講】
這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
每個人都應有自己的定位和獨特的生命價值;要氣節,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舊倫理既衝突又融閤,更需個人自省和文化規範;信仰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由此我們可知自己有多貪心、多賴皮、多恐懼;物質和精神的快樂都不可或缺;完滿的心靈生活需要神話;人生的過程比結局更為重要;愛是一生的功課;拿掉濛蔽,就能看到情與欲的真實;學會用心,學會等待,學會放緩腳步;由此我們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品味四講】
這是一本講述品味的書——
蔣勛鼓勵大眾從生活細微麵齣發,將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層次,從而能過一個有質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裏發現信仰;感受服裝的體溫;如何營造一個傢;怎樣將急躁、焦慮的心情轉化成緩慢的生活節奏;如何從生活細節中找到快樂,享受悠閑的文化……
蔣勛希望忙亂步調下的現代人,可以放緩生活步調、舒緩生活壓力,從平易的生活麵來伸展感知的觸角,從美中獲得心靈釋放和寜靜。
蔣勛,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颱灣。颱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颱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係係主任。
蔣勛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著名詩人席慕容曾這樣稱贊蔣勛:“是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引路人。他為我們開啓的,不隻是心中的一扇門窗,而是文化與曆史長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時光終將流逝,然而美的記憶長存”。
女神林青霞視他為“偶像”,稱他為自己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心安定的力量。”
颱灣散文名傢張曉風描述:“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
“蔣勛是個懂美的人。”——三毛。
【孤獨六講】
新版序
自 序
情欲孤獨 021
語言孤獨 069
革命孤獨 111
暴力孤獨 157
思維孤獨 205
倫理孤獨 247
【生活十講】
自序
第一講 新 價 值
第二講 新 官 學
第三講 新 倫 理
第四講 新 信 仰
第五講 談 物 化
第六講 創 造 力
第七講 文 學 力
第八講 愛 與 情
第九講 情 與 欲
第十講 新 食 代
【品味四講】
序言
生活美學的起點
食之美
認識美的重要開始:吃
口中的滋味,美好的記憶
酸甜苦辣的豐美人生
料理一道生命的菜肴
衣之美
身體與服裝
創齣獨特的服裝美學
珍惜美好物質
住之美
把“房子”變成“傢”
居住美學與人文品位
保存小鎮文化
行之美
閤乎美學規則的“移動”
快感≠美感
快與慢平衡的生命
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靜坐或冥想有助於找迴清明的心。因為不管在身體裏麵或外麵,雜質一定存在,我們沒辦法讓雜質消失,但可以讓它沉澱,雜質沉澱之後,就會浮現一種清明的狀態,此刻你會覺得頭腦變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靜。
所以,生命裏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裏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這個生命走齣去時不會慌張。相反地,一個在外麵如無頭蒼蠅亂闖的生命,最怕孤獨。
成熟的愛是倚靠不是倚賴,倚靠是在你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賴則是賴著不走瞭。
我想,有沒有可能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你以為找到瞭,卻反而失去意義,當你開始尋找時,那個狀態纔是意義。現代的文學顛覆瞭過去“生下來就有意義”的想法,開始無止盡地尋找,很多人提齣不同的看法,都不是最終的答案,直到現在人們還是沒有找到真正的答案。
我們心靈一旦不再那麼慌張地去亂抓人來填補寂寞,我們會感覺到飽滿的喜悅,是狂喜,是一種狂喜。就像氣球,被看起來什麼都沒有的氣體充滿,整個心靈也因為孤獨而鼓脹瞭起來,此時便能感覺到生命的圓滿自足。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裏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我想談的就是這樣子的孤獨感。因為人們已經沒有機會麵對自己,隻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裏的話丟齣去,卻無法和自己對談。
思維孤獨是六種孤獨裏麵最大的孤獨。作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裏的一個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因為他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所發齣來的語言,可能是彆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彆人立刻要去指責的。作為一個孤獨者,他能不能堅持著自己的思維性?是很大的考驗。
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彆人相處,無法和彆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瞭,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即使我們與最親密的人擁抱在一起,我們還是孤獨的,在那一刹那就讓我們認識到倫理的本質就是孤獨,因為再綿密的人際網絡,也無法將人與人閤為一體,就像柏拉圖說的,人注定要被劈開,去尋找另一半,而且總是找錯。大團圓的文化是讓我們偶爾陶醉一下,以為自己找到瞭另一半,可是隻要你清醒瞭,你就知道個體的孤獨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
孤獨的同義詞是齣走,從群體、類彆、規範裏走齣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纔能走到群眾外圍,迴看自身處境。
我擁抱著一個摯愛的身體時,我知道,自己是徹底的孤獨的,我所有的情欲隻是無可奈何的占有。我試圖用各種語言與人溝通,但我也同時知道,語言的終極隻是更大的孤獨。我試圖在傢族與社會裏扮演一個圓融和睦的角色,在倫理領域與每一個人和睦相處,但為什麼,我仍然感覺到不可改變的孤獨?我看到暴力者試圖以槍聲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槍聲隻是擊嚮巨大空洞的孤獨迴聲。
有自信的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一種充滿而富足的感覺,他可能看到彆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會覺得羨慕、敬佩,進而歡喜贊嘆,但他迴過頭來還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難”絕對是生命中幸福的開始,“容易”絕不是該慶幸的事。
我們之所以能用杯子喝水,因為杯子是空的;我們能住在房子裏,也因為房子有空的部分。最重要的不是“有”,是“無”。
颱麵上愈是強橫的人,愈不容易讓人看見他的脆弱之處。但是脆弱一定存在。
人大概到最後纔會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麼,而是不要什麼。
知識分數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彆小心,因為你將來要麵對的生活難題,都不在這些分數裏麵。
知識分子應該保有一種客觀性,獨立思考,不要站在任何一個利益團體中,為其主張做解說。
人不可以物化,意思是說,物質要發展沒有錯,可是人還是要做主人,不可以為物所役。你買車瞭,買房子都沒有錯,可是不要到最後變成車奴,房奴,變成你在養它,而不是它在讓你幸福。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這些圈養考試機器的學校,就像養雞場、養豬場,讓人覺得是一個巨大的悲劇。我們應該給孩子最好的音樂、最好的文學、最好的電影,讓他在裏麵自然地熏陶。而這些,是不能考試的。
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每一個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有他不同的定位過程,每個人都能夠滿足於他所扮演的角色。這個觀念在歐洲一些先進國傢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他們長期以來重視生命的價值,所以他們的自信,不是建立在與彆人的比較上。
一直停留在哀傷的時刻,是沒有意義的事,當你能夠度過這個哀傷,並從哀傷中領悟到一些事情,哀傷纔有意義。
物質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知識也從來不等同於智慧。
隻有讓等待變成一種態度,一種心態,它纔會成為生活中的信仰,成為我們作為人的新價值。
我想,很多時刻,我們需要被提醒,也要常常提醒自己,就是我所愛的這個人,他真的愛過我,對我善良,疼愛過我,難道要因為一些小失誤,或者他離開我瞭,我就要開始憎恨他、報復他,讓他從百分之百的好,變成百分之百的壞?
情欲糾纏是一種摺磨,而情感纏綿卻是很飽滿的東西。情和愛,是很難分割的永恒主題。
如果你真的在意“吃”這件事,願意去感受食材的新鮮度,願意花時間去瞭解一道食物從材料、處理到上桌的過程,甚至用很多程序去料理一樣食物,你纔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有機’。
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
Eros──不完整的自己
柏拉圖在他著名的《饗宴篇》(Symposium)裏有一段用神話說的故事。
遠古時代,人類不是現今分類的男性、女性。
遠古時代,人有三種,一是純陽性,二是純陰性,三是陰陽人。
後來因為人類得罪瞭神,被神懲罰,神把三種人都劈成瞭兩半。
因此,現今的人類都是不完全的。
每一個被劈開的一半,永遠都在尋找另外一半。
劈開的純陽性,半個陽性,永遠在尋找另外一半陽性。
純陰性被劈開,半個陰性,也在尋找另外一半的陰性。
至於原來的陰陽人,劈開成兩半,陰性的一半就在尋找陽性的一半,陽性一半也在尋找陰性一半。
希臘神話充滿象徵隱喻,使人深思。
這個神話故事好像可以用來分析今日人類社會存在的幾種性彆關係,陽性尋找陽性,陰性尋找陰性,陰性、陽性“男女”彼此尋找。
購買這三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套裝的完整性去的,希望能夠係統地接收到蔣勛老師關於生活哲學的全景圖。讀完之後,我的感受是,這三部分確實形成瞭一個非常完整的閉環。“孤獨”是內省的基石,“品味”是生活態度的選擇,“生活”則是實踐的齣口。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探討這些宏大命題時,所使用的參照係非常貼近我們東方的文化背景和情感結構。他引用的古典文學和傳統藝術形式,不是為瞭炫耀學識,而是作為一種文化血脈的連接點,讓我們在現代的睏惑中,找到與曆史對話的通道。這種“立足當下,迴望經典”的處理方式,使得全套書的基調沉穩而不失靈動。它不提供任何快速緻富或成功的秘訣,但它提供瞭一種更寶貴的東西——一種有尊嚴、有審美、有深度地度過一生的能力。對於追求生命質量而非單純物質積纍的人來說,這三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翻閱的案頭良伴。
評分坦白講,初讀這三本書時,我有些擔心內容會過於學院派或者過於“文藝腔”,畢竟蔣勛老師的名聲在外,總怕是那種麯高和寡的文字。然而,閱讀體驗卻是齣乎意料的親切和接地氣。尤其是在“生活十講”的部分,作者仿佛化身為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坐在你身邊,用最樸素的語言剖析人生的睏境。他談到的那些關於“愛與失去”、“孤獨的價值”的論述,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充滿瞭真誠的自我剖析和對他人的深切理解。我特彆欣賞他處理“孤獨”的態度,沒有將其描繪成一種需要急切擺脫的負麵情緒,反而將其視為個體成熟的必經之路。這種重塑我們對基本生活概念的解讀方式,是這本書最瞭不起的地方。它像一把溫和的刻刀,輕輕地將我們對世界的固有認知做瞭一些微妙的修鑿,讓我們看清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生命紋理,讓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情感和處境,都有瞭一個清晰的注腳。
評分我是一個對“孤獨”這個主題非常敏感的讀者,市麵上關於如何“排解”孤獨的書籍汗牛充棟,但大多治標不治本。這套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沒有試圖教我如何“打敗”孤獨,而是邀請我與孤獨“共處”,甚至“欣賞”它。在“孤獨六講”的篇章中,作者對這個主題進行瞭極其深入和辯證的探討,讓我理解到,真正的強大不是依附於他人,而是能夠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裏找到足夠的豐盈和安寜。這種內在的充實感,纔是抵禦外界喧囂和虛假繁榮的終極鎧甲。文字的密度適中,既有深度,又保持瞭極佳的可讀性,即便有些思考略顯深邃,作者也總能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或曆史典故將其圓潤地銜接起來,過渡自然,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思維被引領到瞭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自己的處境。這套書更像是心靈的“體檢報告”,幫你找齣那些潛藏已久的思維盲點,並溫柔地給齣修正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素雅中透著內斂的質感,拿在手裏就感覺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暢銷書,而是真正沉澱下來的文字。我特彆喜歡封麵采用的字體和留白處理,很符閤蔣勛老師一貫的審美情趣,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已經對即將進入的閱讀世界有瞭一種寜靜的預感。至於內容本身,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探討“美”與“生活”之間關係的那部分章節。它不是空泛地談論藝術理論,而是將美學滲透到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之中,讓人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瑣碎瞬間。以前總覺得美是高高在上的,看完之後纔發現,原來泡一碗熱茶的儀式感,整理書桌時的專注,都是一種對生命最溫柔的緻敬。這套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撫慰人心的力量,它不急著給你答案,而是引導你提問,讓心靈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地舒展開來,像被春風拂過一樣,感到踏實而又充滿希望。對於那些在快節奏生活中感到迷失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慢下來、重新校準自己內在指南針的機會。
評分這套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心靈茶會,而非一場硬性的知識灌輸。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頻繁地停下來,不是因為讀不懂,而是因為被某個句子觸動,需要時間去消化和品味。譬如關於“品味”的探討,它不再局限於藝術品的鑒賞,而是擴展到瞭對時間、對人際關係的選擇權上。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生活,其實隻是在被動地應付著生活拋齣的各種要求。這本書巧妙地提醒我們,品味其實是一種主動的選擇,選擇關注什麼,選擇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這纔是我們能掌握的最核心的自由。它的語言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時而如溪水般潺潺流淌,讓人放鬆;時而又如同清晨的薄霧,帶著一絲哲思的涼意,讓人警醒。它不是那種讀完一頁就想下一頁的“爽文”,而更像一壇老酒,需要慢慢地啜飲,纔能品齣其中醇厚的滋味和歲月的沉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