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通鉴》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文字优美,叙事生动,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
★《通鉴》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
★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 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清代学者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 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 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6朝1362年的史事。
司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花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资治通鉴 (历史地理必读本)》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的兴衰,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由于篇幅有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资治通鉴 (历史地理必读本)》仅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目录
周纪
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
围魏救赵
毛遂自荐
秦纪
荆轲刺秦
大泽起义
破釜沉舟
汉纪
楚汉相争
韩信之死
飞将李广
魏纪
司马诛曹
晋纪
淝水之战
齐纪
魏迁洛阳
梁纪
侯景之乱
陈纪
杨坚篡周
隋纪
杨广夺嫡
唐纪
玄武之变
贞观治道
中宗复辟
马嵬事变
甘露之变
收起全部↑精彩书摘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资治通鉴 (历史地理必读本)》:
周纪
三家分晋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①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②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③乎?抑为保障④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释]
①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②尹铎(duó):少昊的后裔,晋卿赵鞅的家臣。
③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直到抽干为止。
④保障:指待民宽厚。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智宣子想要立智瑶为帝位的继承者。宗族之人智果说:“若要挑选继承者,智瑶不如智宵。因为智瑶身上有五点贤能之处,却有一点不足。他的贤能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身材魁梧,英姿潇洒;第二,驾车有力,善于骑射;第三,能力出众,才艺超群;第四,能言善辩,文笔出众;第五,坚强勇敢,做事果决。虽然具备这些贤能,但他没有君主所应该具备的仁德之心。如果他使用这五贤操控他人,却唯独使用这不仁之心做事情,又有谁能承受得了呢?倘若一定要将智瑶立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招来灭门之祸。”智宣子不听智果的话,智果便请求离开智族,另立辅姓。赵国大夫赵简子的长子名伯鲁,次子名无恤。对于继承人的问题,赵简子总是迟疑不定,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他将日常训诫的话写在两片竹简上面,分别交到两个儿子手里,并且嘱咐说:“一定要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让两个儿子说出竹简上的内容。长子伯鲁回答不出来,赵简子便让他拿出竹简,可他说竹简不知道丢到哪里了。赵简子又问次子无恤,他则非常娴熟地背出了竹简上的话,问他竹简在哪里,他立刻从袖子里面拿了出来。赵简子认为无恤更加贤能,便将他立为自己的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去管理晋阳,尹铎说:“大王,您是让我前去剥削百姓,聚敛财富,还是让我将那里建设为一道保障呢?”赵简子说:“自然是保障了。”尹铎便整理相关户籍,减少税户,以此减轻百姓的负担。
……
收起全部↑前言/序言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历时十九年完成。《通鉴》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资治通鉴》创作于北宋时代。当时,在经历了中唐的长期混战之后,国家实现重新统一,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学术文化更加繁荣;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政局依然不太稳定。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富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苦闷的时代,是一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很多治国方针,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而掌握知识与文化的大家们,尤其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则选择了以文字的力量教化民众。他们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而倾心创作。而在这一时期所涌现的诸多著作中,司马光主编的《通鉴》*具代表性。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秦、汉、隋、唐等统一王朝和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的兴衰过程,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正所谓:“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司马光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兴衰历程,便决心以前代杰出君王的事迹,启示当代以及后世者,使之明晓治国处事之道,避免重蹈覆辙。《资治通鉴》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见全豹。全书的选材倾向于政治方面,加以组织整理后,既保留了原书的精髓,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又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衷心地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通过这个选本体会到《资治通鉴》的精华和魅力,学到可用的治世之道和处事之法。
收起全部↑
资治通鉴 白话文白对照中国历史书籍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