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禅生活-铃木大拙说禅-3
定价:39元
作者:【日本】铃木大拙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7
书号:9787544351898
开本/尺寸:16开160*230
印张:14.25印张
页数:228页
装帧:平装护封
《禅生活》是“世界的禅者”铃木大拙先生所著禅学经典著作之一,从崭新的角度阐述了禅的精髓,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禅与生活的因缘关系,明了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的真实面目。在书中,铃木大拙先从西方的“神”及“神圣的思想”引申出禅生活的论断,接着论述了何为证悟以及如何获得证悟,借用大量公案实例分析了公案对人的证悟的重要性。生活处处皆是禅,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将生活过成一种艺术,唤醒内心的真实体验,就会像禅者一样chao然,走向自在。
过一种真实和觉悟的生活,摆脱桎梏、走向自在的生活
★铃木大拙是世界禅学思想家,把禅学介绍给西方的diyi人;
★铃木大拙是一位受到日本寺院僧侣尊敬的学者;
★铃木大拙,与胡适、鲁迅等都是当时的文化大师;
★书先后在英国和日本出版,是一本讲解祖师参禅生活和证悟经验,对现代人的生活有所启发的著作;
di1章 禅生活
di二章 禅之概观
(一)如何是佛
(二)接化手段
(三)本来面目
(四)公案问答
di三章 明心见性
(一)如何是悟
(二)把握当下
(三)当下顿悟
(四)如何用功
(五)德山点心
(六)彻见本性
(七)本来清净
(八)随机施教
(九)大彻大悟
(十)芥子须弥
di四章 觉悟之路
(一)禅宗典籍
(二)禅的发展
(三)摆脱束缚
(四)叩开禅门
(五)悟道因缘
(六)盘珪求道
(七)不生之禅
(八)禅与净土
di五章 公案
(一)石上栽华
(二)生死事大
(三)庭前柏树
(四)长夜明灯
(五)信心为本
(六)拳打脚踢
(七)禅悟价值
“禅生活”这一命题的内涵何在呢?换言之,这一命题意味着我们芸芸众生的所有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与禅相伴,与禅共存。可以设想一下,难道我们的日常生活可曾须臾脱离过“禅”吗?我们可以欣赏一下饲养在鱼缸中的一尾尾小鱼,任凭如何拼命地挣扎也脱离不开那个小小的世界,若是强行逃离,只能落得个遍体鳞伤、必死无疑的可怜下场。正所谓世间法是梦幻空花,非世间法亦是梦幻空花,都是无法把握的,世人终究跳不出世间法的窠臼。
如果我们从其他角度来观察一下的话,所谓“基于禅的生活”可以理解为:在我们呱呱落地世间之前业已具有的“头脑”之上再添加上另外一个“头脑”之意。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反复阐述这一命题呢?这是因为我们往往由“何为人之本源”这一似乎一清二楚的日常生活疑问出发,卷入自身内心的思想纠葛而陷入束手无策、不可自拔的境地。毋庸赘言,这是一个愚蠢至极的结局。而正是这种“愚蠢”发问的本身,向我们芸芸众生展示了一个迄今为止未曾领悟过的思维领域。
换言之,所谓“愚昧无知”就是一种“好奇心”。“好奇心”可以称之为“神”赋予我们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恐怕“神”就是为了更加了解自身本源而创造了人类,继而借助人类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吧?
言归正传,拙著既然以“禅生活”为命题,那么我们就首先由这一命题探讨开来吧。为阐明这一命题,我们可以运用“神”(“神圣的生命”)赋予我们人类内在思维领域的高度发达而丰富的知识,即“思想意识”。这是因为,所谓“知识”正是我们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知识”二字本身十分繁琐抽象,但知识是我们人类经营日常实际生活的工具,只要我们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就一定能够获益匪浅。
众所周知,唯物主义者主张:思维取决于存在,而存在不为思维所左右,源于实根实据的存在又被其本身所制约。我本人并非对此论断有所异议,但是我认为唯物主义者的这一论断疏忽了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如果没有思维和意识,我们只能称所谓“存在”为“非存在”。事实上,所谓“存在”,只有自我对此有所意识之时,才可以称其为存在。如果“神”只是作为“神”而仅仅止步于自我本身,那么“神”即为“非存在”;只有当“神”觉悟到了“神”并非“神”之自身,“神”方能升华为“神”。也就是说,“神”非为“神”自身,故而“神”即为“神”。“神非为神”这一论断取决于“神”之内涵。所谓“神非为神”就是“神”自身的思想和意识。正是依据这一意识,“神”既可以脱离其自身,同时也可以回归其自身。由此而推,我们难以盲目地附和唯物主义者所主张的“思维取决于存在,而存在不为思维所左右”这一论断。我们可以推论:存在自身由于思维而存在,也就是说,“存在”并非“存在”自身,故而“存在”即为“存在”。
禅就是生存,禅就是生活,生存就是禅。也就是说,我们芸芸众生并非借助于禅而生存,而是生存于禅之中。但是可以说,所谓“芸芸众生借助于禅而生存”这一论点就是源于对上述事实的认识。
毋庸赘言,这种认识至为重要。为什么可以这样讲呢?因为就人类的日常生活而言,没有比在日常生活中体会认识“神圣”更为重要的了。犬之所以永远为犬,就是因为犬没有意识到自身为犬,也不知晓自身包容着“神圣”,所以,犬不可能chao越自身。犬嗅到了骨头的气味就会飞奔而食,渴了就会觅水而饮;周期性地追逐异性,甚至不惜为得到追求目标而与竞争者拼死相搏;当自身生命行将终结之际,只能咽气死亡而已。犬为什么不能慨叹自身的命运?为什么既无悔恨也无期盼和憧憬?这一切都是源于何处呢?这完全在于,犬意识不到自身的“佛性”,觉悟不到这一真理而终其生的缘故。可以确切地说,犬虽然生存于“禅”之中,却并非助于“禅”而生存;生存于“禅”之中,且借助于“禅”而生存的唯有人类。但是,仅仅生存于“禅”之中并非至善至美,我们芸芸众生应该基于“禅”而生活。
哇,这本书简直是心灵的指路明灯,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感悟。它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贴近生活的智慧。比如,书中关于“当下”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到我们常常因为沉湎过去或忧虑未来而错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瞬间。我记得有一次工作压力特别大,焦头烂额,无从下手,就随手翻到了关于“专注”的那一章。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和的语气,引导我去观察自己的呼吸,去感受手头正在做的每一件小事。那种感觉就像有人轻轻地把我从纷乱的思绪中拉了出来,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锚点。读完之后,我试着将这种“专注”的态度应用到日常琐事中,比如认真地洗碗,专心地和家人交谈,奇妙的是,效率提高了,心也安定了许多。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内敛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最柔软、也最需要被触碰的地方。它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这比任何一剂速效的“鸡汤”都来得实在和持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生活有点“卡壳”的朋友们,它会给你带来一种平静而坚定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感觉每句话背后都藏着一段深厚的修行体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空性”概念时所采取的类比方式,非常巧妙,完全避开了晦涩的宗教术语,而是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来解释。比如,他谈到“空”不是“没有”,而是“可能性”的集合体,就像一个空杯子,它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容纳任何液体。这个比喻让我茅塞顿开,我过去总是害怕“空虚感”,现在明白了,正是这种看似空无的状态,才让我有空间去创造新的内容和价值。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意思,它不是线性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个迷宫,你总能在不经意间,从一个看似不相关的章节里,找到解答你当前困惑的钥匙。我不是一个习惯快速阅读的人,这本书我读得很慢,经常读完一段就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很久,有时候甚至需要一个下午的时间去“消化”其中的几句话。这是一种非常投入的阅读,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层次好像被温和地提升了一点点。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观点,只是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镜。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深沉的敬畏感。它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心性修炼,更隐约透露出对宇宙规律和生命本源的探寻。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一种宏大的背景感,个人的喜怒哀乐在那样的背景下变得既渺小又无比珍贵。作者的叙述中有一种跨越时代的沉静,仿佛他与那些古代的智者进行着跨时空的对话,并将这些对话的精髓提炼出来,用最简洁的语言呈现给我们。我特别欣赏它探讨“无我”概念时的那种微妙平衡。它既不鼓励自我湮灭,也不提倡过度膨胀的自我中心,而是引导我们看到“我”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流动的过程,一个与世界紧密相连的节点。这种洞察力,让我对人际关系也产生了新的理解——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我应该得到什么”,而是关注“我能给予什么”时,连接自然就变得更深刻、更少摩擦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它需要你给予时间,而它回报给你的,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一份泰然自若的心态。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所谓的“心灵成长”书籍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大多是包装精美的安慰剂。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真诚度是毋庸置疑的。作者仿佛坐在你面前,不是以上帝视角俯视你,而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坦诚地分享他自己在修行路上遇到的挣扎与突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放下执念”的论述。我一直对过去某段失败的经历耿耿于怀,总想着如果当初做了不同的选择,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书里提到“时间是一条单向流动的河流,我们能做的不是逆流而上,而是学会适应水流的方向,并欣赏沿岸的风景。”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内心的“小剧场”,每当旧有的执念浮现时,就轻轻地将其标记为一个“念头”,然后继续关注眼前的任务。这种方法论非常实用,它不要求你立刻“消灭”烦恼,而是教你如何与烦恼“共存而不被其控制”。这种务实的指导,让我觉得这是一本真正能落地的“工具书”,而不是空中楼阁。
评分我买这本书时其实是带着一点功利心的,希望能快速找到解决焦虑的方法。然而,这本书给我的却是一种全然不同的体验。它没有提供快捷键,反而是让我放慢了脚步。我发现作者非常善于运用辩证法来剖析问题,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在他的笔下总能找到和谐统一的出口。例如,他对“努力”和“放下”的阐述,很多人认为这是对立的两端,但书中却清晰地描绘出它们如何在不同的阶段互相转化、互相成就。这种深度思辨的能力,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框架。读完后,我不再像以前那样非黑即白地看待生活中的选择题,而是开始欣赏那些处于灰色地带的中间状态。这种包容性的思维转变,比任何具体方法的学习都更有价值。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也十分考究,读起来有一种沉稳的节奏感,仿佛是在跟随一位资深的导师,进行一场没有终点的漫长旅程,而这个旅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我敢说,这本书改变了我处理困境的基本模式,它让我从“解决问题”的模式,转向了“理解问题”的模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