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陆军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官方战史上中下{全三册}

二战德国陆军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官方战史上中下{全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战
  • 德国
  • 陆军
  • 装甲
  • 歼击
  • 历史
  • 军事
  • 战争
  • 回忆录
  • 官方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
ISBN:9787547229422
商品编码:1542087220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二战德国陆军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官方战史全三册

定价:209.4

作者:黄锴,丛丕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472294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二战德国陆军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的整个历史, 几乎代表了德军反坦克部队的演变史,1939年组建后,数次换装,直至1943年7月后成为德军个也是一个全部装备“猎豹” 坦克歼 击车的营。此后该营陆续参与诺曼底战役、法莱斯被围、西线防御等战事,于1945年4月向盟军投降。

该营所装备的“猎豹”坦克歼击车是一个成功的 车型,被认为是二战时期性能外形坦克歼击车,因此受到广大军迷的喜爱。


目录

上册:从汉堡到库尔斯克

序 章

第654反坦克/装甲歼击营的组建和征战历程

第654反坦克/装甲歼击营照片及文件集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的组建和“堡垒”行动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在1943年的相关照片及文件 集

第654营车辆涂装范例及实车资料(1939年8月- 1943年8月)


中册:从布尔日到诺曼底

前言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第8号作战日志(1944年1 月-6月)

“猎豹”重型坦克歼击车早期开发图集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在法国重组及换装照片集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第9号作战日志(1944年6 月-8月)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诺曼底战役相关照片及文件 集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第1连行动报告(1944年6 月-8月)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第2连行动报告(1944年6 月-7月)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成员对诺曼底战役的回忆

第654营车辆涂装范例(1944年1月-8月)


下册:从阿尔萨斯到莱茵河

前言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第9号作战日志(1944年9 月-12月)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在1944年9月-12月的相关照 片及文件集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第10号作战日志(1945年1月 -4月)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在1945年1月-4月的相关照片 及文件集

G集团军群和第19集团军作战日志中有关第654营 的战斗记录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成员的战时记录和回忆资料

第654营车辆涂装范例及实车资料(1944年10 月-1945年3月)

参考文献


文摘

鲁道夫少校于1942年12月被任命为第654装甲歼 击营营长,在改编后继续担任营长,第1连连长维尔德中尉是在1942年12月底与第518重装甲歼击连余部一起调入第654装甲歼击营,这个独立 单位在顿河大弯曲部的战斗中遭到重创。对于这个重整的营来说,其编制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不同寻常,维修连的人员配置尤其豪华,来自各 方面的专家和平民工程师被派往工厂的不同车间,被重新训练成该营的维修人员。

1943年5月中旬,批“费迪南德”运抵鲁昂 ,它们是从尼伯龙根工厂运来的,由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的兄弟单位第653重装甲歼击营的人员押运。“费迪南德”的引擎噪音非常大,以至 于被误认为是盟军轰炸机来袭,当它们从火车站出发前往兵营时,鲁昂城内居然拉响了防空警报。这些钢铁巨兽隆隆地穿过这座以圣女贞德 而闻名的古城,缓缓通过横跨塞纳河的大桥,车体的重量居然使桥梁下陷了2厘米!

根据编制表,第654重装甲歼击营营部将配备3辆 “费迪南德”,下辖的三个坦克歼击车连每连装备14辆“费迪南德”,其他单位的轮式车辆也更换为全新的4.5吨卡车、3吨“欧宝”卡车和 半履带卡车,此外还有“大众”汽车和摩托车。1943年5月,当车辆抵达后,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的“费迪南德”被部署在靠近鲁昂 机场的地方,装甲兵训练也将在那里进行。

1943年6月初,装甲兵总监,德国装甲部队的创 建者海因茨·古德里安大将(Heinz Guderian)前来视察,为此举行了一次大型演习,由橡叶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赖希斯弗赖赫尔·冯·埃 德尔斯海姆上校(Reichsfreiherr von Edelsheim)指挥的第24装甲师和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参加了演习。古德里安大将在演习后的总结会上 就未来的战事给予了一些暗示:“‘费迪南德’的主要任务是突破完善的预设防线,并未后续坦克部队打开杀入敌军后方的通道。”

1943年6月,鲁道夫少校被调离第654重装甲歼击 营,由橡叶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卡尔-海因茨·诺亚克上尉(Karl-Heinz Noak)接过该营的指挥权。同时,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第3连连长也 发生变更,由罗尔夫·亨宁上尉(Rolf Henning)接替了海因茨·迈尔中尉。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第2连的赫伯特·哈廷二等兵 也回忆了他在1942年底加入第654装甲歼击营直至1943年4、5月间该营重组改编期间的服役时光:

“我从大学预科学校毕业14天后,于1942年4月 15日加入德国国防军,然后被送往汉堡的第20装甲歼击补充与训练营。同年10月,我被派往俄国前线,进入被我们称作‘P654’的第654装甲 歼击营。

经过一个冬天的艰苦作战,我们营终于在1943年 3月离开了俄国,并且得到24天的休假外加4天出行日。当然那段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但是我们很自然地利用了休假时间的每一分钟,就算是 出行日也仔细研究了行程,并安排好回程之旅,以便尽可能地在返回部队。上级不要求我们首先前往汉堡的第20装甲歼击补充与训 练营报到,并给予我们另外5天额外假期,这简直美妙得像做梦一样。

当额外的假期结束后,我们渐渐回复到军队的训 练生活中,包括一些让我们保持健壮体魄的训练,相当课时的课堂教学,还有武器清洁等等,总的来说其力度不是太强烈。当不训练和周日 时,我们很喜欢去汉堡游玩,这座城市依然保持完好,虽然遭受过空袭,但此时的损伤很小,在市中心几乎看不到空袭的痕迹。城里有很多 东西值得一看,比如港口--在战争期间看起来很有意思,值得游览的地方还有哈根贝克动物园、圣保利足球俱乐部和缆绳街,总有大量的游 客光顾那里。在各处都能感受到战争的存在,这座城市已不再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水手,取而代之的是军人们。汉堡还有几座不错的剧场 以及国立歌剧院,虽然现在是战争时期,上述文化演出场所依然人满为患。

几周后,我们被调到菲施贝克(Fischbeck), 出城向布克斯特胡德(Buxtehude)方向前进几公里就到了。在菲施贝克时,我们住进一座相对较新的兵营,它坐落在一片原野上,不幸的是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和以前那样经常去汉堡了。我们营逐渐恢复到满编状态,许多伤员或者在俄国与本营失散的人员陆续归队,不过还是有 些新面孔,许多是新来的补充兵--来自‘招募摸彩袋’。

渐渐地一些小道消息开始在部队中疯传,我们听 说会装备一种新型武器,而且是很大型的装备,我们自然会进行各种猜测,是新式的自行火炮还是突击炮?无人知道确切消息,所以我们只 能等待。

某日,我们再次出发,乘坐火车向西行进,在马 斯特里赫特越过边界,之后穿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北部,了目的地:鲁昂。在这里我们注意到的件事物就是当地的大教堂,大概 是世界上教堂吧。特别让人震撼的是在天主教堂和塞纳河之间没有房子,只有一些地基,据说在1940年塞纳河大桥之战中那些房子 着火了,曾严重威胁到教堂。后来,法国人和德国人联合救火,一起拯救了这座大教堂。

我们驻扎在塞纳河另一侧,也就是所谓‘新城’ 的佩利西耶兵营。些有关我们即将装备的新型战车的细节信息渐渐被透露出来,我们营的部分人员已经编成分队前往奥利地多瑙河 畔的恩斯,那里的尼伯龙根工厂正在生产那种战车,我们还得知了这种战车的名字:‘费迪南德’。我们非常惊讶一种装甲战车叫做‘费迪 南德’?据我们所知,这种坦克歼击车是以它的设计者费迪南德·波尔舍教授的名字来命名的。

终于有一天这些武器运达了,它们是由火车运来 的,在被卸下火车之后必须渡过塞纳河。河上有两座桥,都在市中心靠近大教堂的地方,一座是格栅结构,承重能力是16吨,另一座是德国 工兵于1940年为了替代当时已经炸掉的那座桥而架设的,其设计承重能力是26吨,而这些坦克歼击车的重量是72吨!可以选择的桥梁只 有那座26吨承重的桥,因为我当时负责指挥交通,所以有机会目睹战车过桥的情景,当然附近还有很多法国人围观。这些巨大的坦克歼击车 引擎轰鸣,咆哮着开过来,然后它们小心地逐次驶过桥面,总共是45辆。虽然两侧河床上的桥墩都下沉了数厘米,不过我军工兵对桥梁结构 的加固确实非常成功。之后,从每个桥墩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座桥发生了轻微的弯曲。

随后,我们深入了解新式战车的机会, 它们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其装甲厚度*,前装甲有200毫米厚!我们认为这是的生命保障。为什么上级会选择我们部队来接收这种 强大的装甲战车?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我们部队之前装备的是牵引式反坦克炮,直到前一年冬天才获得了使用自行反坦克炮的短暂经验。我 们认为更明智的选择是把这种重型战车装备给一支经验丰富的装甲部队。不过,也许我部在将领中拥有良好的声誉吧!无论如何,我们 狂热地投入到训练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轻易地想象出整个事情让我们受到了多么大的鼓舞。不幸的是,我没有参加多少这样的训练,我接 受一项光荣但十分平淡的任务--在各级指挥部之间充当传令兵。

佩利西耶兵营住着我所在的第654重装甲歼击营 第2连以及营部连,各连的传令兵都住在营部连的同一间屋子里,就在值班室旁边,所以可以很便利地执行任务,可以这么说,我是营部连和 第2连之间的联络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无须到其他连队去传令,为此我骑着自行车时常在城市内穿梭。有一次,一队卡车运载从国内送来的 备用零件,我领着他们穿过城市抵达让娜·达尔克兵营(Jeanne d'Arc Barracks)。

因为我们营进行了改组并接收了新的坦克歼击车 ,在编制上有些变化。我们还接收了一整支新的轮式车辆。从那时起,我们只操纵两种(轮式)卡车,分别是3吨‘欧宝-闪电’卡车和4.5吨 MAN公司的柴油卡车。我们还有一些被称为‘骡子’的半履带式‘欧宝-闪电’卡车,用于在战斗中为坦克歼击车实施补给。”

1943年6月8日,第656重装甲歼击团在奥地利的 圣珀尔滕(St. P?lten)组建,该团是德军统帅部为即将开始的“堡垒”行动而特别建立的突击单位,由男爵恩斯特·冯·容根费尔德中校 (Baron Ernst von Jungenfeld)担任团长,下辖三个特殊装备的营,包括第653重装甲歼击营(又为第656重装甲歼击团第1营),指挥官为 海因里希·施泰因瓦克斯上尉(Heinrich Steinwachs);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又为第656重装甲歼击团第2营),指挥官为卡尔-海因茨·诺 亚克上尉;第216突击坦克营(Sturmpanzer-Abteilung 216,又为第656重装甲歼击团第3营),指挥官为布鲁诺·卡尔少校 (Bruno Kahl) 。前两营均装备“费迪南德”重型坦克歼击车,第三个营装备“灰熊”突击坦克(Brummb?r)。第656重装甲歼击团团部人员主要来自第4装 甲师第35装甲团。

1943年6月13日至15日,第654重装甲歼击营乘火 车离开鲁昂,向东线开拔,其运输行动代号“雷暴雨”(Gewitter),全营分乘14列军用列车,途经拉昂(Laon)、兰斯(Reims)、南锡( Nancy)、扎格门特(Saargemünd)、曼海姆(Mannheim)、海德堡(Heidelberg)、安斯巴赫(Ansbach)、纽伦堡(Nuremberg)、比尔森 (Pilsen)、布拉格(Prague)、格拉茨(Glatz)、拉蒂博尔(Ratibor)、塔尔努夫(Tarnow)、普热梅希尔(Przemysl)、利沃夫 (Lvov)、布罗迪(Brody)、别尔季切夫(Berdichev)、基辅(Kiev)、戈梅利、乌涅恰(Unecha)、布良斯克和奥廖尔,奥廖 尔以南35公里的斯米耶夫卡(Smijewka)。 整个行程受到严格保密,在军列经过德国境内时,只要停留时间稍长,就由盖世太保负责安保工 作。1943年6月24日,运输第654重装甲歼击营部队的列军车在严密的防空掩护下在斯米耶夫卡卸车,该部在九天内完成了行程大约3000 公里的战略机动,充分体现了帝国国家铁路部门的高超效率和卓越管理。

第654重装甲歼击营进入个战备阵地,位于 斯米耶夫卡以北20公里的乔特托沃(Chotetowo),该部从6月25日开始在那里一直停留到6月30日,在此期间做好了战斗准备。该营的所有行 军转移均在夜间进行,以躲避敌军的空中侦察。在随后的日子里,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对奥廖尔至库尔斯克铁路沿线的预定作战区域实施了彻 底的侦察,同时也为“费迪南德”的开进修筑了特别通道,沿途的桥梁都经过加强,并竖立了标有大号字母F(指“费迪南德”)的标志牌。

自1943年6月30日起,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分三阶 段隐蔽进入出击阵地,位于奥廖尔至库尔斯克铁路线德军主防线后方1~3公里处,德国空军的飞机在该营调动期间在这个地区上空盘旋飞行 ,以掩盖战车引擎的巨大噪声。


《钢铁洪流的挽歌:二战德国陆军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全史(上、中、下)》 卷一:战争阴影下的孕育与黎明(1942-194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吞噬一切的烈焰中,德国陆军的装甲力量一直是其快速打击与纵深突破的核心。然而,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对单纯依靠正面火力优势的坦克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东线广袤而残酷的战场上,苏军不断涌现的重型坦克和坚固防御工事,迫使德军高层重新审视其反坦克作战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支承载着新锐技术与期望的特殊单位——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在1942年底悄然诞生。 本书上卷,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的“孕育”与“黎明”。我们将从其成立的初衷、人员的招募与训练、直至接收和熟悉首批装备的全部细节展开。不同于以往对德军装甲部队的常规叙述,本卷的焦点将聚焦于一个特定单位的视角,揭示其在战前筹备阶段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德军在反坦克领域的战略考量。随着战争的深入,传统的坦克歼击车,如StuG III,虽然在数量和成本上占有优势,但在面对日益强大的苏军T-34和KV系列坦克时,其火力与防护能力逐渐显露出疲态。对更加强大的、能够独立作战并摧毁一切敌方装甲目标的“重型”反坦克武器的需求变得迫切。第654营应运而生,其核心装备——由费迪南德·保时捷博士设计,后由阿尔凯特公司(Alkett)生产的“费迪南德”重型坦克歼击车(日后被正式命名为“象”式),便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上卷将详尽描绘“费迪南德”这款前所未有的巨兽诞生的故事。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到一系列技术难题的攻克,再到最终投入生产线,我们将细致考察其设计理念、武器配置(一门12.8厘米PaK 44 L/55反坦克炮)、动力系统(双引擎电传动系统)、以及那厚重到近乎无敌的装甲。我们将分析其优缺点:它拥有无与伦比的正面火力,足以在任何距离上摧毁最强大的盟军坦克;其厚重的装甲更是令当时盟军大多数武器望尘莫及。然而,过于沉重的车体、复杂的动力系统带来的可靠性问题、以及相对较高的生产成本,也注定了它并非一款能够大规模列装的“万金油”。 随后,本卷将重点描绘第654营的组建过程。来自德国各地的精英士兵,包括经验丰富的坦克兵、炮兵和工程兵,被汇聚于此,开始接受严苛的训练。训练不仅包括对“费迪南德”复杂操作的熟悉,更强调其作为一支独立反坦克力量的战术运用。我们将还原士兵们在训练场上的汗水与荣耀,他们的迷茫与坚定,以及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憧憬与担忧。训练的细节,例如模拟战场环境、火炮瞄准练习、车辆维护保养等,都将以生动而翔实的笔触呈现,力求让读者身临其境。 在进入战场前,第654营的官兵们对他们的“新伙伴”——“费迪南德”抱有着极高的期望。它代表着德意志工业的顶尖技术,也寄托着他们扭转战局的希望。然而,战争的现实远比理论更为残酷。上卷的末尾,我们将描绘第654营首次接受检验的时刻。尽管尚未经历大规模的正面交锋,但其初期的部署与少量接触,已经预示了这支部队未来征程的严峻性。 “黎明”的曙光,并非总是伴随着胜利的凯歌。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的诞生,是德军在技术至上理念下一次大胆的尝试。上卷的叙述,正是为了揭示这支部队在战争机器中悄然形成的一块独特拼图,它带着最先进的武器,却即将驶入最泥泞的战场。这段历史,是关于技术、人员、以及战争初期的混沌与期待,为后续更加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铺陈了坚实而细腻的基石。 卷二:东线绞肉机中的咆哮与挣扎(1943-1944) 在卷一描绘了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的诞生与初期的磨合之后,本书中卷将带领读者直面二战最残酷的战场——东线。1943年至1944年间,苏德战场的局势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士气大振,并开始发动一系列大规模攻势,企图将德军彻底逐出其国土。正是在这样的血与火的洗礼中,第654营及其装备的“费迪南德”重型坦克歼击车,迎来了其最严峻的考验,也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记。 中卷的叙事将围绕第654营在东线一系列关键战役的经历展开。首先,我们将聚焦库尔斯克会战。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之一,也是“费迪南德”的首次大规模投入实战。本书将深入剖析第654营在这次战役中的具体部署、战术运用、以及其所遭受的巨大损失。我们会详细描述“费迪南德”在面对苏军数量庞大的T-34、SU-85、SU-100等型号坦克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火力优势。一辆辆“费迪南德”凭借其12.8厘米主炮,在正面战场上如同一座座移动的堡垒,摧毁着来犯的苏军装甲。 然而,库尔斯克战役也暴露了“费迪南德”的致命弱点。由于其巨大的体积和重量,在丘陵起伏、地形复杂的东线战场上,它们极易陷入泥泞或遭遇反坦克壕。复杂的电传动系统在高强度作战中频频出现故障,机械可靠性成为其最大的敌人。此外,相对较少的车组成员(只有6人),在面临战场损失时,难以进行有效的现场维修。本书将生动地描绘士兵们在战斗间隙,在恶劣条件下,竭力抢修这些庞然大物的场景,以及他们面对装备故障时那种无奈与沮丧。 随后,中卷将跟随第654营的足迹,穿越东线的泥泞与硝烟,记录其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的残酷战斗。我们将重点分析,在苏军装甲力量不断升级、战术日益成熟的情况下,第654营如何适应战场的变化。苏军的反坦克炮兵,尤其是装备了重型火炮的自行反坦克炮,逐渐找到了对付“费迪南德”的有效方法。侧翼攻击、利用地形优势,以及集中火力摧毁其薄弱环节,都成为苏军打击“费迪南德”的有效战术。 本书将不再局限于宏大的战役视角,而是深入到基层连队的视角,还原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真实情感。我们会通过采访士兵的日记、信件、以及战后回忆录,来展现他们在炮火纷飞中的恐惧、求生的欲望、战友之间的情谊,以及对战争本身的困惑。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献身的士兵,那些在绝望中坚持战斗的官兵,他们的故事将在此得以呈现。 此外,中卷还将探讨“费迪南德”在第654营内部地位的变化。随着战争的深入,以及苏军反坦克能力的提升,这款曾经被视为“战场王者”的重型歼击车,也开始被士兵们称为“陆地巡洋舰”或“铁棺材”。人们对它的感情,从最初的崇拜与自信,逐渐掺杂了畏惧与无奈。我们将分析,在装备劣势和人员伤亡逐渐增大的情况下,第654营的指挥官如何调整战术,试图发挥“费迪南德”的剩余价值。 “咆哮与挣扎”是中卷的核心主题。它不仅仅是对“费迪南德”在东线战场上强大火力的赞美,更是对其在严酷现实面前所展现出的脆弱性的深刻揭示。这一时期,第654营的士兵们,经历了从初期的辉煌到后期的艰辛,他们的经历折射出德军装甲部队在战争后期所面临的普遍困境。中卷的叙述,将为我们理解德军重型武器的战略得失、战场实际运用中的复杂性,以及战争对个体士兵造成的深刻影响,提供不可或缺的视角。 卷三:撤退的足迹与最后的挽歌(1944-1945) 本书的最后一卷,将带领读者跟随第654重装甲歼击营,踏上其在战争末期的艰难撤退之路。1944年至1945年,随着苏军的强大攻势,德军在东线节节败退,战局已是风雨飘摇。此时,“费迪南德”重型坦克歼击车(“象”式)的数量已经锐减,并且经历了多次改进,演变为“斐迪南”式(Ferdinand)后又更名为“象”式(Elefant)。第654营也面临着人员的不断补充、装备的维修与补充的困难,以及士气的持续考验。 下卷的重点将聚焦于第654营在战局急转直下的背景下,其装备与人员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我们将详细描绘其在波兰、匈牙利、以及奥地利的战役中的表现。在这些地区,地形多变,战线拉锯,苏军的攻势如潮水般汹涌。第654营的官兵们,即使面对数量占优、士气高昂的苏军,依然在努力执行其反坦克任务,试图迟滞敌军的推进,为德军的撤退争取时间。 本书将特别关注“象”式(Elefant)这一型号的变化。在经历过库尔斯克战役的惨痛教训后,针对“费迪南德”的缺点,对“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例如加装车体侧面装甲、改进动力系统、以及提升炮塔的机动性等。下卷将详细分析这些改进的效果,以及它们是否能够帮助第654营在越来越不利的战场形势下,继续发挥其战斗力。然而,我们也会看到,即使是经过改进的“象”式,也无法挽回战争整体的颓势。 在这一时期,第654营的士兵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目睹了无数战友的牺牲,经历了家园的沦陷,也看到了战争的无休止。本书将通过对士兵个人经历的细致刻画,来展现他们在绝望中的挣扎与坚持。例如,一些士兵在装备损坏无法修复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手中的武器,与其他步兵协同作战;一些人如何在撤退途中,保护平民;以及他们在失去联系的战友,是否有幸生存下来的故事。 下卷还将深入探讨第654营在战争末期的“身份危机”。随着德军整体装甲力量的萎缩,“象”式的数量急剧减少,这支曾经以重型坦克歼击车为核心的部队,其战术定位也变得模糊。本书将分析,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第654营的指挥官如何根据现有装备和兵力,调整战术,例如将其作为固定火力点,或是参与到步兵的防御战斗中。 “最后的挽歌”并非仅仅是悲伤的结束,更是对一段历史的深刻回顾。下卷的叙事,将带领读者走向战争的终点。我们将描绘第654营如何迎来其最后的战斗,以及其成员在战争结束后,如何面对战败后的生活。本书将不会回避战争的残酷与失败的现实,而是以史实的严谨,去呈现这段历史的全部面貌。 我们会梳理第654营的最终命运:它是在最后的抵抗中被歼灭,还是作为一支残余部队,在投降的混乱中解散。对于幸存的官兵,他们经历了漫长的战俘生涯,或是在战后努力重建生活。本书将尝试去寻找一些幸存者的踪迹,了解他们对战争的回忆,以及他们的人生轨迹。 《钢铁洪流的挽歌:二战德国陆军第654重装甲歼击营全史(上、中、下)》的第三卷,是对这支部队以及那个时代悲壮历史的最终定格。它将以深沉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一支曾经拥有强大武器的部队,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消逝。这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更是一部关于战争、关于人性、关于历史印记的沉重而深刻的叙事。通过全三卷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第654重装甲歼击营的完整历史,从它的诞生、辉煌,到它的挣扎,直至最后的消亡,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与复杂。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部“官方战史”,它在保持客观中立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这在描绘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时尤为重要。作者没有过度渲染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面和决策失误。叙述语言保持了一种冷静的、近乎档案式的记录风格,即便面对重大的失败,也能清晰地梳理出导致失败的复杂因素,包括后勤、指挥链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信服力,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去审视这支部队在二战历史长河中的真实角色与命运。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老练,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历史文献的死板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平衡宏大的战役背景与微观的士兵个体经历。在描述关键战斗时,那种紧张感和压迫力扑面而来,仿佛我就是那装甲车里的一员,耳边充斥着引擎的轰鸣和炮火的爆炸声。但紧接着,笔锋一转,又会细腻地描绘出在漫长行军中的士兵的日常、他们之间的战友情谊,甚至是胜利和失败带来的心理波动。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手法,让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而富有温度,完全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人一读起来就停不下来。

评分

我常常在想,一本优秀的战史作品,除了记录“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阐释“为什么会这样”。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事件的简单堆砌,而是透过对第六五四营的特定历程的聚焦,折射出整个德军装甲力量的兴衰轨迹。通过对其战术演变和人员构成变化的细致描摹,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战争机器是如何一步步被消耗、被改造,直至最终走向终结的。这使得阅读体验超越了单纯的历史回顾,更像是一场关于军事组织适应性、人力代价与战略极限的深度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用心了,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封面吸引了。那种复古的军事风格,配上恰到好处的字体选择,立刻就把我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尤其是封面上的那副插画,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远处的坦克和近处步兵的动态感十足,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去探究里面的世界。书页的纸张质量也值得称赞,厚实且有质感,翻阅起来非常舒适,没有那种廉价的印刷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对军事历史书籍的物理呈现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光是拿到它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资料收集工作简直是令人敬佩的“考古级别”。从那些翔实的部队调动记录,到精确到日期的交战双方兵力对比,处处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尤其欣赏它对技术细节的探讨,比如特定型号坦克的性能分析,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形和战术环境下的表现差异。这些内容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原始文献基础之上的深入剖析。对于硬核军迷来说,这些深入的参数和战术推演无疑是极大的知识盛宴,它们为理解这支部队的作战哲学提供了坚实的骨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