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湛清华——清华大学校园植物

水木湛清华——清华大学校园植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菁兰,张彤,张贵友著 著
图书标签:
  • 清华大学
  • 校园植物
  • 植物学
  • 园林
  • 科普
  • 自然
  • 环境
  • 生物多样性
  • 植物图鉴
  • 园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3473
版次:1
商品编码:154621384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水木湛清华——清华大学校园植物

原价:220.00元

作者:王菁兰,张彤,张贵友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301243473

字数:450000

页码:49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是北京植物种类最丰富的高校,本书是一部将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和北京常见植物识别相结合的普及读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为本书作序。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和北京大学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汪劲武为本书作序。

内容提要


《水木湛清华——清华大学校园植物》图文并茂地介绍了500种清华大学校园植物。本书既是一本北京地区常见植物识别的普及读物,也是来清华访问、学习、交流、旅游的人细细品味清华文化的随身手册,还是广大清华校友们回味青春岁月的案头书籍。

目录


1.乔木行道树
2.乔木
3.灌木
4.木质藤本
5.竹类
6.栽培草本
7.野生草本
8.水生草本

作者介绍


王菁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张贵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

文摘


序言



校园里的生命交响:一部献给自然爱好者的植物图鉴 书名:自然絮语:从雨林到荒漠的植物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面向所有自然爱好者、植物学初学者以及户外探险家的综合性植物图鉴。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机构的植物群落,而是致力于描绘地球上生命力最为顽强的植物群落,展现跨越气候带和生态系统的生命奇迹。 全书分为四个宏大的部分,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植物的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以及它们与人类文明的复杂关联。 --- 第一部分:生命的基石——植物的结构与奥秘 本部分着重解析植物世界的“工程学”原理。我们不讨论校园的景观设计,而是深入到细胞层面,揭示植物如何从无机物中创造出有机生命。 章节聚焦: 1. 微观世界的奇迹: 详细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重点解析叶绿体如何捕获太阳能,以及细胞壁的复杂多糖结构如何赋予植物支撑力。通过高清显微照片,读者将领略淀粉粒、油滴和晶体在细胞内的精妙排列。 2. 根系的无声史诗: 根系是植物的生命线,但常常被忽视。本章对比了不同生境下根系的适应性策略——从沙漠植物的深层主根到热带雨林附生植物的气生根。探讨了根瘤菌固氮的共生机制,以及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动态吸收过程。 3. 支撑与运输的艺术: 详细剖析木质部和韧皮部作为植物体内“高速公路”的功能。不同于对庭院树木的观赏性描述,本部分侧重于解释不同树种(如软木栓皮栎与硬枫木)导管的直径差异如何影响其水分运输效率和抗冻能力。 --- 第二部分:气候的印记——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法则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带领读者跨越地理屏障,探索植物如何在全球最严酷的环境中繁衍生息。这些案例展示了自然选择的强大力量,它们与受保护的、人工维护的校园环境截然不同。 章节聚焦: 1. 沙漠中的“绿色潜伏者”: 重点介绍景天酸代谢(CAM)植物的生理机制,解释它们如何在夜间吸取二氧化碳以减少水分蒸发。案例分析包括龙舌兰科、仙人掌科植物的储水结构和防御机制(如刺的演化)。 2. 高山之巅的拓荒者: 聚焦于高海拔和极地环境中植物的“矮化”现象。探讨垫状生长、毛被的形成以及其对紫外线和低温的抵抗策略。我们将对比不同海拔的苔藓和地衣群落,分析其在冻融循环中的生命维持策略。 3. 水生与半水生植物的浮沉哲学: 探讨水葫芦、莲花等植物如何调节气腔结构以适应水下或漂浮的生活。对比不同浮力调节机制,以及它们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指示作用。 --- 第三部分:生命的多样性——从孢子到花粉的繁殖革命 本部分聚焦于植物繁殖的进化历程和策略的多样性,涵盖了从最原始的繁殖体到最复杂的开花授粉系统。 章节聚焦: 1. 孢子时代的遗存: 详细介绍蕨类、苔藓和石松的世代交替,解释孢子体和配子体的生命周期。分析孢子在不同环境下的传播方式及其在生态系统演化中的地位。 2. 裸子植物的坚韧: 集中探讨松柏科植物的“赤裸的种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长期适应。重点解析毬果的结构功能,以及其树脂在防御和化学防御中的作用。 3. 被子植物的“华丽冒险”: 这是植物界最成功的演化分支。本书将深入分析花朵的结构如何精确地“引诱”特定的传粉者。我们不会描述常见的园林花卉,而是分析兰科植物的欺骗性拟态、无花果的隐头花序,以及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形态差异如何反映其生境压力。 --- 第四部分:植物与人类的交织——生态与文化视角的审视 本部分将植物置于更宏大的人类文明背景下考察,探讨其在医药、农业和文化中的地位,而非仅仅作为校园景观元素。 章节聚焦: 1. 全球粮食系统的根基: 追溯谷物(小麦、水稻、玉米)的驯化历史,分析人工选择如何改变了野生祖先的基因结构。探讨现代生物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抗逆性方面面临的挑战。 2. 植物的化学武器库: 梳理传统药用植物中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与作用机理。例如,柳树皮中的水杨酸、毛地黄中的强心苷,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潜在毒性。 3. 森林的“社会网络”: 介绍现代生态学中关于森林生态系统互联互通的研究,特别是真菌网络(菌根网络)在树木间信息和物质交换中的作用。探讨原始森林的结构复杂性如何远超人工种植林,以及这种复杂性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本书的宗旨是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让读者超越眼前所见的单一环境,领略植物界惊心动魄的生存斗争和无尽的生命创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水木湛清华——清华大学校园植物》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鉴,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和校园文化的诗篇。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书籍,但翻开后立刻被那些细腻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所吸引。作者显然对清华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怀有深厚的感情,笔触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一些古老树木的记述,那些树木仿佛就是校园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记录着一代代学子的青涩与辉煌。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园丁漫步在校园里,他不仅告诉你这棵树叫什么名字,还能娓娓道来它背后的故事,告诉你它见证了哪些重要的历史时刻。这种将自然知识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认识植物的同时,也对清华园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新的感悟,它让我对“校园”这个概念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建筑群,更是生命呼吸的共同体。

评分

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时间点拍摄的植物照片,比如同一株树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面貌,进行了对比展示。这种时间维度的引入,使得对植物的认识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是什么”的植物,更是在探讨“如何生长”的过程。读完后,我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我平时经过的那些校园角落。过去视而不见的灌木丛,现在在我眼中变成了复杂的生态结构;过去匆匆路过的花坛,现在充满了不同的生命故事。它成功地培养了一种“慢观察”的习惯,鼓励人们停下脚步,去感受生命在不同阶段的展现。这种由内而外影响阅读者生活态度的能力,是许多科普读物难以企及的高度。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知识是能够改变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版式布局也体现了一种沉稳而优雅的气质,非常符合清华的风格。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使用手触摸,也能感受到那种对细节的考究。图片的选择也非常讲究,既有清晰的科学测绘图,也有充满艺术感的写意拍摄,使得全书在严谨与美感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排版上,文字的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拥挤,给予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消化那些信息量较大的段落。我个人对那种将拉丁学名、中文名、地方俗名并列展示的处理方式非常喜欢,这种严谨的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书既适合专业读者,也方便了普通读者进行查阅和学习。总的来说,它在视觉上就是一种享受,将自然科学的冷静与艺术审美的热情和谐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一件可以长期珍藏的书籍艺术品。

评分

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也值得称赞。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物种信息,而是将植物的生长习性、生态作用与校园的微气候、土壤条件进行了巧妙的关联分析。例如,书中对于不同季节中,校园内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的分布变化描述得极为精准,这对于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一些本土植物时,所采用的详尽的形态学特征描述,这对于植物爱好者和专业人士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料。更难得的是,它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植物养护和校园绿化历史变迁的内容,显示出作者在植物学知识之外,对园艺管理和历史沿革都有着深入的了解。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比书中的描述和窗外实际的植物状态,发现这本书的观察角度非常敏锐,很多细微的差异都能被精准捕捉和解释。它提供了理解校园生态系统的多维视角。

评分

我以一个常年在外奔波的校友的身份来评价这本书,它成功地勾起了我无数沉睡的记忆碎片。那些文字和图片,仿佛有一股魔力,能瞬间把我拉回到那个被梧桐树荫覆盖的林荫道上,闻到雨后泥土混合着花草的清新气息。我清晰地记得某年春天,我们一起在某处草坪上讨论毕业论文的场景,而这本书里的某一页恰好描绘了那片草坪上的植物群落,让我瞬间泪目。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植物图鉴的属性,它更像是一本“清华记忆检索器”。它细致入微地记录了校园里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那些在匆忙脚步下被遗忘的生命体。阅读过程中,我不仅重温了青春岁月,更体会到了一种深刻的“归属感”。它让我意识到,无论我走多远,清华园里的一草一木都与我有着某种精神上的联系。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任何标准化的宣传册或导览手册都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