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人类自传 理性乐观派作者马特里德利又一畅销力作 经济学理论

基因组:人类自传 理性乐观派作者马特里德利又一畅销力作 经济学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马特 里德利 著
图书标签:
  • 基因组
  • 人类基因组
  • 遗传学
  • 生物学
  • 科学
  • 医学
  • 健康
  • 马特·里德利
  • 科普
  • 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五缘图书音像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4245
商品编码:1553164344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科学的燃料是无知。科学就像一个饥饿的火炉,必须要从包围着我们的无知森林中取来木柴喂给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称作“知识”的开阔地扩展开来,但是,它扩展得越大,它的边界就越长,越多的无知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基因组被发现以前,我们不知道在每一个细胞的“心脏”里都有一个30亿个字母长的文件,我们对它的内容一无所知。现在,当我们读了这本书的一部分之后,我们就发现了很多新的神秘现象……

内容简介

也许可以说,组成人类基因组的23对染色体的图谱绘制是新世纪*重大的科学发现,它提出的问题与它解答了的问题同样多。这些问题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对疾病、寿命和自由意志的思考方式。这些问题将影响你的后半生。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突破会有什么后果?《基因组:人类自传》在这方面提供了超群的洞察力。通过在每一对染色体上选择一个新近发现的基因并讲述其故事,马特·里德利叙述了我们这个物种及祖先从生命出现之初到未来医学边缘的历程。他探讨了由于基因组的图谱绘制而出现的科学、哲学等问题,这将帮助你理解这个科学里程碑对你、对你的孩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作者简介

马特·里德利,先在牛津大学做动物学研究,然后又当了一名记者。他在《经济学人》杂志工作了八年,在《星期日电讯》和《每日电讯》开设了七年专栏。《毫不掩饰》(Warts and All)一书就是他的作品,写的是美国的总统政治;《红色皇后》(The Red Queen)是他口碑*好的一本书,写的是性的进化,由企鹅书局出版;同时他还写了《基因组》(Genome)。他的书曾入围六大文学奖项。他是国际生命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ife)机构的主席,妻子是纽卡斯尔大学心理学系的高级讲师。

目录

前言
1号染色体生命 / 1
2号染色体物种 / 14
3号染色体历史 / 30
4号染色体命运 / 47
5号染色体环境 / 58
6号染色体智力 / 69
7号染色体本能 / 85
XY染色体冲突 / 101
8号染色体自身利益 / 115
9号染色体疾病 / 129
10号染色体压力 / 140
11号染色体个性 / 153
12号染色体自装配 / 166
13号染色体史前 / 178
14号染色体永生 / 188
15号染色体性别 / 199
16号染色体记忆 / 212
17号染色体死亡 / 225
18号染色体疗法 / 236
19号染色体预防疾病 / 250
20号染色体政治 / 263
21号染色体人种优化 / 278
22号染色体自由意志 / 293
参考文献 / 307

前言/序言

人类基因组是一套完整的人类基因,位于23对独立的染色体里。将其中的22对依照尺寸大小进行排序,并分别命名为1~22号染色体,1号*大,22号*小。剩下的那对是性染色体,在女性体内是两条大的X染色体,在男性体内则是一条大的X染色体和一条小的Y染色体。就尺寸大小而言,X染色体处于第7号和第8号染色体之间,Y染色体则是*小的。
就基因数量而言,“23”这个数目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许多物种拥有更多的染色体,与人类关系*近的近亲猿类就是这样的,也有很多物种的染色体要少一些。而相似的基因或有着类似功能的基因也不一定聚集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几年前我通过笔记本电脑和演化生物学家戴维·黑格(David Haig)聊天时,他说*喜欢第19号染色体。我很惊讶。他解释道,那条染色体上有各种调皮捣蛋的基因。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染色体竟然还有不同的性格,归根结底,它们不过是基因的组合。但是黑格的话却在我心中植入了一个想法,一直以来都挥之不去:人类**次探索人类基因组,发现了各种细节,并将其一一展现出来。为什么不试着从每条染色体上都选择一个*具代表性的基因,讲述一下基因组的故事呢?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在他的自传体短篇小说集里就用类似的方法讲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每个化学元素是一个章节,分别讲述了他接触到该元素的那段时期里发生的事情。
于是,我想到:人类基因组本身就是一部人类的自传,它从生命诞生之时起,便用“基因语言”记录了人类和人类祖先所经历的世事更迭与变迁。有些基因从*早的单细胞生物诞生起,就没有发生变化;有些基因是当我们的祖先还是线虫的时候出现的;有些基因是当我们的祖先还是鱼的时候出现的;有些基因因为近期的一场流行病,变成了目前的形态;还有些基因可以用来研究过去几千年里人类迁移的历史。从40亿年以前到*近几个世纪,人类基因组谱写了人类的自传,记录了人类历史中的每个重要时刻。
我写下这23对染色体的名单,并在每条旁边列出对应的人类本性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这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我开始寻找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基因,有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基因,有时找到了合适的基因却发现它位于其他染色体上,真是令人沮丧。如何排列X和Y染色体是我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在这本书中,我根据尺寸大小把它们放在了第7对染色体之后—对于X染色体而言,这再合适不过了。
乍一看来,本书似乎颇具误导性,似乎我在暗示1号染色体*早出现,其实不然。抑或是我在暗示11号染色体只与人类的性格有关,亦非如此。人类基因组里有6万~8万个基因,我无法一一道来,部分是因为截至本书成稿,只发现了不到8 000个(尽管这个数字还在以每月几百个的速度增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它们中的大部分主要负责人体生化反应,描述起来既枯燥又无味。
我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人类完整基因组中的惊鸿一瞥,在基因组里*有趣的地方稍作逗留,看看它们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类自己的一些事情。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阅读《基因组》这本书的第*批人。能够阅读基因组,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进化、人类的本性以及人类的思维,这将超过迄今为止科学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类的所有知识。它将给人类学、心理学、医学、古生物学和几乎所有其他学科带来一场革命。这并非宣扬基因就是一切,或者基因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但是,基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本书的主题不是关于人类基因组工程—基因定位与测序技术的,而是讲述了这一工程有何发现。2000年6月26日,**份人类完整的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完成,仅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就从对于人类基因几乎一无所知变得无所不知。我坚信,我们正在经历着人类智力活动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时刻。同时,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仅用基因无法涵盖人类的全部。我并不否认这一点,每个人所拥有的远远超过一份遗传密码。但在此之前,人类基因几乎是一个谜,我们将是**批破解这个谜团的人—我们即将揭晓重要的新答案,但也将面对更多的新问题,这也是我希望在本书中呈现给读者的。
导论
前言的第二部分作为本书的导论。在这个部分中,我把与基因和基因作用机制有关的主题以词汇表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加以解释。希望读者快速浏览这部分内容,以便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清楚的术语时,能够返回此部分查询。现代遗传学术语无数,错综复杂。本书力求少用技术术语,但有些还是无法避免的。
人体有大约100万亿个细胞,大多数细胞直径不到1/10毫米。每个细胞内部都有黑色的一团,叫作细胞核。细胞核里有两套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卵细胞、精子细胞和血红细胞除外。精子细胞、卵细胞只有一套基因组,血红细胞内没有基因),其中一套来自母亲,另一套来自父亲。从理论上讲,每套基因组都有相同的23对染色体,上面有相同的6万~8万个基因。但实际上,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基因对上常常有着细小的差别,正是这些差别决定了人的眼睛是蓝色还是棕色。人类在生育时,来自父亲和母亲的染色体经过交换和重组,便将一套完整的基因组传给了下一代。
想象一下,“基因组”是这样的一本书:
● 全书共23章,每章都是一对染色体。
● 每章都包含几千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基因。
● 每个故事由不同的段落组成,称为外显子。段落之间是广告,名为内含子。
● 每个段落由词语组成,叫作密码子。
● 每个词语由字母构成,叫作碱基。
如果基因组是一本书,那么这本书有10亿个单词,长度是本书的5 000多倍,或者是《圣经》的800倍。如果按照每秒一个词、每天8小时的速度把基因组读给你听,需要100年才能读完。如果把人类基因组写下来,每个字母一毫米,则总长度堪比多瑙河。基因组可以看作巨型的文档、巨大的图书、超长的菜谱,其所有内容都收录在比针尖还小的细胞的细胞核内。
严格来讲,将基因组看作一本书不能算作一个比喻,因为它确实是一本书。一本书即一组数码信息,其内容是线性、一维和单向的。一个个小小的字母符号,按照特定的组合顺序,根据一定的规则,拼合成有意义的词汇,汇集成一本书。基因组也是这样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英文书都是从左向右读,而基因组的某些部分从左向右读,某些部分又是从右向左读的,好在这两种情况不会同时出现。
(顺便提一句,这段之后,你将不会在本书中看到“蓝图”这个词了。原因有三。首先,我们读的是书。只有建筑师和工程师才使用蓝图,即便是他们,在计算机时代也开始放弃蓝图。其次,对于基因而言,“蓝图”是个很糟糕的类比。蓝图是二维的图示,而非一维的数字编码。*后,对于基因而言,“蓝图”的定义过于字面化,无法表达基因的内在对应关系。蓝图中的每一部分都对应着机器或建筑上的一个部分,但菜谱里的一句话并不对应蛋糕上要吃的那一口)。
英文书是用英文单词写成的,英文单词长短不一,由26个字母组成。而整个基因组是由三个字母的词写成的,且仅用了4个字母:A、C、G和T(分别代表腺嘌呤—Adenine,胞嘧啶—Cytosine,鸟嘌呤—Guanine和胸腺嘧啶—Thymine)。而且,它们不是写在平面的纸张上,而是写在由糖与磷酸组成的长链上。人们将这条长链称为DNA分子,碱基就附着在长链的侧面,像螺旋的阶梯一样。每条染色体是一对非常长的DNA分子。
基因组是一本非常聪明的书,它懂得在合适的条件下复印自己、读出自己。复印的过程叫作复制,读出自己的过程称为翻译。基因组之所以能够复制,是因为它的4个碱基拥有一种独特的属性:A总与T配对,G总与C配对。所以,一条单链DNA将所有的T对应所有的A,A对应T,C对应G,G对应C,依此类推,通过A-T、C-G互补配对的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实际上,DNA的通常状态即为著名的双螺旋,由原来那条DNA链和与它互补配对的一条缠绕在一起形成。
这样,互补链再次进行复制,就把原来的内容带了回来。在这次复制中,序列ACGT变成了TGCA,在下一次复制中又被转录回原来的ACGT。这使得DNA能够无限制地复制下去,却永远携带同一套信息。
翻译的过程要更加复杂一些。首先,一个基因的内容经过相同的碱基配对程序被转录成一份副本,但这份副本并非由DNA构成,而是由RNA构成。RNA是一种与DNA区别非常细微的化学物质。RNA也携带一个线性密码,与DNA使用同样的字母,不同的是使用U代替DNA中的T,表示尿嘧啶。这个RNA副本被称作“信使RNA”,通过切除所有内含子并连接所有外显子的方式进行编辑。
之后,这个信使RNA与核糖体结合,核糖体是一种微小的结构,其自身的一部分也是由RNA构成的。核糖体沿着RNA移动,依次将由3个字母组成的密码子翻译成另外一个字母表,这个字母表代表着20种不同的氨基酸中的一种,每一种氨基酸由不同的分子带来,这类分子被称为转运RNA。这些氨基酸首尾相连,形成一条与密码子顺序一致的链条。当全部信息都被翻译之后,氨基酸链将自己折叠成一个特殊的形状(具体形状由其序列决定),便形成了蛋白质。
几乎身体里的所有东西,从头发到激素,不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就是由蛋白质制造出来的。每个蛋白质都是被翻译出来的基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种名为酶的蛋白质对身体里的化学反应起到催化作用。甚至DNA和RNA分子本身的加工、复印、纠错和组装(复制和翻译)也是在蛋白质的帮助下完成的。蛋白质还负责基因功能的开启和关闭,它们将自己附着于基因内容起始处附近的启动子和增强子,从而实现对基因开关的控制。不同的基因在身体不同的部位被开启。
基因在复制时,有时会产生错误。偶尔会丢掉或错误地加上一个字母(碱基)。有时整个句子或段落会重复出现、丢失或次序颠倒。这些被称为突变。许多突变既无害处也无益处,例如,一个密码子被改成另一个拥有相同氨基酸含义的密码子。这是因为,总共有64个不同的密码子,但对应的只有20种氨基酸,这就意味着DNA中许多“词语”(此处指密码子)有着相同的含义。人类的每一代里会积累大约100个突变,因为人类基因组里有100多万个密码子,这看上去并不算多。但是如果突变发生在错误的地方,即使只有一个,也可能是致命的。
.....


《时间简史:关于宇宙、时间与存在的探索》 作者:史蒂芬·霍金 这是一部带你穿越时空,叩问宇宙终极奥秘的划时代巨著。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我们便对头顶那片浩瀚的星空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敬畏。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时间究竟是什么?这些古老而宏大的问题,牵动着每一个仰望星空者的心弦。 史蒂芬·霍金,这位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清晰的笔触,将深奥的宇宙学理论,以一种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和领略的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 《时间简史:关于宇宙、时间与存在的探索》并非一本枯燥的物理教科书,而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精神的远征。霍金以其标志性的幽默与谦逊,引导我们踏入一个由黑洞、奇点、虫洞、以及时间箭头构成的迷人领域。 第一部分:空间与时间的边界 本书伊始,霍金首先回顾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演变历程,从亚里士多德的“天圆地方”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再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展示了科学思想如何一步步挣脱哲学的束缚,揭示宇宙的真实面貌。 爱因斯坦的革命:相对论的引入 核心篇章之一,在于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精妙阐释。霍金巧妙地解释了时间和空间并非独立不变的背景,而是可以弯曲、拉伸、收缩的动态实体。 时空弯曲: 质量如何扭曲了它周围的时空结构,这就是引力的本质。想象一个巨大的蹦床,任何物体放在上面都会使其凹陷,这就是宇宙中星体运行的几何学基础。 光速限制: 为什么光速是宇宙中任何物质都无法超越的终极速度?书中深入探讨了这一基本物理常数的意义,以及它对信息传递和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从大爆炸到宇宙的命运 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详尽描述了我们宇宙的起点——大爆炸理论。霍金以无可辩驳的逻辑,结合观测证据,描绘了宇宙从一个无限小、无限热、无限致密的奇点开始膨胀的过程。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膨胀的宇宙中。那么,宇宙最终的命运会是怎样?是最终收缩回一个“大挤压”,还是会永远膨胀下去,走向“热寂”?霍金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最前沿的理论预测和思考方向。 第二部分:吞噬光明的怪兽——黑洞的奥秘 黑洞,这个宇宙中最极端、最神秘的天体,是霍金毕生研究的焦点之一。 事件视界:有去无回的界限 书中对黑洞的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被形象地比喻为“不归点”。一旦任何物质或信息跨越这个边界,它就注定要落入中心的奇点,永世不得超生。 霍金辐射:黑洞并非完全“黑” 或许是霍金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便是预言了黑洞并非永恒的“吞噬者”。通过量子力学的原理,霍金证明黑洞会缓慢地向外辐射粒子,这一现象被称为“霍金辐射”。这意味着黑洞会蒸发,最终消亡。这一发现,巧妙地弥合了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的鸿沟,尽管只是初步的尝试。 第三部分:时间之箭与终极理论的追求 本书的后半部分,则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更为抽象和形而上的领域——时间的本质和物理学的统一。 时间的箭头:为什么时间只能向前流逝?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是,时间是单向的,像一条永不回头的大河。然而,构成宇宙的基本物理定律却大多具有时间对称性,意味着它们可以向后运行而不违反物理规则。霍金探讨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如何定义了“时间之箭”,解释了我们为何只能记住过去而无法预知未来。 通往M理论:寻求万有理论 科学家们毕生的梦想是建立一个“万有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一个能够统一描述宇宙中所有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理论框架。霍金详细介绍了弦理论和M理论等前沿构想,它们试图用更基本的数学结构来解释物质和能量的全部行为,从而彻底解答宇宙的起源和规律。 无边界提议:没有开端或终点 在探讨宇宙的开端时,霍金提出了“无边界提议”(No-Boundary Proposal)。这个激进的观点认为,如果我们将时间视为空间的一个维度(即“虚时间”),那么宇宙的开端——大爆炸的奇点——就消失了。这就像南极点,你永远找不到它的“边界”或“开端”,因为任何方向的移动都只能导向北极。这一提议试图彻底消除对“时间起点”的哲学困扰。 结语:科学与哲学的交汇点 《时间简史》的最终魅力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霍金以严谨的科学逻辑为基石,却激发了读者对“上帝是否存在”、“我们是否生活在模拟世界中”等深刻哲学问题的思考。 本书不仅是理解现代宇宙学的必读之作,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每一位渴望理解我们所处这个精妙绝伦的宇宙的读者,参与到人类最伟大的智力探索之中。它告诉我们,即使面对自身身体的巨大局限,人类的精神和求知欲,仍能抵达宇宙最深邃的秘密。阅读它,就是与最顶尖的智慧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基因组:人类自传”这本书,我拿到手后就一直爱不释手。马特·里德利,这位我一直非常尊重的作家,他的作品总能给我带来很多思考。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基因组,这个我们身体里最神秘、最核心的部分。我一直对遗传学和进化论非常感兴趣,总觉得我们今天的样子,包括我们的优点和缺点,都深深地烙印在基因里。这本书的名字《人类自传》更是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科学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我们这个物种从古至今,由内而外的完整叙述。我非常好奇,里德利会如何解读这份“自传”?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最原始的基因片段讲到复杂的基因组工程?还是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疾病,又如何塑造我们的性格,甚至我们对爱情、家庭的偏好?我希望他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一层层剥开基因的奥秘,让我们看到隐藏在其中的人类历史。而且,这本书能被归类到“经济学理论”的范畴,这让我感到非常意外,但也更加期待。我一直认为,生物学和经济学之间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联系,比如资源的分配、竞争与合作等等。里德利会不会在基因的层面,为我们揭示一些经济学原理的生物学基础?或者,他会探讨基因组技术对未来经济可能产生的颠覆性影响?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前沿且充满智慧的视角,我太想知道他会怎么论证了。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充满好奇,而马特·里德利的《基因组:人类自传》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觉得它会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里德利这位作者,我其实并不陌生,他之前的《理性乐观派》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看到了人类进步的无限可能。这次他将目光聚焦在基因组上,这个承载着我们所有遗传信息的“生命蓝图”。我设想,这本书会带领我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从最微小的DNA分子开始,了解它是如何编码生命的,又是如何在亿万年的进化中不断演变的。我特别期待他能像一位讲故事的大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描绘出人类基因组这个复杂而精妙的“故事”。这本书被归类为“经济学理论”范畴,这让我感到格外新奇。我很难想象基因组和经济学之间能产生怎样的联系,这一定是里德利独到的见解。或许他会探讨基因的差异如何在人类社会中催生出不同的经济行为和模式?又或者,他会预测基因技术的发展如何重塑未来的产业格局和财富分配?我对这些充满挑战性的观点充满了期待,我相信里德利一定能用他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和经济体系。

评分

《基因组:人类自传》这本书,我早就期待已久了!马特·里德利,这位《理性乐观派》的作者,他的思维总是那么活跃,视角也总是那么独特。这次他把主题聚焦在“基因组”上,光是“人类自传”这个副标题,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我们身体里蕴藏着一部关于我们这个物种的浩瀚史诗,而基因组就是这部史诗最核心的文本。我非常期待里德利能够用他非凡的叙事能力,带领我们深入解读这份“自传”。他会如何讲述基因的进化历程?会如何描绘基因在我们适应环境、繁衍后代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又或者,他会从更微观的层面,揭示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疾病,甚至我们性格的形成?更令我感到兴奋的是,这本书竟然被归类为“经济学理论”的范畴。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也极具前瞻性的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德利会如何将基因的奥秘与经济学的原理联系起来。是否会探讨基因的差异如何影响个体或群体的经济行为?又或者,他会预测基因技术在未来如何颠覆现有的经济秩序,催生新的产业,改变财富的分配方式?我坚信,这本书定会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一次关于基因的科学探索,更是一次关于人类自身、关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反思。

评分

马特·里德利的新书《基因组:人类自传》终于到手了!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人类自传"这个词瞬间勾起了我对生命起源、演化历程以及我们是谁的深层好奇。我一直都很欣赏马特·里德利那种将复杂科学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故事的能力,他之前的《理性乐观派》就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让我对人类的创新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次的主题是基因组,这可是我们身体最核心的秘密,是构建我们自身的基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德利将如何像一位技艺精湛的传记作家一样,为我们讲述这个关于DNA的故事。它会不会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最微小的分子开始,一步步铺陈出人类亿万年的演化足迹?又或者,他会聚焦于基因组的当下,揭示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行为,甚至社会结构?我特别期待他如何处理科学的严谨性与叙事的趣味性之间的平衡。很多时候,基因学的讨论会变得枯燥乏味,充斥着我无法理解的专业术语。但里德利总有办法让最晦涩的概念变得生动易懂,他擅长运用生动的比喻和鲜活的例子,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一般。我敢肯定,这本书绝不会让我失望,它将是一次关于生命本质的精彩探索。

评分

拿到《基因组:人类自传》这本书,我立刻就被“人类自传”这个词吸引住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我们这个物种的百科全书,一本由我们自身基因谱写的故事。马特·里德利,这位我非常欣赏的作家,他的作品总是能将宏大的科学主题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他的《理性乐观派》让我看到了人类发展的积极面,这次在基因组这个更根本的层面,他会如何解读“人类”这个概念?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讲述基因组在我们漫长历史中的作用。是关于我们如何从猿猴演化而来,还是关于我们如何抵御疾病、适应环境?我更期待的是,他会如何解释基因在塑造我们个体差异、群体特征,乃至社会结构中的微妙影响。而这本书被划分为“经济学理论”这一类别,则是一个非常出人意料的标签。这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基因组的奥秘是否能够解释人类某些经济行为的根源?比如,为什么有些人天生更具冒险精神,有些人则更偏向保守?又或者,基因技术的突破,如基因编辑、基因筛选等,将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劳动力市场、甚至全球资源配置带来怎样的深刻变革?我非常期待里德利在这方面能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观点,或许他会发现隐藏在基因密码中的经济学规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