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人類自傳 理性樂觀派作者馬特裏德利又一暢銷力作 經濟學理論

基因組:人類自傳 理性樂觀派作者馬特裏德利又一暢銷力作 經濟學理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馬特 裏德利 著
圖書標籤:
  • 基因組
  • 人類基因組
  • 遺傳學
  • 生物學
  • 科學
  • 醫學
  • 健康
  • 馬特·裏德利
  • 科普
  • 經濟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聚五緣圖書音像旗艦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04245
商品編碼:15531643446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科學的燃料是無知。科學就像一個飢餓的火爐,必須要從包圍著我們的無知森林中取來木柴喂給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稱作“知識”的開闊地擴展開來,但是,它擴展得越大,它的邊界就越長,越多的無知就齣現在我們麵前。在基因組被發現以前,我們不知道在每一個細胞的“心髒”裏都有一個30億個字母長的文件,我們對它的內容一無所知。現在,當我們讀瞭這本書的一部分之後,我們就發現瞭很多新的神秘現象……

內容簡介

也許可以說,組成人類基因組的23對染色體的圖譜繪製是新世紀*重大的科學發現,它提齣的問題與它解答瞭的問題同樣多。這些問題將深刻地影響我們對疾病、壽命和自由意誌的思考方式。這些問題將影響你的後半生。這個讓人難以置信的突破會有什麼後果?《基因組:人類自傳》在這方麵提供瞭超群的洞察力。通過在每一對染色體上選擇一個新近發現的基因並講述其故事,馬特·裏德利敘述瞭我們這個物種及祖先從生命齣現之初到未來醫學邊緣的曆程。他探討瞭由於基因組的圖譜繪製而齣現的科學、哲學等問題,這將幫助你理解這個科學裏程碑對你、對你的孩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作者簡介

馬特·裏德利,先在牛津大學做動物學研究,然後又當瞭一名記者。他在《經濟學人》雜誌工作瞭八年,在《星期日電訊》和《每日電訊》開設瞭七年專欄。《毫不掩飾》(Warts and All)一書就是他的作品,寫的是美國的總統政治;《紅色皇後》(The Red Queen)是他口碑*好的一本書,寫的是性的進化,由企鵝書局齣版;同時他還寫瞭《基因組》(Genome)。他的書曾入圍六大文學奬項。他是國際生命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ife)機構的主席,妻子是紐卡斯爾大學心理學係的高級講師。

目錄

前言
1號染色體生命 / 1
2號染色體物種 / 14
3號染色體曆史 / 30
4號染色體命運 / 47
5號染色體環境 / 58
6號染色體智力 / 69
7號染色體本能 / 85
XY染色體衝突 / 101
8號染色體自身利益 / 115
9號染色體疾病 / 129
10號染色體壓力 / 140
11號染色體個性 / 153
12號染色體自裝配 / 166
13號染色體史前 / 178
14號染色體永生 / 188
15號染色體性彆 / 199
16號染色體記憶 / 212
17號染色體死亡 / 225
18號染色體療法 / 236
19號染色體預防疾病 / 250
20號染色體政治 / 263
21號染色體人種優化 / 278
22號染色體自由意誌 / 293
參考文獻 / 307

前言/序言

人類基因組是一套完整的人類基因,位於23對獨立的染色體裏。將其中的22對依照尺寸大小進行排序,並分彆命名為1~22號染色體,1號*大,22號*小。剩下的那對是性染色體,在女性體內是兩條大的X染色體,在男性體內則是一條大的X染色體和一條小的Y染色體。就尺寸大小而言,X染色體處於第7號和第8號染色體之間,Y染色體則是*小的。
就基因數量而言,“23”這個數目沒有任何特殊的意義。許多物種擁有更多的染色體,與人類關係*近的近親猿類就是這樣的,也有很多物種的染色體要少一些。而相似的基因或有著類似功能的基因也不一定聚集在同一條染色體上。幾年前我通過筆記本電腦和演化生物學傢戴維·黑格(David Haig)聊天時,他說*喜歡第19號染色體。我很驚訝。他解釋道,那條染色體上有各種調皮搗蛋的基因。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染色體竟然還有不同的性格,歸根結底,它們不過是基因的組閤。但是黑格的話卻在我心中植入瞭一個想法,一直以來都揮之不去:人類**次探索人類基因組,發現瞭各種細節,並將其一一展現齣來。為什麼不試著從每條染色體上都選擇一個*具代錶性的基因,講述一下基因組的故事呢?普裏莫·萊維(Primo Levi)在他的自傳體短篇小說集裏就用類似的方法講述瞭化學元素周期錶,每個化學元素是一個章節,分彆講述瞭他接觸到該元素的那段時期裏發生的事情。
於是,我想到:人類基因組本身就是一部人類的自傳,它從生命誕生之時起,便用“基因語言”記錄瞭人類和人類祖先所經曆的世事更迭與變遷。有些基因從*早的單細胞生物誕生起,就沒有發生變化;有些基因是當我們的祖先還是綫蟲的時候齣現的;有些基因是當我們的祖先還是魚的時候齣現的;有些基因因為近期的一場流行病,變成瞭目前的形態;還有些基因可以用來研究過去幾韆年裏人類遷移的曆史。從40億年以前到*近幾個世紀,人類基因組譜寫瞭人類的自傳,記錄瞭人類曆史中的每個重要時刻。
我寫下這23對染色體的名單,並在每條旁邊列齣對應的人類本性中的一些重要內容。這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我開始尋找那些具有代錶性的基因,有時無法找到閤適的基因,有時找到瞭閤適的基因卻發現它位於其他染色體上,真是令人沮喪。如何排列X和Y染色體是我遇到的另一個難題,在這本書中,我根據尺寸大小把它們放在瞭第7對染色體之後—對於X染色體而言,這再閤適不過瞭。
乍一看來,本書似乎頗具誤導性,似乎我在暗示1號染色體*早齣現,其實不然。抑或是我在暗示11號染色體隻與人類的性格有關,亦非如此。人類基因組裏有6萬~8萬個基因,我無法一一道來,部分是因為截至本書成稿,隻發現瞭不到8 000個(盡管這個數字還在以每月幾百個的速度增加)。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它們中的大部分主要負責人體生化反應,描述起來既枯燥又無味。
我要嚮大傢展示的是人類完整基因組中的驚鴻一瞥,在基因組裏*有趣的地方稍作逗留,看看它們告訴我們的關於人類自己的一些事情。我們這一代是幸運的,因為我們是閱讀《基因組》這本書的第*批人。能夠閱讀基因組,意味著我們能夠更好地瞭解人類的起源、人類的進化、人類的本性以及人類的思維,這將超過迄今為止科學帶給我們的關於人類的所有知識。它將給人類學、心理學、醫學、古生物學和幾乎所有其他學科帶來一場革命。這並非宣揚基因就是一切,或者基因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但是,基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本書的主題不是關於人類基因組工程—基因定位與測序技術的,而是講述瞭這一工程有何發現。2000年6月26日,**份人類完整的基因組草圖的繪製完成,僅僅用瞭短短幾年時間,我們就從對於人類基因幾乎一無所知變得無所不知。我堅信,我們正在經曆著人類智力活動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時刻。同時,也有人發齣瞭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僅用基因無法涵蓋人類的全部。我並不否認這一點,每個人所擁有的遠遠超過一份遺傳密碼。但在此之前,人類基因幾乎是一個謎,我們將是**批破解這個謎團的人—我們即將揭曉重要的新答案,但也將麵對更多的新問題,這也是我希望在本書中呈現給讀者的。
導論
前言的第二部分作為本書的導論。在這個部分中,我把與基因和基因作用機製有關的主題以詞匯錶的形式展現齣來,並加以解釋。希望讀者快速瀏覽這部分內容,以便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遇到不清楚的術語時,能夠返迴此部分查詢。現代遺傳學術語無數,錯綜復雜。本書力求少用技術術語,但有些還是無法避免的。
人體有大約100萬億個細胞,大多數細胞直徑不到1/10毫米。每個細胞內部都有黑色的一團,叫作細胞核。細胞核裏有兩套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卵細胞、精子細胞和血紅細胞除外。精子細胞、卵細胞隻有一套基因組,血紅細胞內沒有基因),其中一套來自母親,另一套來自父親。從理論上講,每套基因組都有相同的23對染色體,上麵有相同的6萬~8萬個基因。但實際上,來自父親和母親的基因對上常常有著細小的差彆,正是這些差彆決定瞭人的眼睛是藍色還是棕色。人類在生育時,來自父親和母親的染色體經過交換和重組,便將一套完整的基因組傳給瞭下一代。
想象一下,“基因組”是這樣的一本書:
● 全書共23章,每章都是一對染色體。
● 每章都包含幾韆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是一個基因。
● 每個故事由不同的段落組成,稱為外顯子。段落之間是廣告,名為內含子。
● 每個段落由詞語組成,叫作密碼子。
● 每個詞語由字母構成,叫作堿基。
如果基因組是一本書,那麼這本書有10億個單詞,長度是本書的5 000多倍,或者是《聖經》的800倍。如果按照每秒一個詞、每天8小時的速度把基因組讀給你聽,需要100年纔能讀完。如果把人類基因組寫下來,每個字母一毫米,則總長度堪比多瑙河。基因組可以看作巨型的文檔、巨大的圖書、超長的菜譜,其所有內容都收錄在比針尖還小的細胞的細胞核內。
嚴格來講,將基因組看作一本書不能算作一個比喻,因為它確實是一本書。一本書即一組數碼信息,其內容是綫性、一維和單嚮的。一個個小小的字母符號,按照特定的組閤順序,根據一定的規則,拼閤成有意義的詞匯,匯集成一本書。基因組也是這樣的。不同之處在於,所有的英文書都是從左嚮右讀,而基因組的某些部分從左嚮右讀,某些部分又是從右嚮左讀的,好在這兩種情況不會同時齣現。
(順便提一句,這段之後,你將不會在本書中看到“藍圖”這個詞瞭。原因有三。首先,我們讀的是書。隻有建築師和工程師纔使用藍圖,即便是他們,在計算機時代也開始放棄藍圖。其次,對於基因而言,“藍圖”是個很糟糕的類比。藍圖是二維的圖示,而非一維的數字編碼。*後,對於基因而言,“藍圖”的定義過於字麵化,無法錶達基因的內在對應關係。藍圖中的每一部分都對應著機器或建築上的一個部分,但菜譜裏的一句話並不對應蛋糕上要吃的那一口)。
英文書是用英文單詞寫成的,英文單詞長短不一,由26個字母組成。而整個基因組是由三個字母的詞寫成的,且僅用瞭4個字母:A、C、G和T(分彆代錶腺嘌呤—Adenine,胞嘧啶—Cytosine,鳥嘌呤—Guanine和胸腺嘧啶—Thymine)。而且,它們不是寫在平麵的紙張上,而是寫在由糖與磷酸組成的長鏈上。人們將這條長鏈稱為DNA分子,堿基就附著在長鏈的側麵,像螺鏇的階梯一樣。每條染色體是一對非常長的DNA分子。
基因組是一本非常聰明的書,它懂得在閤適的條件下復印自己、讀齣自己。復印的過程叫作復製,讀齣自己的過程稱為翻譯。基因組之所以能夠復製,是因為它的4個堿基擁有一種獨特的屬性:A總與T配對,G總與C配對。所以,一條單鏈DNA將所有的T對應所有的A,A對應T,C對應G,G對應C,依此類推,通過A-T、C-G互補配對的方式進行自我復製。實際上,DNA的通常狀態即為著名的雙螺鏇,由原來那條DNA鏈和與它互補配對的一條纏繞在一起形成。
這樣,互補鏈再次進行復製,就把原來的內容帶瞭迴來。在這次復製中,序列ACGT變成瞭TGCA,在下一次復製中又被轉錄迴原來的ACGT。這使得DNA能夠無限製地復製下去,卻永遠攜帶同一套信息。
翻譯的過程要更加復雜一些。首先,一個基因的內容經過相同的堿基配對程序被轉錄成一份副本,但這份副本並非由DNA構成,而是由RNA構成。RNA是一種與DNA區彆非常細微的化學物質。RNA也攜帶一個綫性密碼,與DNA使用同樣的字母,不同的是使用U代替DNA中的T,錶示尿嘧啶。這個RNA副本被稱作“信使RNA”,通過切除所有內含子並連接所有外顯子的方式進行編輯。
之後,這個信使RNA與核糖體結閤,核糖體是一種微小的結構,其自身的一部分也是由RNA構成的。核糖體沿著RNA移動,依次將由3個字母組成的密碼子翻譯成另外一個字母錶,這個字母錶代錶著20種不同的氨基酸中的一種,每一種氨基酸由不同的分子帶來,這類分子被稱為轉運RNA。這些氨基酸首尾相連,形成一條與密碼子順序一緻的鏈條。當全部信息都被翻譯之後,氨基酸鏈將自己摺疊成一個特殊的形狀(具體形狀由其序列決定),便形成瞭蛋白質。
幾乎身體裏的所有東西,從頭發到激素,不是由蛋白質構成的,就是由蛋白質製造齣來的。每個蛋白質都是被翻譯齣來的基因。需要特彆指齣的是,一種名為酶的蛋白質對身體裏的化學反應起到催化作用。甚至DNA和RNA分子本身的加工、復印、糾錯和組裝(復製和翻譯)也是在蛋白質的幫助下完成的。蛋白質還負責基因功能的開啓和關閉,它們將自己附著於基因內容起始處附近的啓動子和增強子,從而實現對基因開關的控製。不同的基因在身體不同的部位被開啓。
基因在復製時,有時會産生錯誤。偶爾會丟掉或錯誤地加上一個字母(堿基)。有時整個句子或段落會重復齣現、丟失或次序顛倒。這些被稱為突變。許多突變既無害處也無益處,例如,一個密碼子被改成另一個擁有相同氨基酸含義的密碼子。這是因為,總共有64個不同的密碼子,但對應的隻有20種氨基酸,這就意味著DNA中許多“詞語”(此處指密碼子)有著相同的含義。人類的每一代裏會積纍大約100個突變,因為人類基因組裏有100多萬個密碼子,這看上去並不算多。但是如果突變發生在錯誤的地方,即使隻有一個,也可能是緻命的。
.....


《時間簡史:關於宇宙、時間與存在的探索》 作者:史蒂芬·霍金 這是一部帶你穿越時空,叩問宇宙終極奧秘的劃時代巨著。 自人類誕生之日起,我們便對頭頂那片浩瀚的星空充滿瞭無盡的好奇與敬畏。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時間究竟是什麼?這些古老而宏大的問題,牽動著每一個仰望星空者的心弦。 史蒂芬·霍金,這位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傢”,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清晰的筆觸,將深奧的宇宙學理論,以一種普通讀者也能理解和領略的方式呈現於世人麵前。 《時間簡史:關於宇宙、時間與存在的探索》並非一本枯燥的物理教科書,而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一次精神的遠徵。霍金以其標誌性的幽默與謙遜,引導我們踏入一個由黑洞、奇點、蟲洞、以及時間箭頭構成的迷人領域。 第一部分:空間與時間的邊界 本書伊始,霍金首先迴顧瞭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演變曆程,從亞裏士多德的“天圓地方”到哥白尼的日心說,再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展示瞭科學思想如何一步步掙脫哲學的束縛,揭示宇宙的真實麵貌。 愛因斯坦的革命:相對論的引入 核心篇章之一,在於對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精妙闡釋。霍金巧妙地解釋瞭時間和空間並非獨立不變的背景,而是可以彎麯、拉伸、收縮的動態實體。 時空彎麯: 質量如何扭麯瞭它周圍的時空結構,這就是引力的本質。想象一個巨大的蹦床,任何物體放在上麵都會使其凹陷,這就是宇宙中星體運行的幾何學基礎。 光速限製: 為什麼光速是宇宙中任何物質都無法超越的終極速度?書中深入探討瞭這一基本物理常數的意義,以及它對信息傳遞和因果關係的重要性。 從大爆炸到宇宙的命運 本書的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詳盡描述瞭我們宇宙的起點——大爆炸理論。霍金以無可辯駁的邏輯,結閤觀測證據,描繪瞭宇宙從一個無限小、無限熱、無限緻密的奇點開始膨脹的過程。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膨脹的宇宙中。那麼,宇宙最終的命運會是怎樣?是最終收縮迴一個“大擠壓”,還是會永遠膨脹下去,走嚮“熱寂”?霍金在這本書中,為我們提供瞭最前沿的理論預測和思考方嚮。 第二部分:吞噬光明的怪獸——黑洞的奧秘 黑洞,這個宇宙中最極端、最神秘的天體,是霍金畢生研究的焦點之一。 事件視界:有去無迴的界限 書中對黑洞的結構進行瞭細緻的描述。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被形象地比喻為“不歸點”。一旦任何物質或信息跨越這個邊界,它就注定要落入中心的奇點,永世不得超生。 霍金輻射:黑洞並非完全“黑” 或許是霍金最偉大的貢獻之一,便是預言瞭黑洞並非永恒的“吞噬者”。通過量子力學的原理,霍金證明黑洞會緩慢地嚮外輻射粒子,這一現象被稱為“霍金輻射”。這意味著黑洞會蒸發,最終消亡。這一發現,巧妙地彌閤瞭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間的鴻溝,盡管隻是初步的嘗試。 第三部分:時間之箭與終極理論的追求 本書的後半部分,則將讀者的思緒引嚮瞭更為抽象和形而上的領域——時間的本質和物理學的統一。 時間的箭頭:為什麼時間隻能嚮前流逝?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體驗是,時間是單嚮的,像一條永不迴頭的大河。然而,構成宇宙的基本物理定律卻大多具有時間對稱性,意味著它們可以嚮後運行而不違反物理規則。霍金探討瞭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如何定義瞭“時間之箭”,解釋瞭我們為何隻能記住過去而無法預知未來。 通往M理論:尋求萬有理論 科學傢們畢生的夢想是建立一個“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一個能夠統一描述宇宙中所有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的理論框架。霍金詳細介紹瞭弦理論和M理論等前沿構想,它們試圖用更基本的數學結構來解釋物質和能量的全部行為,從而徹底解答宇宙的起源和規律。 無邊界提議:沒有開端或終點 在探討宇宙的開端時,霍金提齣瞭“無邊界提議”(No-Boundary Proposal)。這個激進的觀點認為,如果我們將時間視為空間的一個維度(即“虛時間”),那麼宇宙的開端——大爆炸的奇點——就消失瞭。這就像南極點,你永遠找不到它的“邊界”或“開端”,因為任何方嚮的移動都隻能導嚮北極。這一提議試圖徹底消除對“時間起點”的哲學睏擾。 結語: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點 《時間簡史》的最終魅力在於其跨學科的視野。霍金以嚴謹的科學邏輯為基石,卻激發瞭讀者對“上帝是否存在”、“我們是否生活在模擬世界中”等深刻哲學問題的思考。 本書不僅是理解現代宇宙學的必讀之作,更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每一位渴望理解我們所處這個精妙絕倫的宇宙的讀者,參與到人類最偉大的智力探索之中。它告訴我們,即使麵對自身身體的巨大局限,人類的精神和求知欲,仍能抵達宇宙最深邃的秘密。閱讀它,就是與最頂尖的智慧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基因組:人類自傳”這本書,我拿到手後就一直愛不釋手。馬特·裏德利,這位我一直非常尊重的作傢,他的作品總能給我帶來很多思考。這次他把目光投嚮瞭基因組,這個我們身體裏最神秘、最核心的部分。我一直對遺傳學和進化論非常感興趣,總覺得我們今天的樣子,包括我們的優點和缺點,都深深地烙印在基因裏。這本書的名字《人類自傳》更是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科學著作,更像是一部關於我們這個物種從古至今,由內而外的完整敘述。我非常好奇,裏德利會如何解讀這份“自傳”?是按照時間順序,從最原始的基因片段講到復雜的基因組工程?還是會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比如基因如何影響我們的疾病,又如何塑造我們的性格,甚至我們對愛情、傢庭的偏好?我希望他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一層層剝開基因的奧秘,讓我們看到隱藏在其中的人類曆史。而且,這本書能被歸類到“經濟學理論”的範疇,這讓我感到非常意外,但也更加期待。我一直認為,生物學和經濟學之間存在著許多有趣的聯係,比如資源的分配、競爭與閤作等等。裏德利會不會在基因的層麵,為我們揭示一些經濟學原理的生物學基礎?或者,他會探討基因組技術對未來經濟可能産生的顛覆性影響?這絕對是一個非常前沿且充滿智慧的視角,我太想知道他會怎麼論證瞭。

評分

我一直對人類的起源和發展充滿好奇,而馬特·裏德利的《基因組:人類自傳》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讓我覺得它會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裏德利這位作者,我其實並不陌生,他之前的《理性樂觀派》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讓我看到瞭人類進步的無限可能。這次他將目光聚焦在基因組上,這個承載著我們所有遺傳信息的“生命藍圖”。我設想,這本書會帶領我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從最微小的DNA分子開始,瞭解它是如何編碼生命的,又是如何在億萬年的進化中不斷演變的。我特彆期待他能像一位講故事的大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為我描繪齣人類基因組這個復雜而精妙的“故事”。這本書被歸類為“經濟學理論”範疇,這讓我感到格外新奇。我很難想象基因組和經濟學之間能産生怎樣的聯係,這一定是裏德利獨到的見解。或許他會探討基因的差異如何在人類社會中催生齣不同的經濟行為和模式?又或者,他會預測基因技術的發展如何重塑未來的産業格局和財富分配?我對這些充滿挑戰性的觀點充滿瞭期待,我相信裏德利一定能用他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揭示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人類自身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和經濟體係。

評分

拿到《基因組:人類自傳》這本書,我立刻就被“人類自傳”這個詞吸引住瞭。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生物學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我們這個物種的百科全書,一本由我們自身基因譜寫的故事。馬特·裏德利,這位我非常欣賞的作傢,他的作品總是能將宏大的科學主題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他的《理性樂觀派》讓我看到瞭人類發展的積極麵,這次在基因組這個更根本的層麵,他會如何解讀“人類”這個概念?我非常好奇,他會如何講述基因組在我們漫長曆史中的作用。是關於我們如何從猿猴演化而來,還是關於我們如何抵禦疾病、適應環境?我更期待的是,他會如何解釋基因在塑造我們個體差異、群體特徵,乃至社會結構中的微妙影響。而這本書被劃分為“經濟學理論”這一類彆,則是一個非常齣人意料的標簽。這讓我不禁開始思考,基因組的奧秘是否能夠解釋人類某些經濟行為的根源?比如,為什麼有些人天生更具冒險精神,有些人則更偏嚮保守?又或者,基因技術的突破,如基因編輯、基因篩選等,將會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模式、勞動力市場、甚至全球資源配置帶來怎樣的深刻變革?我非常期待裏德利在這方麵能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觀點,或許他會發現隱藏在基因密碼中的經濟學規律。

評分

《基因組:人類自傳》這本書,我早就期待已久瞭!馬特·裏德利,這位《理性樂觀派》的作者,他的思維總是那麼活躍,視角也總是那麼獨特。這次他把主題聚焦在“基因組”上,光是“人類自傳”這個副標題,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我們身體裏蘊藏著一部關於我們這個物種的浩瀚史詩,而基因組就是這部史詩最核心的文本。我非常期待裏德利能夠用他非凡的敘事能力,帶領我們深入解讀這份“自傳”。他會如何講述基因的進化曆程?會如何描繪基因在我們適應環境、繁衍後代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又或者,他會從更微觀的層麵,揭示基因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疾病,甚至我們性格的形成?更令我感到興奮的是,這本書竟然被歸類為“經濟學理論”的範疇。這絕對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也極具前瞻性的視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裏德利會如何將基因的奧秘與經濟學的原理聯係起來。是否會探討基因的差異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經濟行為?又或者,他會預測基因技術在未來如何顛覆現有的經濟秩序,催生新的産業,改變財富的分配方式?我堅信,這本書定會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一次關於基因的科學探索,更是一次關於人類自身、關於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深刻反思。

評分

馬特·裏德利的新書《基因組:人類自傳》終於到手瞭!光是書名就足夠引人遐想,"人類自傳"這個詞瞬間勾起瞭我對生命起源、演化曆程以及我們是誰的深層好奇。我一直都很欣賞馬特·裏德利那種將復雜科學概念轉化為引人入勝故事的能力,他之前的《理性樂觀派》就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希望,也讓我對人類的創新能力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次的主題是基因組,這可是我們身體最核心的秘密,是構建我們自身的基礎。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裏德利將如何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傳記作傢一樣,為我們講述這個關於DNA的故事。它會不會像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從最微小的分子開始,一步步鋪陳齣人類億萬年的演化足跡?又或者,他會聚焦於基因組的當下,揭示它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行為,甚至社會結構?我特彆期待他如何處理科學的嚴謹性與敘事的趣味性之間的平衡。很多時候,基因學的討論會變得枯燥乏味,充斥著我無法理解的專業術語。但裏德利總有辦法讓最晦澀的概念變得生動易懂,他擅長運用生動的比喻和鮮活的例子,讓讀者仿佛親身經曆一般。我敢肯定,這本書絕不會讓我失望,它將是一次關於生命本質的精彩探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