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

雍和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社 著
图书标签:
  • 雍和宫
  • 北京
  • 藏传佛教
  • 道教
  • 宫殿
  • 历史
  • 文化
  • 宗教
  • 建筑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王府井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五洲传播
ISBN:9787508512358
商品编码:1579372733
出版时间:200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雍和宫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3-01
作者: 译者: 开本: 12开
定价: 98.00 页数:93 印次: 1
ISBN号:9787508512358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雍和宫,明朝时曾为太监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圣祖康熙皇帝将其赐与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清世宗雍正。在康熙驾崩之前,雍和宫一直是胤禛的府邸。1722年,胤稹登基,成为满清入关后第三位统治者——雍正皇帝,搬入紫禁城。对于这座居住了近30年的府邸,他感情颇深,将其升格为行宫,并于雍正三年(1725)赐名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继位后,为给其父雍正帝停灵,并增加行宫的威严气氛,将雍和宫中路各殿宇的绿琉璃瓦全部换为黄琉璃瓦。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遵奉母命及雍正生前信佛的宗旨,将雍和宫主要殿宇改建为佛殿,正式成为藏传佛教寺庙,乾隆帝赐藏语名:噶丹敬恰林。从此,雍和宫成为清政府管理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开始了它作为连接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地方纽带作用的辉煌历史。

内容提要

雍和宫,明朝时曾为太监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圣祖康熙皇帝将其赐与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清世宗雍正。在康熙驾崩之前,雍和宫一直是胤禛的府邸。1722年,胤稹登基,成为满清入关后第三位统治者——雍正皇帝,搬入紫禁城。对于这座居住了近30年的府邸,他感情颇深,将其升格为行宫,并于雍正三年(1725)赐名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继位后,为给其父雍正帝停灵,并增加行宫的威严气氛,将雍和宫中路各殿宇的绿琉璃瓦全部换为黄琉璃瓦。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遵奉母命及雍正生前信佛的宗旨,将雍和宫主要殿宇改建为佛殿,正式成为藏传佛教寺庙,乾隆帝赐藏语名:噶丹敬恰林。从此,雍和宫成为清政府管理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开始了它作为连接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地方纽带作用的辉煌历史。

精彩书摘

前  言
    ”深山藏古寺,云端有人家。”一提起北京著名
的寺院,人们自然会想到四面环山的潭柘寺、松柏
掩映的法海寺、风景秀丽的八大处等。因为,“天下
名山僧占多”,中国的佛教寺院历来与山有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这些寺院依山而建.气势不凡,建筑精美,
风格多样,处处尽显皇都高贵的风范。然而,在热闹
喧嚣的北二环边,却有一座红墙黄瓦、松柏参天的寺
院寺外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寺内却庭院深深.静
谧肃穆.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衬托出它独特的
地位,这就是北京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藏传佛
教格鲁派(黄教)寺院——雍和宫。
    雍和宫,明朝时曾为太监的官房;清康熙三十
三年(1 694),圣祖康熙皇帝将其赐与皇四子胤稹,
即后来的清世宗雍正。在康熙驾崩之前.雍和宫一
直是胤稹的府邸。1 722年.胤□登基,成为满清入
关后第三位统治者——雍正皇帝,搬入紫禁城。对
于这座居住了近30年的府邸,他感情颇深.将其
升格为行宫,并于雍正三年(1 725)赐名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 735)乾隆继位后,为给其父雍正帝
停灵,并增加行宫的威严气氛,将雍和宫中路各殿
宇的绿琉璃瓦全部换为黄琉璃瓦。乾隆九年
(1 744).乾隆皇帝遵奉母命及雍正生前信佛的宗
旨,将雍和宫主要殿宇改建为佛殿.正式成为藏传
佛教寺庙.乾隆帝赐藏语名:噶丹敬恰林。从此.
雍和宫成为清政府管理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开始
了它作为连接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地方纽带作用
的辉煌历史。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与当地原有的
本教(或苯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产物。公
元7世纪,佛教从内地传入西藏地区;8世纪中叶.
又从古印度传入。10世纪后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
主要教派有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和萨
迦派。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
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
佛教。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后兴起的一
个,在公元1 5世纪时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由于该派
僧人戴黄色帽子.故俗称黄教。格鲁派甫一兴起.就
迅速取代了其他各教派的地位,成为后期藏传佛教
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
都无法达到的重要地位。
    由于宗教的许多教义和思想非常符合封建帝
王加强统治的需要,宗教政策也越来越成为历代
帝王所倚重的重要政治手段。清朝时,蒙古族和藏
族等少数民族习俗相近.皆信奉藏传佛教。他们居
住在大漠南北、天山北麓、青藏高原等处,位于祖
国西北、西南广大边疆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对于国家的安危.有着极为特殊的重要意义。清帝
充分了解藏传佛教在蒙、藏地区的重要影响,把
“兴黄安蒙”作为巩固蒙藏边疆的重要国策贯彻始
终;并采取“以俗习为治”的宗教政策,尊崇达
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黄教领袖.给予
他们崇高的地位。
    早在入关前,清王朝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皇太
极为了结好蒙古各部,积极倡导并推行尊崇喇嘛教
政策。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大清.即亲自致书喇
嘛教领袖达赖、班禅,请西藏的使者到当时的国都
——沈阳.并给予隆重的礼遇。
    清朝入关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团结、反
对分裂割据势力、抵御外来侵略、巩固清政权的统
治和国家的统一.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将尊崇喇
嘛教、团结蒙古、藏民族这一传统政策,继续发扬
光大。乾隆皇帝更是把喇嘛教等同于治国之本的儒
家思想而加以尊崇。故此.敕建喇嘛教寺庙之风愈
演愈烈,遍及京师和北部边疆地区。这一时期的宗
教建筑,亦体现出统治者极力推崇藏传佛教以促进
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
治国思想。就是在这一
历史背景下.乾隆皇帝
于1 744年,决定将雍和
宫改为喇嘛寺院,并在
此后几年之内陆续完成
了雍和宫作为藏传佛教
格鲁派寺院的基本建制,
使之从原来的行宫逐渐
具备了藏传佛教寺院的
基本规模;同时,还从
蒙、藏两地招来大批的高僧与宗教人士,以利清政
府沟通与蒙、藏地区的关系,达到安抚与团结该两
大民族的目的。
    然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它却遭受
了帝国主义无情


雍和宫:一座穿越时空的宗教艺术殿堂 “雍和宫”,一个名字便勾勒出一幅庄严肃穆的画面,仿佛古老寺庙的梵音仍在耳畔回响。这座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东北侧的宏伟建筑群,不仅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凝聚了宗教信仰、艺术成就与人文精神的殿堂,它默默诉说着几百年来王朝更迭、民族融合以及佛教在中国传播演变的历史。 历史的回响:从王府到喇嘛庙的华丽转身 雍和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当时是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府邸,名为“雍亲王府”。王府选址在内城,地势开阔,气势恢宏,体现了皇室的尊贵与威严。胤禛在此居住多年,为他日后登基为帝奠定了基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登基后,他将雍亲王府改建为“雍和宫”,作为其进行宗教活动和处理政务的场所。这一举动,标志着雍和宫从一个世俗的王府,开始披上了神圣的宗教色彩。 雍正三年(1725年),雍和宫正式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家庙”。此后,历代达赖喇嘛、班禅喇嘛以及其他藏传佛教高僧来京朝觐、弘法时,都曾驻锡于此。雍和宫也因此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汇聚了来自藏、蒙、满、汉等各个民族的僧侣和信徒。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正式将雍和宫赐予格鲁派,并下令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这次扩建工程,不仅保留了原王府的建筑格局,更融入了大量的藏式建筑风格,使得雍和宫呈现出一种独特而融合的艺术风貌。自此,雍和宫作为一座正式的喇嘛庙,其宗教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建筑的魅力:庄严与精巧的完美融合 雍和宫的建筑群,是其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的集中体现。它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层层递进,气势磅礴。从南向北,主要建筑包括牌坊、昭泰门、法轮殿、大雄宝殿、万福阁等,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精湛的建筑技艺。 牌坊: 坐落在宫门前,是雍和宫的第一个标志。它古朴典雅,为整个建筑群奠定了庄重的基调。 昭泰门: 象征着“昭示祥泰”,是进入宫殿的重要门径。门上雕刻精美的图案,寓意吉祥。 法轮殿: 这是雍和宫内最古老、最重要的殿宇之一。殿内供奉着三世佛,佛像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殿顶采用歇山顶,飞檐翘角,气势雄伟。殿内最引人注目的是精美的壁画和唐卡,描绘了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大雄宝殿: 雍和宫的正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殿宇高大宏伟,殿内供奉的佛像金光闪闪,庄严慈祥。殿堂内悬挂着大量的藏文经幡和条幅,营造出浓郁的宗教氛围。殿内的藻井和彩绘,工艺精美绝伦,细节处可见匠心独运。 万福阁: 坐落在建筑群的最高处,是雍和宫的制高点。它是一座三层楼阁,中间的二层是观音殿,殿内供奉着一尊高达二十六米的“独木成佛”的弥勒佛像。这尊佛像由一整棵名贵的檀香木雕刻而成,工艺极其复杂,耗时数年才得以完成,是世界木雕艺术的瑰宝,也是雍和宫最令人震撼的艺术品之一。万福阁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和藏族的特点,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非凡。 除了这些主要殿宇,雍和宫内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建筑,如戒坛、讲经殿、唐卡展厅等,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艺术的气息。宫殿的屋顶多采用黄色琉璃瓦,这是皇家的象征,与藏传佛教的红色、金色相互辉映,更显尊贵与神圣。 宗教的传承:藏传佛教在中国的重要据点 雍和宫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北京的重要道场,历来是僧侣修行、弘法利生的场所。这里曾是清朝皇帝管理和庇护藏传佛教的重要机构,也为汉藏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在雍和宫,你可以看到许多身着袈裟的僧侣,他们每日进行着诵经、打坐、法事等宗教活动。寺院内珍藏着大量的佛经、佛像、法器、唐卡等佛教文物,其中不乏珍贵的艺术品。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雍和宫的唐卡艺术,是其宗教艺术的一大亮点。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绘画艺术,以彩绘、刺绣等手法在布帛上描绘佛像、菩萨、本尊、坛城等佛教题材。雍和宫的唐卡,内容丰富,构图严谨,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是研究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人文的交融:多元文化的见证 雍和宫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寺庙,它更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在清朝,雍和宫是蒙古王公、宗教领袖来京朝拜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众多藏族、蒙古族信徒前来朝拜。在这里,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祈祷,交流文化,使得雍和宫成为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缩影。 宫殿的建筑风格,本身就体现了汉族、藏族、满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融合。在建筑材料、装饰手法、空间布局等方面,都能看到不同文化的痕迹。例如,万福阁的建筑风格,便是汉藏结合的典范。 此外,雍和宫所承载的宗教信仰,也超越了单纯的宗教范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和谐、慈悲等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历史长河中,不仅是宗教的庇护所,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纽带。 现代的传承:历史的守护与活态的展示 如今,雍和宫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北京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无数的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感受历史的厚重,欣赏艺术的魅力,体验宗教的氛围。 作为一座仍在正常开放的宗教场所,雍和宫在保护珍贵历史遗迹的同时,也在努力传承和发扬藏传佛教文化。定期的法事活动、僧侣的日常修行,都为这座古老的建筑群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寺院的讲解人员,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雍和宫的价值。 漫步在雍和宫的殿宇之间,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古老的石板路,斑驳的墙壁,弥漫的香火,都仿佛在低语着几百年前的故事。这里,时间仿佛静止,让你能够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对话,与信仰对话。 雍和宫,是一座集历史、艺术、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殿堂。它以其宏伟的建筑,精美的艺术,深厚的宗教底蕴,以及包容多元的文化精神,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来探寻,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力量与智慧。它不仅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段历史的沉淀,一种精神的象征。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开始阅读《雍和宫》,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因为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接触不多。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用一种极其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度的语言,为我揭开了雍和宫的神秘面纱。书中对于宫殿内部的布局、建筑风格的演变,以及那些珍贵的文物,都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介绍,仿佛置身于其中,亲手去触摸那些古老的石砖,去感受那些斑驳的壁画。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雍和宫的传说和轶事,这些故事增添了这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我一口气读了好几章,完全停不下来。我开始意识到,雍和宫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宝库。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奉献、守护着这些文化瑰宝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雍和宫》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低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向我讲述着一段尘封的往事。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用最朴实真挚的语言,描绘出雍和宫的前世今生。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承。书中对于雍和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迁,以及它如何融合了汉、藏、蒙等多种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我惊叹于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以及他对文化变迁的敏锐洞察。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地方,更是在解读一种现象,一种文化现象。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珍视这些历史的遗迹,更加关注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符号?它引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我对“根”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朝圣,是一次对历史的虔诚致敬。

评分

雍和宫,一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宁静的韵味,让我还没翻开书页,就已经心生向往。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它沉甸甸的分量,以及封面那种古朴的质感,仿佛握在手中的是一段被岁月打磨过的历史。想象着书本中将娓娓道来的故事,或许是关于这座宫殿的起源,那些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飞檐斗拱,承载了多少帝王的兴衰,文人的雅集,以及无数虔诚的祈愿。我期待书中能有详尽的图文并茂的介绍,让我们这些未曾亲临的人,也能通过文字和影像,感受到雍和宫那庄严肃穆的气派,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我尤其好奇,这座宫殿是如何从一座王府蜕变为喇嘛庙的,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交融的故事?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精美的壁画、佛像的雕刻艺术,以及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我对雍和宫的所有疑问的解答,并从中获得一次精神的洗礼,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片神圣的土地,聆听古老的钟声在耳边回响。

评分

《雍和宫》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世界。它没有像许多历史书那样,上来就堆砌晦涩难懂的年代和事件,而是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入手,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在雍和宫留下了印记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点滴、他们的情感纠葛,甚至是他们的悲欢离合的描绘所打动。通过这些个体的视角,我看到了宏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或者说,在那个时代不那么普通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听到他们的心跳。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雍和宫在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人际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它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文化的熔炉。这本书让我思考,历史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是那些伟大的事件,还是无数细微而真实的人生片段?它给了我一个非常深刻的答案,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雍和宫》,书中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缓缓地流淌过我的思绪,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曾经在此生活过的王公贵族,他们在这个戒备森严却又不失奢华的庭院中,上演着宫廷的权谋与恩怨。随后,历史的转折让这里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喇嘛僧人的身影穿梭于殿宇之间,诵经声、梵呗声此起彼伏,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书中对于建筑细节的描写,细腻而到位,无论是琉璃瓦的色泽,还是彩绘的图案,都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经历的漫长岁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雍和宫不同季节景色的描绘,无论是春日的垂柳依依,还是秋日的层林尽染,都让这座古老的宫殿充满了生命力。读着读着,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化与信仰的百科全书,让我对这片神秘的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