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雍和宮 | 齣版社: 五洲傳播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08-03-01 |
| 作者: | 譯者: | 開本: 12開 |
| 定價: 98.00 | 頁數:93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08512358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雍和宮,明朝時曾為太監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聖祖康熙皇帝將其賜與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清世宗雍正。在康熙駕崩之前,雍和宮一直是胤禛的府邸。1722年,胤稹登基,成為滿清入關後第三位統治者——雍正皇帝,搬入紫禁城。對於這座居住瞭近30年的府邸,他感情頗深,將其升格為行宮,並於雍正三年(1725)賜名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繼位後,為給其父雍正帝停靈,並增加行宮的威嚴氣氛,將雍和宮中路各殿宇的綠琉璃瓦全部換為黃琉璃瓦。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遵奉母命及雍正生前信佛的宗旨,將雍和宮主要殿宇改建為佛殿,正式成為藏傳佛教寺廟,乾隆帝賜藏語名:噶丹敬恰林。從此,雍和宮成為清政府管理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開始瞭它作為連接中央政府與濛古、西藏地方紐帶作用的輝煌曆史。
雍和宮,明朝時曾為太監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聖祖康熙皇帝將其賜與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清世宗雍正。在康熙駕崩之前,雍和宮一直是胤禛的府邸。1722年,胤稹登基,成為滿清入關後第三位統治者——雍正皇帝,搬入紫禁城。對於這座居住瞭近30年的府邸,他感情頗深,將其升格為行宮,並於雍正三年(1725)賜名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繼位後,為給其父雍正帝停靈,並增加行宮的威嚴氣氛,將雍和宮中路各殿宇的綠琉璃瓦全部換為黃琉璃瓦。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遵奉母命及雍正生前信佛的宗旨,將雍和宮主要殿宇改建為佛殿,正式成為藏傳佛教寺廟,乾隆帝賜藏語名:噶丹敬恰林。從此,雍和宮成為清政府管理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開始瞭它作為連接中央政府與濛古、西藏地方紐帶作用的輝煌曆史。
前 言
”深山藏古寺,雲端有人傢。”一提起北京著名
的寺院,人們自然會想到四麵環山的潭柘寺、鬆柏
掩映的法海寺、風景秀麗的八大處等。因為,“天下
名山僧占多”,中國的佛教寺院曆來與山有著密不可
分的關係。這些寺院依山而建.氣勢不凡,建築精美,
風格多樣,處處盡顯皇都高貴的風範。然而,在熱鬧
喧囂的北二環邊,卻有一座紅牆黃瓦、鬆柏參天的寺
院寺外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寺內卻庭院深深.靜
謐肅穆.二者形成瞭強烈的對比.也襯托齣它獨特的
地位,這就是北京市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藏傳佛
教格魯派(黃教)寺院——雍和宮。
雍和宮,明朝時曾為太監的官房;清康熙三十
三年(1 694),聖祖康熙皇帝將其賜與皇四子胤稹,
即後來的清世宗雍正。在康熙駕崩之前.雍和宮一
直是胤稹的府邸。1 722年.胤□登基,成為滿清入
關後第三位統治者——雍正皇帝,搬入紫禁城。對
於這座居住瞭近30年的府邸,他感情頗深.將其
升格為行宮,並於雍正三年(1 725)賜名雍和宮。
雍正十三年(1 735)乾隆繼位後,為給其父雍正帝
停靈,並增加行宮的威嚴氣氛,將雍和宮中路各殿
宇的綠琉璃瓦全部換為黃琉璃瓦。乾隆九年
(1 744).乾隆皇帝遵奉母命及雍正生前信佛的宗
旨,將雍和宮主要殿宇改建為佛殿.正式成為藏傳
佛教寺廟.乾隆帝賜藏語名:噶丹敬恰林。從此.
雍和宮成為清政府管理藏傳佛教事務的中心,開始
瞭它作為連接中央政府與濛古、西藏地方紐帶作用
的輝煌曆史。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是佛教與當地原有的
本教(或苯教)長期相互影響、相互鬥爭的産物。公
元7世紀,佛教從內地傳入西藏地區;8世紀中葉.
又從古印度傳入。10世紀後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
主要教派有格魯派、寜瑪派、噶舉派、噶當派和薩
迦派。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
地方政權,最後形成瞭獨特的、政教閤一的藏傳
佛教。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後興起的一
個,在公元1 5世紀時由宗喀巴大師創立。由於該派
僧人戴黃色帽子.故俗稱黃教。格魯派甫一興起.就
迅速取代瞭其他各教派的地位,成為後期藏傳佛教
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會發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
都無法達到的重要地位。
由於宗教的許多教義和思想非常符閤封建帝
王加強統治的需要,宗教政策也越來越成為曆代
帝王所倚重的重要政治手段。清朝時,濛古族和藏
族等少數民族習俗相近.皆信奉藏傳佛教。他們居
住在大漠南北、天山北麓、青藏高原等處,位於祖
國西北、西南廣大邊疆地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對於國傢的安危.有著極為特殊的重要意義。清帝
充分瞭解藏傳佛教在濛、藏地區的重要影響,把
“興黃安濛”作為鞏固濛藏邊疆的重要國策貫徹始
終;並采取“以俗習為治”的宗教政策,尊崇達
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等黃教領袖.給予
他們崇高的地位。
早在入關前,清王朝的開創者努爾哈赤、皇太
極為瞭結好濛古各部,積極倡導並推行尊崇喇嘛教
政策。皇太極繼位後改國號為大清.即親自緻書喇
嘛教領袖達賴、班禪,請西藏的使者到當時的國都
——瀋陽.並給予隆重的禮遇。
清朝入關後,為瞭進一步加強各民族團結、反
對分裂割據勢力、抵禦外來侵略、鞏固清政權的統
治和國傢的統一.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將尊崇喇
嘛教、團結濛古、藏民族這一傳統政策,繼續發揚
光大。乾隆皇帝更是把喇嘛教等同於治國之本的儒
傢思想而加以尊崇。故此.敕建喇嘛教寺廟之風愈
演愈烈,遍及京師和北部邊疆地區。這一時期的宗
教建築,亦體現齣統治者極力推崇藏傳佛教以促進
民族大融閤、大團結的
治國思想。就是在這一
曆史背景下.乾隆皇帝
於1 744年,決定將雍和
宮改為喇嘛寺院,並在
此後幾年之內陸續完成
瞭雍和宮作為藏傳佛教
格魯派寺院的基本建製,
使之從原來的行宮逐漸
具備瞭藏傳佛教寺院的
基本規模;同時,還從
濛、藏兩地招來大批的高僧與宗教人士,以利清政
府溝通與濛、藏地區的關係,達到安撫與團結該兩
大民族的目的。
然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它卻遭受
瞭帝國主義無情
當我開始閱讀《雍和宮》,我並沒有抱著太高的期望,因為我對這類題材的書籍接觸不多。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用一種極其通俗易懂,卻又不失深度的語言,為我揭開瞭雍和宮的神秘麵紗。書中對於宮殿內部的布局、建築風格的演變,以及那些珍貴的文物,都進行瞭詳盡而生動的介紹,仿佛置身於其中,親手去觸摸那些古老的石磚,去感受那些斑駁的壁畫。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雍和宮的傳說和軼事,這些故事增添瞭這本書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讓我一口氣讀瞭好幾章,完全停不下來。我開始意識到,雍和宮不僅僅是一座宏偉的建築,更是一個承載著豐富曆史文化信息的寶庫。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和宗教文化有瞭更濃厚的興趣,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守護著這些文化瑰寶的人們充滿瞭敬意。
評分《雍和宮》這本書,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用低沉而富有磁性的聲音,嚮我講述著一段塵封的往事。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的渲染,隻是用最樸實真摯的語言,描繪齣雍和宮的前世今生。我感受到瞭曆史的沉澱,也看到瞭文化的傳承。書中對於雍和宮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地位變遷,以及它如何融閤瞭漢、藏、濛等多種文化元素,進行瞭深刻的探討。我驚嘆於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把握,以及他對文化變遷的敏銳洞察。它不僅僅是在介紹一個地方,更是在解讀一種現象,一種文化現象。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應該更加珍視這些曆史的遺跡,更加關注那些承載著民族記憶的文化符號?它引發瞭我內心深處的共鳴,讓我對“根”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是一次心靈的朝聖,是一次對曆史的虔誠緻敬。
評分《雍和宮》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帶領我走進瞭一個我從未真正瞭解過的世界。它沒有像許多曆史書那樣,上來就堆砌晦澀難懂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從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故事入手,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溫度。我尤其被書中對那些在雍和宮留下瞭印記的人物,他們的生活點滴、他們的情感糾葛,甚至是他們的悲歡離閤的描繪所打動。通過這些個體的視角,我看到瞭宏大曆史背景下,普通人(或者說,在那個時代不那麼普通的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的呼吸,聽到他們的心跳。書中對於不同時期,雍和宮在社會結構、宗教信仰以及人際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對它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處建築,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文化的熔爐。這本書讓我思考,曆史究竟是由什麼組成的?是那些偉大的事件,還是無數細微而真實的人生片段?它給瞭我一個非常深刻的答案,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雍和宮,一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古老而寜靜的韻味,讓我還沒翻開書頁,就已經心生嚮往。拿到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它沉甸甸的分量,以及封麵那種古樸的質感,仿佛握在手中的是一段被歲月打磨過的曆史。想象著書本中將娓娓道來的故事,或許是關於這座宮殿的起源,那些在風雨中屹立不倒的飛簷鬥拱,承載瞭多少帝王的興衰,文人的雅集,以及無數虔誠的祈願。我期待書中能有詳盡的圖文並茂的介紹,讓我們這些未曾親臨的人,也能通過文字和影像,感受到雍和宮那莊嚴肅穆的氣派,以及它在曆史長河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我尤其好奇,這座宮殿是如何從一座王府蛻變為喇嘛廟的,這其中又蘊含著怎樣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交融的故事?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那些精美的壁畫、佛像的雕刻藝術,以及每件文物背後的故事?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我對雍和宮的所有疑問的解答,並從中獲得一次精神的洗禮,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那片神聖的土地,聆聽古老的鍾聲在耳邊迴響。
評分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雍和宮》,書中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緩緩地流淌過我的思緒,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我仿佛看到瞭曾經在此生活過的王公貴族,他們在這個戒備森嚴卻又不失奢華的庭院中,上演著宮廷的權謀與恩怨。隨後,曆史的轉摺讓這裏染上瞭濃厚的宗教色彩,喇嘛僧人的身影穿梭於殿宇之間,誦經聲、梵唄聲此起彼伏,營造齣一種超脫塵世的氛圍。書中對於建築細節的描寫,細膩而到位,無論是琉璃瓦的色澤,還是彩繪的圖案,都仿佛在訴說著它們經曆的漫長歲月。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雍和宮不同季節景色的描繪,無論是春日的垂柳依依,還是鞦日的層林盡染,都讓這座古老的宮殿充滿瞭生命力。讀著讀著,我仿佛也感受到瞭那份曆史的厚重與滄桑,以及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哲學。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介紹,更是一部關於曆史、文化與信仰的百科全書,讓我對這片神秘的土地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