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 ISBN:9787514319248
- 版次:1
- 丛书名: 细说民国大文人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4-01-01
- 印刷时间:2014-01-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368
- 印次:1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连载引爆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百万粉丝热捧!
学者、评论家曹文轩、孙郁、吴福辉、贺绍俊、黄乔生联袂推荐。
全面增订版,内容更充实,更精彩,尽现民国风骨!
新增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 展尽人物风流!
内容简介
《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文学大师们(全面增订版)》对七位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师的生平逸事进行了梳理,重现了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下,这些大师傲拔的志趣和风骨,以及终归悲悯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命运。他们形骸放浪而不失忧国优民之心;学问高绝,文采风流号为一时之冠,性情却又烂漫天真,质朴可爱……
《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文学大师们(全面增订版)》在天涯论坛连载时,好评如潮引来百万粉丝疯狂追读跟帖,被誉为关于讲述民国大师逸事作品中的“翘楚之作”。
作者简介
民国文林,夫妻,居北京,律师行业,曾分别在人大、北大、北京工商大学、社科院负笈求学,业余皆好搜罗民.国文入掌故逸事,遂合著此书。但愿终有一日,朝乐朗日,啸歌丘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编者显然是受了《世说新语》的启发。独摭拾人物生平诸多妙言异行、趣闻轶事,以及他人的品评,分门别类罗列在-处,一个个性格鲜明、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民国大文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胡庄
终于花一周时间将各位民国大师的其人其事看完,其间昏天黑地,不思茶饭,中瘾般地欲罢不能。作者尤其把鲁迅的性格彻底写真写活了,先生于地下也当颔首矣。
——荆棘鸟在飞翔
这本书其实是一面穿越时光的镜子。书中甚至不包含哪怕一句作者的评论,它做的仅仅是记录,然而这已经是好的评论。
——caolei
一看捧腹,再看沉痛,复看掩卷思考。作者搜集史料之全、编排之新颖、关键词之厚熏,注定了这本书将在诸多讲述民国大师逸事的作品中,成为翘楚之作。
——月光
此帖害人不浅,我连看了三日,这些国宝级人物,在楼主笔下可敬、可爱至极!正如夜空明星闪烁,万世共仰!
——深秋芦苇
目录
林语堂
演讲
文学
风靡
教学
幽默
介直
纯厚
真稚
家园
新式
信仰
逸闻
嗜好
兴趣
婚恋
恩怨
攻伐
爱国
立场
伤怀
离尘
评价
梁实秋
温润
笔战
自由
雅文
逸事
食趣
风趣
知己
爱恋
伤国
魂归
思忆
张恨水
文缘
著述
风靡
拥趸
泉涌
京味
报人
赤胆
立场
性情
姻缘
恨水
逸事
雅好
辞世
赞誉
沈从文
童年
谋生
困顿
著文
教学
妙语
文论
独立
感怀
浑朴
淡然
天真
仁厚
倔强
轻辱
恐惧
履冰
弃文
研物
晚景
逸事
纠葛
情爱
乡恋
归尘
赞誉
郁达夫
性情
畸零
颓唐
任侠
落魄
迷情
婚姻
忏悔
逸事
嗜好
求学
教学
文章
忧国
抗日
非命
评说
周作人
鲁迅
精彩书摘
1939年,林语堂在纽约世界笔会上讲演《希特勒与魏忠贤》。他说,当今德国有人把希特勒比为耶稣,让他想起中国明朝一位读书人称颂魏忠贤与孔夫子有相当的地位。那时唯有这样歌功颂德,才能保住差事。魏忠贤当权时与德国如出一辙,声势显赫,但到头来免不了自杀身亡。后,林语堂准确预言道:“自杀乃是独裁者的出路。”
有一次,纽约某林氏宗会邀请林语堂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但凡这种演讲如果不说夸赞祖先的话,同宗就会失望,若是太过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林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有商朝的比干远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飞机越过大西洋的林白,可说人才辈出。”
林语堂常常强调,一篇成功的演讲,必先充分准备,才能得心应手。美国总统林肯有名的葛底斯堡演讲,短短数百字,却是精心思索,反复推敲的结果。因此,林语堂反对临时请人演讲。一次,林到一所大学去参观。参观结束后与学生们一起进餐时,校长临时起意请他和学生讲几句话。林就讲了一个笑话:“罗马时代,皇帝常把人投到斗兽场中。一次皇帝把一个人丢进斗兽场里喂狮子。此人走到狮子身旁,对狮子讲了几句话,狮子竟然掉头就走。皇帝极为奇怪,又让人放了一只老虎进去。那人又对老虎讲了几句,老虎也掉头走了。皇帝非常诧异,问那人道:‘你究竟对狮子和老虎说了些什么,竟使它们不吃你呢?’那人答道:‘我只提醒它们,吃我很容易,可吃了以后,你们得演讲!”’全场听罢哄笑,校长却啼笑皆非。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一位英文教授撰文回忆,他去巴黎参加国际语言学大会,坐在他前面的一位东方会员,站起来用流利畅达的法语发言。他询问邻座,才知道这位发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他大吃一惊,佩服林的语言天才,因为他知道林曾在美、德留学,如果是用英语、德语发言,他不觉得惊讶,但林用的是标准的法语,实在让他大感意外。
……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图书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描绘另一部聚焦历史、文化或文学的著作的特色。 --- 书名:烽烟中的诗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景 (1900-1949) 一、引言:时代的剪影与精神的重塑 本书致力于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1900年至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复杂面貌与精神嬗变。这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传统秩序崩塌,外来思潮汹涌,民族危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位知识人。他们不再仅仅是“文人”或“士大夫”,而是被卷入历史洪流的行动者、思想的播火者、精神的探索者。本书超越单纯的文学史叙事,着眼于思想史、社会史与个体命运的交织,力求勾勒出一幅充满矛盾、挣扎与抉择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图景。我们将探究,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他们如何重新定义“中国”的意义,如何安放自身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灵魂。 二、核心议题与结构梳理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背景深入到微观个案: 第一部分:旧邦新命的序曲——清末民初的文化断层 (1900-1919) 本部分聚焦于新文化运动的前夜。我们首先考察晚清遗老、改良派与革命派知识分子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不同反应。重点分析“全盘西化”与“中学为体”两大思潮的激烈碰撞,以及留学归国知识群体如何成为引入新观念的主力军。具体案例将涉及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早期批判,以及“科学救国”理念的初步确立。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破旧”,他们对新教育、新文学的探索,为后来的激进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部分:启蒙的狂飙——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与保守 (1915-1927) 新文化运动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不再将此视为一场简单的“打倒孔家店”的运动,而是深入探究其内部的复杂性。白话文的推广不仅仅是语言工具的革新,更是民主和平等思想的载体。本部分细致梳理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进过程,并分析了知识分子群体中对“激进启蒙”的反思,特别是对“娜拉出走”后如何面对“家庭与社会”困境的讨论。同时,我们将关注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的政治光谱开始分化,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的涌入,如何塑造了他们未来不同的政治立场。 第三部分:地方的声音与地域文化的坚守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非均质的。本书特别辟出章节,探讨在上海、北京、天津等中心城市之外,其他重要文化区域(如成都、武汉、广州)的知识分子如何结合地方文化传统,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批判与社会实践。例如,南方知识分子在传统学派的继承与现代学科的结合上所做的努力,以及他们在特定地域政治生态下的生存智慧。这部分旨在纠正“中心论”的偏颇,展现近代文化图景的多元性。 第四部分:左翼的崛起与思想的武器化 (1927-1937) 国民政府建立后,知识分子面临更严峻的审查与政治压力。本部分聚焦于左翼文艺思潮的蓬勃发展,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在中国的语境下被阐释、被应用。我们着重探讨“为人生”的文学观念如何取代“为艺术而艺术”,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将自身视为阶级斗争的一部分。通过对左翼文坛的深入考察,本书试图揭示,在意识形态高压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继续其批判性的表达。 第五部分:抗战的熔炉——知识分子的命运共同体 (1937-1945) 全面抗战爆发,知识分子面临最直接、最残酷的考验。本书详述了大量知识分子(包括学者、作家、工程师)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向后方迁移,在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等机构中构建起“文化孤岛”。这不仅是学术的延续,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本部分将通过对西南联大教师和学生的口述史料分析,展现他们在物资匮乏、战火威胁下的学术坚守、人格操守以及面对国家存亡时的群体共识。对流亡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和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描写,是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良知的关键。 第六部分:思想的十字路口——战后的选择与分野 (1945-1949) 抗战胜利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国共两党的较量使知识分子再次站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本部分详细分析了“第三条道路”的尝试与幻灭,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政治选择上的艰难困境。我们考察了他们对民主、法治的呼吁,以及最终不得不面对的选择——是坚守立场,还是顺应潮流?这一时期的个体抉择,直接塑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的初始格局。 三、方法论与史料基础 本书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了文学批评、思想史梳理与社会史的微观考察。我们广泛利用了从未公开或较少被引用的私人信件、日记、未刊稿件、以及当时地方报刊的零星报道。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细致爬梳,本书力求还原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其思想的生成过程与情感的真实流露,避免了对历史人物的简单标签化或道德审判,旨在呈现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 四、本书的价值 《烽烟中的诗魂》不仅仅是对某几位文学巨匠的传记汇编,它是一部深入肌理的“群像志”。它试图回答以下核心问题:在传统意义上的“士”的身份消亡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新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定位?他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如何影响了中国的政治走向和社会结构?通过对他们精神图景的梳理,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背后的深层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