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指南 从模拟到数字控制+电源完整性 2本

包邮 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指南 从模拟到数字控制+电源完整性 2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开关变换器
  • 环路设计
  • 电源控制
  • 模拟控制
  • 数字控制
  • 电源完整性
  • 电力电子
  • 开关电源
  • 设计指南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旷氏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60821
商品编码:16009397969

具体描述

YL9654  9787111560821 9787111546238

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指南 从模拟到数字控制

本书对作者多年的开关电源设计经验进行了总结,从开关变换器环路的基本概念入手,抛开了繁杂的理论分析,主张通过电路直觉分析,并与实例相结合,对开关变换器的控制(模拟及数字)环路设计以及系统稳定性进行了直观的讲解。对于模拟环路补偿设计部分,对电流、电压模式控制方式以及典型的模拟补偿方案的不足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数字补偿设计部分,作者提出了全新的“Q值匹配”概念,并用实例进行分析。本书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并解答了一些工程师在环路设计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致谢4 
0.介绍4 
1.从空调控制系统到闭环开关变换器5 
2.回忆:Unitrode 1996的研讨会9 
3.将控制环路理论引入实际的开关变换器中10 
4.开环和闭环增益16 
5.系统不稳定性判据及其"安全裕量"19 
6.直流增益与稳态误差22 
7.动态电压定位技术24 
8.输入纹波抑制25 
9.整个控制对象的增益26 
10.输入(线)电压前馈28 
11.电流型Buck变换器的输入校正28 
12.其他拓扑的传递函数29 
13.拉普拉斯变换30 
14.理解延时(滞后)33 
15.其他拓扑中的大信号响应33 
16.一些易犯错的术语表达34 
17.对基准电压进行阶跃处理35 
18.K因子方法35 
19.实际电路中的模拟补偿方法36 
20.模拟环路补偿典型实例37 
21.1,2,3型环路补偿小结41 
22.其他拓扑的环路补偿44 
23.控制对象传递函数小结45 
24.在实验台上测量环路增益46 
25.如何调整一个3型补偿网络48 
26.3型补偿网络中的近似处理52 
27.一种全新有效的方法出现了53 
第二部分 数字环路设计 
序言56 
致谢56 
0.介绍57 
1.CMC的问题58 
2.控制对象和反馈环节的贡献61 
3.LC后置滤波器分析63 
4.建立起直觉66 
5.对数对于我们来说是很自然的事67 
6.从傅里叶级数到拉普拉斯变换70 
7.基本模块:极点和零点76 
8.做出一些常用传递函数的波特图77 
9.常用传递函数小结85 
10.从模拟走向数字补偿86 
11.传递函数的峰值87 
12.模拟补偿的限制88 
13.3型补偿网络中的Q值不匹配问题90 
14.Q值不匹配的问题91 
15.重新审视条件稳定92 
16.迫使模拟补偿更为有效94 
17.阻尼是什么95 
18.临界阻尼之外96 
19.另一个有用的功能:电容的阻抗96 
20.PID系数介绍100 
21.类比的重要性103 
22.实验台验证106 
23.PID系数的其他写法106 
24.PID系数Mathcad计算表格107 
25.结论108

电源完整性

本书从测量的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电源对系统的影响。作者在第1-3章介绍了测量基础、测量原理以及测试基本常识,比如灵敏度、本底噪声、动态范围、均值以及衰减器和前置放大器的使用,围绕各种测量域如频域、时域、增益、相位以及S参数等展开;第4章以实例介绍了如何使用测试设备测量电源完整性;第5章介绍了各种探头;第6章则围绕电源的分布网络展开;第8-15章介绍了特殊的电源完整性测量方法。
致谢 
第1章 引言 1 
1.1 你将从本书学到什么 1 
1.2 谁将从本书受益 2 
1.3 本书的通用版式 2 
1.3.1 为什么测量 2 
1.3.2 获得或验证数据 2 
1.3.3 设计、选择、优化 4 
1.3.4 故障诊断 4 
1.3.5 确认或验证 5 
1.3.6 术语 6 
第2章 测量艺术 7 
2.1 无损的原因 7 
2.2 不影响结果的测量 7 
2.3 验证测试装置和测量限制 8 
2.4 以高效和直接方式测量 9 
2.4.1 非侵入式测量与侵入式测量 9 
2.4.2 在线测量 9 
2.4.3 间接测量与直接测量 10 
2.5 测量的完整归档 10 
2.5.1 测试工程师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10 
2.5.2 测试的目的 11 
2.5.3 仿真或预测的结果是否可用 12 
2.5.4 测试日期和物理位置 13 
2.5.5 运行测试的环境和条件 13 
2.5.6 每种测试设备的名称(包括探头)和校准周期 13 
2.5.7 装置的框图或图片 13 
2.5.8 测量注释和说明 14 
2.5.9 任何观测到的异常 14 
2.5.10 结果和任何后续工作的总结 14 
第3章 测量基本原理 15 
3.1 灵敏度 15 
3.2 本底噪声 16 
3.3 动态范围 17 
3.4 噪声密度 20 
3.5 信号平均 23 
3.6 标度 25 
3.7 衰减器 27 
3.8 前置放大器 28 
3.9 测量域 30 
3.9.1 频域 30 
3.9.2 增益和相位 30 
3.9.3 S参数 30 
3.9.4 阻抗 31 
3.9.5 时域 31 
3.9.6 频谱域 33 
3.9.7 测量域的比较 34 
3.10 尾注 36 
第4章 测试设备 37 
4.1 频率响应分析仪和矢量网络分析仪 38 
4.1.1 Omicron Lab Bode 100 38 
4.1.2 Agilent E5061B 39 
4.2 示波器 39 
4.2.1 Teledyne Lecroy Waverunner 6 Zi 39 
4.2.2 Rohde & Schwarz RTO1044 40 
4.2.3 Tektronix DPO7000 41 
4.2.4 Tektronix DPO72004B 41 
4.2.5 Teledyne Lecroy Wavemaster 8 Zi 41 
4.2.6 Tektronix MSO5204 42 
4.2.7 Teledyne Lecroy HDO6104 43 
4.2.8 Tektronix MDO4104-6 44 
4.2.9 Omicron Lab ISAQ 100 44 
4.3 频谱分析仪 45 
4.3.1 Tektronix RSA5106A 45 
4.3.2 Agilent N9020A 46 
4.3.3 Agilent E5052B 46 
4.4 信号发生器 47 
4.5 TDR/TDT S参数分析仪 48 
4.5.1 Picotest G5100A 48 
4.5.2 Tektronix DSA8300/80E10 48 
4.5.3 Teledyne Lecroy SPARQ 4012E 50 
4.5.4 Agilent E5071C 50 
第5章 探头、注入器和互连 52 
5.1 电压探头 52 
5.1.1 探头电路相互影响 53 
5.1.2 探头响应平坦化 55 
5.1.3 测量确认 56 
5.1.4 选择电压探头 57 
5.1.5 无源探头 58 
5.1.6 有源探头 59 
5.1.7 差分探头 60 
5.1.8 特殊探头 60 
5.1.9 其他连接 68 
5.2 尾注 68 
第6章 分布式系统 69 
6.1 电源稳压器的噪声路径 70 
6.1.1 内部噪声 70 
6.1.2 电源抑制比 72 
6.1.3 输出阻抗 74 
6.1.4 反向传输和串扰 74 
6.2 控制环路的稳定性 75 
6.2.1 对输出阻抗的影响 76 
6.2.2 对噪声的影响 76 
6.2.3 对电源抑制比的影响 77 
6.2.4 对反向传输的影响 77 
6.3 差的稳定性如何传入系统 78 
6.4 尾注 82 
第7章 阻抗测量 83 
7.1 选择一种测量方法 83 
7.1.1 单端口测量法 83 
7.1.2 两端口测量法 94 
7.1.3 电流注入器测量 107 
7.1.4 阻抗适配器 108 
7.2 尾注 113 
第8章 测量稳定性 115 
8.1 稳定性及其必要性 115 
8.1.1 控制环基础知识 115 
8.1.2 增益裕量、相位裕量、延时裕量以及稳定性裕量 116 
8.1.3 伯德图和奈奎斯特图 117 
8.1.4 开环测量 121 
8.1.5 注入设备 122 
8.1.6 探头 124 
8.1.7 闭环测量 129 
8.1.8 上电和断电测量 129 
8.1.9 正向测量 130 
8.1.10 小环路增益 130 
8.1.11 非侵入式闭环测量 133 
8.2 尾注 136 
第9章 PSRR测量 137 
9.1 测量方法 137 
9.1.1 在线或离线测量 137 
9.1.2 直接或间接测量 138 
9.2 输入调制 138 
9.2.1 线路注入器 139 
9.2.2 电流注入器 142 
9.2.3 DC放大器 143 
9.3 选择测量域 143 
9.3.1 矢量网络分析仪 143 
9.3.2 频谱分析仪 143 
9.3.3 示波器 144 
9.3.4 探头和灵敏度 144 
9.4 尾注 150 
第10章 反向传输和串扰 151 
10.1 不同拓扑结构的反向传输 151 
10.1.1 串联线性稳压器 151 
10.1.2 并联稳压器 152 
10.1.3 POL稳压器 153 
10.1.4 运算放大器 153 
10.2 调制输出电流 153 
10.2.1 电流注入器 154 
10.2.2 DC偏置注入器 154 
10.3 测量输入电流 154 
10.4 测量输入电压 156 
10.5 间接测量 157 
10.6 尾注 162 
第11章 阶跃负载响应测量 163 
11.1 瞬态的产生 163 
11.1.1 电流注入器和电子负载 163 
11.1.2 斜率 164 
11.1.3 电流调制波形 166 
11.2 测量响应 167 
11.2.1 大信号与小信号 168 
11.2.2 注意平均 168 
11.2.3 采样率和时间刻度 170 
11.3 尾注 175 
第12章 测量纹波和噪声 176 
12.1 选择一种测量方法 176 
12.1.1 系统内测量与系统外测量 177 
12.1.2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177 
12.1.3 时域测量与频域测量 177 
12.2 互连设备 177 
12.2.1 示波器无源探头 178 
12.2.2 示波器有源探头 178 
12.2.3 直接使用50 Ω端接 178 
12.3 选择设备 179 
12.4 平均模式和滤波 192 
12.5 尾注 193 
第13章 边沿测量 194 
13.1 带宽与上升时间 194 
13.1.1 上升时间的级联 197 
13.1.2 工作带宽与滤波器的影响 200 
13.2 采样率与交错采样 202 
13.3 内插 203 
13.4 同轴电缆 204 
13.5 探头连接的重要性 206 
13.6 PCB因素 208 
13.7 探头 208 
13.8 尾注 212 ...........


《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指南:从模拟到数字控制+电源完整性》 书籍简介 本书籍由两部分构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理论与实践指南。第一部分专注于开关变换器环路的模拟控制设计,第二部分则深入探讨数字控制技术及其与电源完整性(PI)的协同作用。全书内容紧密围绕核心主题展开,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乏贴近实际工程应用的案例分析,力求帮助读者掌握从基础原理到前沿技术的全方位知识。 第一部分:开关变换器环路模拟控制设计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系统性地学习开关变换器环路控制的核心概念和设计方法。我们将从开关变换器基本工作原理入手,逐步深入到电压模式和电流模式控制等经典控制策略。 基础理论与建模: 开关变换器拓扑回顾: 简要回顾Buck、Boost、Buck-Boost、SEPIC、Cuk等常见开关变换器拓扑的原理,重点关注其功率变换过程和关键参数。 小信号建模: 详细介绍小信号建模方法,这是分析环路稳定性和设计的关键。我们将重点讲解使用平均模型(Average Model)和状态空间平均模型(State-Space Averaging)对不同拓扑进行建模,推导其传递函数。理解这些传递函数是进行环路设计的基础。 误差放大器分析: 深入分析误差放大器的作用、不同类型(如运放、跨导运放)及其频率响应特性。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变换器动态特性选择合适的误差放大器类型和设计其补偿网络。 环路补偿设计: 补偿器的作用与类型: 详细阐述环路补偿的目的(提高稳定性、改善瞬态响应、减小稳态误差),并介绍常用的补偿器类型,如PID(比例-积分-微分)补偿、II型、III型补偿网络。 频率域分析: 重点讲解如何利用Bode图(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来分析系统的开环和闭环频率响应。我们将深入理解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对系统稳定性的意义。 补偿器设计步骤: 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补偿器设计流程。这包括: 确定变换器的开环传递函数。 分析变换器和误差放大器的极点和零点。 根据目标稳定性和瞬态响应要求,在Bode图上设计补偿器零点和极点的位置。 计算补偿器的元件值。 验证设计结果,例如通过仿真或实际测量。 实际应用中的挑战: 讨论在实际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寄生参数的影响、开关频率的选择、元件的容差等,并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 性能优化与验证: 瞬态响应分析: 探讨如何通过环路设计来优化变换器的瞬态响应,例如降低负载阶跃时的电压跌落和恢复时间。 噪声与纹波抑制: 分析环路设计对输出电压噪声和纹波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补偿设计来最小化这些影响。 仿真与原型验证: 强调仿真工具(如SPICE、MATLAB/Simulink)在环路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实际原型进行性能测试和参数调整。 第二部分:数字控制与电源完整性 本部分将聚焦于日益重要的开关变换器数字控制技术,并将其与电源完整性(PI)紧密结合,为读者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电源设计思维框架。 数字控制基础: 数字控制的优势: 阐述数字控制相对于模拟控制的优势,如更高的灵活性、易于实现复杂算法、集成度高、可配置性强等。 数字控制器的实现: 介绍数字控制器(如DSP、MCU)的工作原理,包括采样、量化、数字滤波和控制算法的实现。 离散时间系统分析: 讲解离散时间系统的基本概念,如Z变换,并介绍如何对数字控制的开关变换器进行Z域建模和分析。 数字补偿器设计: 离散补偿器类型: 介绍数字域中的PID补偿、零极点匹配等设计方法。 采样频率的影响: 详细分析采样频率对数字控制系统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采样频率。 量化误差与溢出: 讨论数字系统中量化误差、溢出等问题,以及如何减轻其影响。 高级数字控制策略: 模型预测控制 (MPC): 介绍MPC的基本原理,如何利用变换器的模型预测未来状态并优化控制信号,以及其在开关变换器控制中的应用。 自适应控制: 探讨自适应控制策略,使控制器能够根据系统参数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高级电源管理功能: 介绍数字控制如何实现更复杂的电源管理功能,如软启动、过压/过流保护、序列控制、遥测遥控等。 电源完整性 (PI) 基础: PI的重要性: 强调电源完整性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不良的PI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性能下降甚至失效。 PI的挑战: 介绍在开关变换器设计中常见的PI问题,如电压纹波、开关噪声、电磁干扰(EMI)、过冲(Overshoot)、下冲(Undershoot)等。 PI的建模与分析: 寄生参数的影响: 分析PCB走线电感、电容,以及器件的ESR、ESL等寄生参数对PI的影响。 电源分配网络 (PDN) 分析: 介绍如何对PDN进行建模和分析,评估其阻抗特性,以及如何优化PDN设计以降低阻抗。 去耦电容的选择与布局: 详细讲解去耦电容的原理、选择标准(如容值、ESR、ESL),以及如何在PCB上进行有效的布局以最大化其去耦效果。 数字控制与PI的协同设计: PI对数字控制的影响: 分析PI问题(如噪声)如何影响数字控制器的采样和控制精度,以及可能导致的控制不稳定。 利用数字控制改善PI: 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控制的灵活性来主动改善PI。例如,通过精细的数字补偿策略来抑制开关噪声,通过快速响应来减小瞬态跌落。 PI驱动的数字控制参数调整: 介绍如何根据PI的测量结果,利用数字控制器动态调整控制参数,以在不同工作条件下保持最佳性能。 EMI/EMC的考虑: 将EMI/EMC设计纳入环路控制和PI考虑之中,介绍如何通过合理的PCB布局、滤波设计和控制策略来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 实际案例研究: 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在数字控制开关变换器设计中综合考虑环路稳定性和电源完整性,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本书籍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从模拟到数字、从环路控制到电源完整性的完整知识体系。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独立完成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开关变换器设计,并有效应对现代电子系统中日益复杂的电源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教授电力电子技术的大学教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兼顾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的教材,用于指导我的研究生进行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的学习。传统的教材虽然在理论推导上非常严谨,但往往在实际工程应用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对于最新的数字控制技术和电源完整性等前沿概念,很多教材的覆盖面不够全面。我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常常会遇到环路设计方面的困难,比如如何根据实际的元器件参数和PCB布局,准确地设计出稳定的补偿网络,以及如何理解数字控制下的环路行为。这本书的介绍,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非常期待它能够将模拟控制的经典理论与数字控制的最新进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能够深入探讨电源完整性在环路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模拟控制部分,它是否会提供如何从实际电路参数出发,进行系统辨识,从而得出精确的系统模型?在数字控制部分,它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将模拟补偿器进行离散化,以及如何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微控制器(MCU)来实现复杂的补偿算法?而关于电源完整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PCB布局、电源分配网络(PDN)设计以及高频噪声抑制等方面的深入讲解,并能将其与环路稳定性紧密联系起来。我相信,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和仿真指导,并能清晰地阐述模拟到数字控制的过渡原理,那么它将成为我教学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简直就是给无数在电源设计领域摸爬滚打的工程师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我是一名在一家中型电子产品公司担任电源研发工程师,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七八年了。在这期间,我遇到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电源的环路稳定性设计。理论书很多,讲了很多拉普拉斯变换、伯德图、奈奎斯特判据,但真到了实际应用中,特别是面对各种复杂的开关变换器拓扑,又是模拟控制又是数字控制,还有电源完整性这个越来越重要的环节,就感觉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的电路调试之间总隔着一层纱。很多时候,调试一个电源的环路,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凭经验和感觉,效率低下不说,还经常因为对环路特性的理解不够深入而反复修改补偿网络,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到了数字控制的领域,虽然好处多多,但其离散化的特性给环路设计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正确地进行离散化补偿设计,如何理解数字域的伯德图,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比较困惑的地方。而电源完整性,这个概念在近几年更是被提及得越来越多,PCB布局、去耦电容的选择、寄生参数的影响等等,都直接关系到电源的稳定性和系统的可靠性。以往,在学习过程中,我总是需要翻阅好几本书,一本讲模拟控制,一本讲数字控制,再找一些关于PCB布局和电源完整性的资料,然后自己去融会贯通。这种碎片化的学习过程,效率非常低,而且很容易遗漏重要的细节。这本书的出现,正是弥补了这一市场的空白。它将模拟控制和数字控制的环路设计方法,以及电源完整性的相关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对于我们这些实际操作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迫切地想知道,它将如何系统地讲解从模拟到数字控制的过渡,以及如何在实际的PCB设计中考虑到电源完整性对环路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我对它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用清晰易懂的方式,结合实际的例子进行阐述,非常感兴趣。例如,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车载电子、通信设备、消费电子等),选择合适的补偿策略,以及如何在PCB上进行优化布局,以最小化寄生参数对环路的影响。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解决我在电源设计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痛点的一线希望。

评分

我最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负责智能硬件产品的开发。在这个领域,产品迭代速度非常快,对电源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追求高效率、小体积和低成本的同时,还必须保证出色的稳定性。我在电源设计方面的主要弱点在于环路补偿的设计,虽然能看懂一些公式,但实际操作起来总觉得力不从心。尤其是在数字控制的时代,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字补偿设计,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另外,电源完整性也是一个让我头疼的问题,PCB上的噪声和耦合往往会影响电源的性能,但我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解决。这本书的介绍,涵盖了模拟到数字控制的环路设计,以及电源完整性,这正是我迫切需要学习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例如,它是否会讲解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快速选择合适的补偿方案?在数字控制方面,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可以直接套用的代码示例,或者讲解如何进行参数调试?而对于电源完整性,我希望它能够给出一些关于PCB布局和元器件选择的实用建议,帮助我避免一些常见的陷阱。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解决我在智能硬件电源设计中长期存在的痛点的希望。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套完整且易于上手的知识体系,帮助我快速掌握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的核心技术,并能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我未来的产品开发中。

评分

我在一家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的公司工作,担任高级硬件工程师。我们公司开发的产品往往对电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电源波动都可能导致医疗设备功能的异常,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开关变换器环路的设计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我拥有扎实的模拟和数字电路基础,但对于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补偿设计,以及如何处理各种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问题,我仍然觉得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控制技术在电源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数字电源设计,但如何将传统的模拟控制理念与数字控制的特性相结合,并进行有效的环路设计,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同时,电源完整性这个概念,对于高精度医疗设备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将其系统地融入到环路设计中,也是我一直以来所探索的课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无比惊喜。我非常期待它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在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电源的稳定性,并提供一套系统的环路设计流程。例如,它是否会深入讲解如何根据不同的医疗设备应用需求(如低噪声、高精度、快速响应等),选择最合适的补偿策略?在数字控制方面,它是否会提供如何将采样、量化、数字补偿等环节进行优化,以实现高性能的数字电源控制?而对于电源完整性,我最想知道的是,它将如何指导我们进行PCB布局优化,如何选择合适的去耦器件,以及如何有效抑制由开关噪声引起的EMI(电磁干扰),从而确保医疗设备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学习和提升在医疗器械电源设计领域专业技能的重要参考。

评分

我是一名在大型电子产品制造商工作的系统集成工程师。在我们复杂的产品系统中,电源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性能。我经常需要协调不同部门的工程师,包括电源设计、PCB布局和软件开发团队,以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而电源环路设计,以及电源完整性问题,往往是集成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冲突和瓶颈的地方。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一本书,全面地了解这些关键技术,以便更好地与电源工程师沟通,并能从更高层面上把握整个系统的电源设计。这本书的介绍,包含了模拟和数字控制的环路设计,以及电源完整性,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非常想知道,它将如何讲解不同控制方式对系统集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协同设计。例如,在模拟控制部分,它是否会介绍如何设计出通用性较强的补偿器,以便在不同配置下都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在数字控制部分,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如何讲解如何进行软件配置和参数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系统需求,以及如何与上层软件进行接口?而对于电源完整性,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和优化电源分配网络(PDN),以及如何处理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电源干扰等方面的指导,从而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可靠的系统。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的系统集成工程师来说,是极具价值的。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和电源完整性的全面认识,从而更有效地协调各方资源,解决集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最终产品的成功上市。

评分

作为一名在汽车电子行业工作的嵌入式系统工程师,我一直对开关电源的设计过程感到好奇,尤其是其环路稳定性控制方面。虽然我的主要工作是软件开发,但随着汽车电子功能的日益复杂和集成度越来越高,对电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经常需要与电源工程师协作,而很多时候,我们之间在沟通电源性能需求和解决设计问题时,会因为对环路设计原理理解的差异而产生一些误解。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的逻辑,尤其是在数字控制日益普及的今天,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在电源控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如何在其平台上实现精确且稳定的环路控制,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的介绍,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非常想知道,它将如何从模拟控制的基础出发,逐步过渡到数字控制的环路设计。例如,它是否会详细介绍数字控制器(如MCU或DSP)的ADC采样、PWM生成以及补偿算法的实现?在电源完整性方面,对于汽车电子这个对EMC(电磁兼容性)要求极高的领域,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PCB布局、屏蔽设计以及滤波技术的指导,以确保电源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也能稳定工作?我特别关注的是,它是否会给出一些针对汽车电子特定应用场景下的环路设计案例,例如在电池管理系统(BMS)、车载娱乐系统或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中,如何设计出满足高可靠性和低噪声要求的开关电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建立起对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的全面认知,不仅理解理论,更能掌握实践,从而能够更好地与电源工程师协同工作,共同为汽车电子产品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解决方案。

评分

我是一名在一家初创公司负责硬件产品开发的工程师。在我们的产品中,电源模块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成本和空间内实现高性能、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电源解决方案。然而,在环路设计方面,我们团队一直面临着挑战。由于公司规模较小,资源有限,我们难以聘请到经验极其丰富的电源专家。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讲解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并且能够涵盖从模拟到数字控制,以及电源完整性等关键技术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我带来了希望。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设计流程,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进行环路设计。例如,在模拟控制方面,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基于实际应用场景的补偿器设计指南,以及如何利用仿真工具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在数字控制方面,我特别想知道,它是否会介绍如何利用现有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微控制器(MCU)来实现灵活的数字补偿,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负载和工作条件进行动态调整?而对于电源完整性,对于初创公司来说,PCB面积和成本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在有限条件下,如何优化PCB布局,最小化寄生参数影响,从而保证电源稳定性的实用技巧。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这样的初创团队来说,是极大的福音。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套完整且实用的知识体系,让我们能够快速掌握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和电源完整性的核心技术,从而加速我们的产品开发进程,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评分

我是一名在通信设备领域工作的硬件工程师,主要负责电源模块的设计和开发。在过去的项目中,我经常会遇到因为环路不稳定导致的性能问题,比如输出纹波过大、瞬态响应差、甚至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出现振荡。虽然我们团队中有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但他们往往也难以清晰地阐述环路设计背后的具体原理,很多时候是凭借经验和直觉来解决问题。这让我深感焦虑,因为我希望能够从根本上理解这些问题,并能够独立地进行高效的设计。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行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对电源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高效率、高功率密度,还需要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控制的开关变换器越来越普及,其灵活的控制特性确实吸引人,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环路设计的复杂性。我一直希望找到一本能够将模拟控制和数字控制的环路设计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并且能够深入讲解电源完整性对环路设计影响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版,让我看到了希望。我非常期待它能详细阐述如何根据不同的通信设备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环路补偿策略,以及如何在大功率、高频的通信电源设计中,有效地考虑电源完整性因素。例如,在多相Buck变换器中,如何协调各相之间的环路?在输出电压动态响应要求极高的场景下,如何设计出快速且稳定的环路?在PCB布局方面,这本书是否会给出具体的指导,例如如何进行差分走线,如何处理电源和地之间的阻抗匹配,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电容器件来抑制高频噪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让我能够真正地掌握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的核心技术,并能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我未来的通信设备电源设计工作中。

评分

作为一个刚刚入门的电源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和掌握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的书籍。之前的学习经历中,我接触过一些关于基础模拟电路的书籍,也了解了一些关于PID控制的基本原理,但当我开始接触到实际的开关变换器项目时,我才意识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尤其是关于环路补偿,感觉就像一门玄学,公式推导看得头晕,实际应用起来更是无从下手。很多时候,我只能通过模仿前人的设计,或者反复地进行实验来尝试找到合适的补偿值,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很难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原理。电源完整性这个概念,我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它很重要,但具体怎么做,有什么影响,我一点概念都没有。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它涵盖了从模拟到数字控制,以及电源完整性,这三个我目前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关键点,我感到非常兴奋。我非常好奇它将如何讲解这些内容。例如,在模拟控制部分,它是否会详细讲解不同补偿类型(如PID、PI+D、Lead-Lag等)的原理和适用场景?在数字控制部分,它是否会介绍如何将模拟补偿设计转化为数字域的离散补偿?又或者,它是否会直接讲解数字域的补偿设计方法,例如使用Z变换来分析和设计补偿器?而关于电源完整性,我最想知道的是,它将如何结合实际的PCB布局和元器件选择,来指导我们设计出稳定可靠的电源。例如,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PCB布线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去耦电容,以及如何处理地线和电源线之间的耦合问题?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学习路径,让我能够一步步地理解开关变换器环路设计的精髓,并能将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电源设计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我是一名业余爱好者,对电子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各种电源模块的设计一直很着迷。我接触过一些基础的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的书籍,也尝试过搭建一些简单的开关电源电路。但是,当我尝试设计更复杂的开关变换器,或者想要提高电源的性能指标时,就遇到了瓶颈。我发现,环路稳定性的问题是我最大的难题。我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反馈和补偿,但真到了实际操作中,我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看着别人设计的各种高性能开关电源,我非常渴望能够掌握其中的奥秘。最近,我听说数字控制的开关电源在性能和灵活性上有很多优势,但对其环路设计的理解更是让我感到一头雾水。而电源完整性,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更是全新的领域,但我知道它对电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介绍,包含了模拟和数字控制以及电源完整性,这正是我渴望学习的内容。我希望它能够用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解这些复杂的技术。例如,它是否会提供一些从零开始的实践案例,让我能够一步步地跟着学习?它是否会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元器件,以及如何在PCB上进行布局,以获得更好的性能?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诊断和解决常见环路问题的技巧,以及如何利用一些常用的测试仪器来分析和优化环路?我相信,如果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丰富的实例,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点讲解清楚,那么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它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料,能够帮助我将电子制作的兴趣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