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案為何會落後一年?……因為每次落後一天。——《人月神話》
  要有高品質的軟體,就要有高品質的管理。——《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
  《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一套四冊,主題分別是:
  一、 系統化思考(Systems Thinking)、
  二、 第一級評量(First-Order Measurement)、
  三、 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Congruent Action)、
  四、 擁抱變革(Anticipating Change)。
  本書是這個系列的第四本,要談的主題是:如何創造一個有利於軟體工程進行的環境。前三本書已談過為了創造高品質的軟體,如何進行高品質的管理;而這本書是說明如何創造出實踐必要的變革所需之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專案的品質與生產力都會有大幅的進步。
  變革聽起來很偉大,其實就是改變,無論是組織引進一項新工具、改善流程、或是來了一個新主管,或是在個人層次的改善,都是一種變革。為了能夠成功變革,個人和組織都必須學習,能夠成長。
  然而軟體這個行業,由於一直以來未能創造出一個有利於軟體工程的環境,使得軟體產業在實踐品質與生產力方面,大多數都以失敗收場。為了改善糟糕的情況,大多數的經理人將錢花在工具、方法論、外包、訓練、套裝應用軟體上,而沒有用心去改善、或撤換掉那些造成這種後果的始作俑者——經理人。
  在本系列的前三卷已談到,想要在軟體工程的管理上獲得高品質的成果,需要具備以下三種能力:
  1. 具有了解複雜情況的能力,讓你能夠為專案做好事前的規畫,從而進行觀察並採取行動,使專案能依計畫進行,或適時修正原計畫。(第1卷)
  2. 具有觀察事態如何發展的能力,並且有能力從你所採取的因應行動是否有效,來判斷你觀察的方向是否正確。(第2卷)
  3. 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即使你會感到迷惘、憤怒、或是非常害怕,甚至害怕到想要一走了之並躲起來,但你仍然有能力採取合宜的行動。(第3卷)
  《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擁抱變革(第4卷)》所談的組織變革,就是要讓經理人運用前三卷的觀念和工具來進行管理,讓你的組織不僅現在能了解和實踐優良的軟體工程觀念,未來也可以。這樣的組織稱為「防範未然型」(Anticipating)的組織,它讓組織變革成為一種明確的、普遍性的功能。「防範未然型」的文化具有四個特性:
  1. 它具有有效的模型,以協助人們在理智與情感上了解組織與個人的改變。
  2. 組織裡的員工(不光是經理人)有相當高的比例是擁有技能的變革能手(change artist),他們獲得組織實務上的支持,能夠使變革順利進行。
  3. 「防範未然型」組織總是前瞻未來,並且為變革做好規畫。在變革能手的協助下,這種文化知道如何堅持到底執行計畫。
  4. 「防範未然型」文化讓有計畫的變革立足於健全軟體工程實務的基礎上,使評量和預測得以進行。
  《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擁抱變革(第4卷)》的主題包括:常見的變革模型、薩提爾變革模型、外來成分(foreign element)、變革才能(change artistry)、變革能手(change artist)、個人對於變革的反應、設計債務、維護債務、統合規畫(meta-planning)、戰術性變革規畫、變革專案vs.軟體專案、流程原則與模型、為什麼專案會失敗、流程的三種含義、流程改善的三種層次、需求流程與管理、測試vs.竄改程式、正確地啟動專案、正確地維持專案、適當地終止專案、保護資訊資產、技術移轉的法則、以及六個附錄幫助複習本系列所運用到的觀念模型。
  組織需要成長,個人也需要不斷學習,以因應變化,為未來做好準備。本書將幫助您成為傑出的軟體工程經理人,並有能力帶領整個組織進行轉型。也讓您的組織能夠邁向永續學習、持續改善。
致台灣讀者 傑拉爾德.溫伯格 
Preface to the Chinese Editions 
〔導讀〕從技術到管理,失落的環節 曾昭屏 
〔推薦序〕期望改變又不想受傷害的軟工思維 王克明 
編輯說明 
謝詞 
前言 
第一部 讓變革真正能夠發生的模型
1 一些常見的變革模型 
1.1 擴散模型 
1.2 地板有洞模型 
1.3 牛頓模型 
1.4 學習曲線模型 
1.5 心得與建議 
1.6 摘要 
1.7 練習 
2 薩提爾變革模型 
2.1 模型綜述 
2.2 第1階段:近期現狀階段 
2.3 第2階段:混亂階段 
2.4 第3階段:整合與實踐階段 
2.5 第4階段:「新現狀」階段 
2.6 心得與建議 
2.7 摘要 
2.8 練習 
3 對變革的反應 
3.1 抉擇點 
3.2 運用麥理曼的時區理論來決定變革介入時機 
3.3 資訊流動的方式 
3.4 統合變革 
3.5 防範未然型組織中的變革 
3.6 心得與建議 
3.7 摘要 
3.8 練習 
第二部 防範未然型組織中的變革才能
4 變革才能 
4.1 個人對變革的反應
4.2 個案研究:變更座位安排 
4.3 個案研究:程式碼修補 
4.4 個案研究:知道什麼事該丟下不管 
4.5 心得與建議 
4.6 摘要 
4.7 練習 
5 大部分事情維持不變 
5.1 你在維持什麼? 
5.2 揭露使用中的理論 
5.3 變質 
5.4 設計維護債務 
5.5 變革才能債務 
5.6 破壞變革才能 
5.7 經理人的簡單規則 
5.8 心得與建議 
5.9 摘要 
5.10 練習 
6 練習成為變革能手 
6.1 去上班 
6.2 做一項小改變 
6.3 什麼都不改變 
6.4 改變關係
6.5 成為觸媒 
6.6 完全在場 
6.7 完全不在場 
6.8 應用加法原則 
6.9 安排「大旅行」(Grand Tour) 
6.10 以史為鑑 
6.11 將理論化為實務 
6.12 自我發展 
第三部 替未來的組織做規畫
7 統合規畫第一部分:資訊 
7.1 從統合規畫開始 
7.2 資訊蒐集 
7.3 技巧 
7.4 心得與建議 
7.5 摘要 
7.6 練習 
8 統合規畫第二部分:系統思考 
8.1 解決問題 
8.2 成長與規模 
8.3 風險與報酬
8.4 信賴 
8.5 移除掉完全靜止不動 
8.6 心得與建議 
8.7 摘要 
8.8 練習 
9 戰術性變革規畫 
9.1 何謂戰術性變革規畫? 
9.2 開放式的變革規畫 
9.3 以倒推方式做規畫 
9.4 挑選實際可行的新目標 
9.5 從頭到尾言行一致 
9.6 挑選與測試目標 
9.7 什麼會妨礙達成目標? 
9.8 面臨不可預測性時的規畫模型 
9.9 回饋計畫 
9.10 心得與建議 
9.11 摘要 
9.12 練習 
10 以軟體工程師的思維做規畫 
10.1 工程控制的含意 
10.2 工程管理行動的基本圖 
10.3 控制的層級 
10.4 心得與建議 
10.5 摘要 
10.6 練習 
第四部 應該改變什麼
11 穩定軟體工程的構成要件 
11.1 為什麼軟體沒什麼不同 
11.2 為什麼軟體成本如此高昂 
11.3 何處可找到改進空間 
11.4 為什麼軟體專案會失敗 
11.5 資訊失敗 
11.6 找出資訊失敗的解決方案 
11.7 行動失敗 
11.8 心得與建議 
11.9 摘要 
11.10 練習 
12 流程原則 
12.1 百萬富翁測驗 
12.2 穩定性原則 
12.3 明顯性原則 
12.4 可評量性原則 
12.5 產品原則 
12.6 心得與建議 
12.7 摘要 
12.8 練習 
13 文化與流程 
13.1 文化∕流程原則 
13.2 文化與流程互動的例子 
13.3 流程的三種含義 
13.4 是什麼創造了文化? 
13.5 心得與建議 
13.6 摘要
13.7 練習 
14 改善流程 
14.1 三種流程改善層次 
14.2 一個流程改善案例
14.3 讓看不見的變成可見 
14.4 預防未來再發生 
14.5 學到的教訓 
14.6 但是我們公司不一樣 
14.7 但是那代價太高 
14.8 心得與建議 
14.9 摘要 
14.10 練習 
15 需求原則與流程
15.1 固定需求的假設 
15.2 軟體品質第零法則 
15.3 需求的流程模型 
15.4 孿生流程 
15.5 需求的向上流動 
15.6 管理階層對需求流程的態度 
15.7 心得與建議 
15.8 摘要 
15.9 練習 
16 改善需求流程 
16.1 衡量需求的真正成本與價值
16.2 獲得對需求投入的控制 
16.3 獲得對需求產出的控制 
16.4 獲得對需求流程本身的控制 
16.5 心得與建議 
16.6 摘要 
16.7 練習 
17 正確地啟動專案 
17.1 專案的先決條件 
17.2 想要的結果 
17.3 指導方針 
17.4 資源 
17.5 責任歸屬 
17.6 後果 
17.7 心得與建議 
17.8 摘要
17.9 練習 
18 正確地維持專案
18.1 瀑布模型
18.2 級聯模型
18.3 疊代強化
18.4 可再利用的程式碼 
18.5 原型設計
18.6 重新規畫
18.7 心得與建議
18.8 摘要 
18.9 練習
19 適當地終止專案 
19.1 測試 
19.2 測試vs.竄改程式 
19.3 如何知道專案何時步入失敗 
19.4 使專案重生 
19.5 心得與建議 
19.6 摘要 
19.7 練習 
20 以更小規模更快速建造 
20.1 更小的意思是什麼? 
20.2 縮減規格的範圍 
20.3 消除最糟糕的部分 
20.4 盡早拿掉 
20.5 管理遲來的需求 
20.6 心得與建議 
20.7 摘要
20.8 練習 
21 保護資訊資產 
21.1 程式碼庫 
21.2 資料字典 
21.3 標準 
21.4 設計 
21.5 測試庫及其歷史 
21.6 其他文件 
21.7 增進資產保護 
21.8 心得與建議 
21.9 摘要 
21.10 練習 
22 管理設計 
22.1 設計創新的生命週期 
22.2 設計的動態學 
22.3 艾德蒙.希拉瑞學派 
22.4 法蘭克.洛伊.萊特症候群 
22.5 泰德.威廉斯理論 
22.6 太多廚師 
22.7 哎呀! 
22.8 心得與建議 
22.9 摘要 
22.10 練習 
23 引進技術 
23.1 調查工具文化 
23.2 技術與文化 
23.3 技術移轉定律 
23.4 從危機到鎮靜的型態管制 
23.5 技術移轉十誡 
23.6 第十一條戒律 
23.7 心得與建議 
23.8 摘要 
23.9 練習 
第五部 結語
附錄A 效應圖
附錄B 薩提爾人際互動模型 
附錄C 軟體工程文化模式 
附錄D 控制模型 
附錄E 觀察者的三種立場
附錄F 梅布二氏人格類型指標與四種氣質 
註解 
法則、定律、與原理一覽表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鲜明,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反而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略带批判性的幽默感。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的火花,阅读起来常常会心一笑,这种轻松的语调并没有削弱内容的严肃性,反而像是在知识的深海中航行时,时不时出现的微风,让人保持清醒和愉悦。在描述那些历史上著名的项目失败案例时,作者的笔触既客观又犀利,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那些被光鲜的成功叙事所掩盖的管理盲点和傲慢,这种直面真相的勇气令人敬佩。它促使读者(也就是我)去反思自己过往的经验教训,而不是简单地套用书中的公式。这种略带“反主流”的视角,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视现有管理框架的透镜,非常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经验,渴望跳出舒适区去思考更深层次问题的专业人士。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得颇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技术书籍那种生硬的线性叙事,而是将复杂的管理哲学巧妙地分解成一系列相互关联却又独立的模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场景切入”方式,往往不是直接抛出理论定义,而是先描绘一个业界常见的困境或冲突点,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解决方案。这种叙述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说服力和代入感,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深度对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擅长使用类比和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管理模型,比如将敏捷转型比作一场需要多方协作的长途远征,这种具象化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设计得非常精妙,它们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提炼,能瞬间点明复杂的流程关系,是辅助理解的利器,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评分我在尝试应用书中所述的某些实践方法时,发现作者对“人”在组织变动中所扮演角色的强调,远超出了许多同类书籍的范畴。很多技术管理书籍侧重于流程和工具的优化,但这本书却将大量的篇幅集中在了如何建立有效的跨职能沟通机制,以及如何处理由变革带来的心理阻力和文化摩擦上。作者似乎非常理解技术团队的“脾气秉性”,他提供的那些关于冲突解决和利益相关者期望管理的策略,都显得异常务实且富有同理心,而不是空洞的口号。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心理安全感”构建的那一章节,里面的案例分析让我茅塞顿开,它揭示了在追求速度和创新的同时,如何保障团队成员不因害怕失败而退缩,这对于当前许多高压力的研发环境来说,无疑是及时雨。这种对组织“软性因素”的深刻洞察,是这本书区别于其他工具手册的核心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现代感,配色大胆又不失专业,黑白灰的基调配上跳跃的亮色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装帧质量也很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物超所值。我通常对技术类的书籍有很高的纸张和印刷要求,这本倒是出乎意料地令人满意,纸张触感细腻,印刷清晰锐利,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书脊的装订也做得非常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查找资料,也不用担心书页脱落。而且,虽然内容看起来很厚重,但整体的版式设计却非常注重可读性,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概念和密集的文字不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看得出来,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的时候,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力求在内容深度和阅读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毕竟,一本好书的“外衣”往往是内容质量的一个侧面体现。
评分从内容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令人称赞的“可操作性与前瞻性的平衡”。它既没有沦为一本仅仅罗列了“你应该做什么”的清单,也没有止步于探讨“为什么会失败”的哲学思辨。作者的每一个管理框架或建议,似乎都附带了一套“如何启动”的最小化可行步骤指南。我注意到,书的末尾部分,收录了一些可以立即在会议中使用的讨论模板和决策矩阵,这些都是实打实可以带回工位上使用的“资产”,而非只是理论上的谈资。这种将高阶策略与日常操作紧密结合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战背景。它成功地架起了“战略愿景”与“每日站会”之间的鸿沟,让我感觉手中的这本书,不仅是我的思想指南,更是一份可以随时查阅和执行的战术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