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可以這樣讀:于丹,易中天演講對談錄

經典,可以這樣讀:于丹,易中天演講對談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丹,易中天 著
图书标签:
  • 于丹
  • 易中天
  • 文化
  • 历史
  • 国学
  • 谈话
  • 访谈
  • 思想
  • 哲学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印刻
ISBN:9789866873669
商品编码:16070128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08-01-31
页数:223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于丹和易中天分別曾在「百家講壇」節目中解讀《論語》和《莊子》,品評歷史人物,顛覆原有的歷史人物形象,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學者明星。本書收錄兩人同台對談的精采內容,他們共品人生,妙語如珠,把古典信手拈來,卸去傳統的沉重外衣,以現代生活的角度去體悟經典,品味其中簡單卻恆久的智慧,引領讀者輕鬆走入經典世界。此外,還收錄于丹、易中天的數篇演講紀實,風趣中見智慧,談笑中有見識,帶領讀者從經典中體悟人生。

内容简介

  當于丹遇上易中天……易中天:現在的年輕人習慣了密集的圖像、簡潔的內容,喜歡上網查資料,不喜歡讀書,怎樣才能讓年輕人愛上讀書?我問你這麼一個問題,你怎麼能做到讓一個男人愛上你?可愛的人被人愛,很簡單。我們先哲的書,本來都是可愛的。于丹:兩千多年來,我們曾經以不同的方式誤讀過經典,把經典的力量過分誇大。孔子不是文化人的專利,《論語》也不是高深學問,更不是象牙塔的專屬,它其實就是……存在於你血液裡的一種文化基因,可以用你個人的感悟、體驗去把它激活……讓它給我們一點生活經驗的分享,一點智慧的激盪,這就足夠了。「國學超女」于丹以講《論語》心得聞名,「歷史超男」易中天以品三國人物享譽,當論語遇上三國,當于丹遇上易中天,兩人擦出智慧的火花,點燃了文化的火炬。他們共品人生,妙語如珠,把古典信手拈來,卸去傳統的沉重外衣,用生命的名義、以現代生活的角度去體悟經典,品味出其中簡單卻恆久的智慧,引領讀者輕輕鬆鬆走入經典的世界。除了兩人的同台對談,《經典,可以這樣讀:于丹,易中天演講對談錄》還收錄于丹、易中天的數篇演講紀實,風趣中見智慧,談笑中有見識,帶領讀者從經典中體悟人生。

作者简介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影視傳媒系主任,同時也是知名影視策畫人和撰稿人,現任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和科學頻道總顧問、北京電視台首席策畫顧問。二○○六年十月以來,于丹先後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上解讀《論語》和《莊子》,反響熱列,據演講稿整理而成的《于丹〈論語〉心得》和《于丹〈莊子〉心得》二書,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累計銷售量超過六百萬冊,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推廣作出巨大貢獻。
  
  易中天,湖南長沙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學術著作,出版《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等文化隨筆,銷售量都多達數十萬冊。易中天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節目中品評歷史人物,顛覆了原有的歷史人物形象,他主講的《品三國》掀起民間熱潮,帶動《品三國》一書熱銷,他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學者明星。于丹影視傳媒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副院長。曾獲得1996年北京市優秀教學獎,2000年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第一名、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北京師範大學優秀教學獎,2001年中國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北京師範大學勵耘獎、北京師範大學十佳優秀教師獎,2004年被評為北京市十佳電視藝術工作者、中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2005年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6年獲得「中國十大教育英才」稱號,被評為2006年品牌中國年度人物之一,2007年第三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所講課程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精品課程。2006年10月以來,先後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解讀《論語》和《莊子》,回響熱烈。2007年國慶長假期間,在央視「文化訪談錄」節目連續七天播出「于丹˙遊園驚夢」再次引起關注。著有《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等書。

目录

序一 讓經典成為我們的心靈發動機
序二 他們點燃文化的火炬

卷一
經典使我們心靈安頓
是否有能力看見我的心
不要誤讀君子
數英雄,誰是英雄
不較勁的心態
快樂的事才能融進生命
做正常人就好

卷二
《論語》、《莊子》裡的生活智慧
以生命的名義打通儒與道
興之所至,隨處可及
用仁心溫暖世道
尋找自我救贖的力量
你成就世界,世界才會成就你
給你的是情分,不給的是本分
無為無不為的生命境界
做最美的自己

卷三
什麼樣的生命是快樂的
最難抓住的是自己安靜的心
李白的狂歌空度日
別把一生活成符號
完成一場豪奢的逍遙遊
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
千刀萬剮,終於成佛

卷四
為人生尋找座標
在時代的迷惑中確認自我
別忘了為什麼而出發
仁厚多一點,憂傷少一點
成事者的人格修煉
懂得害怕的人最可信
擔承重任,舉重若輕
走過歲月,終於成為自己
夢想是知識的翅膀
融入社會,堅持自我

卷五
歷史裡的人性
歷史的留白
歷史的弔詭
歷史的誤解

卷六
歷史裡的人生智慧
戲說歷史與香港古裝戲
代入角色才能深入歷史
經典本來都是可愛的

卷七
當經典走入尋常百姓家──專訪于丹

卷八
他勾動歷史的天雷地火──側寫易中天

附錄一 易中天幽默語錄
附錄二 于丹智慧語錄

前言/序言


《文脉寻踪:从先秦诸子到现当代思潮》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横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宏大叙事,旨在深入剖析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脉络与演变轨迹。我们不满足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力求挖掘潜藏在文本背后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赡,以时间为序,以思想流派为纲,勾勒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终极问题的探索与回应。 第一编:轴心时代的奠基——先秦思想的万丈光芒 本编聚焦于中国思想史上最为璀璨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彼时礼崩乐坏,是思想井喷的温床。我们将细致考察“百家争鸣”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并对主要流派进行深度解读,而非停留在表面概念的介绍。 儒家学说的内圣外王之道: 重点剖析孔子“仁”的实践伦理,以及孟子“性善论”的内在逻辑与政治理想。尤其关注荀子对人性与后天教化的强调,以及其在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我们试图厘清,儒家思想是如何从一种政治哲学,逐渐内化为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框架。 道家思想的超验智慧: 深入解析《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意义,探讨老庄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内核,以及其对个体生命自由的终极追求。我们将对比老庄思想在魏晋风度中如何被重新阐释,并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法家治国方略的实效性: 分析商鞅变法背后的社会动因,以及韩非集大成式的“法、术、势”理论体系。探讨法家思想如何在秦朝的统一实践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并反思其对后世政治运作的持久影响。 墨家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 考察墨家思想中“尚贤”、“节用”等观念的社会批判性,以及其强大的组织纪律性。对比墨家与儒家在社会治理上的差异,探讨其失传的深层原因。 第二编:两汉与魏晋的融合与张力 进入秦汉帝国时代,思想开始趋向整合与实用化。本编将探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后的权力逻辑,以及儒家如何被改造以适应大一统王朝的统治需求。 汉代经学与谶纬之学的交织: 探讨经学如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以及儒家思想在官方意识形态下所经历的僵化过程。同时,我们会审视谶纬之学这类民间信仰如何反过来渗透和影响了官方的政治解释体系。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个体觉醒: 随着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知识分子开始逃离现实政治,转向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本编将详述“竹林七贤”的思想倾向,重点解读王弼、何晏等人如何以“名教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儒家传统进行形而上学的批判与重构。 第三编:隋唐宋元的思想高峰与转型 隋唐的文化融合与宋明的理学思潮构成了本编的核心。这是中国哲学思想体系化、逻辑化达到顶峰的时期。 佛学对中国哲学的深度渗透: 探讨佛教(特别是禅宗和天台宗)如何与本土思想碰撞、吸收,并最终促进了中国哲学体系的成熟。分析佛教对“心性论”的阐发如何为后来的宋明理学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 宋代理学——理与气的再构建: 重点分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心学与理学之争的源头。朱熹的“格物致知”如何建立起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客观“理”的体系,以及他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坚持。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革命: 考察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突破性意义。重点阐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分析心学如何将哲学重心从“客体认识”彻底转向“主体实践”,对士人阶层产生了何种颠覆性的影响。 第四编:明清之际的批判与近代思想的曙光 明末清初,伴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和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中国思想界开始出现对传统权威的深刻反思。 黄宗羲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深入剖析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如何从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回归到对现实政治、民生疾苦的关注。探讨他们如何倡导“实学”,为后来的近代化思潮埋下了伏笔。 启蒙思潮的萌芽: 考察李贽的童心说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挑战,以及严复等人翻译西方思想著作的意义。分析在“器物变革”与“制度变革”的争论背后,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出路的艰难探索。 结语:传统与未来的对话 本书最后将简要回顾中国思想史的内在逻辑,探讨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传统思想资源如何能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复杂性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智慧。这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而是对文明基因的深入探究,旨在引导读者建立起清晰的、具有批判性的文化认知框架。 全书语言力求清晰、精确,避免晦涩的术语堆砌,旨在让普通读者亦能领略中华思想的博大精深。我们致力于呈现思想的动态性、冲突性与传承性,而非僵化的教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访谈录性质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容易流于表面或者为了追求戏剧性而牺牲了逻辑的严谨性。但是,这本书的气质却完全不同。它散发出一种老派的、注重内涵的学者风范。我注意到,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文化议题时,文本的推进显得非常克制和审慎,没有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采取的过度简化倾向。这种克制感,反而建立了一种强大的信任基础——读者会相信,作者团队是真诚地致力于呈现思想的深度,而不是单纯贩卖名气。它提供了一个相对纯净的场域,让那些重量级的思想能够进行平视的、不受干扰的交流。这种对“对话纯粹性”的维护,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个特质,它让这本书超越了普通的文化娱乐产品,具备了更长远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吸引人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质感,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分量。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排版,配色沉稳又不失雅致,完全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畅销书封面能比拟的。我特别留意了纸张的选择,印刷出来的文字清晰锐利,墨色浓淡适中,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仔细翻阅内页的编排,可以看出编辑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页处理得非常巧妙,既起到了视觉缓冲的作用,又在无形中引导着读者的思绪。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值得称赞,字距、行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舒适。即便是对于内容我尚未深入探究,仅凭这份精美的实体呈现,它就已经在我书架上占据了一个相当显眼的位置,绝对是那种值得收藏、可以反复摩挲的“好东西”。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彰显了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与珍视。

评分

初拿到这书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很多名家的对谈录往往是各自为政,难成一体。然而,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内在的“结构张力”。尽管是不同风格的两位大家,但文本的编织却呈现出一种奇妙的互补性,就像两条河流汇聚,而非相互冲撞。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它意味着编辑和整理者在后期加工中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梳理和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对话脉络。它不像是一场随意的闲聊记录,而更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剧本,有起承转合,有高潮铺垫。这种整体性的完成度,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在品质有了极高的预期,它似乎预示着一场深刻而又富有条理的智识之旅即将展开。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相对来说是有些偏高的,这让我一开始在书店里犹豫了很久。不过,当我最终决定入手,并开始接触它所传递出的某种“气场”时,我开始理解这份价格背后的价值了。它似乎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些对话,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思想碰撞现场的精妙提炼与凝固。我能感觉到,作者们在选择哪些观点被记录下来,哪些论证被保留下来时,进行了极其审慎的筛选。这种“精选”的过程,本身就赋予了这本书一种难以估量的密度。它不是那种可以走马观花快速读完的轻松读物,它需要你慢下来,甚至需要你停下来,去回味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措辞。这种阅读的“阻力”,反而成为了一种吸引力,它告诉你,你正在接触的,是经过时间沉淀、反复打磨过的思考结晶,而不是转瞬即逝的网络热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里透着一股子“沉静的力量”,这比那些花哨的、追求视觉冲击力的设计要高明得多。它的主色调和字体选择,营造了一种类似于在宁静的图书馆深处翻阅古籍的氛围。这种视觉上的“低调”,反而迫使阅读的焦点完全集中在文字本身,没有多余的干扰。而且,纸张的触感非常柔和,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那种廉价印刷品带来的烦躁感。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排版师对读者的阅读节奏有着深刻的理解,某些关键论述被巧妙地用更开阔的留白隔开,仿佛在提醒读者:“这里需要停下来,仔细想一想。”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体现了对读者智识的尊重,让人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