狷介與風流:蔣百裏傳 陶菊隱

狷介與風流:蔣百裏傳 陶菊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陶菊隱 著
圖書標籤:
  • 蔣百裏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近代史
  • 軍事
  • 文化
  • 陶菊隱
  • 民國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湖北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群言齣版社
ISBN:9787802567382
商品編碼:1622126424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8-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狷介與風流:蔣百裏傳 作者 陶菊隱
定價 36.00元 齣版社 群言齣版社
ISBN 9787802567382 齣版日期 2015-08-01
字數 184000 頁碼 240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狷介與風流:蔣百裏傳》書寫瞭兵學界泰鬥人物蔣百裏寂寞而高潔的一生。他是清末秀纔,也是傳說中五百年纔齣現的軍事奇纔。他受袁世凱器重,被欽點為軍官學校校長,他是蔡鍔的密友,梁啓的學生,張學良、蔣介石等都要尊他一聲“先生”,他有一個願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誌摩,曾有一個副官叫蔣緯國,還有一個女婿叫錢學森……而他真正的傳奇之處在於,僅以一人之力兩次打敗整個日本陸軍。早年,他以步兵科名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中日朝野均為之震動,此為其一。其二便是他對中日之戰的言論——“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它講和”,初次形成瞭抗戰持久論的思想。可是,為何終其一生他也隻被稱作軍事學傢,而非軍事傢?

   作者簡介
陶菊隱,湖南長沙人,民國時期大記者,近代軍閥史的見證者及整理研究者。從事新聞記者工作30年,與天津《大公報》的張季鸞並稱中國報界“雙傑”。曾先後在長沙《女權日報》、上海《時報》、湖南《民報》和《新報》等擔任編輯或總編。後受聘上海《新聞報》,其間擔任過駐湘特約通訊員、駐漢口記者、戰地記者等,直到1941年退齣。此後,除瞭為京、滬大報撰稿外,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瞭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中,著有《菊隱叢談》《孤島見聞》《記者生活三十年》等作品。

   目錄
自 序
蔣百裏(1882~1938)
章 少年得意
浙江求是書院
士官
德國見習軍官
禁衛軍管帶
第二章 寂寞的高潔
保定軍校校長
情場的勝利者
從南下反袁到蔡鬆坡將軍的死
研究學術的黃金時代
歐遊返國後的五四運動和聯省自治運動
吳佩孚的參謀長
五省聯軍也垮瞭
中國建軍的幾段過程
“東不如西”
獄中生活
“一二八”以後
青島試騎湯山就浴
第三章 英雄在光芒時逝去
暢遊歐美
空軍獨立論的支持者
西安事變的不速客
盧溝橋的烽火
他成瞭外交界的一位鬥士
迷途遇仙記
又是抗戰論壇的祭酒
冷客目擊的一臠
陸大的代校長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編輯推薦

href='#' target='_blank'>

《狷介與風流:蔣百裏傳》的主人公是民國時期的一位傳奇人物,從袁世凱到蔣介石,曆來的當局都很敬重他,他是蔡鍔的密友,梁啓的學生,他有一個願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誌摩,曾有一個副官叫蔣緯國,還有一個女婿叫錢學森……
《狷介與風流:蔣百裏傳》完整地闡釋瞭百裏先生“兩勝日軍”的傳世美名,一次是他在日本士官學校以名畢業,一次是對中日抗戰的言論。他剖析時局,洞若觀火,因而在預測未來時,屢屢言中,的確是百年不遇的軍事奇纔。
《狷介與風流:蔣百裏傳》中講到瞭百裏先生在德國傳齣的一段佳話,舉世聞名的興登堡元帥召見他,曾拍著他的肩膀說:“從前拿破侖說過,若乾年後東方必齣一偉大的將纔,這或者就應在你的身上吧!”
《狷介與風流:蔣百裏傳》的作者是民國時期大記者,從事新聞記者工作30年,與天津《大公報》的張季鸞並稱中國報界“雙傑”。記者以及曆者的身份均能讓他掌握豐富的史料,此外,作者與蔣百裏先生乃是至交,二人往來甚密,因而對其事跡所知詳,該書可謂是其同類傳記中的佳之作。


   文摘

   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不羈的靈魂:王維詩文與禪意探幽》的圖書簡介,內容力求詳實,旨在深入剖析盛唐詩人王維的文學成就、人生軌跡及其深遠的禪宗思想影響。 --- 圖書名稱:《不羈的靈魂:王維詩文與禪意探幽》 作者:[虛構作者名,例如:林遠之] 定價:[虛構價格,例如:88.00 元] ISBN:[虛構ISBN,例如:978-7-5327-6543-2] --- 捲首語:山水之間,禪意自現 唐代,是詩歌的黃金時代,群星璀璨,氣象萬韆。在眾多詩壇巨匠中,王維以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獨特風格,矗立起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然而,這位享譽盛唐的“詩佛”,其一生的經曆遠比其山水田園詩所描繪的意境更為復雜與跌宕。他既是宮廷中受玄宗寵信的樂師、官僚,又是終生追隨佛教、心係自然的隱逸者。 《不羈的靈魂:王維詩文與禪意探幽》並非僅僅是對王維詩歌的錶麵賞析,而是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探尋這位偉大藝術傢內心深處的掙紮、皈依與超脫。本書將從其早年坎坷的仕途,中年受挫的政治生涯,直至晚年對佛法的深刻領悟,全景式地描摹王維復雜而迷人的精神世界。 --- 第一部:初入塵囂——盛唐的少年與宮廷的榮耀(約 400 字)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祖籍山西運城。本書首先聚焦於王維青年的崛起。他齣身於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士族傢庭,自幼便展現齣非凡的藝術天賦,尤其在音樂和繪畫方麵,錶現齣驚人的靈氣。 早年的王維,滿懷“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抱負。他以明經入仕,初露鋒芒便得唐玄宗賞識,被任命為太樂丞,躋身宮廷。這一時期,他的詩歌風格尚未完全定型,尚帶有一種雍容華貴、清新俊逸的盛唐氣象,反映瞭他對盛世的贊頌與個人的抱負。 然而,宮廷生活的喧囂與官場的傾軋,如同磨刀石一般,在打磨其纔華的同時,也悄然播下瞭他內心對寜靜的嚮往。本書將細緻分析王維早期的代錶作,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探討其詩中蘊含的初涉世事的敏感與對傢鄉的眷戀,為他日後轉嚮田園詩的轉變埋下伏筆。我們還將探討他與張九齡、賀知章等前輩的交往,這些經曆塑造瞭他對儒傢“兼濟天下”思想的初步理解。 --- 第二部:山水為伴——田園詩的開創與審美體係的構建(約 550 字) 安史之亂前夕,王維的政治抱負屢遭挫摺,這促使他主動或被動地將目光轉嚮瞭自然。他退隱於輞川,購置彆業,與裴迪、孟浩然等人結社,開啓瞭其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田園山水詩的巔峰。 本書的重點在於剖析王維是如何將佛教的“空”與“有”的辯證法,融入到對自然景物的描摹之中。我們不再僅僅將他的詩視為對田園風光的簡單記錄,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禪修的媒介”。 一、畫境的語言化: 本部分將詳細比對王維的詩作與他的畫作(或後人對其畫作風格的推測),闡釋“詩中有畫”的構造原理。例如,《山居鞦暝》中“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如何通過精準的動詞和光影捕捉,實現瞭視覺與聽覺的完美統一,這背後是藝術傢對瞬間永恒的捕捉。 二、空寂的哲學底色: 深入分析《輞川集》中的作品,探討“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這類詩句的深層含義。這些詩句並非錶現孤獨,而是通過對“人聲”和“無人之境”的對比,凸顯瞭萬物本空的禪宗觀念——現象的變動不居,與永恒寂靜的主體意識之間的張力。 三、對“靜”的追求與實踐: 介紹王維後期對佛教經典,特彆是《華嚴經》的研讀,如何影響瞭他的審美取嚮。他的靜,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是對塵世煩擾的拒絕,是對內在覺悟的尋求。這種“靜”成為瞭他抵抗外部動蕩的內在力量。 --- 第三部:風雨如磐——亂世中的堅守與精神的皈依(約 550 字) 安史之亂(755年)是王維人生的最大轉摺點。他先是於陷落的長安城中被叛軍俘虜,後被迫齣仕僞職,這一經曆為他的名聲濛上瞭一層難以洗刷的陰影。然而,恰恰是在這種極端的睏境中,王維的“禪心”得到瞭最終的錘煉。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細緻梳理王維在叛亂期間的經曆,並分析他在被俘期間所作的詩歌,如著名的《囚居苦熱》等。這些詩歌不再是描摹田園的恬靜,而是充滿瞭對故國的思念和對自身處境的無奈與自省。 一、從“齣世”到“入世的掙紮”: 探討王維在“忠”與“節”之間的矛盾。他最終得以幸免,並在郭子儀的舉薦下重歸朝廷,這不僅是政治上的幸運,更是其多年修行在關鍵時刻起到的穩定作用。 二、晚年的超脫與悲憫: 亂世過後,王維的詩風轉嚮瞭更深沉的慈悲與悲憫。他晚年被封為太子太師,地位顯赫,但其心境已完全不同。我們著重分析其晚期作品,如他為亡友所作的祭文及悼亡詩,這些作品中,佛教的“無常”觀得到瞭徹底的貫徹,他不再執著於個體的榮辱得失,而是以一種更宏大的視角看待生命的流轉。 三、精神遺産的總結: 結語部分將總結王維作為一位集儒、釋、道思想於一身的文化巨人,如何以其獨特的藝術實踐,為後世文人提供瞭一種在亂世中安頓心靈的典範。他的“不羈的靈魂”,並非指放縱不羈,而是指其心性不受外物束縛,能在最高貴的榮耀與最卑微的苦難中,始終保持對“美”與“真理”的探求。 --- 附錄與注釋 本書包含詳盡的注釋,對王維詩文中涉及的佛教術語、唐代官製、以及與裴迪、孟浩然等人的唱和詩進行詳細考證,並附有王維主要生平年錶,是研究唐代文學、佛教藝術與士人精神史的必備參考之作。 --- 目標讀者: 中國古典文學愛好者、藝術史研究者、對唐代社會文化及禪宗思想感興趣的讀者。 本書特色: 結閤文學批評、藝術史分析與哲學思想探討,提供對王維立體而深刻的解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股子迷人的勁兒,叫《狷介與風流:蔣百裏傳》,光是讀起來,就能想象齣那個時代的風雲際會和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我翻開它,首先被吸引的不是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是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捕捉。你仿佛能感受到,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一個知識分子是如何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掙紮求存的。他筆下的蔣百裏,絕非一個扁平化的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掙紮、有彷徨的鮮活個體。那種知識分子的清高與對國傢民族的深切憂患,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讀到那些關於他治學、為政的點滴記述,我常常會停下來,沉思良久。這種沉思,不是因為故事情節的麯摺,而是因為作者的筆觸有一種穿透曆史的洞察力,讓你不得不去反思,在巨變麵前,個體應該如何安放自己的靈魂。全書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既有激昂澎湃之處,也有低迴婉轉的抒情,如同聽一麯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每一個音符都恰到好處地烘托齣人物命運的基調。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很有品位,讓人愛不釋手。那種微微泛黃的書頁質感,配閤著恰到好處的留白,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舒適。如果說內容是骨架,那麼版式設計就是那件閤體的外衣。作者對史料的引用和梳理工作量是驚人的,但全書讀起來卻絲毫不覺枯燥或晦澀。他成功地將大量的文獻資料熔鑄於流暢的敘事之中,使之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非簡單的信息堆砌。特彆是對一些關鍵曆史片段的重構,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導演,他精準地調動瞭所有可用的“鏡頭”——檔案、信劄、迴憶錄——來構建一個立體、多維度的曆史場景。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優秀的文學錶達的結閤,使得本書不僅是一部傳記,更像是一部研究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珍貴文獻。每讀完一個部分,我都忍不住想去查閱更多的背景資料,足見其引發思考的深度。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來自於它對“風流”二字的全新詮釋。通常我們談論“風流”,多指嚮輕浮或浪漫,但在作者的筆下,蔣百裏的“風流”似乎更接近於一種對生命、對知識、對生活美學的極緻追求和不羈的灑脫。這與他的“狷介”——那種恪守原則的清高——形成瞭強烈的張力,也正是這種張力塑造瞭一個復雜而迷人的形象。書中對這些內在矛盾的挖掘,令人拍案叫絕。它揭示瞭在特定曆史環境下,個體如何用盡其全部的智慧和熱情去對抗時代的洪流。我從中讀齣瞭一種知識分子特有的浪漫主義情懷,那是一種不媚俗、不趨同的獨立精神。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初讀時被其故事吸引,再讀時則被其精神內核所摺服。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需要你投入心力去品味,但迴報你的,將是對一個時代和一位偉大人格的深刻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文筆,說實話,有點像老電影的膠片質感,帶著一種獨特的、略顯陳舊卻又曆久彌新的韻味。它不像當代流行的傳記那樣追求強烈的戲劇衝突和快速的節奏感,而是像一位老友在爐火旁,慢條斯理地跟你講述一段塵封的往事。作者在細節的處理上極其考究,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場景描繪,比如某次會麵時人物的眼神、書房裏的光綫、一封信件的措辭,都成瞭理解人物性格的鑰匙。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時,那種保持距離感的剋製,他從不急於下結論,而是將史料和人物的言行並置,留給讀者充分的解讀空間。這種“留白”的藝術,讓整部傳記充滿瞭思辨的趣味。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會感到一種意猶未盡的悵然,仿佛自己也曾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瞭一場精神的洗禮。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敘事技巧,它不強迫你接受某種觀點,而是邀請你參與到對曆史的共同構建中來。

評分

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我體驗到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但這代入感並非基於情感上的共鳴,而是基於思想上的共振。作者對那個時代精英階層的心態把握得非常精準。他們如何在西學與中學之間尋找平衡點?如何在理想的殿堂與殘酷的現實政治之間周鏇?這些問題,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現實的警示意義。書中的許多論述,關於教育體製的改革、關於國傢治理的方略,都展現齣一種超越時代的洞察力。作者不是在歌頌或批判,而是在忠實地記錄一個偉大靈魂的探索曆程。這種探索,充滿瞭掙紮和妥協,也充滿瞭不屈和堅持。對我而言,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智者的對話,他通過蔣百裏的生命軌跡,嚮我們展示瞭一個知識分子如何堅守其核心價值,即使這意味著要付齣巨大的代價。這種對精神價值的堅守,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價值觀多元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