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茨?卡夫卡是20世纪*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至今一直被认为是摸不透、含糊不清、既吸引人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的化身。这部传记把卡夫卡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放在1880至1920年时期各重要文化思潮的相互联系之中加以考察。它展现的是游手好闲者和孤独者,旅行者和胆怯者,禁欲者和爱恋者,心醉神迷者和怀疑者,恐怖专家和讽刺大师……人们可以从其犹太神话和欧洲现代派之间的特殊地位中对卡夫卡的艺术特性获得新的认识。
本书将卡夫卡性格的多面性与独特性跟其作品的深奥性与神秘性放在20世纪欧洲波澜壮阔的现代主义思潮中加以考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民族学以及布拉格的地域文化传统,描绘出一个立体的、轮廓鲜明的、背景清晰的完整的卡夫卡。
彼得–安德列?阿尔特(Peter-André Alt),柏林自由大学校长、教授,以写《席勒传》出名,曾获马尔巴哈席勒奖。
目 录前言
第一章〓在关系网中
赫尔曼 卡夫尔,一个屠户的儿子
疯癫的勒维家族
妇女时髦服务饰用品
政治上的作用与反作用
布拉格市容
第二章〓幼年时代和学生时代(1883—1901)
长子的孤独
三个妹妹
家庭女教师和女佣人
德国的男童学校
在犹太教会堂
一个中学生的噩梦
通向世界的门户
第三章〓大学学习和终身友情(1901—1906)
化学和日耳曼学
锯末当精神养料
《卢浮宫》圈子里的哲学
知己的朋友:
布罗德、韦尔奇、鲍姆
性欲巡礼
考试的烦恼
第四章〓早期散文(1900—1911)
中学生的写作尝试
《艺术守护者》中的吸引力
自我观察和阅读
战斗的神话
没有新娘的婚礼筹备
日记作为实验室
第五章〓最初的在职时期(1906—1912)
在地方法院
从“Assicurazioni Generali”到“保险公司”
公务员的日常生活
夜生活
咖啡馆文学社团
第六章〓寻找踪迹(1908—1912)
旅行者
自然疗法和人智学
在电影院
临近犹太复国主义
依地语剧院
第七章〓观察的艺术
渴望出一本书
访问魏玛
一位优雅的出版商
闲逛者和暗中观察者
幸福的傻瓜,孩子和骗子
消极辩证法
第八章〓一个通信情人:菲莉丝 鲍尔
像一个女佣人
布拉格柏林两地书
引人注目的媒介
文学方面的反感
靠不住的奇迹
从维也纳到加尔达湖
格蕾特 布洛赫介入
约请保护人
第九章〓夜班文学写作
心理分析的秘密
半睡半醒状态印象
充分敞开身体和心灵
在父亲面前
一则令人恶心的故事
文思涌流和文思阻塞
第十章〓失踪者(1912—1914)
大型体裁的魔力
精选的美国
卡尔 罗斯曼的兄弟们
主人公和他的教育者们
讽刺的技巧
世界剧院里的狂欢节
第十一章〓诉讼(1914—1915)
订婚和柏林开庭日
夜间的极度兴奋
罪责的辩术
男人的幻象——女人的身体
法官、律师和被告
传奇
刽子手作为男高音
第十二章〓没有决断的战争年代(1915—1918)
和菲莉丝一起在布登巴赫和卡尔斯巴德
犹太复国主义政治
想当兵
面临现实
再一次制定婚姻计划
第十三章〓疾病和新的逃跑之路(1917—1918)
头和肺的谋反
一个乡间冬季
克尔恺郭尔研究
自相矛盾的拯救幻想
1918年:大变革
第十四章〓恐怖的记录(1914—1919)
带“血腥味”的朗诵晚会
法律的机器
文字的致命痕迹
炼丹术士街上的安静写作
梦和电影
夜间铃声的误响
文学猜谜游戏
虚幻犹太教
第十五章〓尤丽叶 沃吕察克和米莱娜 波拉克(1919—1921)
一个教堂杂役的女儿
米莱娜,一个有夫之妇
在爱情之后
在马特里亚吕疗养
旧的负担并且几乎没减轻
第十六章〓自我勾画和譬喻(1917—1922)
童年幻觉
在意义的漩涡中
神话的滑稽模仿
异国色彩的面具
东犹大人的灵感
第十七章〓城堡(1922)
赴锭子磨坊
一个陌生人
村庄作为密封的守秩序之地
无意识的喜剧
女人的学识
欺骗和避难
上帝许与阿伯拉罕之地的语言
第十八章〓退休以后(1922—1923)
在普拉纳奥特拉家作客
一个阴暗的布拉格之冬
上帝许与阿伯拉罕之地的诺言
闪现出的巴勒斯坦计划
第二个孩子气的相好:多拉 边阿曼特
第十九章 晚期的短篇小说(1922—1924)
马戏团里的演员
挨饿作为强制
动物的音乐
在迷宫中
约瑟菲妮和犹太民族
第二十章〓倒数第二次旅行(1923—1924)
只有一个目的地,没有路
格林讷森林中的一种田园生活
通货膨胀的冬天
在疗养院里和医院里长途跋涉
又进入黑暗的避难所:基林,1924年6月3日
卡夫卡传 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部传记,不如说是一次对灵魂深处幽暗地带的探险。我原本带着阅读“人物故事”的期待翻开它,却被作者如同剥洋葱般层层深入的叙述所震撼,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闪烁其词的暗示,都像是在为理解卡夫卡那复杂、矛盾且极度敏感的心灵打下注脚。书里描绘的不仅仅是他的生平轨迹,更是他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幻灭。那种被社会规则、家庭期望以及自身难以逾越的审判感所笼罩的压抑,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令人窒息。我时常停下来,试图揣摩他在创作时的心境,那些荒诞的故事情节,那些令人不安的人物关系,究竟是源于他亲身经历的扭曲,还是他预见到的,人类注定要面对的荒谬命运?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精准,捕捉到了卡夫卡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尴尬与孤独,以及他在文学王国中建造的那些令人费解却又无比真实的病态乌托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也曾在那迷宫般的内心世界里徘徊,体验了他那种无处可逃的困境,这种阅读体验远超出了我对于一部传记的想象,它更像是一次与一位深邃灵魂的对话,一次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在自己的时代似乎不被理解,却在后世被奉为圭臬的艺术家们充满好奇。卡夫卡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走近这位“现代文学的巨匠”,去了解他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去感受他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我被他那种对事物本质的敏锐洞察力所折服,他对社会体制、人际关系以及个体存在的疏离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他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的引用和解读,虽然并非重点,却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创作的轨迹,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卡夫卡内心世界时,那种游刃有余的笔触,既不回避他的痛苦与挣扎,也不过度渲染,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现出一位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痛苦徘徊的灵魂。这本书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人物画像,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去解构一个复杂而迷人的个体,去思考那些永恒的关于存在、自由与审判的问题。
评分这部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某些不曾被触碰的角落。我不是卡夫卡,我没有经历过他那样的生活,也没有创造出他那样惊世骇俗的作品,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在那些描述中找到共鸣。那种无力感,那种被巨大的、看不见的规则所束缚的恐惧,那种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也无法获得真正理解的孤寂,都让我心头为之一颤。作者巧妙地将卡夫卡的人生经历与他的文学创作融为一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现实世界中备受煎熬的个体,如何在文字中寻求解放,又如何在创作中将这份煎熬放大,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我特别着迷于那些关于他与父亲之间紧张关系的描绘,这种父权式的压迫,似乎是他一生无法摆脱的阴影,也成为了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同时,我也看到了他在爱情中的笨拙与退缩,那种渴望亲密又害怕被吞噬的矛盾心理,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我忍不住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原生环境,塑造了如此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灵魂?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正常”与“荒诞”的界限,也让我对那些被视为“异类”的艺术家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卡夫卡这个名字的印象,只停留在“荒诞派”这个标签上,并认为他的作品离我太过遥远。但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卡夫卡的影子。那种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无所适从,那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那种在人海中却感到极度孤单的体验,都与书中描绘的卡夫卡有着惊人的相似。作者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卡夫卡,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有着非凡的艺术敏感性的人。书中对他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的挖掘,比如他对健康和死亡的焦虑,他对写作的痴迷与痛苦,都让我觉得,这位伟大的作家,其实离我们非常近。我被他那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自身存在的不断追问所打动,他仿佛用他的一生,都在书写着一个关于“人”的命题。这本书让我对卡夫卡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也让我对“荒诞”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展览馆,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一段故事,但这些故事并非线性排列,而是充满了跳跃和暗示。我常常会被作者突然抛出的一个细节所吸引,然后开始在脑海中构建起与卡夫卡相关的种种想象。比如,书中对他在保险公司工作的日常描写,那种机械、枯燥、令人厌倦的生活,与他笔下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文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不禁思考,他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来体验和记录现实的荒诞吗?又或者,他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抵抗那些让他感到窒息的束缚?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过于煽情或直白的语言,而是用一种冷静、客观,甚至有些疏离的口吻,来呈现卡夫卡的生平。这种风格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神秘感,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对卡夫卡这个人物的解读中。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东西,都能产生新的疑问,这种永不枯竭的探索感,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