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四十自述(图文典藏版)》是胡适生前笔撰写的自传,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在《胡适:四十自述(图文典藏版)》中,胡适讲述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回顾了前四十年的心路历程,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进行的“心灵对话”。阅读《胡适:四十自述(图文典藏版)》,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先生特有的儒雅、睿智、幽默的文人气息;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上真实的胡适、鲜活的胡适。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研究院”院长等。有《胡适全集》44卷存世。
★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100年。
——熊培云
★我们现在是文化沙漠,胡适的重要在于他能运用他的远见、声望与“和力”,为沙漠打几口井。
——李敖
★不肯定胡适的大方向,中国便没有前途!但是,不打破胡适的框框,中国学术便没有进步!
——唐德刚
自序
序幕 我的母的订婚
章 九年的家乡教育
第二章 从拜神到无神
第三章 在上海(一)
第四章 在上海(二)
第五章 我怎样到外国去
第六章 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
台湾版自记
附录
百年印象——名人眼中的胡适
作品列表
生平年表
我母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我母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无能而又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理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母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我母只装做不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她也有她的法子。这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二嫂住前堂东房)或后堂(大嫂住后堂西房)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不多一会,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
……
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的很,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终不肯下笔。可悲的一个例子是林长民先生,他答应了写他的五十自述作他五十岁生日的纪念;到了生日那,他对我说:“适之,今年实在太忙了,自述写不成了;明年生日我一定补写出来。”不幸他庆祝了五十岁的生日之后,不上半年,他就死在郭松龄的战役里。他那富于浪漫意味的一生就成了一部人间永不能读的逸书了!
梁启超先生也曾同样的允许我。他自信他的体力精力都很强,所以他不肯开始写他的自传。谁也不料那样一位生龙活虎一般的中年作家只活了五十五岁!虽然他的信札和诗文留下了绝多的传记材料,但谁能有他那样“笔锋常带情感”的健笔来写他那五十五年关重要又有趣味的生活呢!中国近世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就都因此受了一桩无法补救的绝大损失了。
我有一次见着梁士诒先生,我很诚恳的劝他写一部自叙,因为我知道他在中国政治史与财政史上都曾扮演过很重要的脚色,所以我希望他替将来的史家留下一点史料。我也知道他写的自传也许是要替他自己洗刷他的罪过;但这是不妨事的,有训练的史家自有防弊的方法;要紧的是要他自己写他心理上的动机,黑幕里的线索,和他站在特殊地位的观察。前两个月,我读了梁士诒先生的讣告,他的自叙或年谱大概也就成了我的梦想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胡适先生那种“不期然而然”的幽默感。即使在谈论严肃的学术思想,或者描述人生中的挫折时,他总能用一种轻描淡写、甚至带点自嘲的口吻来化解。这种幽默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和超然的心态。他写自己年少时的叛逆,写与长辈的争执,写求学时的窘迫,都如同讲故事一般,让人忍俊不禁。例如,他描述自己年轻时对母亲的“反叛”,以及后来为了求学而不得不向家庭妥协,这种在原则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在他笔下却显得如此真实而可爱。书中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观察,也充满了智慧的调侃。他并非一味地批判,而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揭示出其中的荒谬之处。这种幽默感,使得这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它告诉我,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保持一份轻松的心态,用幽默去面对,也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前进的动力。这是一种宝贵的人生智慧,在喧嚣的现代社会,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胡适先生那种“求是”的精神,贯穿始终。他并非那种拥有固定教条、不容置疑的权威,而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修正的求道者。他对知识的态度,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和批判的精神。在描述自己接受西方思想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全盘照搬,而是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和消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是一味否定,而是强调批判继承。书中他对于许多历史文献的考证,对于一些传统观念的质疑,都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求是”的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也体现在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上。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接受不同的观点,这在那个时代,尤其显得可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受到了一种启迪: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求知的过程,要勇于挑战权威,要敢于质疑,更要保持一颗谦逊之心,去追求真理。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读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个故纸堆里的人物,却又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胡适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记录下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他在这个时代中的个人际遇。从早期的科举制度的没落,到新式学堂的兴起,再到留学归来后投身于教育和思想启蒙的浪潮,他的人生轨迹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紧密相连。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描述,对新文化运动的参与,以及与同仁的论辩,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对于“文学革命”的观点,对于白话文的提倡,并非一时兴起的口号,而是基于他对中国文化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他渴望用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播知识,启迪民智。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旁观与参与,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大潮中的一份担当。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视角,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活力,也让我对胡适先生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文化推动者的贡献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便是胡适先生对“做人”这件事的真诚与认真。他并没有刻意塑造一个完美无瑕的形象,而是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从他童年时顽劣的孩童形象,到少年时渴望独立思考的青年,再到青年时期在思想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学者,每一个阶段的他,都显得那么鲜活而真实。他坦言自己的缺点,比如有时过于固执,有时也显得不够圆滑,但他同时也展现出他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书中他对家庭的描绘,尤其是对母亲的深情,以及与朋友的交往,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情感。他对待知识的态度,更是让我敬佩。他不是那种只会死读书的人,而是善于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不断反思与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做人”的态度,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学习、勇于反思的人生哲学。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我便被它扑面而来的真诚所打动。胡适先生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自己从童年到青年,再到而立之年的生命历程徐徐展开。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性情节,没有故作高深的哲学思辨,只有一位普通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摸索与成长。他坦率地讲述自己的懵懂、迷茫,甚至是不堪回首的糗事,这种毫不遮掩的自我剖析,反而构成了最动人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他在描述求学经历时,那种对知识的饥渴和对真理的执着。无论是身处上海求新学堂,还是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他渴望突破旧有束缚、拥抱新思想的热情。他对于西方学术的探求,对于启蒙思想的吸收,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与导师、同学的交流,都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独立思考,逐渐构建起自己的思想体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个人履历,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映照出许多人在面对未知与挑战时的共同困境与选择。那些关于阅读、关于交友、关于人生规划的片段,都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智慧,引人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