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務那些事兒 紀曉峰 著Spring Cloud 微服務框架架構設計教程書籍

微服務那些事兒 紀曉峰 著Spring Cloud 微服務框架架構設計教程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紀曉峰 著
圖書標籤:
  • 微服務
  • Spring Cloud
  • 架構設計
  • 分布式係統
  • Java
  • Spring
  • 實戰
  • 教程
  • 開發
  • 雲計算
  • 紀曉峰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藍墨水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11420
商品編碼:1631940459
齣版時間:2017-05-01

具體描述

  • 齣版社: 
  • ISBN:9787121311420
  • 商品編碼:12274717500
  • 開本:16開
  • 齣版時間:2017-04-01
  • 頁數:1
  • 字數:1
本書以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地講述瞭微服務,將微服務相關的理論知識、技術實現和項目實踐一網打盡。全書共分為三大部分:部分為“微服務解惑篇”,讓讀者對微服務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消除對微服務的種種疑惑,同時對用戶十分關注的如何拆分、如何使用等問題做瞭很全麵的講解;第二部分為“技術實現篇”,通過對當前世界為流行的微服務框架Spring Boot+Spring Cloud的常用組件的詳細解讀以及其他相關技術、工具的介紹,來幫助讀者瞭解整體架構及其中各個組件的原理,結閤代碼幫助讀者快速構建項目,搭建一個比較完整的微服務框架;第三部分為“項目實戰篇”,通過案例來展示不同業務係統在微服務使用過程中如何梳理業務、如何拆分、如何使用微服務重構等。
目 錄
部分 微服務解惑篇
第1章 微服務架構 2
1.1 不微你就OUT瞭 2
1.2 産生背景 3
1.2.1 時代的召喚 3
1.2.2 容器神助攻 4
1.2.3 微服務的進擊 4
1.3 微服務的標簽 5
1.3.1 單一職責 6
1.3.2 微 6
1.3.3 麵嚮服務 7
1.3.4 自治 8
1.3.5 易擴展 9
1.3.6 流程化 10
1.4 實力碾壓 11
1.4.1 組件化 11
1.4.2 快速 13
1.4.3 可復用 13
1.4.4 機動靈活 13
1.5 不要奶我 14
1.5.1 不足 14
1.5.2 挑戰 15
1.5.3 小結 16
1.6 本章小結 17
第2章 為何選擇微服務 18
2.1 傳統架構的病 18
2.1.1 中年危機 18
2.1.2 寶寶心裏苦 19
2.2 微服務有藥 21
2.2.1 諱疾忌醫 21
2.2.2 朋友聽說過安利麼 22
2.2.3 沙盤演練看效果 22
2.3 微服務的價值 23
2.3.1 資源價值 24
2.3.2 業務價值 24
2.3.3 技術價值 24
2.3.4 用戶價值 25
2.3.5 未來價值 25
2.3.6 小結 26
2.4 定個小目標 26
2.4.1 持續交付 26
2.4.2 業務敏捷 26
2.4.3 獨立演進 27
2.4.4 高可用 27
2.4.5 高性能 27
2.4.6 站在雲端 28
2.5 彆人傢的公司 28
2.6 來不及解釋快上車 29
第3章 我拆我拆我拆拆拆 30
3.1 拆還是不拆 30
3.2 如何拆 32
3.2.1 庖丁解牛 32
3.2.2 數據模型和業務模型 33
3.2.3 金字塔結構圖 33
3.2.4 關鍵指標 33
3.3 粒度 35
3.3.1 五筆字根 36
3.3.2 被遺忘的字典師傅 37
3.3.3 小結 37
3.4 邊界 37
3.5 本章小結 38
第4章 如何使用微服務 39
4.1 如何規劃 39
4.2 微服務重構 42
4.2.1 影響因素 42
4.2.2 重構原則 43
4.2.3 重構方法 44
4.3 本章小結 45
第5章 微服務的朋友圈 46
5.1 好朋友容器 46
5.1.1 容器的來曆 46
5.1.2 容器的好處 47
5.1.3 小結 49
5.2 天生一對DevOps 49
5.2.1 DevOps是什麼 49
5.2.2 為什麼采用DevOps 50
5.2.3 小結 51
5.3 SOA是誰 51
5.3.1 接著忽悠 52
5.3.2 SOA是個什麼鬼 52
5.3.3 小結 53

第二部分 技術實現篇
第6章 Spring Boot 56
6.1 介紹 56
6.2 特點 57
6.3 Spring Boot和微服務之間的關係 57
6.4 如何使用 58
6.5 可定製化 61
6.6 本章小結 64
第7章 Spring Cloud 65
7.1 Spring Cloud優勢 66
7.2 Spring Cloud特點 67
7.3 Spring Cloud之服務管理 68
7.4 注冊中心Eureka 69
7.4.1 什麼是注冊中心 69
7.4.2 為什麼要有注冊中心 69
7.4.3 Eureka來曆 70
7.4.4 Eureka機製 71
7.4.5 如何使用 72
7.5 網關Zuul 77
7.5.1 Zuul 78
7.5.2 反嚮代理 78
7.5.3 如何使用 79
7.6 客戶端負載均衡Ribbon 84
7.6.1 負載均衡 85
7.6.2 如何使用 85
7.6.3 補充說明 91
7.7 斷路器Hystrix 92
7.7.1 如何隔離 93
7.7.2 電路熔斷器模式 93
7.7.3 迴滾降級 94
7.7.4 如何使用 95
7.7.5 交通疏導 101
7.7.6 小結 101
7.8 分布式配置中心Spring Cloud Config 101
7.8.1 為什麼要有配置 102
7.8.2 集中配置的好處 103
7.8.3 配置方式的演進 103
7.8.4 如何使用 104
7.9 服務之間調用Feign 114
7.9.1 Feign如何使用 114
7.9.2 補充說明 118
7.10 服務追蹤 119
7.10.1 Spring Cloud Sleuth介紹 119
7.10.2 Sleuth如何使用 120
7.10.3 日誌聚閤Zipkin 122
7.10.4 小結 127
7.11 Spring Cloud和Dubbo的比較 127
7.11.1 生的偉大 127
7.11.2 死的憋屈 127
7.11.3 沒比較沒傷害 128
7.11.4 現狀 128
7.12 Spring Cloud與Spring Boot的關係 129
7.13 本章小結 130
第8章 其他相關技術和工具 131
8.1 數據庫開發持續集成工具Liquibase 131
8.1.1 特性 132
8.1.2 使用 136
8.2 Swagger 144
8.2.1 為什麼使用Swagger 144
8.2.2 如何使用 145
8.2.3 小結 149
8.3 權限spring security 150
8.4 微服務架構的通信方式 152
8.4.1 同步 153
8.4.2 異步 156
8.5 服務編排 160
8.6 管理工具JIRA 162
第9章 測試相關 166
9.1 單元測試 166
9.1.1 Mockito如何使用 168
9.1.2 Mock 與InjectMocks的區彆 171
9.2 接口測試 173
9.3 代碼質量管理工具Sonar 174
9.3.1 特點 174
9.3.2 使用 175

第三部分 項目實戰篇
第10章 三個典型係統案例 188
10.1 企業運營支撐係統 188
10.1.1 背景 188
10.1.2 現狀 188
10.1.3 原因調查 189
10.1.4 解決方案 190
10.2 車隊管理係統 193
10.2.1 背景 193
10.2.2 技術架構 193
10.2.3 服務如何拆分 194
10.3 財務管理係統 195
10.3.1 背景 195
10.3.2 現狀 195
10.3.3 原因調查 196
10.3.4 解決方案 196
10.4 本章小結 197
第11章 開發管理 198
11.1 管理原則 198
11.2 日常管理 198
11.3 代碼質量管理 199
11.4 工作方式 199
11.5 BA的職責 199
11.6 SA的職責 200
11.7 DEV的工作原則 201
11.8 本章小結 201
後記 202


《現代軟件架構演進之路:從單體到彈性分布式係統》 前言 在技術浪潮洶湧的今天,軟件係統的復雜性與日俱增。從最初的單體應用,到如今蓬勃發展的分布式係統,軟件架構的每一次變革都深刻地影響著開發模式、部署運維以及業務的迭代速度。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技術框架的細枝末節,而是著眼於軟件架構的宏觀演進曆程,深入剖析不同架構模式的優勢、劣勢,以及它們在不同業務場景下的適用性。我們將一同探索,如何從容應對復雜業務帶來的挑戰,構建齣高可用、高性能、易維護的現代化彈性分布式係統。 第一章:單體應用的黎明與挑戰 在軟件發展的早期,單體應用是主流。整個應用程序的代碼庫、數據庫、業務邏輯都集成在一個獨立的單元中。這種模式的優點顯而易見:開發簡單、部署便捷、易於理解。對於小型項目而言,單體應用能夠快速搭建並投入使用。 然而,隨著業務的增長和功能的增加,單體應用固有的局限性逐漸暴露。龐大的代碼庫使得開發人員難以快速定位問題,修改一個模塊可能引發全局性的連鎖反應,導緻迴歸測試成本極高。部署也變得異常睏難,每一次功能的更新都需要重新部署整個應用,即使隻是一個微小的改動。隨著用戶量的攀升,單體的伸縮性也麵臨嚴峻考驗,往往隻能進行垂直擴展(增加服務器硬件配置),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此外,技術棧的鎖定也使得引入新技術變得睏難,不利於團隊技能的多元化發展。 第二章:服務化拆分:解耦與獨立性的初步探索 為瞭剋服單體應用的瓶頸,服務化拆分的概念應運而生。其核心思想是將龐大的單體應用分解成一係列獨立、可獨立部署的服務。這些服務之間通過輕量級的通信機製(如HTTP API)進行交互。 服務化帶來的最顯著的好處是模塊的解耦。每個服務可以獨立開發、測試、部署和伸縮。這極大地提高瞭開發效率和團隊協作的靈活性。開發人員可以專注於某個服務的功能實現,而無需擔心影響到其他部分。部署也變得更加精細化,可以針對性地更新某個服務,減少瞭發布風險。技術棧的多樣性也得以實現,不同的服務可以使用最適閤其業務場景的技術。 然而,服務化拆分也並非一蹴而就。早期的一些服務化實踐,往往停留在粗粒度的拆分,雖然實現瞭部分解耦,但服務之間的依賴關係仍然復雜,管理和維護成本較高。服務間的通信增加瞭網絡延遲,需要考慮容錯和降級機製。分布式事務的管理也成為新的挑戰,如何保證跨多個服務的數據一緻性變得復雜。 第三章:微服務架構的崛起:精細化拆分與敏捷交付 微服務架構是服務化理念的進一步深化和成熟。它強調將應用程序拆分成一係列小巧、獨立、自治的服務,每個服務都圍繞著特定的業務能力構建。每個微服務都擁有自己的數據庫,並可以通過輕量級的通信協議(如RESTful API)進行交互。 微服務架構的優勢在於其精細化的拆分粒度。這意味著每個服務都非常聚焦,代碼量少,易於理解和維護。團隊可以圍繞著微服務進行組織,形成高內聚、低耦閤的開發模式。這使得敏捷開發和快速迭代成為可能。 微服務架構的另一個重要特性是技術異構性。不同的微服務可以自由選擇最適閤自身業務場景的技術棧,例如,某個服務可以使用Java,另一個可以使用Python,還有一個可以使用Go。這極大地釋放瞭技術選型的自由度,也鼓勵瞭團隊學習和掌握多種技術。 然而,微服務架構也帶來瞭新的復雜性。分布式係統的管理和運維成為關鍵挑戰。服務發現、配置管理、負載均衡、熔斷降級、分布式追蹤等一係列基礎設施需要構建和維護。跨服務的事務管理、數據一緻性、服務間通信的可靠性都需要精心設計。大量的服務也意味著更多的部署單元和更復雜的網絡拓撲,對監控和日誌收集提齣瞭更高的要求。 第四章:雲原生與彈性伸縮:現代分布式係統的基石 隨著雲計算的普及,雲原生理念成為構建現代化分布式係統的關鍵。雲原生強調應用程序的設計、開發、部署和運行都充分利用雲平颱的優勢,以實現彈性、可觀測性、自動化和高可用。 容器化技術(如Docker)和容器編排平颱(如Kubernetes)是雲原生架構的核心。容器化使得應用程序的打包和部署變得標準化和輕量化,解決瞭“在我機器上能跑”的問題。Kubernetes則提供瞭強大的自動化管理能力,可以實現服務的自動部署、擴縮容、自愈閤和負載均衡。 彈性伸縮是雲原生架構的重要體現。應用程序可以根據實際負載自動調整運行的實例數量,從而有效地應對流量高峰和低榖,優化資源利用率,降低成本。這對於應對互聯網業務的突發流量至關重要。 雲原生還強調可觀測性,即通過日誌、指標和追蹤等手段,全麵瞭解係統的運行狀態。這有助於快速發現和定位問題,優化係統性能。自動化運維也是雲原生的重要目標,通過CI/CD流水綫,實現代碼的持續集成、持續部署,極大地提高瞭交付效率。 第五章:分布式事務與數據一緻性:挑戰與解決方案 在分布式係統中,數據的一緻性是一個棘手的難題,尤其是在進行跨多個服務的事務處理時。單體應用中的ACID事務在分布式環境下難以直接實現。 本書將探討多種分布式事務的解決方案。例如,兩階段提交(2PC),雖然能夠保證強一緻性,但性能較低,且容易齣現單點故障。三階段提交(3PC)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瞭2PC的問題,但依然存在性能瓶頸。 更為主流的解決方案是最終一緻性。通過事件驅動架構,服務之間通過異步消息進行通信。當一個服務完成其操作後,會發布一個事件,其他服務訂閱該事件並執行相應的操作。這種模式下,數據可能在短暫的時間內不一緻,但最終會趨於一緻。補償事務是實現最終一緻性的關鍵。當某個服務在執行過程中發生失敗時,可以通過執行預先設計的補償操作來迴滾已經完成的部分,從而達到數據的一緻性。 此外,TCC(Try-Confirm-Cancel)模式也是一種常用的分布式事務解決方案。它將一個業務操作拆分成Try(嘗試)、Confirm(確認)、Cancel(取消)三個階段,通過業務層麵的控製來保證事務的一緻性。 第六章:服務治理:保障分布式係統的穩定運行 隨著服務數量的增加,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協調這些服務變得至關重要。服務治理涵蓋瞭服務注冊與發現、配置管理、負載均衡、熔斷降級、流量控製、健康檢查等一係列機製,旨在保障分布式係統的穩定運行和高可用性。 服務注冊與發現: 客戶端需要一種機製來查找可用的服務實例。服務注冊中心(如Consul, ZooKeeper, Eureka)負責維護服務列錶,並嚮客戶端提供查詢接口。 配置管理: 分布式係統中,各個服務的配置項可能非常多且分散。統一的配置中心(如Spring Cloud Config, Nacos)可以集中管理配置,並實現動態更新。 負載均衡: 將請求閤理地分配到多個服務實例上,避免單點過載,提高吞吐量。常見的負載均衡策略包括輪詢、隨機、最少連接等。 熔斷降級: 當某個服務齣現故障或響應緩慢時,為瞭防止故障蔓延,需要及時熔斷對該服務的調用,並提供降級方案(如返迴默認值或調用備用服務),保證主服務的可用性。 流量控製: 限製對某個服務的請求速率,防止服務被大量請求壓垮。 健康檢查: 定期檢查服務實例的健康狀況,及時剔除不健康的實例,保證服務的可用性。 第七章:可觀測性:洞察分布式係統的運行脈絡 在復雜的分布式係統中,缺乏可觀測性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可觀測性通過日誌、指標和追蹤,幫助我們深入瞭解係統的內部運行狀態,快速定位和診斷問題。 日誌聚閤: 將分散在各個服務實例上的日誌統一收集、存儲和分析,方便問題的排查。ELK(Elasticsearch, Logstash, Kibana)棧是常用的日誌解決方案。 指標監控: 收集關鍵的係統和應用指標(如CPU使用率、內存占用、請求延遲、錯誤率),並通過可視化工具(如Prometheus, Grafana)進行展示,以便及時發現異常。 分布式追蹤: 跟蹤一次跨多個服務的請求在係統中的完整路徑,記錄每個服務調用所花費的時間,幫助定位性能瓶頸和故障點。Zipkin和Jaeger是常用的分布式追蹤係統。 第八章:DevOps與自動化:加速軟件交付與運維 DevOps文化和自動化實踐是支撐現代化分布式係統高效運轉的關鍵。DevOps旨在打破開發與運維之間的壁壘,通過緊密的協作和流程的自動化,實現軟件的快速、可靠交付。 CI/CD(持續集成/持續交付): 自動化構建、測試和部署流程,確保代碼的質量和快速上市。 自動化運維: 利用工具實現基礎設施的自動化部署、配置管理和故障恢復。 基礎設施即代碼(IaC): 將基礎設施的管理通過代碼的方式進行定義和維護,提高可重復性和一緻性。 自動化測試: 涵蓋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端到端測試等,保證軟件的質量。 第九章:麵嚮未來的架構演進:容器編排、Serverless與Service Mesh 軟件架構的演進永無止境。本書將展望未來,探討當前和未來的熱門技術趨勢,以及它們如何進一步推動分布式係統的發展。 Kubernetes生態係統: Kubernetes已成為事實上的容器編排標準。圍繞Kubernetes構建的生態係統,如CI/CD工具鏈、服務網格、可觀測性工具等,正在不斷完善,為構建雲原生應用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Serverless架構: Serverless將應用的運維負擔進一步轉移給雲服務提供商,開發者隻需關注業務邏輯的編寫。這在降低成本、提高開發效率方麵具有顯著優勢,特彆適閤事件驅動的場景。 Service Mesh: 服務網格(如Istio, Linkerd)將服務間通信的復雜性從應用程序代碼中剝離齣來,通過專門的網絡代理層來處理通信、安全、可觀測性等問題,進一步簡化微服務治理。 結語 構建和維護復雜的分布式係統是一項充滿挑戰但迴報豐厚的工作。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幫助理解軟件架構的演進脈絡,掌握不同架構模式的精髓,並為應對未來的技術變革做好準備。希望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能夠更加從容地設計、開發和運維現代化的彈性分布式係統,從而更好地服務於業務發展。

用戶評價

評分

我還在揣摩這本書的行文風格,不知道作者的敘述方式是偏嚮理論研究,嚴謹而深入,還是更偏嚮實踐指導,通俗易懂。如果是前者,我可能會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消化和理解,但如果內容足夠紮實,那也是值得的。如果是後者,則可能更適閤快速入門,或者對現有知識體係進行補充和梳理。我個人比較傾嚮於那種既有理論深度,又能結閤實際操作,並且用清晰的語言錶達齣來的書籍。比如,在講解某個技術點的時候,能否給齣不同實現方式的優缺點對比,或者在某個復雜場景下,應該如何選擇最閤適的解決方案,這樣的內容會非常有價值。我對書中的架構設計理念和原則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夠從中學到構建穩定、可伸縮、易維護的微服務係統的思想。

評分

我翻瞭翻目錄,看到瞭一些非常熟悉的名詞,比如“服務注冊與發現”、“API網關”、“分布式配置中心”等等,這些都是微服務架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概念。我特彆關注的是那些可能涉及到實際案例分析的部分,例如書中會不會引用一些知名互聯網公司在微服務落地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解決方案,或者有沒有提供一些可以直接參考的代碼示例,甚至是開源項目。要知道,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如果能結閤實際場景進行講解,學習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也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背後的實際操作。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能深入到實踐層麵,提供一些“拿來即用”或者“稍加改造就能用”的指導,這樣對於我們這些一綫開發人員來說,價值會非常大。

評分

我注意到書名中提到瞭“Spring Cloud”,這錶明本書很可能圍繞著Spring Cloud這個主流的微服務開發框架展開。我對Spring Cloud已經有一些基礎的瞭解,比如Eureka、Zuul、Config Server這些組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講解這些組件的原理,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協同工作的。同時,我也很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Spring Cloud的生態係統,比如像Feign、Hystrix、Sleuth這些相關的技術,以及它們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如果能有關於如何利用Spring Cloud構建一個完整的微服務應用的案例,那將是非常棒的。我特彆好奇,對於一些更高級的特性,比如服務治理、熔斷降權、分布式事務等,書中會如何進行闡述,能否提供一些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是否具備前瞻性也充滿好奇。微服務技術發展得非常快,新的框架、新的理念層齣不窮。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講解現有的主流技術,還能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有所預測,或者介紹一些正在興起的新技術,比如服務網格(Service Mesh)和Serverless等,以及它們與傳統微服務架構的關係。當然,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評估和選擇不同微服務技術棧的指導性意見,那就更好瞭。在我看來,一本好的技術書籍,應該能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識體係,並且具備持續學習和適應新技術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某個時間點的技術講解。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有意思,那種略帶復古又不失現代感的插畫風格,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拿到書的時候,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它的紙張質感,那種啞光、略帶厚度的紙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閱讀起來觸感很舒服,而且字跡印刷清晰,不會有廉價的油墨味,這點細節做得非常到位,讓我對這本書的整體品質有瞭很好的第一印象。我還在考慮這本書的排版方式,字體大小、行間距這些,是不是也經過瞭精心設計,能夠讓長時間閱讀不至於感到疲勞,這點對於一本技術類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整體而言,單從外觀和手感上,這本書就給我一種“用心”的感覺,這讓我更加期待內容上的呈現,相信作者和齣版社在細節上花費瞭不少功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