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堂而皇之:中國建築 廳堂
:43.50元
作者:陶潔
齣版社:遼寜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205060145
字數:200000
頁碼:21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廳堂作為中國人為重的活動空間,是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無法迴避的內容。自古以來,它在中國人的政治、社會和日常生活中,以及宗教禮儀等活動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中國建築的發展過程中,廳堂的建築形製、材料、裝飾、不僅受到自然條件、建築工藝的製約,更受到所處時代、社會的影響,當時的政治製度、哲學理想、美學觀念等一切意識形態,都會在其從用材、結構到裝飾的每一個細節上反映齣來。可以說,中國曆代建築的廳堂,呈現著中國社會發展、演變的形態。那麼,通過研究或欣賞廳堂,可以更深切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中國傳統價值觀,體會中國古代的情趣、操守和理想。
廳堂是中國人日常和社會生活中重要的建築空間。麵對廳堂,可更深切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體會中國古人的情趣、操守和理想。
目錄
前言
壹 名“堂”
一、當正嚮陽——說“堂”
二、聽事之所——說“廳”
三、隨稱而定——廳堂之名
四、嚮心而居——廳堂之源
貳 明堂
一、禮不忘本——明堂的形製
二、標準模式——周代明堂
三、由簡趨繁——曆代明堂沿革
參 宮殿殿堂
一、渾厚端莊——唐宋殿堂
二、禮物建築——元代殿堂
三、刻意復古——明代殿堂
四、華美敦厚——清代殿堂
肆 佛道教寶殿
一、崢嶸肅然——漢傳佛寺寶殿
二、巍峨壯麗——藏傳佛寺寶殿
三、通天之境——道教宮觀寶殿
伍 民居廳堂
一、四水歸堂——微州民居廳堂
二、堂為核心——客傢民居廳堂
三、氣度嚴正——江南民居廳堂
陸 園林廳堂
一、詩化構築——蘇州園林廳堂
二、端方典雅——滬锡園林廳堂
三、南北兼容——揚州園林廳堂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封麵采用瞭厚實的布麵材質,觸感沉穩,那種老式書冊的質感撲麵而來。光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編輯團隊的用心。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學術的建築史著作,但實際閱讀下來,發現它在敘事上采取瞭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它沒有堆砌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通過大量詳實的田野調查記錄和口述曆史,將那些宏偉的殿堂建築“拉”到瞭讀者的麵前。比如,書中對於某一處明代官員府邸廳堂的描寫,細緻到連梁枋上的彩繪紋樣在不同光照下的細微色差都捕捉到瞭,讓人仿佛能聞到那股陳年木料和香火混閤在一起的獨特氣味。特彆是關於廳堂在古代社會功能上的演變,作者的分析極其精闢,不再僅僅將其視為舉行禮儀的場所,而是深入挖掘瞭它作為傢族權力中心、社交舞颱乃至日常起居核心區域的復雜內涵。這種“由錶及裏”的解讀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傳統建築“空間”概念的理解。整本書的排版疏密有緻,大量的曆史照片和手繪圖穿插其中,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完全沒有一般專業書籍的枯燥感。
評分從純粹的美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也是無可替代的。很多關於傳統建築的著作,往往把焦點集中在那些最宏大、最著名的宮殿群上,難免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然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更貼近普通士紳傢庭、甚至富裕商賈的日常生活空間——那些規模適中,但工藝同樣精湛的廳堂。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不同地域在材料運用上的偏好差異,例如南方徽派建築中對木材紋理的極緻追求,與北方官式建築中對色彩和對稱性的強調,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虛實相生”哲學的闡釋,書中通過分析廳堂前後的庭院空間、采光天井的設計,完美地詮釋瞭中國人如何通過空間的收放自如來調節情緒和感受自然。這種對光影、尺度和材料質感的精妙捕捉,對於現代設計師而言,無疑是一座巨大的靈感寶庫。讀完後,我再看任何有關傳統室內設計的圖片,都會下意識地去尋找那種恰到好處的“呼吸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舒緩,讀起來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跟隨作者進行瞭一場漫長的田野考察。它不是一本速食讀物,需要讀者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那些關於時間流逝和空間傳承的思考。書中有一部分內容專門探討瞭“廳堂的衰落與轉型”,這部分內容觸動瞭我。作者冷靜地分析瞭近現代以來,隨著西方生活方式的引入和傢庭結構的變化,傳統廳堂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但這分析並非簡單的批判,而是帶著一種深沉的惋惜與記錄的責任感。它探討瞭現代建築如何嘗試在功能上繼承或解構廳堂的元素,但最終往往失卻瞭那種世代居住所積纍下的“場域精神”。這種對文化斷裂的深刻反思,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建築介紹,上升到瞭文化遺産保護和現代身份認同的層麵。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我們當下的居住空間,是否也正在不知不覺中,遺失瞭某種重要的精神連結。
評分我是一個對古代文化符號特彆敏感的人,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建築的“形”與背後的“意”緊密地連接瞭起來。讀到關於傳統廳堂的方位布局時,我纔恍然大悟,原來那看似隨意的坐次安排,背後蘊含著古代儒傢倫理和宗法製度的嚴密邏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左為尊、右為卑”的錶麵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空間等級如何在清朝中後期的社會變遷中,如何受到地方士紳階層的影響而産生細微的、但具有地域特色的調整。更有趣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生動的曆史軼事,比如某位名士如何在一次重要的宴飲中,通過對座次和陳設的微妙調整,巧妙地化解瞭一場潛在的政治危機。這種“建築即政治”的解讀視角,讓原本冰冷的磚瓦木石瞬間鮮活瞭起來。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建築學書籍,而是在閱讀一部濃縮的、以空間為載體的中國古代社會史。它要求讀者不能隻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心去體會那份隱藏在硃紅梁柱和雕花門窗背後的深層文化密碼。
評分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史料的紮實程度上令人印象深刻。它絕非泛泛而談的散文集,而是建立在極其嚴謹的考證基礎之上的。作者似乎窮盡瞭所有的清代地方誌、傢族譜牒,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民間契約文書,來佐證自己關於廳堂空間使用的推論。例如,在討論特定時期廳堂內陳設(如屏風、太師椅的擺放)的演變時,書中引用瞭不同文獻中的詳細描述,並通過交叉比對,得齣瞭極具說服力的結論。這種嚴謹治學的態度,使得即便是最富爭議的觀點,也顯得有理有據,讓讀者不得不信服。對我個人而言,它極大地提升瞭我對“曆史細節”重要性的認識。它證明瞭,真正的宏大敘事,往往是從那些最微小、最具體的空間細節中生長齣來的。這本書,絕對是值得反復翻閱的案頭參考之作,它為理解中國傳統生活藝術,提供瞭一把極其精妙的鑰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