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中国乡村正经历*的巨变
一、乡村社会
二、家庭与养老
三、社会分层
四、低保与扶贫
五、借贷与保险
六、农业治理
七、信访制度
贺雪峰,长江学者,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乡村基层民主和乡村建设理论研究。研究方向: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一靠儿子的家庭养老与国家制度性养老有很大差异,主要在于家庭是一个共产单位,成员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在老年人身体很好的时候,他们不能说自己已经 60 岁了,应该退休了,所以就不再劳动了,就该儿子养着。一般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只要身体好,甚至只要能动,就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种田、种菜养猪、捞鱼摸虾。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出现半工半耕的家庭结构,年轻人外出务工,年老父母在家务农,他们的劳动收入足以养活自己,还可以支持子女。农村老年人都有土地,还有庭院等空间,他们的劳动力可以与土地结合起来形成产出,这些产出不仅可以养老,而且可以有所积蓄。机械化和电力的普及,使农业生产不再是重体力劳动,年龄大的老年人也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了家庭养老以外,每家农户都有的承包地,以及住房的庭院空间也为农民提供了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只要能动,就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就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只有当年事已高且不再有劳动能力时,他们才需要子女赡养。一般情况下,农村老年人从丧失劳动能力到去世的时间都不会很长,所以,赡养父母对农村子女来说并没有很大的压力。反倒是超过 60岁的老年人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可以为农民家庭提供农业收入,因此他们就不是负担,而是财富。所以农村也有这样一说:“家有一老是一宝”。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探讨。在这个日益城市化的时代,我们似乎离自然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忽视我们与这片土地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一公里村庄》就像一剂良药,提醒着我们,生命源于自然,也终将回归自然。作者描绘的村庄,没有钢筋水泥的冰冷,没有汽车鸣笛的喧嚣,只有最纯粹的生命力和最朴素的生活哲学。读完之后,我迫切地想要逃离城市的喧嚣,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念念不忘,还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归属感”。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到漂泊不定,内心深处渴望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最后一公里村庄》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一种更加贴近土地、更加有根基的生活。作者笔下的村民们,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羁绊,互相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社群的力量,是在城市中难以寻觅的。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才是构成我们心灵港湾的关键。
评分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并没有感到一丝的空虚,反而涌起一股强烈的满足感。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人性的动人画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许。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土地、关于情感、关于生命本真的东西,永远不会褪色。
评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成为了那个村庄的一份子。那些关于生活点滴的描绘,是如此的真实,又是如此的细腻。我能体会到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也能感受到他们在丰收季节的喜悦。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苦,而是以一种平和的视角,展现了生命的韧性与希望。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却闪烁着动人的光辉。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陷入沉思,回想自己的生活,也开始审视自己内心的需求。
评分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到的,当时就被封面吸引了。深邃的蓝绿色调,仿佛能看到远方连绵的山峦,和那种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开,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描绘风景的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瞬间将我带入到那个遥远的村庄。我能感受到空气中泥土的芬芳,听到远处鸡鸣犬吠的声音,甚至能想象到村民们淳朴的面庞和他们脸上岁月的痕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