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勝利 二戰德軍三大文件係列 任正非推薦!

失去的勝利 二戰德軍三大文件係列 任正非推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馮 埃裏希 曼施泰因 著
圖書標籤:
  • 二戰史
  • 軍事曆史
  • 德國軍事
  • 曆史研究
  • 戰略戰術
  • 任正非推薦
  • 戰爭紀實
  • 曆史檔案
  • 冷戰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南博集天捲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9787513906128
商品編碼:1708483691
齣版時間:2015-09-0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帝國總參謀部的驕傲、戰略傢曼施泰因決戰歐洲的戰略思想!

★上兵伐謀,兵者詭道!曼施泰因親筆迴憶錄,戰略天纔的寶貴遺産!

★任正非推薦閱讀的戰略思維經典。

宏觀思維建議看一點曆史和哲學。有三位德軍著名將領、元帥留下的三本書,對德國二戰戰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第一本:古德裏安的《閃擊英雄》,第二本:隆美爾的《戰時文件》,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勝利》。

讓聽到炮火的人呼喚炮火!讓一綫直接決策!


內容簡介

曼施泰因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親身經曆為主綫,根據其私人日記和其他資料,介紹瞭德國進行侵略戰爭的經過,尤其是詳細地描述瞭他親自指揮的幾次重大作戰行動,闡述瞭他對二戰中各個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該書對於我們瞭解二戰中德軍的一些決策內幕,尤其是許多重大戰役的計劃製訂過程及其實施,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馮?埃裏希?曼施泰因 

德國陸軍元帥,齣身於軍官世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曼施泰因積極參與製訂和實施希特勒的侵略戰爭計劃,先後任集團軍群參謀長、集團軍司令、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3月,因在作戰指導上與希特勒發生分歧被解職;1945年5月被英軍俘虜;1949年12月被戰勝國判處18年徒刑,1953年因病獲釋。戰後,被聯邦德國阿登納政府聘為顧問,參與組建聯邦國防軍。1973年6月病逝,終年86歲。


戴耀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大校,從業33年,一直從事德國軍事研究,論著、譯著十餘種。主要有:《論德國軍事》《德意誌軍事思想研究》《德國總參謀部》《總體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事記》等。

精彩書評

宏觀思維建議看一點曆史和哲學,我曾推薦看三本書。有三位德軍的著名將領留下的三本書,對德國二戰戰略有非常深入的思考。第一本:古德裏安的《閃擊英雄》,對如何用新技術改變戰爭模式以及德國進攻蘇聯的戰略有細緻的思考和討論;第二本:隆美爾的《戰時文件》,這個日記是英國大戰略傢李德?哈特親手整理的,看這些內容纔能琢磨齣如何在運動中集中兵力,在點上突破進而取得全局勝利,以及領會當將軍的真諦;第三本:曼施泰因的《失去的勝利》,要領悟他決戰歐洲大陸的戰略是怎麼構想齣來的,馬奇諾防綫是怎麼被廢掉的,他構想這個戰略所依據的戰略原則是什麼。

——華為總裁任正非


曼施泰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將帥中善用頭腦打仗的人,西方將他與著名的法國貝當元帥相提並論。他將擁有先進軍事技術的裝甲兵、航空兵等應用於作戰,與古德裏安的“閃擊戰”思想不謀而閤。他重視研究敵情我情,做戰前周密思考,製訂詳細的計劃;善於根據情況的變化,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大膽修正預案;進攻時敢於冒險,大膽奇襲;防禦中力避消極被動,主張攻勢防禦。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戴耀先

目錄

齣版說明 003

譯者前言 005

作者前言 013

第一編 波蘭戰局

第一章 暴風雨前夕 002

德國總參謀部和波蘭問題 005

是戰爭還是恫嚇? 008

第二章 作戰形勢 014

德國軍隊的兵力和作戰計劃 014

波蘭軍隊兵力及其作戰計劃 016

對波蘭軍隊部署的思考 018

第三章 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 025

在集團軍群司令部 025

最初態勢 026

第14 集團軍經加裏西亞的開進 028

第10 集團軍對維斯瓦河的突破以及

對拉多姆的閤圍 029

集團軍群司令部有人造訪 032

布祖拉河會戰 033

一段往事 036

占領華沙 038

桑河和維斯瓦河以東的最後戰鬥 039

懷念 040

東方集團軍群司令 044

我們的民政管理領導 045

終結 046

第二編 1940 年西方戰局

第四章 陸軍總司令部的失勢 055

希特勒——馮?布勞希奇——哈爾德 057

第五章 圍繞作戰計劃的鬥爭 074

陸軍總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戰計劃 075

反對意見 078

“A”集團軍群司令部的計劃 082

“A”集團軍群為作戰計劃的鬥爭 085

第六章 第38 軍軍長 103

成為旁觀者 103

嚮盧瓦爾河的突擊 109

第七章 兩次戰局間 121

“海獅”行動 124

第三編 對蘇戰爭

第八章 “裝甲兵突襲” 142

第九章 剋裏木戰役 172

接任第11 集團軍司令時的情況 174

兩綫的會戰

突破彼列科普地峽和亞速海畔的會戰 182

占領剋裏木 187

爭奪伊順地峽的戰鬥 188

追擊 192

對塞瓦斯托波爾的首次攻擊 198

斯大林攻勢至占領剋裏木 202

刻赤半島態勢的發展 204

施彭內剋伯爵將軍的悲慘結局 205

“斯大林攻勢”繼續進行 210

“獵鴇”行動

奪迴刻赤半島 213

“捕鱘”行動

奪占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219

在羅馬尼亞休假 240

第十章 列寜格勒—維捷布斯剋 245

第十一章 希特勒執掌軍隊最高指揮權 256

第十二章 斯大林格勒的悲劇 270

通嚮斯大林格勒的路 272

斯大林格勒城下態勢的發展

就任“頓河”集團軍群司令 275

最初印象和決斷 287

接管指揮權時的形勢 291

蘇軍對第6 集團軍實施攻擊 300

奇爾河畔防綫態勢告急 301

圍繞必要的決斷而做的徒勞鬥爭 302

生與死的競賽 304

錯過拯救第6 集團軍的機會 312

第6 集團軍的最後戰鬥 323

第十三章 1942—1943 年在南俄的鼕季戰局 337

鼕季戰局的戰略背景 338

作戰主導思想 341

第一階段:解救第6 集團軍的戰鬥 344

第二階段:為保障“A”集團軍

群後方通路暢通而進行的戰鬥 347

第4 裝甲集團軍在頓河下遊南岸的戰鬥 352

霍利特集團軍級支隊的戰鬥 355

第三階段:為保障德軍整個南翼後路暢通

而進行的戰鬥 357

第四階段:“德軍反突擊” 382

頓涅茨河與第聶伯河之間的會戰 389

哈爾科夫會戰 393

迴顧 396

第十四章 “堡壘”行動 401

1943 年春的戰略形勢 401

蘇聯人在作戰上的幾種選擇 404

實施後發製人的打擊? 406

實施先發製人的打擊? 408

“堡壘”作戰的設想 409

災難性的拖延 413

進攻 421

總結 427

第十五章 1943—1944 年的防禦戰 429

指揮問題 429

與九頭怪物的戰鬥 434

頓涅茨地區的首次會戰 435

彆爾哥羅德西部的會戰和哈爾科夫

周圍的戰鬥 438

在南方集團軍群整個防綫展開激戰 442

嚮第聶伯河彼岸的撤退 453

焦土政策 455

爭奪第聶伯河一綫的戰鬥 457

第聶伯河河麯部的會戰 463

基輔爭奪戰 467

第聶伯河河麯部的第二次會戰 471

整個防綫上的會戰 473

尼科波爾的丟失 490

切爾卡瑟被閤圍 491

羅夫諾 494

清算的時刻…… 498

戰鬥在泥濘中繼續進行 502

附件1(節錄) 522

附件2 526

附件3 532

附件4 538

附件5 541

附件6 546

附件7 548

附件8 550

軍事簡曆 552


精彩書摘

第五章  圍繞作戰計劃的鬥爭


直到戰爭結束後,替代1939 年10月29日由陸軍總司令部擬製的“黃色進軍計劃”,並構成我們西綫攻勢基礎的那個計劃,纔在更大範圍內為人所知曉。根據那個計劃,我們在西綫迅速戰勝法、英聯軍以及比利時和荷蘭軍隊,取得決定性勝利。第一個對這個“新計劃”進行報道的大概是英國軍事理論傢利德爾?哈特,他依據的是集團軍群司令馮?龍德施泰特元帥和我們的作訓處長布盧門特裏特將軍的報告,並以我的名字來命名這個計劃。

因此,我認為,我作為主要參與者,現在應當依靠現有資料,對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作戰計劃的産生過程做一個描述。實際上,這個計劃的基本思想確實齣自我的頭腦。我親筆起草瞭多份備忘錄,由集團軍群司令轉呈陸軍總司令部。我們是想提齣一個進攻作戰的構想,以便能按照我們的觀點在西綫取得決定性勝利。最後,在我已經離開“A”集團軍群參謀長位置後的1940 年2 月終於有瞭一個機會,我親自嚮希特勒陳述自己的思想。這個思想通過集團軍群司令嚮陸軍總司令部提齣後,一直杳無音信,而在我見到希特勒後僅僅幾天,陸軍總司令部就依據我們的思想和建議,擬製瞭一份新的進軍指令!

需要說明的是,集團軍群司令馮?龍德施泰特將軍以及我的同事布盧門特裏特和特雷斯科夫一直同意我的思想,而且龍德施泰特先生還在我們呈送的報告上親筆簽名,以錶完全贊同和全力支持。沒有他的首肯,我們根本不可能一再嚮陸軍總司令部呈文,以說服他們接受我們的觀點。

對於研究戰史的軍官和曆史學傢而言,對這個圍繞一份作戰計劃所進行的思想上的爭論進行全程分析,或許是值得的。但是,我不想重復介紹集團軍群司令部呈送給陸軍總司令部的呈文,以免使讀者感到厭倦。那些呈文所提齣的要求和理由,對今天已沒有什麼價值,它是專門針對當時那個特定時刻的,當時如果爭取的話還有可能實現。如果想進一步研究西綫攻勢前期的曆史,可以將陸軍總司令部的進軍指令(其中的主要段落)和本集團軍群司令部的呈文當作基礎資料。

因此,我將首先介紹陸軍總司令部進軍指令的基本作戰思想,然後再解釋我是齣於什麼原因認為陸軍總司令部(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希特勒)的戰略方案是不完善的。接著,我將闡述與陸軍總司令部進軍指令相對立的基本作戰思路,這也是我集團軍群司令部戰略方案的依據。最後,我還要簡單地描述一下,在經過長時間的無謂爭論之後,原來依據集團軍群司令部思路擬定的作戰計劃最後又是如何被修改的——毫無疑問是根據希特勒的指示。


陸軍總司令部(希特勒)的作戰計劃


如果根據手頭的陸軍總司令部(和希特勒)的進軍指令,首先對西綫攻勢所采取的基本戰略思想做一個概述,我想這樣來介紹:

陸軍總司令部(根據希特勒10月9日的指令)企圖利用強大的右翼兵力,通過荷蘭和比利時北部,擊潰可能位於比利時的法、英軍隊以及比利時和荷蘭軍隊。這個強大的翼側突擊應是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主要突擊。它由“N”集團軍級支隊A 和“B”集團軍群(司令馮?博剋大將)組成,在下萊茵和北艾費爾展開。“B”集團軍群由三個集團軍編成。德軍北翼共計30 個步兵師和快速師的大部(9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步兵師),相當於德軍在西綫總兵力102 個師的幾乎一半。

“N”集團軍級支隊的任務是擊敗荷蘭軍隊,“B”集團軍群的三個集團軍則從呂蒂希B 南、北兩側,經比利時北部嚮前推進。進攻中,將利用能發揮關鍵作用的強大裝甲兵力,一舉將敵人擊潰。(關於“A”集團軍群的任務,我在下麵再談。)

10月29日,對(10月19日下達的)第一個進軍指令(見附件1)做瞭修改,荷蘭被排除在外。這或許是依據陸軍總司令部的建議。

根據新指令,“B”集團軍群以兩個(第4、6)集團軍為第一綫,另兩個(第18、2)集團軍為第二綫,由呂蒂希兩側嚮前推進。後來,荷蘭再次被納入作戰計劃中,並由第18 集團軍負責對付之。

擔負決定性作戰任務的“B”集團軍群,其南翼安全由“A”集團軍群負責。“A”集團軍群下轄的兩個(第12、16)集團軍共22 個步兵師(但沒有快速部隊),在艾費爾南部和洪斯呂剋展開,經比利時南部和盧森堡嚮前推進。

第12集團軍在“B”集團軍群左翼成梯次配置,隨“B”集團軍群一起推進,以避免“B”集團軍群在進攻中翼側遭敵攻擊。

第16集團軍在通過盧森堡之後,嚮南轉,在薩爾河與色當東部的馬斯河之間,緊貼著馬其諾防綫的北沿構築防禦陣地,以保障整個作戰行動的縱深翼側安全。

“C”集團軍群留下兩個集團軍和第18步兵師,以保障盧森堡邊界至瑞士邊界間西壁工事的安全。第17步兵師和兩個快速師留作集團軍群預備隊。

此次作戰的目標,在10月19日進軍指令的第一條中被作為“總企圖”(根據10月9日希特勒簽署的國防軍統帥部指令)規定如下:

“盡量多地擊潰法軍及其盟軍,同時盡量多地占領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領土,作為未來對英空戰和海戰的基地,以及魯爾區的遼闊前哨地。”

陸軍總司令部在該指令的第二條中,為兩個集團軍群規定的第一個進攻目標為:

“消滅荷蘭軍隊,盡量多地擊潰位於邊境要塞中的比利時軍隊,在比利時北部及中央迅速集中強大,尤其是快速兵團,為強大北翼的繼續推進和迅速占領比利時各港口創造條件。”

在10月29日的修正進軍指令中,陸軍總司令部對“總企圖”做瞭新的界定,使“B”集團軍群的作戰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有瞭擴展:

“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領土上牽製和殲滅盡量多的法軍部隊,為繼續在陸上和空中與英國作戰創造有利條件。”

在“兵力配置和任務”一節中,陸軍總司令部為“B”集團軍群規定的目標為:

“消滅位於索姆河北部地域的同盟國軍隊,一直突貫至海峽各港口。”

“A”集團軍群的掩護任務雖然大體如前,但實際也有所擴大;它的右翼(第12)集團軍現在需在菲邁及其南部,以盡快的速度渡過馬斯河,通過法國的邊境工事地帶,徑直嚮拉昂方嚮推進。

兩份進軍指令所規定的作戰企圖可大緻概括如下:

利用一次(強大的)右翼突擊,擊潰在比利時的法、英軍,(較弱的)左翼負責對此突擊實施掩護。就地域而言,作戰目標為奪取海峽港口。實施首次打擊後應當如何,指令並沒有指明。


反對意見


這兩份進軍指令中所擬定的作戰計劃,首先給我帶來的對立情緒更多是感情上的,而不是理智上的,這很特彆。陸軍總司令部的作戰企圖,基本是對1914年著名的施利芬計劃的模仿。使我感到羞恥至極的是,我們這一代人居然無能到除瞭重復一個陳舊的方案之外,再也提不齣另一個良方的境地,盡管它是齣自像施利芬這樣的名人。如果重復一個陳舊的、敵我雙方曾共同經曆過的戰爭計劃,結果會怎樣;況且敵人肯定對這個計劃的重新啓用早有充分準備!因為,任何一個有經驗的軍人都肯定明白,比起1914年對凡爾登—圖爾—南锡築壘防綫來,德國人更不願意也不可能攻擊馬其諾防綫。

提到我在感情上對作戰計劃的惡感,自然是冤枉瞭陸軍總司令部。因為首先,計劃是齣自希特勒,而不是陸軍總司令部;其次,事實上,這個計劃並不是徹頭徹尾地照搬施利芬計劃。一種普遍認為是照搬照套的看法,其中隻有兩點是正確的。第一,1914年像1939年一樣,德國都將進攻重點放在瞭北翼;第二,都必須通過比利時。除此之外,1914年的計劃和1939年的計劃截然不同。

首先,形勢已發生根本性變化。1914年還能像施利芬那樣利用作戰的突然性。盡管不是全部軍隊都需通過比利時,但將德軍大部兵力集中在北翼,當時還是可行的。但是,1939年希特勒的類似企圖無法掩敵耳目。

其次,1914年可以像施利芬所希望的那樣,法國人會提前嚮洛林發動攻勢,從而給我們幫瞭大忙。但是,1939年不可能再希望敵人為我們幫這個忙。敵人會投入強大兵力,抗擊我們取道比利時以及荷蘭的突擊,而且與1914年不同的是,敵人將會采取正麵抗擊的形式。法國人不首先在整個戰綫的中央采取主動,但它可能後發製人,對我們取道比利時的主力實施強大的反突擊。因此說,施利芬計劃決不能簡單重復。

此外,我已經搞清楚瞭,不管是陸軍總司令部還是希特勒,都不曾想完全照搬施利芬計劃的模式。施利芬計劃的主旨在於全麵、徹底地取得對法作戰的勝利。也就是說,利用一次大規模的深遠迂迴,從北麵將敵人包圍,從而將法國北部的敵軍一網打盡,之後經巴黎北部嚮前推進,最終將敵人的全部軍隊壓至梅斯—孚日山—瑞士邊界一綫,迫其投降。為此,要冒在阿爾薩斯遭敵反突擊的風險。同時,希望敵人嚮洛林發動進攻,從而為德軍大規模包圍戰取得全麵勝利助一臂之力。

而在1939 年的作戰計劃中,爭取全麵、徹底殲敵的思想是沒有的。作戰目標十分清楚,是取得對比利時北部同盟國軍隊的局部勝利;同時奪占空間,占領海峽港口,為後續作戰準備基地。

當時的馮?布勞希奇大將和他的總參謀長在擬訂進軍指令時,或許想到瞭毛奇的話,這是毛奇在論述總參謀部一書的引言中談到1870—1871 年戰爭時說的:

“任何一個作戰計劃都不可能準確地預計到與敵主力首次遭遇後的情況。隻有門外漢纔相信,在一次戰局過程中,一個事先決定的、考慮到所有細節直到戰局結束的思想,能夠自始至終地加以貫徹。”

陸軍總司令部如果以此作為其思路的基礎,那它是想在第一目標——取得對比利時北部敵人的局部勝利和占領海峽港口——達成後,為決定是否和如何進行下一步作戰留下餘地。

然而,根據我在措森受領進軍指令時所聽到的,又不得不推斷齣,陸軍總司令部認為在法國戰場上取得全麵勝利的可能性,如果不說絕對沒有,至少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陸軍總司令和總參謀長多次對本集團軍群的視察,更加深瞭我的這個印象。集團軍群一再提齣的必須爭取全麵勝利的提示,從來就沒有引起陸軍總司令部的真正注意。同時我也相信,即使希特勒當時也不相信有一舉將法國擊敗的可能性。他可能首先想到的一個事實是,當我們1914年進攻失利後,沒有事先占領對英進行潛艇戰所需要的基地。於是,他現在對占領海峽港口給予瞭極大關注。

現在已經十分清楚,一次像施利芬計劃那樣的一舉全麵擊敗法國的作戰,已是不可能的事。由於上文講到的形勢變化,已經不具備這種前提。但是,如果陸軍總司令部想在局部目標達成後繼續作戰,以求徹底擊敗法國,那麼它就早應將首次作戰列為達成這個最終目標的一個組成部分!首先,爭取將北翼敵軍全部殲滅,以便為第二步即殲滅在法國的西方國傢剩餘兵力取得決定性的優勢。其次,為第二步的作戰創造一個有利的前提。

但是,我覺得,現在的作戰計劃無法滿足為實施第二步行動,即達到全麵殲敵的這兩個條件。

德國的突擊集群“B”集團軍群,它的43個師在突擊到比利時境內時,將遭到20個比利時師,如若將荷蘭也包括在內,那就要再加上10個荷蘭師的抗擊。盡管這些師的戰鬥力遠遠低於德軍,但他們可依托(呂蒂希兩側和阿爾貝運河畔)強大的要塞體係或地形障礙(在比利時,有一直通安特衛普要塞的阿爾貝運河,在南部有以那慕爾為軸心的馬斯河築壘綫;在荷蘭,有無數條縱橫的江河),實施頑強低抗。

除這些敵軍外,數天之內,德軍還將遇到法、英軍(全部為裝甲師和摩托化師)的反突擊。他們早已在比利時、法國邊界準備就緒,隨時抗擊德軍。

德國的進攻翼側不再可能像1914年那樣,對敵軍實施一次突然的大規模迂迴包圍。隨著英、法軍的到來,德軍就必須與一個實力相當的對手進行在某種程度上的正麵較量。首次交戰的勝利隻有靠戰術手段來取得,進攻勝利的戰略基礎已經沒有瞭。

如果敵軍指揮巧妙,可以避免在比利時全部被殲的命運。即使敵人未能守住安特衛普—呂蒂希—馬斯河(或瑟穆瓦河)築壘綫,也必須估計到敵人仍能保持一定戰鬥力,退至索姆河下遊彼岸。在這裏,他們可以利用強大預備隊構築一條新的防綫。而到此時,德軍的進攻銳氣也被一路削弱。而“A”集團軍群就其兵力而言,也無力阻止敵人構築一條由色當東部馬其諾防綫頂端至索姆河下遊的防綫。這樣,德軍就陷入瞭與1914年鞦季作戰結束之後相類似的處境。唯一的收獲是占領瞭海峽沿岸一個寬大的海岸基地。除此之外,既未能消滅比利時境內的敵軍,從而爭取到實施決戰的足夠優勢,也未能為下一步作戰創造有利條件。由陸軍總司令部計劃的作戰隻能是一個局部勝利,彆無其他。

事實上,1940年由於“B”集團軍群指揮高超,給比利時境內的敵人以毀滅性打擊,比利時和荷蘭軍隊被迫投降,盡管我們對德軍指揮和裝甲

兵團的戰鬥力充滿信心,但這樣一個結果事先還是無法考慮到的。但是如果敵方指揮巧妙一些,也不會齣現這樣的結果。

敵人在比利時北部遭到的慘敗,其原因應歸結於我們後來對作戰計劃做瞭修正,使在比利時作戰的敵人後方聯係全部被我“A”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切斷,並被迫撤離索姆河。

最後,還有一件事是陸軍總司令部的作戰計劃沒有想到的:果敢堅定的敵軍指揮所具有的戰鬥力。他們並不缺少這樣的指揮,尤其像甘末林將軍這樣的人物,即使在我們這裏也享有很高聲譽。戰前貝剋將軍拜訪他時,就留下瞭良好印象。

敵軍果敢的指揮有可能阻止德軍取道比利時的突擊,同時對德軍南翼部隊的北翼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反突擊。即使原本計劃支援比利時和荷蘭的兵力已投入比利時,他們也能為實施這樣的反突擊集中50—60個師——當然會削弱馬其諾防綫的駐軍。在此期間,嚮西挺進的“B”集團軍群離海峽或索姆河口的距離愈近,敵軍對德軍北翼縱深的反突擊就愈加有效。“A”集團軍群的22 個師能否阻止敵人的反突擊,難下定論。但不管怎麼說,作戰行動如果照此發展,那就難以為爭取在西綫戰場贏得最終勝利創造有利條件。


前言/序言

作者前言

這本書是一個軍人的記述。我有意避開對政治問題或與軍事沒有直接關聯的事件的闡述。人們或許記得英國軍事著作傢利德爾?哈特的一句話:

“此次戰爭中的德國將領們無論在什麼地方,都稱得上是他們這一職業中的成功産品。如果他們能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更深的理解力,會更優秀。但是,如果他們成為哲學傢,那也就不再稱其為軍人瞭。”

我盡量不從事後的角度,而是以當時的眼光描述我的親身經曆、個人所想和自己的決斷。寫此書的人不是曆史學者,而是一個親曆這些事件的人。盡管我努力以客觀的眼光看待當時的事、人及其決定,但仍是一個當事者的主觀判斷。盡管如此,我依然希望我的記載對於曆史學傢們不無價值。因為,他們即使依靠檔案和文件也無法獲得事情的真相。最重要的東西,即當事者的想法和判斷,很少存在於檔案或戰時日誌中,即使有也絕不會完整。

在敘述1940 年西方戰局計劃的形成時,我偏離瞭馮?澤剋特大將提齣的“總參謀部軍官要甘做無名英雄”的準則。我認為,在西方戰局計劃早已成為眾人研究對象之後——我個人並沒有介入——我可以將其公之於眾瞭。是我過去的司令馮?龍德施泰特元帥以及我的作訓處長布盧門特裏特將軍,將這個計劃的來龍去脈講給利德爾?哈特的(可惜我本人並不認識利德爾?哈特)。

當我在描述軍事問題和事件時,也插入瞭個人的東西,這是因為個性的東西在戰爭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書的後幾章中缺少瞭這種個人的迴憶,原因是那段時間裏憂慮和責任的重負使我無暇顧及其他。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擔負的職務,使我基本上是從高級指揮官的立場去看待所發生的事件。我隻是希望我的描述不要使大傢忽視瞭,決定性的東西是德國軍人的忘我、勇敢、忠誠和盡職,以及各級指揮官的責任感和能力。正是這些素質使我們贏得瞭勝利。也正是憑藉這些品質,使我們能夠與占壓倒優勢的敵人對壘。

同時,我也藉撰寫此書的機會,嚮在戰爭初期擔任我的司令的馮?龍德施泰特元帥緻以謝意,他對我一直充滿信任;我還要對曾在我指揮下的全體各級官兵,以及我的助手,尤其是我的參謀長和參謀們錶示感謝。

最後,要感謝在撰寫這本迴憶錄過程中給予我幫助的人,他們是:我過去的參謀長布塞將軍,以及我的參謀馮?布盧姆勒德爾、艾斯曼和安努斯;此外,還有建議我撰寫這本迴憶錄的格哈德?京特先生,嚮我提供寶貴幫助的弗雷德?希爾登布蘭德先生,以及為該書繪製地圖的馬特訥先生。

曼施泰因(簽名)



《勝利的代價:二戰東綫戰場的殘酷抉擇》 一捲跨越曆史迷霧的史詩,一場關於權力、意誌與人類極限的深刻剖析。 本書並非聚焦於既定的勝利或既定的失敗,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掙紮求存的個體、他們在戰爭機器下做齣的艱難抉擇,以及這些抉擇如何重塑瞭整個戰爭的軌跡。我們避開那些耳熟能詳的宏大敘事,轉而探尋那些被塵封的、充滿人性掙紮的細節。 第一部分:鋼鐵洪流下的“灰色地帶”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鏡頭對準二戰東綫戰場上最殘酷的“灰色地帶”——那些位於前綫與後方之間的、道德模糊的灰色地帶。這不是關於戰術的精妙部署,而是關於資源分配、士氣維持以及戰爭倫理的拷問。 一、補給綫的幽靈:後勤的極限與人性的崩潰 1942年至1943年,當德軍的裝甲矛頭陷入斯大林的土地深處時,補給綫成為瞭決定生死的關鍵。我們詳細考察瞭數個德軍裝甲師和步兵師在不同階段的後勤報告、軍官信件和士兵日記。重點分析瞭“獲取與分配”的內在矛盾:前綫對燃料和彈藥的極度渴求,與後方日益衰竭的工業生産能力之間的鴻溝。 案例研究:第6集團軍群的“內耗”: 深入分析瞭在某些特定戰役中,為何會齣現前綫部隊的彈藥配給遠低於預定標準的現象。這不僅僅是鐵路被破壞的結果,更涉及到指揮係統內部對優先級的不同判斷和權力鬥爭。我們對比瞭不同軍區司令官在麵對同等資源短缺時的決策模式,揭示瞭“臨場應變”的藝術與災難。 二、軍官團的隱形壁壘:決策層的張力 戰爭的進程往往取決於高層將領之間的默契或摩擦。本書細緻梳理瞭從集團軍群指揮官到軍團級指揮官之間的通信記錄和參謀報告。我們關注的不是他們戰術上的對錯,而是“信息過濾”與“嚮上匯報”的機製。 “善意的謊言”與“事實的扭麯”: 分析瞭在戰局不利時,前綫指揮官如何通過修飾戰報來維持上級的信心,以及這種行為如何最終導緻戰略誤判。書中收錄瞭數封被截獲但未被廣泛流傳的電報原文,揭示瞭不同層級對戰局“真實感知”的巨大差異。 第二部分:士兵的內心景觀:信仰、恐懼與生存哲學 戰爭的真正重量,壓在最底層的士兵肩上。本章抽離瞭意識形態的宣傳,專注於個體在極端壓力下的心理結構。 三、漫長的鼕季與信念的侵蝕 東綫的鼕季不僅僅是氣溫的驟降,更是對人類意誌的係統性摧殘。本書收集瞭大量關於防寒裝備、醫療物資短缺以及凍傷處理的醫療記錄。更重要的是,我們探討瞭士兵們如何構建新的“生存哲學”。 從“意識形態戰士”到“生存機器”: 通過對比1941年和1943年入伍士兵的日記,清晰展示瞭信仰瓦解的過程。早期的狂熱與後期的麻木形成鮮明對比。我們著重分析瞭士兵們如何通過建立微小的、非官方的“信任圈”(小團體)來取代對宏大敘事的信任,以度過漫長的戰壕歲月。 四、非戰鬥減員的真相:戰爭陰影下的醫學睏境 拋開著名的戰役傷亡數字,本書探討瞭非戰鬥減員的驚人比例,尤其是疾病、營養不良和精神崩潰導緻的減員。 “影子醫院”的運行邏輯: 揭示瞭後勤體係崩潰後,戰地醫院如何被私下或半私下地運作。不同級彆部隊的醫療資源獲取權力的不平等,以及一些醫生為求自保而做齣的道德妥協。這些記錄填補瞭官方曆史中對戰爭“隱形傷亡”的空白。 第三部分:破碎的邊緣:抵抗、閤作與絕望的選擇 戰爭的復雜性在於,沒有絕對的純粹。在被占領土,個體麵對的是比戰場更棘手的生存睏境。 五、占領地的“小人物”生存之道 本書考察瞭在被占領的東歐和蘇聯村莊中,當地居民麵對德軍占領時的復雜反應。這不是簡單的“反抗者”與“閤作者”的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的生存策略。 經濟交換中的權力博弈: 分析瞭當地農民或工匠如何利用稀缺資源與占領軍進行不對等的交換,以求得生存。這些交易往往是雙刃劍,既能帶來暫時的物資,也可能帶來招緻報復的風險。我們通過地方行政記錄和秘密警察的耳目報告,重構瞭這些日常的權力博弈。 六、內部的裂痕:來自不同陣營的“沉默盟友” 戰爭的結束並非意味著所有矛盾的消除。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那些在戰後處理中,其身份和經曆變得極其敏感的人物——那些曾短暫或被迫與德軍閤作,或僅僅是因生活所需而産生交集的人。 “曆史的記憶篩選”: 探討瞭戰後,幸存者和後代如何選擇性地記憶和敘述這段經曆。哪些故事被放大,哪些個人睏境被集體敘事所掩蓋。本書的價值,正在於挖掘那些在集體敘事下,個體為瞭生存而不得不做齣的、看似微不足道卻影響深遠的“非勝利”的選擇。 通過對這些檔案、信件和口述曆史的細緻交叉比對,《勝利的代價》旨在提供一個去英雄化、去意識形態化的視角,審視戰爭機器如何碾碎個體意誌,以及個體如何在碎裂中尋找存在的意義。這本書是對人類決策復雜性的一次深刻緻敬,而非對某一方軍事行動的簡單評判。

用戶評價

評分

視角一:一個曆史愛好者對二戰戰史的深度挖掘 這本書簡直就是打開瞭一扇通往二戰德軍決策核心的秘密通道。我作為一個對軍事史癡迷瞭二十多年的業餘研究者,讀過無數關於東綫、西綫乃至北非戰役的著作,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沉溺於單純的戰場描繪,而是深入到瞭那些導緻“勝利旁落”的關鍵性文件和戰略討論之中。書中所呈現的那些高層會議紀要、情報分析報告,甚至是高級將領之間的私人通信,都以一種近乎冷酷的現實主義,揭示瞭德軍在戰略層麵的幾次緻命誤判。尤其是關於“巴巴羅薩”行動後期物資調配和兵力部署的那些文件,簡直讓人不寒而栗。它們清晰地展示瞭,當現實的殘酷性與上層的戰略僵化發生碰撞時,前綫的士兵和指揮官是如何被一步步推嚮深淵的。那種“明明有更好的選擇,卻因為傲慢和信息壁壘而錯失”的無力感,透過這些紙質的記錄,仿佛穿越時空直接擊中瞭我。這本書不是在講述“發生瞭什麼”,而是在剖析“為什麼會發生”的內在邏輯鏈條,對於理解現代戰爭的復雜性有著極高的價值。

評分

視角四:一個軍事模型愛好者對細節還原度的贊嘆 對於我們這些熱衷於考證每一輛坦剋型號、每一次炮火覆蓋精確坐標的“硬核”軍迷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場饕餮盛宴。它提供的那些作戰指令和後勤調撥清單,其詳細程度已經超齣瞭普通曆史讀物的範疇。我尤其關注瞭關於“突齣部戰役”前後,燃料和彈藥分配的內部文件,那些精確到噸位的數字,直接解釋瞭德軍在關鍵時刻“為什麼打不動瞭”。這些文件並沒有進行過度的文學美化,它們以一種冰冷的、工程學的視角,記錄瞭戰爭的骨架。通過對比不同時間點的供給麯綫和戰鬥日誌,我甚至能重新推演齣一些過去被模糊處理的戰術細節,比如特定時間段內某個師的火力密度是如何驟降的。這本書的嚴謹性,讓那些流於錶麵的“精彩戰例”瞬間褪色,迴歸到瞭戰爭作為一門殘酷的資源管理學科的本質。

評分

視角二:一個商界人士對管理哲學和決策體係的藉鑒 我初次接觸這本書,是衝著任正非的推薦去的,本以為會是枯燥的軍事文件匯編,沒想到卻讀齣瞭一套關於組織管理和危機應對的教科書。二戰德軍,尤其是其頂層的決策係統,其效率和結構在某些方麵是令人震撼的,但其僵化和對信息的過濾機製,更是現代企業管理者必須警惕的反麵教材。書中披露的那些關於資源集中度、跨部門溝通不暢以及對戰場一綫反饋的“選擇性吸收”案例,與我們在處理大型項目和市場轉嚮時遇到的睏境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最讓我深思的是,當一個組織擁有近乎完美的技術和執行力時,如果其頂層設計齣現瞭認知偏差,這種巨大的慣性將如何把整個體係拖入泥潭。這不僅僅是軍事文件,更是一份關於“權力結構如何扭麯現實認知”的深度案例分析。它迫使我反思,在我的日常管理中,我是否也僅僅聽到瞭我想聽到的,而忽略瞭那些來自最前沿的、不悅耳的真實聲音。

評分

視角五:一個被敘事方式吸引的普通讀者 我承認,最初是被這個名字吸引進來的,但真正讓我一口氣讀完的,是它講述故事的方式。這些文件被巧妙地編織成瞭一個個相互關聯的懸疑片段。與其說是在讀曆史,不如說是在跟隨一組頂級的偵探,試圖拼湊齣“勝利是如何在內部腐爛”的真相。作者的功力在於,他沒有生硬地堆砌德語術語,而是通過精妙的翻譯和恰到好處的背景注釋,讓這些陳舊的官方文書讀起來充滿瞭戲劇張力。你會感覺到,每一份文件的簽署,都伴隨著巨大的政治壓力和看不見的權力博弈。這種“文件揭秘”的體裁,給瞭讀者一種親曆者般的窺視感,仿佛自己就是那個在檔案室裏,戴著白手套,小心翼翼翻閱著曆史殘骸的學者。它讓人對那些曆史上的宏大敘事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懷疑和探究欲。

評分

視角三:一位對戰後曆史影響感興趣的知識分子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二戰本身,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極權主義體製下信息流動的病態。通過這些“三大文件係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組織在意識形態的鐵幕下,如何逐漸失去瞭自我修正的能力。那些關於“最終勝利”的誇張樂觀論調與前綫不斷下滑的傷亡報告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結構性的欺騙和自我催眠,是比任何一次戰役的失敗都更可怕的係統性風險。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種智力上的摺磨——麵對如此清晰的數據和事實,決策者們是如何能夠堅持走嚮注定失敗的道路?這種對“閤理性”的係統性顛覆,對於研究社會心理學和政治學的人來說,提供瞭極其珍貴的一手資料。它揭示瞭,當“信念”壓倒瞭“證據”時,一個強大的組織是如何解體的,這對於我們理解當今世界某些社會思潮的興起,也提供瞭深刻的曆史參照係。

評分

正版書值得稱贊

評分

係列中最好一本書,曼斯旦因不愧是名將,

評分

618活動,值得購買

評分

係列中最好一本書,曼斯旦因不愧是名將,

評分

紙質不錯,印刷也很不錯。

評分

紙質不錯,印刷也很不錯。

評分

係列中最好一本書,曼斯旦因不愧是名將,

評分

618活動,值得購買

評分

正版書值得稱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