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門閥政治》為首屆國傢圖書奬獲奬書,通篇以豐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證分析,對中國中古政治中的門閥政治問題作瞭深入探索,齣版近二十年來,不斷修訂重印,廣受好評!
《東晉門閥政治》認為嚴格意義上的門閥政治,僅存東晉一朝;門閥政治即門閥士族與皇權共治,是皇權政治在特定曆史條件下齣現的變態,具有暫時性與過渡性。本書以江左幾傢僑性士族與司馬皇權結閤的曆史興衰為綫索,從政治史角度對我國中古政治史中“東晉門閥政治”這一重要問題進行瞭獨特考察。
《東晉門閥政治》1987年齣版以來,至今已經齣過4版,2009年還被中國文庫收入。多年來,每次重印作者都有少量修訂,使本書日趨成熟,2011年9月在上海還獲得首屆思勉原創奬。鑒於之前的版本,印製良莠不齊,而我社已經沒有庫車,決定做一精裝珍藏版,以滿足市場需要。
本次齣版,作者仍做瞭少量的修訂。
田餘慶,1924年生,湖南省湘陰縣人。1950年北京大學史學係畢業。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史。主要代錶作有《中國史綱要》(秦漢魏晉南北朝史部分)、《秦漢魏晉史探微》、《拓跋史探》等。
釋“王與馬共天下” 1
一 西晉諸王與王國士人 1
二 司馬越與王衍 6
三 司馬睿與王導 門閥政治格局的形成 16
四 關於“不與劉、石通使”問題 26
論郗鑒
——兼論京口重鎮的形成 37
一 小 引 37
二 郗鑒的密謀 40
(一)東晉初年的兵力狀況 40
(二)流民與流民帥 43
(三)用流民帥平王敦之亂 49
三 郗鑒與王導 52
(一)郗、王傢族的結閤 52
(二)蘇峻亂平後的江州 59
(三)郗鑒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 62
四 郗鑒與京口經營 70
(一)三吳的戰略地位 70
(二)會稽——三昊的腹心 74
(三)建康、會稽間的交通綫 78
(四)京口和晉陵地區的環境與流民 84
(五)京口在政治、軍事上的作用 88
(六)郗氏傢族在京口的影響 92
五 餘論 96
庾氏之興和庾、王江州之爭 100
一 庾氏之興庾亮鞏固門閥政治 100
二 庾亮齣都以後的政治形勢 107
三 庾、王江州之爭 112
四 襄陽的經略 123
桓溫的先世和桓溫北伐問題 132
一 桓溫先世的推測 132
(一)桓溫先世的隱情 132
(二)桓溫是桓範後裔 133
(三)桓範的郡望問題 139
(四)旁證 142
(五)小 結 145
二 桓彝事跡雜考 147
(一)中朝桓彝無令譽 147
(二)桓彝過江後躋身“八達”而又誌在立功 149
(三)桓彝族單勢孤 152
(四)桓氏傢族不為時人所重 155
(五)小 結 157
三 永和政局與永和人物 159
四 桓溫北伐與東晉政爭 169
五 簡文帝遺詔問題 176
陳郡謝氏與淝水之戰 189
一 謝鯤、謝尚與謝安 189
二 北府兵 202
三 淝水之戰前後的陳郡謝氏 208
四 淝水之戰與滅吳之戰的比較 219
五 北方民族關係與淝水之戰性質問題 228
門閥政治的終場與太原王氏 244
一 小 引 244
二 “齇王”世傢 245
三 孝武帝與皇權政治 251
四 主相相持與太原王氏 259
(一)主相相持的開端。太元九年至十四年(384—389) 260
(二)上下遊的爭奪——王忱與王恭。太元十四年至十七年(389—392) 262
(三)殷仲堪入荊與孝武帝得勢。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392—396) 265
(四)孝武帝死後王恭、殷仲堪連兵叛亂——兩藩與中樞之爭。太元二十一年至隆安二年(396—398) 267
(五)太原王氏的覆滅。隆安二年至三年(398—399) 270
五 小結 272
劉裕與孫恩
——門閥政治的“掘墓人” 278
一 晉末的北府兵 278
二 北府將樂安高氏 287
三 道術與政治 293
四 孫恩、盧循、徐道覆的傢族背景 300
五 孫恩、劉裕與次等士族 307
後 論 315
一 舊族門戶和新齣門戶 315
二 東晉僑姓門閥士族的主要來源 320
三 門閥政治——皇權政治的變態 324
四 門閥政治和流民 331
五 門閥士族的經濟基礎 333
六 門閥士族的文化麵貌 338
七 門閥政治的暫時性和過渡性 343
改版題記 347
這本書的敘事功力實在令人嘆服。作者像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將曆史的經綫和緯綫交織得密不透風,構建齣一個既宏大又細膩的東晉王朝圖景。初讀時,我甚至有些迷失在那些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和派係鬥爭之中,感覺像是在穿越一片茂密的竹林,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那些看似零散的事件和人物逐漸清晰起來,他們的動機、他們的掙紮,都在作者冷靜而犀利的筆觸下得到瞭閤理的闡釋。特彆是對於士族與皇權之間那種微妙的、充滿張力的互動,作者的處理方式極為高明,沒有簡單地將其描繪成黑白對立,而是展現瞭其間變幻莫測的權力遊戲和利益權衡。每一次關鍵的政治決策背後,都能看到深厚的傢族底蘊在起作用,那種對世族集團運作邏輯的洞察力,簡直令人拍案叫絕。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走進瞭那個時代的權力中樞,親眼目睹瞭那些冠冕堂皇的言辭下隱藏的真實算計。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並非輕鬆愉快,它需要讀者投入相當的智力資源去跟上作者的思路。它的邏輯鏈條非常嚴密,不允許讀者有任何思維上的鬆懈。然而,正是這種挑戰性,帶來瞭巨大的知識迴報。作者的筆觸冷峻而剋製,極少使用煽情或誇張的詞匯,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對史實的精準把握和對政治邏輯的深刻推演之上。它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東晉政治肌體的復雜組織,暴露瞭其內部的權力邏輯和衰敗根源。對於任何真正想理解中國古代政治運作深層機製,特彆是世族政治形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繞過的經典。它提供瞭一種看待曆史的、冷靜的、結構性的視角,讓人在閤上書本之後,仍能持續地思考和消化其中的精髓。
評分與其說這是一部曆史專著,不如說是一部關於“權力結構如何自我維持與解體”的社會學論文。作者對“門閥”這一核心概念的把握,可謂是入木三分。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描述哪些傢族顯赫、哪些人擔任高官的層麵,而是深入探究瞭這種社會結構如何通過聯姻、通過教育、通過文化話語權等隱形機製,實現其代際復製和穩固。書中的某些章節,讀來甚至讓人感到一絲寒意,因為它揭示瞭在強大的社會慣性麵前,個體命運的渺小與無力。這種對製度性壓抑的深刻揭示,讓我聯想到當代社會中一些隱性的階層固化現象,引發瞭強烈的共鳴與反思。作者以史為鑒,通過對東晉這段特殊曆史時期的精微考察,構建瞭一個極具普適性的理論框架,這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遠超齣瞭對一個朝代興衰的簡單敘述。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如同一個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每一個章節——都與其他部件緊密咬閤,共同驅動著整體敘事的運轉。特彆是對某些關鍵轉摺點的分析,如王與馬的權力交接、或是後期寒人階層的崛起,作者的處理手法乾淨利落,毫不拖泥帶水。他擅長從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史料細節中,挖掘齣背後巨大的政治能量。我仿佛能“聽見”那些高門士族在私下密謀時的低語,也能“看見”他們如何在朝堂之上,不動聲色地完成一次對權力邊界的試探和擴張。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考證完美結閤的能力,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讀完後,我對“曆史是由人推動的”這句話有瞭更深的體會,但同時也被“人又如何被結構所定義和塑造”這一悖論深深吸引。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仿佛在閱讀古典文獻般的厚重感,但又不失現代學術的嚴謹與洞察。它的論證過程如同庖丁解牛,層層深入,步步為營。作者在梳理史料時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苛刻的審慎態度,讓人對他的結論充滿瞭信賴感。我尤其欣賞它處理曆史“必然性”與“偶然性”關係的方式。東晉的衰落與維係,究竟是曆史洪流不可抗拒的趨勢,還是具體到某一個關鍵人物在某個時間點的選擇所導緻的?作者並沒有給齣僵硬的答案,而是通過對一係列具體政治事件的剖析,揭示瞭製度性因素和個體能動性之間那種互相塑造、互相牽製的復雜關係。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那個時代政治生態的理解。它不是那種追求戲劇性效果的通俗曆史讀物,而是紮紮實實的思想構建,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咀嚼,方能品齣其中深厚的意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