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精) 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精) 田余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晋
  • 门阀政治
  • 历史
  • 政治史
  • 田余庆
  • 中古史
  • 社会史
  • 贵族
  • 制度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建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04351
商品编码:1712304125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东晋门阀政治》为首届国家图书奖获奖书,通篇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出版近二十年来,不断修订重印,广受好评!
《东晋门阀政治》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东晋门阀政治》1987年出版以来,至今已经出过4版,2009年还被中国文库收入。多年来,每次重印作者都有少量修订,使本书日趋成熟,2011年9月在上海还获得首届思勉原创奖。鉴于之前的版本,印制良莠不齐,而我社已经没有库车,决定做一精装珍藏版,以满足市场需要。
本次出版,作者仍做了少量的修订。

作者简介

田余庆,1924年生,湖南省湘阴县人。1950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史纲要》(秦汉魏晋南北朝史部分)、《秦汉魏晋史探微》、《拓跋史探》等。

目录

释“王与马共天下” 1
一 西晋诸王与王国士人 1
二 司马越与王衍 6
三 司马睿与王导 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 16
四 关于“不与刘、石通使”问题 26
论郗鉴
——兼论京口重镇的形成 37
一 小 引 37
二 郗鉴的密谋 40
(一)东晋初年的兵力状况 40
(二)流民与流民帅 43
(三)用流民帅平王敦之乱 49
三 郗鉴与王导 52
(一)郗、王家族的结合 52
(二)苏峻乱平后的江州 59
(三)郗鉴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 62
四 郗鉴与京口经营 70
(一)三吴的战略地位 70
(二)会稽——三昊的腹心 74
(三)建康、会稽间的交通线 78
(四)京口和晋陵地区的环境与流民 84
(五)京口在政治、军事上的作用 88
(六)郗氏家族在京口的影响 92
五 余论 96
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 100
一 庾氏之兴庾亮巩固门阀政治 100
二 庾亮出都以后的政治形势 107
三 庾、王江州之争 112
四 襄阳的经略 123
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 132
一 桓温先世的推测 132
(一)桓温先世的隐情 132
(二)桓温是桓范后裔 133
(三)桓范的郡望问题 139
(四)旁证 142
(五)小 结 145
二 桓彝事迹杂考 147
(一)中朝桓彝无令誉 147
(二)桓彝过江后跻身“八达”而又志在立功 149
(三)桓彝族单势孤 152
(四)桓氏家族不为时人所重 155
(五)小 结 157
三 永和政局与永和人物 159
四 桓温北伐与东晋政争 169
五 简文帝遗诏问题 176
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 189
一 谢鲲、谢尚与谢安 189
二 北府兵 202
三 淝水之战前后的陈郡谢氏 208
四 淝水之战与灭吴之战的比较 219
五 北方民族关系与淝水之战性质问题 228
门阀政治的终场与太原王氏 244
一 小 引 244
二 “齄王”世家 245
三 孝武帝与皇权政治 251
四 主相相持与太原王氏 259
(一)主相相持的开端。太元九年至十四年(384—389) 260
(二)上下游的争夺——王忱与王恭。太元十四年至十七年(389—392) 262
(三)殷仲堪入荆与孝武帝得势。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392—396) 265
(四)孝武帝死后王恭、殷仲堪连兵叛乱——两藩与中枢之争。太元二十一年至隆安二年(396—398) 267
(五)太原王氏的覆灭。隆安二年至三年(398—399) 270
五 小结 272
刘裕与孙恩
——门阀政治的“掘墓人” 278
一 晋末的北府兵 278
二 北府将乐安高氏 287
三 道术与政治 293
四 孙恩、卢循、徐道覆的家族背景 300
五 孙恩、刘裕与次等士族 307
后 论 315
一 旧族门户和新出门户 315
二 东晋侨姓门阀士族的主要来源 320
三 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变态 324
四 门阀政治和流民 331
五 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 333
六 门阀士族的文化面貌 338
七 门阀政治的暂时性和过渡性 343
改版题记 347

八王之乱后期,惠帝子孙全都死亡,惠帝兄弟成为其时司马皇统中血统最近的亲属。成都王颖抢得了皇位继承权,称皇太弟,居邺城遥制洛阳朝政。东海王越是八王之中最后参与乱事的藩王。按血统关系说,东海王越是司马懿弟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王司马泰之子,于武帝、惠帝皇统是疏而又疏,同成都王颖居于惠帝兄弟地位者大不一样。按食邑数量说,成都王本食四郡,东海王只食六县,大小轻重迥不相同。永兴元年(304)七月荡阴战后,惠帝被劫入邺,成都王颖更成为决定性的政治力量。但是不久,党于东海王越的幽州刺史王浚发兵攻邺,成都王颖和惠帝以及皇室其他近属逃奔洛阳,被河间王颙部将裹胁入关。这时候,惠帝兄弟辈二十五人中,只剩下成都王颖(原来的皇太弟,入关后被废)、豫章王炽(入关后新立的皇太弟,后来的晋怀帝)和吴王晏(后来的晋愍帝司马邺之父)。惠帝和宗室近属悉数人关,广大关东地区没有强藩控制,这是东海王越填补空缺、扩充势力的大好时机。东海王越的势力就是趁这个机会扩充起来的。 
荡阴败后,司马越回东海国,又收兵下邳,取得徐州,控制江淮,进行了大量的活动。从此,徐州地区成为他的广阔后方。他部署诸弟司马腾、司马略、司马模分守重镇以为形援。然后他移檄征、镇、州、郡,自为盟主,并于光熙元年(306)把惠帝从长安夺回洛阳。接着,惠帝暴死,成都王颖、河间王颢相继被害,继立的晋怀帝完全在司马越的掌握之中。司马越在皇族中已没有强劲的对手,八王之乱至此告终。胜利的司马越赢得了疮痍满目的山河,也独吞了八王之乱的全部恶果。匈奴刘渊、羯人石勒的军队动辄威胁洛阳,使司马越不遑宁处。 
司马越并不具备皇室近属的名分,号召力有限。因此他力求联络关东的士族名士,利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力量来支撑自己的统治。关东是士族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司马越统治的命运。但是关东士族同宗室王公一样,在十几年的大乱中受到摧残。有些人鉴于政局朝秦暮楚,尽量设法避祸自保。还有一些人逃亡引退,如吴士张翰、顾荣辞官南归,颍川庾衮率领宗族,聚保于禹山、林虑山。这种种情况,反映了很大一部分士族名士的避世思想和政治动向。司马越必须在星散的士族名士中找到有足够影响的人物列于朝班之首,才能号召尽可能多的士族名士来支持他的统治。夙有盛名的琅邪王衍被司马越看中,他们密切合作,共同经营一个风雨飘摇的末代朝廷。
《风起姑苏》 内容梗概 《风起姑苏》是一部以南朝陈朝末年,乱世之中士族家族的兴衰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故事围绕着姑苏望族顾氏一族的命运展开,描绘了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跌宕起伏的家族恩怨,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小说以顾氏家族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顾怀瑾为中心,展现了他如何在家族危难之际,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试图力挽狂澜,重振家族的荣光。同时,小说也深刻刻画了顾氏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与其他士族家族之间微妙而又尖锐的关系。 时代背景设定在陈朝最后的几十年,国力日渐衰微,北方的隋朝虎视眈眈,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姑苏作为江南的文化与经济重镇,士族门阀的力量依然强大,他们既是维系地方稳定的重要力量,也常常成为阻碍国家统一的藩篱。 顾氏家族,曾经是姑苏的豪门望族,积累了深厚的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内部的腐朽、权力的争夺以及对外部局势的判断失误,让顾氏逐渐走向衰落。顾怀瑾的祖父顾延之,曾是朝中重臣,但年迈的他已经无力回天,只能眼看着家族的辉煌一点点黯淡。 顾怀瑾,这位年轻的族长,身上肩负着家族的未来。他聪慧过人,胸怀大志,但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既要面对家族内部以族叔顾怀章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掣肘,他们更看重眼前利益和家族的安稳,对变局抱有警惕;又要应对来自外部的压力,比如新兴崛起的商业家族的挑战,以及来自朝廷的猜忌和敲打。 小说通过顾怀瑾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博弈,展现了一个士族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他试图联合其他同样感受到危机感的士族,共同应对隋朝的威胁,甚至提出一些超前的改革思路,却屡屡遭遇阻力。他的婚姻也成为家族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与出身寒门但同样有才干的女子苏婉若的情感,在家族利益和门阀观念的重压下,显得异常艰难。 《风起姑苏》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家族的故事,它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人情世故的细致描摹。小说中穿插了大量对当时社会风俗、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也折射出士族阶层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故事的高潮部分,发生在隋军大举南侵之际。顾氏家族内部的分裂愈发明显,有的主张投降以求自保,有的则顽固抵抗,还有的试图利用战乱为自己谋取利益。顾怀瑾在这种混乱中,做出了一系列艰难的抉择。他能否在家族的利益和国家的安危之间找到平衡?他与苏婉若的爱情能否经受住乱世的考验?最终,姑苏城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除了顾怀瑾和苏婉若,还有老谋深算的顾延之,野心勃勃的顾怀章,以及来自外部的各色人物,如精明强干的隋朝将领,以及同样身处乱世的寒门士子。他们每个人物的言行举止,都深深烙印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风起姑苏》的叙事风格沉稳而富有张力,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又不乏细腻的人物刻画。作者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感,在细节处反复推敲,展现了那个时代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通过顾氏家族的兴衰,小说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发展规律、家族传承以及个体命运与时代关系的深刻思考。 小说语言典雅而不失生动,在描绘宏大场面时气势磅礴,在刻画人物内心时细腻入微。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家族内部的温情与外部的冷酷,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风起姑苏》并非一篇简单的家族史,它更像是一幅描绘南朝末年社会图景的史诗画卷。通过顾氏家族的命运,读者能够窥见那个时代士族阶层在风雨飘摇中的挣扎与无奈,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各种选择。最终,故事的结局,既有对过往辉煌的追忆,也有对新时代来临的隐喻,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思。 作者简介 (此处可根据需要补充作者的背景,但为了符合“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要求,此处仅作示意,不填写具体内容。) 章节选摘(示例) (此处可根据需要填充章节选摘,但为了符合“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要求,此处仅作示意,不填写具体内容。) 读者评价(示例) (此处可根据需要填充读者评价,但为了符合“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要求,此处仅作示意,不填写具体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章节——都与其他部件紧密咬合,共同驱动着整体叙事的运转。特别是对某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如王与马的权力交接、或是后期寒人阶层的崛起,作者的处理手法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他擅长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史料细节中,挖掘出背后巨大的政治能量。我仿佛能“听见”那些高门士族在私下密谋时的低语,也能“看见”他们如何在朝堂之上,不动声色地完成一次对权力边界的试探和扩张。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完美结合的能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读完后,我对“历史是由人推动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但同时也被“人又如何被结构所定义和塑造”这一悖论深深吸引。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仿佛在阅读古典文献般的厚重感,但又不失现代学术的严谨与洞察。它的论证过程如同庖丁解牛,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作者在梳理史料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苛刻的审慎态度,让人对他的结论充满了信赖感。我尤其欣赏它处理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方式。东晋的衰落与维系,究竟是历史洪流不可抗拒的趋势,还是具体到某一个关键人物在某个时间点的选择所导致的?作者并没有给出僵硬的答案,而是通过对一系列具体政治事件的剖析,揭示了制度性因素和个体能动性之间那种互相塑造、互相牵制的复杂关系。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理解。它不是那种追求戏剧性效果的通俗历史读物,而是扎扎实实的思想构建,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咀嚼,方能品出其中深厚的意味。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部历史专著,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权力结构如何自我维持与解体”的社会学论文。作者对“门阀”这一核心概念的把握,可谓是入木三分。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哪些家族显赫、哪些人担任高官的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了这种社会结构如何通过联姻、通过教育、通过文化话语权等隐形机制,实现其代际复制和稳固。书中的某些章节,读来甚至让人感到一丝寒意,因为它揭示了在强大的社会惯性面前,个体命运的渺小与无力。这种对制度性压抑的深刻揭示,让我联想到当代社会中一些隐性的阶层固化现象,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与反思。作者以史为鉴,通过对东晋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精微考察,构建了一个极具普适性的理论框架,这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远超出了对一个朝代兴衰的简单叙述。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功力实在令人叹服。作者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历史的经线和纬线交织得密不透风,构建出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东晋王朝图景。初读时,我甚至有些迷失在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派系斗争之中,感觉像是在穿越一片茂密的竹林,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看似零散的事件和人物逐渐清晰起来,他们的动机、他们的挣扎,都在作者冷静而犀利的笔触下得到了合理的阐释。特别是对于士族与皇权之间那种微妙的、充满张力的互动,作者的处理方式极为高明,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黑白对立,而是展现了其间变幻莫测的权力游戏和利益权衡。每一次关键的政治决策背后,都能看到深厚的家族底蕴在起作用,那种对世族集团运作逻辑的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的权力中枢,亲眼目睹了那些冠冕堂皇的言辞下隐藏的真实算计。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轻松愉快,它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智力资源去跟上作者的思路。它的逻辑链条非常严密,不允许读者有任何思维上的松懈。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带来了巨大的知识回报。作者的笔触冷峻而克制,极少使用煽情或夸张的词汇,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对史实的精准把握和对政治逻辑的深刻推演之上。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东晋政治肌体的复杂组织,暴露了其内部的权力逻辑和衰败根源。对于任何真正想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深层机制,特别是世族政治形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绕过的经典。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冷静的、结构性的视角,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仍能持续地思考和消化其中的精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