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 GB/T 50866-2013 | ||
| 【著译者】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主编 | ||
| 【书号】1580242.045 | 【书代号】82045 | |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 | 【印刷日期】2013年9月 | |
| 【开本】32 开 | 【装帧】平装 | 【页数】48 页 |
| 【版次】1-1 | 【单位】每本 | 【图书状态】 上架 |
| 【定价】12.00元 | ||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1626号公告发布,自2013年9月1日起实施。 |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接入系统条件
5 一次部分设计
6 二次部分设计
说实话,在第一次拿到《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66-2013)的时候,我被它厚重的体积和密密麻麻的文字给吓到了,总觉得这是一本“难啃”的书。然而,随着我工作经验的积累,我越来越意识到它价值的珍贵。这本书不仅仅是规定了“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为什么应该这样做”。 我尤其记得书中关于“故障穿越”的章节。在早期的光伏接入设计中,一旦电网发生短路故障,很多光伏电站就会因为保护动作而停止运行,这反而加剧了电网的波动。而这本书就明确规定了光伏发电站需要具备一定的故障穿越能力,也就是在电网发生短暂故障时,能够继续运行并向电网提供支撑。这对于提高电网的韧性和稳定性,减少大面积停电的风险,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书中对此的详细要求,包括穿越的电压范围、持续时间等,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也推动了光伏发电技术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评分这本书《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66-2013)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涵盖了光伏电站接入电力系统的方方面面。在初期接触光伏行业时,我对于如何将一个庞大的发电装置安全、稳定地接入到国家电网中,有很多模糊的概念。这本书就如同一个清晰的“地图”,为我指明了方向。它从宏观的项目规划,到微观的设备选型,都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电能质量”章节的处理。在光伏发电量波动较大,以及逆变器输出特性多样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接入电网的电能质量,是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书中详细阐述了谐波、电压闪变、频率偏差等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抑制和控制措施,例如对逆变器谐波限值的规定,以及对无功功率补偿的要求。这些内容对于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保障用户用电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明白,光伏发电接入电网,绝非简单的“能量输出”,而是需要与整个电力系统进行深度融合,并满足一系列严苛的质量标准。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66-2013)时,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压迫式的严谨。它不像一些通俗的技术读物,而是直接切入核心,提供了一套近乎“教条式”的指南,但正是这种“教条”,才能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确保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站在接入电力系统时,能够做到万无一失。书中对继电保护的章节,简直是“惊心动魄”,它详细阐述了各种可能的故障场景,以及针对这些场景所设计的保护方案,从过流保护到差动保护,再到接地故障保护,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推敲。 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电网频率偏差和电压波动对光伏发电站接入的影响的章节。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结合了实际运行经验的总结。在电网负荷变化剧烈,或者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保证光伏电站的输出功率稳定,不至于加剧电网的不稳定性,这本书给出了明确的设计原则。它要求设计人员在接入点进行精密的计算,预留足够的裕度,确保光伏电站能够“自保”并“助保”电网。读到这里,我深深体会到,光伏发电站不仅仅是一个发电单元,更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接入设计必须遵循一套严密的“游戏规则”。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66-2013)在初读时,确实会让人觉得它是一本“冷冰冰”的技术文件,充斥着各种公式、图表和条文。然而,当你真正投身于光伏电站的工程实践中,就会发现它如同“雪中送炭”般的存在。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工程问题时,它提供的框架和指导,能够让你避免“闭门造车”的尴尬。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大型光伏项目的接入设计,当时面临着一个比较棘手的电网侧阻抗问题。在查阅了多方资料后,最终还是在这本规范中找到了关键的参考依据。它详细阐述了电网阻抗对光伏电站稳定运行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模型和设计建议,指导我们如何通过调整接入点参数或者设备配置来优化接入方案。这种“授人以渔”的深度,是任何碎片化的技术文章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且“为什么这么做”,从而让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评分这本《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66-2013)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语言”和“统一的框架”。在光伏发电领域,尤其是涉及到电网接入这样复杂的交叉学科时,不同背景的设计人员、工程师和业主之间,很容易产生沟通上的障碍。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如同建立了一套通用的“交通规则”,确保大家都在同一条轨道上进行工作。 我曾经在与不同地区的电力公司沟通接入方案时,都以这本书为基础进行讨论。书中关于接入点选择、容量匹配、保护协调等方面的具体规定,都成为了我们进行技术协商的“硬通货”。这大大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争论,并最终促成了更优化的设计方案。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座连接各方的“桥梁”,确保了整个光伏产业在接入电网这个关键环节上的协同发展。
评分这本《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66-2013)无疑是光伏领域从业者的一本重要参考手册。在我最初接触它的时候,就对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实用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文件,更像是一个经验的结晶,将多年来光伏接入电网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最佳解决方案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它提供了清晰的设计流程和详细的技术要求,从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中的电网接入方案确定,到设备选型、保护配置、继电保护整定、接地设计,再到运行和维护等各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指导。 举例来说,书中关于光伏发电站接入点电压等级的选择,以及对接入系统容量、短路电流等关键参数的计算和校验,都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方法和依据。这对于避免设计阶段的潜在风险,保证光伏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大容量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背景下,系统稳定性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该规范对于如何设计有效的系统接入方案,减少对现有电网的冲击,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此外,书中对通信和监控系统的要求,也与时俱进,考虑到了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强调了数据采集、远程控制和故障诊断的必要性,这对于实现光伏电站的智能化运维具有长远的意义。
评分当我深入研究《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66-2013)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它不像有些标准那样只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而是将每一个设计环节都拆解得非常细致,并且对每一个细节都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接地网的设计,就详细规定了接地电阻的限值、接地体的形式、接地线的截面选择等等,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直接关系到电站的安全运行,尤其是在雷击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一个设计不良的接地系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它对“并网点”的考量。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光伏电站连接到电网上,而是对接入点的位置、电压等级、短路容量等都有非常细致的要求。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在不同的电网条件下,如何选择最优的接入点,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电网的负面影响,并确保光伏发电的效益最大化。这种“全局观”的设计理念,在其他一些技术规范中并不常见,它体现了制定者在复杂系统工程方面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将一个看似简单的“连接”提升到了一个系统性工程的高度。
评分每一次阅读《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66-2013),我都会有新的体会和发现,仿佛一本“常读常新”的宝典。尤其是在面临一些创新性的设计难题时,这本书总能给我带来灵感。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已有的标准和要求,更在字里行间传递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精神。 我记得书中关于“通信接口”和“数据交互”的章节,在当时可能是比较超前的。它详细规定了光伏电站与电网调度中心之间,以及电站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需要建立什么样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换格式。这为实现光伏电站的远程监控、数据采集和信息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如今智能电网建设的背景下,这些规定显得尤为重要,它将光伏电站从一个孤立的发电单元,转变为一个能够与电网进行信息互动的“智慧节点”,极大地提升了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评分我总觉得,这本书《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66-2013)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部“工程师的史诗”。它凝聚了无数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未来电网发展的思考,都浓缩在这薄薄的几百页之中。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事故预案”和“应急处置”的重视。它不仅仅关注如何设计一个安全可靠的系统,更是要求设计人员在考虑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时,要提前制定周密的预案,并明确应急处置的流程和责任。这种“居安思危”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高敬意。它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工程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功底,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时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为构建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当我重新审视这本《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设计规范》(GB/T 50866-2013)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前瞻性”的智慧。它在制定时,必定充分考虑了未来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电网的演进方向。书中关于“新能源接入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内容,就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关注当前的光伏发电接入,更是预见了随着光伏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对电网整体稳定性的潜在挑战。 书中提到的各种稳定性分析方法,例如暂态稳定性、小干扰稳定性等,以及如何利用仿真软件进行评估,都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这让我意识到,光伏发电接入设计,绝不是一个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优化。这种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进行预判并提供解决方案的设计理念,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效的价值,成为指导我们应对未来复杂电网环境的“指南针”。
评分贵
评分好!
评分很实用,但运费太贵了,快递要慢。
评分很实用,但运费太贵了,快递要慢。
评分很好,公司里设计要用的规范
评分很实用,但运费太贵了,快递要慢。
评分很实用,但运费太贵了,快递要慢。
评分啊啊啊啊啊。。。。。。怎么说嘛意思
评分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